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章
现当代三十年目录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一)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①思想文化基础②语言基础③发生与发展及历史意义和局限④与封建复古派的几次斗争与林纾(琴南)的论辩、与“学衡派”的论辩、与“甲寅派”的论辩2、主要的新文学社团①文学研究会②创造社③新月社④语丝社⑤浅草—沉钟社⑥湖畔诗社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第二章鲁迅1、鲁迅的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①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②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③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2、《呐喊》与《彷徨》的思想艺术特色①“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②“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3、改造民族灵魂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①《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1、鲁迅:“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2、茅盾:“中国人品性的结晶”3、 30、40年代:“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上面三点关注的中心是“精神胜利法”)4、 50年代至70年代末:“落后的农民典型”(阶级分析)5、 80年代初:“国民性弱点”的典型6、近年来:人类精神现象的象征②阿Q的形象分析③《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4、《野草》与《朝花夕拾》①“独语体”的散文《野草》《野草》的思想倾向《野草》的艺术特色②“闲话风”的散文《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1、“问题小说”的创作概况①“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②冰心、王统照的创作③“问题小说”的衰落2、人生派写实小说①人生派写实小说②叶绍钧的创作《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3、乡土小说①乡土小说的特点和成就②代表作家及作品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4、“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性叙述小说①“自叙传”抒情小说②郁达夫的小说创作30年代以前30年代以后第四章郭沫若1、郭沫若的生平与思想发展①郭沫若思想发展泛神论思想浪漫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②《女神》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思想内容破旧立新爱国主义思想艺术特色局限③其它创作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前期历史剧创作及特色 40年代的历史剧及成就第五章新诗(一)1、早期白话诗①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梁启超黄遵宪胡适②“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形态与局限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③“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浪漫新诗、小诗、情诗、冯至2、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的诗歌主张闻一多、徐志摩(思想内涵、个性风格)、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3、早期象征派诗歌“纯诗”概念的提出李金发(诗歌特点)、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第六章散文(一)1、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①现代散文的建立与发展②周作人的抒情散文和小品文2、语丝派”和朱自清的散文①“语丝派”的散文②朱自清的抒情散文(特点)第七章戏剧(一)1、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①话剧的萌芽、诞生文明戏或新剧阶段(萌芽阶段)——“爱美剧”阶段(初创阶段)②早期话剧剧本创作大致分为三类2、田汉的戏剧创作3、丁西林的戏剧创作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二)1、革命文学的论争和左翼文艺运动①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②革命文学的论争产生、经过、结果、意义③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成立、功绩、缺失2、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①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②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A与“新月派”的论争: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 B与“论语派”关于“性灵文学”的论争 C与“京派”的论争D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第九章茅盾1、茅盾的小说成就2、《子夜》创作背景、主题、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资本家形象系列、封建地主系列)、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十章老舍1、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2、《骆驼祥子》及老舍作品的艺术成就第十一章巴金1、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特点《家》的杰出成就2、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憩园》和《寒夜》第十二章沈从文1、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2、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①《边城》的“牧歌”情味和感伤情绪②沈从文小说的文体特色③文学理想的寂寞小说(二)1、左翼小说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蒋光慈、柔石、丁玲、张天翼、艾芜、萧红与东北作家群)2、京派小说京派小说的审美追求废名、凌叔华、萧乾,特点3、海派小说初期海派“新感觉派”张资平、叶灵凤;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第十四章新诗(二)1、中国诗歌会和臧克家的创作①中国诗歌会创作的特点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②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前期2、现代派诗歌创作①现代诗派特点②戴望舒、卞之琳的创作第十五章散文(二)1、概况①鲁迅派的杂文②李广田、何其芳等的抒情散文③丰子恺等的叙事散文④林语堂等的幽默小品⑤游记体散文⑥报告文学2、各流派代表散文创作①林语堂“闲适小品”②“鲁迅风”杂文③“京派”与开明同人散文第十六章曹禺1、《雷雨》①戏剧的矛盾方面、诗的视角②人物形象③结构④“序幕”与“尾声”2、《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曹禺对中国话剧的贡献第十七章话剧(二)1、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①五大剧社②“无产阶级戏剧”③“红色戏剧”④国防戏剧⑤三大戏剧运动代表人物⑥农民戏剧实验2、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建吾的创作①剧场戏剧的确立②主要戏剧场作夏衍、洪深、李健吾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7月)第十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三)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3、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①文学思潮、论争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讨论、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第十九章赵树理1、赵树理的文学道路及其意义“赵树理方向”、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