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电影]校园微电影的创作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微电影的创作与实践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显示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不断创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新媒体已逐渐成为亿万消费者须臾不离的一种传播媒介。移动新媒体旨在分享最新、最快的互联网资讯,广大消费者也更热衷于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搜索、观看短小、精悍、创意性强的碎片化的微视频,以便消磨时光、陶冶身心。而微电影凭借着篇幅短小、形式简单、故事性强的短、快、精的特点抢占先机,迅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作为一种新型文化业态的微电影经过几年的发展,作品数量激增,校园微电影和大学生微电影创作队伍也蓬勃发展,不容小觑。
一、校园微电影的兴起及创作特点
微电影因为具有投资少、创作周期短、不需要发行许可等低门槛特点吸引着广大电影爱好者纷纷加入到创作中。这些电影爱好者里面,有一大批是传媒类院校的大学生们,他们拥有电影梦想,具有创作电影的热情和潜力,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在梦想的驱动下,他们立足校园,策划和尝试着去做一些与大制作、大手笔所不同的微时微制作周期微投资规模的微电影去践行自己的电影梦。校园微电影因此异军突起,成为微电影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并呈现出自己的创作特点:
(一)从主题内容上看丰富多彩
大多数都是反映年轻人的学习和生活,主题主要是学业、励志、青春、爱情、友情和亲情,也涉及公益、社会热点等。特别是表现青春和校园爱情的,在微电影中占有很大比重,如《再见金华站》《不想说再见》等。一方面说明大学生们在内容的选择上会选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在创作中注重对自己的生活、人生进行观照。校园化、个性化,成为校园微电影的最大特点。
(二)从创作手法上看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思维活跃期,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能力强,也更愿意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法。虽然他们能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一些人和事,用现实主义手法去进行创作,但更多地具有浪漫的情怀,因此在创作中往往具有深深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创作的爱情微电影,男女主人公往往都是女学霸+学渣男女神+屌丝男或者王子+灰姑娘,情节往往都是一见钟情,在主人公深陷爱情之中憧憬美好生活时,其中一方却因病不久要离开人世或因家人反对被迫出国深造杳无音信,空留一方独自惆怅。画面虽唯美,但稚嫩化、情感化、个人化倾向较突出。
(三)以赛促创,硕果累累
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兴影像艺术,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特点风靡全球。为使校园微电影顺应时代潮流更加蓬勃发展,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等相关机构联合以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高校举办微电影大赛,如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等,或者在大学生中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电影节上设立微电影竞赛单元,如武汉大学生电影节等,
或者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举办校级传媒艺术节、微电影大赛等,达到以赛促创的目的。许多大学生创作的校园微电影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绩,不但获得大奖,网上点击量也较大,引发广泛热议。
二、校园微电影在创作与实践中存在的困境
虽然校园微电影在微电影大潮的推动下创作活动如火如荼,但因主客观原因,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专业水平整体偏低,艺术水准有待提高
近几年,校园微电影在广大电影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绩,如中国传媒大学毕鑫业的《我要进前十》、河北传媒学院刘啸宇的《天堂午餐》、颉宇航的《面包师的理想》和北京师范大学陶志强的《雨花错》、浙江传媒学院的《北京梦》等不但在网络人气上还是获奖规格上都属于校园微电影的佼佼者,但大多数校园微电影良莠不齐,剧情老套,拍摄水平低、故事情节不流畅,画面稳定性差、演员不专业等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呈现出的影像质量不尽如人意。
(二)题材相对狭窄
校园微电影的创作主体主要是学生,因受个人阅历等方面的制约,表现的主题往往也就集中在了爱情、友情、青春、励志、亲情等方面,如前所述爱情在校园微电影中占有的比重非常大,雷同的情节也比较多。有的创作者为了自娱自乐或者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甚至过多地去表现同性恋、无厘头的东西,过度娱乐化,让作品难以承载更多的社会价值。
(三)优秀创作团队难以传承
一部成功的校园微电影背后总是站着一个优秀的专业创作团队。这些团队往往由一些对电影充满热爱的学生组建起来,一般是以宿舍、班级、专业为单位,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葫芦三兄弟、河北传媒学院刘啸宇组建的Maker工作室、李胤泽组建的冬启工作室、浙江传媒学院的微电影创意社、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鱼人工作室等等,这些创作团队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有的团队拍摄了数部甚至数十部微电影。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校园微电影创作团队的生命周期一般在2-3年,往往会随着主创人员毕业而解散,只有小部分微电影团队会走出校园冲进商业市场进行创业。所以即使优秀的创作团队,也很难保证数年持续产出精品。
三、校园微电影的出路与展望
(一)学生要加强学、练、创,提高实践能力,提升艺术水平,以质量求生存
首先要求故事精炼,有着令人动容和直指内心的力量感。一般的电影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几部分即起承转合的内容桥段,微电影因时长限制,要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讲好一个故事,开端、发展一般不设置,即使有也是稍加铺垫,直接就是高潮、结局,人物塑造、悬念设计等把握好很难,所以要树立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从创意上下功夫。要注意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和精巧的情节设计,要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意结局。
其次要用优质的影像质量感染观众,达到观影者的期待视野,引起情感共鸣。微电影是通过视听语言来传情达意,观影者要在碎片化的影像中寻求视觉听觉的享受,满足生活的想象,用剧中人物的成功、胜利、曲折、苦难来填充自己平淡无奇的现实生活,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所以拍摄时要从专业角度研究整部故事的架构,场景的设计、摄影机推、拉、摇、移的应用,背景音乐的配置,后期的剪辑都要精心安排、琢磨,让每一个镜头都要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二)学校要打造良好实习基地或建立相应文化产业园区,助推校园微电影创作,以质量求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影视专业人才,大多数专业院校都在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以赛促创的方式和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成立工作室等方式引进项目,以项目拉动教育教学,让学生在本校名师与社会团体共同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在微电影人才的培养方面,有的院校甚至成立微电影系,让学生能够更专业地去从事微电影创作。这些都为校园微电影的质量提升提供了强大支持。
(三)在创作实践中实现三贴近,体现人文关怀,让校园微电影成为传承社会文明的载体
虽然微电影主要是自娱自乐或供大家消遣、娱乐,但作为校园的一种文化形式的校园微电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自觉承担起传递社会正能量、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先进文化、传承文明的使命,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而不能仅仅为了点击率去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这是学校的使命(四大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之所在。有了这种使命感,校园微电影就能跳出校园爱情等一些小圈子,投入到社会的大舞台上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小学期、三下乡、走基层等从广阔的社会中汲取创作的营养,就会突破题材狭窄的弊端,而且能避开名人微电影的羁绊,另辟蹊径,以青年人的思想、理念影响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属于校园微电影自己的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