浅谈机器翻译与机器翻译教学(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机器翻译与机器翻译教学

刘宏伟

(长沙师范学校外语系,湖南长沙410100)

摘要:机器翻译是利用翻译软件把文本内容从一种自然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鉴于翻译市场、翻译学科的发展、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需要,有必要进行机器翻译教学。机器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词典类翻译软件、教学全文和汉化翻译软件、教学在线翻译软件、教学翻译记忆软件教学等。

关键词:机器翻译;机器翻译教学;翻译软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社会对高质量的口笔译人才和研究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对翻译学科有了新的认识,译学界开始进行反思,建立独立翻译学科的意识日渐觉醒,对翻译学的讨论已经从“翻译学是否存在”深入到“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怎样发展。”[1]同时,在翻译学者的不懈努力下,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外国语大学于2004年自主设立了“翻译学”二级学科。2006年,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翻译专业。200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南大学等15所高校招生翻译硕士。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翻译专业,15所高校招生翻译硕士,2所高校招生翻译学博士。随着翻译学学科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将现代技术融入翻译教学当中。开展机器翻译教学,培养技术类翻译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机器翻译简介

(一)机器翻译的定义

不同学者给机器翻译下了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机器翻译”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翻译”[2]。机器翻译(MT),就是利用机器(计算机)翻译系统,把人类语言翻译的法则转变成电脑的运算法则,使得电脑根据运算法则,将输入的源语言(Source language)翻译成所需要的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3]另有学者认为“机器翻译”就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用以完成这一过程的软件叫做机器翻译软件。”

[4]还有学者认为机器翻译包括三种概念:(a)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全部翻译由机器完成,但是其结果必须经人工修订;(b)辅助手段(computer aids for translators):翻译活动由人工进行,机器翻译只是作为人们翻译时使用的辅助工具;(3)非翻译人员为获取梗概大意偶尔使用的机器翻译系统(translation systems for the“occasional”non-translator user)。

[5]我们认为,“机器翻译”就是利用翻译软件把文本内容从一种自然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

(二)机器翻译的发展历史

1.国外机器翻译的发展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G·B·阿尔楚尼最早提出机器翻译的设想。1933年,苏联科学家P·P·特罗扬斯基提出借助机器进行翻译的详细步骤,并设计出由一条履带和一块台板组成的依靠机械原理进行翻译工作的样机。1946年,英国和美国的两位工程师A·D·布思和W·韦弗首次提出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翻译,并于1949年出版了《翻译备忘录》一书。[6]1954年,美国乔治敦大学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首次联合试验使用电脑机译系统,并将由250个词组成的简单的俄文材料译成了基本上可以

接受的英文。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机器翻译系统的真正诞生。此后,美国、苏联、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英国、德国等国便掀起了机器翻译热。

2.国内机器翻译的发展历史。1956年我国开始研究机器翻译。1959年,中国的机器翻译研究者成功地进行了中国首次机器翻译试验表演。文革中该项研究被长期搁置。20世纪80年代初机器翻译研究得以继续,受到高度重视。1987年中国军事科学院成功研制出“科译1号”,这标志着我国机译系统从无到有。1992年,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推出了在工作站上运行的“863智能型英汉翻译系统”。[7]此后,天津大通通译计算机软件研究所研制出“通译”翻译软件、中国软件总公司研制了“译星”翻译系统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制出了“高立”翻译系统等。1997年底,东方快车以“智能汉化”为口号,在国内掀起翻译软件的高潮。1998年是中国翻译软件最红火的一年,国内出现了通译、译星、朗道、即时通、汉神、RoboWord、Internet宝典等几十种翻译软件。1999年8月,国内首个集记忆、交互、分析于一体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雅信CAT 1.0英汉版正式推出。20世纪末计算机辅助翻译(CAT: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随之诞生并高速发展。[8]

二、开展机器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一)翻译市场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涉外商贸和涉外旅游越来越频繁,翻译的需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这种需求将更加受人瞩目。根据国际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和美国一家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13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60%),2006年达到了227亿美元。2007年中国翻译市场产值超过300亿元,中国翻译市场需求正面临着急剧膨胀的趋势。据统计,中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而此行业的保守需求值约50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快就会达到100万,目前翻译人才的缺口高达90%。[9]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提高翻译的速度,显得十分必要。据介绍,一般计算机每小时可翻译三万字左右,每屏译速只需15-20秒。因此,开展机器翻译教学,使翻译人员了解并运用相关的机器翻译软件,提高翻译的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二)翻译学科发展的需要。目前,国际上不少大学根据翻译学科发展的需要,除了从事包括机器翻译在内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建立翻译教学与研究机构之外,还在翻译课程中对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使用的教学予以高度重视。然而,中国内地有关的高等教育机构对翻译新技术的教学却至今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所开设的翻译课程几乎很少涉及翻译技术和一些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国外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一些高校在机器翻译教学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实践;香港、台湾一些翻译教学系所也开设了不少相关的课程,并与翻译公司结合进行翻译技术的教学实践,开办以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训练为主的研究生班等。反观中国内地,机器翻译和翻译技术的教学依然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河北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机器翻译或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在机器翻译教学上做过尝试,培养过一些学生,但是从其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毕业生情况来看,培训成效尚不十分显著。因此,有必要开展机器翻译教学,使其通晓机器辅助翻译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翻译软件的运用,强化翻译职业技能。

(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有学者指出:“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培养翻译专业或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人才的目标定位主要是培养高校教师、文学翻译和口译人员,其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文学和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方法。尽管当今的社会和市场对技术翻译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国内的高校对技术翻译人才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现状无疑不利于我国的翻译人才尤其是技术翻译人才的培养。”[10]而国外翻译公司以及国内一些大型翻译公司招聘译员时,不仅要求译员经过专门的翻译培训,而且必须具备翻译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