色和贡献2、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第二十章小说(三)1、国统区小说概况、张天翼、沙汀、钱钟书、路翎2、沦陷区小说孤岛文学、张爱玲、苏青、梅娘、徐訏、无名氏3、解放区小说“白洋淀”派的鼻祖:孙犁、康濯和孔厥、丁玲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高干大》、《种谷记》和《原动力》等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活动的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等“新英雄传奇”第二十一章艾青1、艾青诗作的独特主题与意象2、忧郁的诗绪诗的艺术与形式3、艾青诗作的形式和历史地位第二十二章新诗(三)1、七月诗派绿原、鲁藜等人的诗作2、中国新诗派“中国新诗派”对“新式现代化”的探索、穆旦的诗歌创作一3、敌后根据的诗歌创作歌谣体新诗“歌颂”主调和对“抒情的放逐”2、《王贵与李香香》的主题和信天游形式第二十三章戏剧(三)1、“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①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②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③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2、“剧场戏剧”的兴起与繁荣①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②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参考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参考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参考教案第一部分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想与运动(上)【学习提示与述要】本章介绍文学革命的历史,也就是现代文学的起始。
第一节讲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第二节讲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第三节介绍初期文学理论建设,第四节分析“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
这一章的重点是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与性质,以及这场革新运动的意义。
此外,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
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在新文学运动中所起的历史作用的评论,则可以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命题。
一、学习要求1.了解前十年文学发展的轨迹2。
掌握文学革命的起源、性质和主要成就3。
了解文学创作的趋势和趋势2。
内容要点1、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运动2、胡适、陈独秀与周作人在文学革命倡导期的理论要点3、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社的理论主张和流派特色4、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述要5、本阶段文学创作特色述要三、学习重点、难点1.要点:“文学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难点:“文学革命”倡导者的理论渊源【知识点】晚清文学创新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理论、,胡适的文学改良论、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阴暗小说和鸳鸯蝴蝶派的批评、林蔡之争、学衡派、嘉荫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涌入、文学研究会、,创作社、禹思社、钱草营中社、新月社、湖滨诗社、进步论、历史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类文学。
【必读作品与文献】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文学研究会宣言》沈雁冰:《文学与人生》成仿吾:《新文学的使命》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思考问题】(1)简要描述文学革命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2)为什么我们说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创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本文概述了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的兴起。
(完整版)中国现代三十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创刊时间、地点、重要的理论文章?答: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理论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双簧信》、《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2、文学研究社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基本主张:被看做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讨论人生一般问题。
特点:写实主义的文学团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写法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1、文学研究会❖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
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宗旨:“为人生而艺术”。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主要文学论点: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观点。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他们相信从事小说戏剧等的创作也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主要创作成就成绩:他们著重翻译俄国(包括後来的苏联)等国的现实主义名著。
用《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
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文学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文学团体,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白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戏剧
一广场戏剧 1 国统区的无产阶级戏 剧 2解放区的红色戏剧 3九一八后的国防戏剧 4田汉洪深的戏剧创作 5熊佛西的农民戏剧实 验二剧场戏剧曹禺夏衍 李健吾袁牧之宋之的陈 白尘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一.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3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二.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文学创作(一)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三.文学创作(二)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 学。
巴金
巴金的中、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 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一起, 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 峰。 第二个十年: 小说:内容:“青年世界” 艺术:主观性、抒情性,情感汪洋恣肆,语 言行云流水。 第三个十年: 小说:内容:1旧家庭的没落 2抗战时期现实生活 艺术:单纯、朴素、流畅中表现鲜明的感情,以 情动人是其一贯的风格。
老舍
小说:内容:市民世界 艺术:“京味”与幽默是其独 特的风格
曹禺
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家》五部经典 内容: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 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艺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沈从文
