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探究课的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课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那么“探究课”应该怎样教,已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物理探究课教学,谈些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探究课的设计策略

教师应该理解探究教学过程和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些探究思维程序和常见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它们去理解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体验物理科学研究的过程,进而树立学生的科学态度,建立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探究的真正目的及教学最终目的。我们认为探究课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要注意突出新知可探,避免超前自学

由于自学易打破探究的悬念感与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从而造成创造活动的中断,因此,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将要探索的内容。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为了有利于课堂主要问题的创造性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有关的预备知识,或根据需要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或查阅有关资料,但不可让学生直接接触主要问题的实质或结论。例如在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声学上的一些名词不够了解,可以通过课前自学或上网查阅“振动”“摩擦”“打击”有何不同、自然界中的声音和人为声音、固体和液体及气体中的声音现象,但不要涉及“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和声音在各种物质中都能传播”这一中心问题。这样既给探究铺平道路,又避免了学生讲声音是打击或摩擦产生的。但在“看不见的运动”一节教学中,如果让学生提前自学,再进行实验探究,那只能使学生获得探究的过程,其中的方法、科学知识都不存在悬念了。

2.设计教学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摄取、定位与活化三个步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摄取了许多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最初在头脑中是杂乱无章的,如同无人管理的仓库中堆放的货物一样,不便于提取与运用,这就需要通过小结等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定位,“理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及内在联系,使之有序化,从而便于提取与运用。最后还要将这些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使它

们活化。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在探究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符合这一认知的全过程。例如在科学探究“摩擦力”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感知摩擦的存在、提出摩擦存在大小的问题、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可能因素,再让学生摄取控制变量法、力的平衡法测摩擦力这一方法;通过实验与分析去伪存真,从而定位“摩擦力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最后将知识活化,讨论在生活中如何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二、探究课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处理策略

1.注重非指导性教学

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原则,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双边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学生通过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有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教师不可包办代替;所有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的问题,教师不需指导。因此,教师应该甘心当好“导演”,放弃想当“演员”尤其是当“明星”的想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不要因为担心学生做不好就给学生越俎代庖,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果任何事都由教师代办代劳,那么探究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意愿,科学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探究活动。但是,敢“放”

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事实上,探究教学并不是也不可能完全凭学生去自学或盲目探索,而不要教师指导,否则也就不叫“探究教学”。当学生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而又浑然不觉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教师要善于选择指导的最佳时机和方法;要恰到好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要适时地点拨学生去思考问题;抓住时机提醒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步骤的转换;在协作性小组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的平等机会,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对他人或自我的评价。

2.强调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不仅要当好“导演”,有时还应该当好演员中的“配角”,努力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各种讨论、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甘心当一名“合作者”。另外,教师还特别应该当好一名“优生”和一名“培优生”。通过“优生”的作用,在关键处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培优生”的作用去引起争议、辩论。例如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安排了一节课前引导课:引导学生制作水膜透镜、水杯透镜和望远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导演,还要甘于做学生的助手,此时教师也是一名“同学”。当学生完成一项制作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制好的镜子看近处物体,如书上的字;再看远处的物体,如黑板上的字。此时教师可以当一名“培优生”,

进行有意“示错”,如说水膜透镜看近处书上的字一定是缩小的,望远镜看远处的物体一定是放大的等等。如果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发现水膜透镜看近处书上的字,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人用望远镜看远处物体放大了,而有人用望远镜看远处物体缩小了,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可当一名“优生”,进行解释。在做热学实验时,可能有学生问,为什么正在沸腾的鸳鸯火锅,用手放在锅的内边缘很烫手,但用手放在锅的中部金属隔板上可以将锅提起,而且一点也不烫手,这是为什么?教师可能不知有此现象,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但教师不要感到吃惊,也不要说这与我们研究的问题无关,这时可以说:这个现象我还没发现,同学们能发现,说明你们善于发现问题,等我们课后再共同来研究。

三、探究课教学中的控制策略

1.最优化处理探究环节

物理课程标准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之所以称为“要素”而不称为“环节”,是告诉我们对它们不能机械地运用,应该灵活地运用。可以根据具体的探究问题,对这七个要素进行组合、改变顺序、合理增减某些要素等等。

2.灵活处理教学过程

依据创造活动的特点,教学中发展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才是探究及创造教学的本质。因此,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备课的程序、沿着固定的教学进程活动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课堂自然发展的情况,随机应变地控制教学过程,不可死板、机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