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诗学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务。取而代之的是与农业经济和宗法制相适应的儒家的“孝悌”、“仁
义”、道德等意识形态。
-
4
3、中西思维、语言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商业社会的天人对立,又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人们
最关心的是外在世界的构成,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形式,事物的
比例等外在的东西。中国农业型社会是自给自足、封闭的,于是乎天人和
上天不过是警告人们让人们改邪归正。正因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没有造成
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而是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天人感应”
的天人合一说,因此,尽管中国古代也产生了众多的神话传说,产生了鬼
神迷信与神学,但是中国古代的宗教气氛却没有西方那么浓厚。同时对科
学的需求也不像西方商业经济那么迫切,多是为了搞“天人感应”的迷信
意境的形象偏重于描绘境物,典型的形象偏重于描绘人物。 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主要是模仿人物的行动,中国的抒情文学 传统,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情感。行动必须由人物形象来体现,而情感主 要通过境物形象来抒发。另外,西方的叙事文学以悲剧和史诗为主,重 在描写人物。中国的抒情文学主要以短小的诗章为主,重在抒情写景。 这不同的艺术类型,也是形成意境说与典型论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
原因与结果等范畴和关系,必须刨根问底,将事物的真实面貌一层层剥开,
这样,外向型的“思物”又形成了西方注重逻辑关系的分析性的思维方式。
内向型的心态反映在文艺上必然注重内在的气质、神韵,认为美是内在的
神气而不是外在的形体。与西方相反,中国古人关于“仁义”,“天理良
心”的内在反省,则培养了中国直觉的、感悟式的思维方式,追求在直观
1)主观与客观:典型论偏重于客观,意境说偏重于主观,典型论注重客
观形象的再现,意境说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这是典型论与意境说最基 本的一大特征与区别。同样,都描绘客观形象,二者目的不相同。典型 论追求的目的就是描绘客观形象,而意境说则是借描绘形象来表现自己 的主观情感,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
7
2)人物与境物
中的感悟。
同时,中西诗学的差异,又与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异密切相关。西方语言
长于细致的分析和演绎推论,但未免缺乏形象美感。而中国文字虽不长于
演绎分析,但却富于形象的美感,往往让人在生动而具体的形象中领悟。
而这种抽象的概念表述与具体的形象比喻,恰恰是中西诗学的一大差异。
-
5
以上几个方面曹顺庆都是想通过“重新寻根的探 讨”,从根本上来深入认识中西文学艺术的不同审 美特色,认识中西诗学理论所独具的理论价值及其 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以下则作具体的分析。
谐中的“怡然自乐”,又造成了中国人内向型的心态,人们关心的是自身
内在的东西。所以西方是向外探索的“思物”,中国则是反求诸己的“思
我”。外在型心态,反映在文艺上必然注重外在形象的摹仿,认为美就在
真实地摹仿自然,注重外在形式的比例、对称、和谐,认为美在形式的和
谐。在探索自然万物时,必然重视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形式与内容、
中西比较诗学
曹顺庆
曹顺庆,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 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比 较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出版了《中 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比 较文学史》、《中国文化与文论》、《东方 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中外 文学跨文化比较》等书。提出过“文论失语 症”、“比较文学变异学”等重要理论观点。
-
1
本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古典文艺理论而对中国 古典文艺理论略有侧重。
全书六部分: 一、绪论:从社会环境、心理形态、历史传统三个方面论述 中西文艺理论异同的根源。 二、艺术本质论 三、艺术起源论 四、艺术思维论 五、艺术风格论 六、艺术鉴赏论
从以上六部分,曹顺庆具体论述了中西艺术的共同规律而着 重中西古典文艺理论的不同特色
-
3
2、中西宗教、科学与伦理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古希腊商业社会造成自然与人的尖锐对立:一边是大自然
的可怕力量使人们在恐惧中乞求于超自然的力量,遂产生了浓厚的
宗教意识。一边是生存的本能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去认识大自然,用知识的
力量去战胜自然,遂产生 了发达的自然科学。宗教与科学在天人对立中产
生,又在天人对立中达到和谐统一。此外,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还造就了
-
6
一、艺术本质论
西方文学艺术旨在追求对世界客观形态的惟妙惟肖的摹仿, 将文学当作反映自然形象的镜子。中国文学艺术则着意追求超越 客观形象的神韵意味,将自然形象当作表现内在神情气韵的媒介。曹顺 庆首先试图通过典型论与意境说之比较来辨析中国古代文艺本质论—— 意境说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对西方“和谐说”与中国“文采论”的比 较,从形式美的角度辨析了中西文论对于文艺的本质特征之一——形式 文采美的不同看法。最后比较了柏拉图与老子的“美本身”与“大音、 大象”,指出它们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他们理论中的合理内核,指出了 他们对后世文艺本质论的重大影响。 1、意境与典型 意境与典型说的异同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与西方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性社会和宗法性政治,则具有封闭性和 保守性,因此中国的文艺理论就要保守得多,所以,文学上的复古运动, 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同样,正因为中国文学反对越礼纵欲,主张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虽然中国诗学主张抒情言志,但却又提 倡节制情感,勿过勿滥。主张在克制之中达到情感中和,文质彬彬,在安 贫乐道中走向物我两忘的ຫໍສະໝຸດ Baidu灵境界,提倡素谈的文采,含蓄蕴藉的风格。
-
2
一、中西社会文化特征与中西诗学特色
1、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中西社会最根本的差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经济更具
有商业性特点,农业的发达则使得中国社会经济更具有农业性特点。这都 对中西文学艺术与诗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商业性社会,具有开放性特征,而民主政治,则鼓励人们去冒险、创 新,这反映在西方文学艺术与文艺理论上,则是表现出勇于创新的精神;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则重描述个人英雄,个人爱情和个人享乐等。同时,尽 管西方以叙事文学为主,尽管西方诗学主张摹仿现实,但却又提倡情感的 宣泄,提倡酒神般的狂欢,以便在情感宣泄中去获得心灵的舒畅,在酒神 狂欢中去寻求审美的快感。
西方民族坚强的性格、冒险的勇气和探索的好奇心。西方诗学推崇悲剧中
毁灭的美感,就体现了这种虽死犹荣的战斗品格,西方美学力倡从痛感转
化来的“崇高美”,也体现了在天人对立中人类精神的伟大自豪。
而中国则由于农业经济带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自然对于
人们来说是亲切和谐的,即使有自然灾害,也被认为是人类自己有了错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