小说:内容:湘西世界 艺术: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 体式: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 说,被称为“文体作家”。 2追求纯、真的美文效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年——1927年)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全书目录:序前言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二说不尽的阿Q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第四章通俗小说(一)一民国旧派小说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第五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六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第七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第八章戏剧(一)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 年 6 月)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第十章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二茅盾的小说成就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第十一章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第十二章巴金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二《家》的杰出成就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第十三章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三文学理想的寂寞第十四章小说(二)一“左联”和左翼小说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三海派小说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一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二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三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第十七章鲁迅(二)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第十八章散文(二)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四报告文学与游记第十九章曹禺一从《雷雨》到《原野》二《北京人》与《家》三曹禺剧作的命运第二十章话剧(二)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第三编第三个十年(1937 年7 月-1949 年9 月)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第二十二章赵树理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第二十三章小说(三)一暴露与讽喻二体验与追忆三通俗与先锋四现实与民间第二十四章通俗小说(三)一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二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三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第二十五章艾青一艾青的历史地位二独特意象与主题三忧郁的诗绪四诗的艺术与形式第二十六章新诗(三)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第二十七章散文(三)一报告文学的勃兴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第二十八章戏剧(三)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第二十九章台湾文学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序王瑶这是一本由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四位青年研究工作者撰写的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P19-23答: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
自文学革命开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
举例: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
举例:冰心的《超人》、许地山的《命命鸟》。
三是个性化的追求。
因为“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所以写个人的生活,个人的情绪,是普遍的现象。
举例:郭沫若《女神》。
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现实主义成为“五四”时期乃至是第一个十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
举例:鲁迅《野草》。
2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P9-10答: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周刊。
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
2、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团体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如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与样式。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答:(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从题材上看,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且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从眼光上看,主要是关注“病态社会”里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他的眼光在于“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从小说模式上看,体现在《药》和《故乡》中“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体现在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
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描述主人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前言
• 什么叫“中国现代文学”? • 1917-1949;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与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相适应;是吸收外来文学(文化)的结 果,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变革。 (前言) 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胡适、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1929-1933, 清华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王瑶、刘缓松、 唐(韬)。(王序)
第二章 鲁迅(一、二)
• 《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中
• • • •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 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30)陈哲衡的《一日》(1917年6月)。 它的创新之处:1、打破了传统情节结构;2、用第三人称描述人 物的心理、幻觉,所有叙述都渗透了主人公的心理;3、“小序” 形成了文本的双重视角—我、余、隐含作者。(34)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18-1923,15篇, 后抽出《不周山》。 《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1924-1825,11 内向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心理。 叙事模式 1、看与被看(吃与被吃)《示众》《祝福》《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在酒楼上》。(31-34)
• 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办有《语丝》周刊, •
•
•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 平伯等,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语丝体)。(122)莽原社、 未名社、沉钟社、湖畔社。(18) 胡适的文学理论 1、白话文学论:1916年在美国留学即 提出这个观点;二、历史的文学观论。(19-21) 周作人的文学理念 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发表于 《新青年》;2、平民的文学:1919年1月发表于《每周 评论》(仲密)(21-24)1923年出版<自己的园地>. 对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林纾(琴 南),《荆生》(10)。2、学衡派:因1922年创刊于南京 的《学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吴宓,主张用伦理 道德来凝聚中国(文化保守),他们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 判。(11)3、甲寅派:因章士钊复刊的《甲寅》而得名, 认为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评新文学运动》,与新文 化运动者发生争论。(10-11)复古派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成 份。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习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3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2简述《野草》的艺术特质。
第三章小说(一)1 简述“问题小说”的特点。
2 简述“自叙传”小说的特点。
第四章通俗小说(一)1 谴责小说的特点?2 什么是鸳蝴─礼拜六派文学?第五章郭沫若1《女神》的艺术特征?2以《屈原》为例,说明郭沫若历史剧作的特色。
第六章新诗(一)1 早期白话诗的意义?2 湖畔诗人的风格?3 前期新月派诗歌特点?4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第七章散文(一)1 早期各刊物“随感录”的主要作家?2 “言志派”散文特征?3 朱自清散文特色?4 现代评论派散文特色?第八章戏剧(一)1 什么是“文明新戏”?2 何谓“爱美剧”?3 “小剧场运动”的含意?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1 简述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产生过程。
2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第十章茅盾1 论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2 茅盾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何贡献?3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第十一章老舍1 为什么说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2 《骆驼祥子》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方面是如何表现的?3 简要说明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第十二章巴金1 简述巴金前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2 高觉新形象的复杂性在哪里?3 简述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第十三章沈从文1 沈从文小说乡村叙述的独特视角?2 请说明沈从文为何被称为“文体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题集1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一、填空题1,文学革命兴起之前的文学改良运动包括:_________ .2,文学革命兴起的直接动因是: _________ .3,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_________ .4,从文学进化论的角度论述文学革命的理论文章是: _________ .5,《文学改良刍议》的作者是:_________ .6,提出“三大主义”为文学革命的目标的理论文章是: _________ .7,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外因是_________ .8,《人的文学》的作者是_________ .9,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社团是_________ .10,特别重视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引见的社团是_________ .11,以爱情诗创作闻名的社团是_________ .12,湖畔诗社的代表诗人有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1,文研会2,创造社3,XXX4,XXX三,XXX:1,简答文学反动产生的大抵过程2,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情况3,简答《文学改良刍议》的思想内容4,简答《文学革命论》的思想内容5,简答文学革命时期的创作特色4、论说题1、为甚么说文学反动是我国史无前例的文学刷新举动?文学反动的的意义是甚么?2、若何评价文学反动期间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第二章XXX(一一、填空题:1,XXX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__________.2,XXX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3,鲁迅的散文诗集是__________.4,XXX的散文集是__________. 5,XXX的杂文集有(举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XXX提出“首在立人”观点的文章是____________________.7,XXX的学术著作有__________. __________.8,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9,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发剖明话小说的刊物是__________.10,XXX小说的首要题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11,XXX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是__________.12,XXX唯一以青年的婚恋为题材的小说是__________.13,《药》《孔乙己》《故乡》出自__________(小说集14,《祥林嫂》《伤逝》出自__________. (小说集15,阿Q 精神的核心是__________.16,XXX著作中最“个人化”的集子是__________.17,XXX作品中具有“闲话风”特点的集子是__________.18,XXX作品中具有“独语体”特点的集子是__________.二,名词说明1,《狂人日志》2,“XXX”3,《故事新编》4,《伤逝》5,《药》三、XXX1,简答阿Q的形象特征2,简答《阿Q正传》的意义3,简答《野草》的写作特点4,简答《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5,简答《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结果四、论述题:1、怎么理解XXX的《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标志?2、论述《呐喊》和《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3、对《阿Q正传》有哪些分歧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免费范文精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时间: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阶段:1917-1927革命文学时期1928-1937“左翼”文学时期1938-1949抗日与解放时期的文学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准备阶段:1917.1-1919“五四”运动爆发活跃阶段:“五四”到“三·一八”惨案沉寂阶段:“三·一八”惨案到“四·一二”事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文学革命(一)序幕—晚晴文学革新运动p3维新运动突破适应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白话文为文学革命蓄势;晚晴域外小说翻译打破参与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所承续并拓展(二)动力和契机—新文化运动1.条件:*政治—1911 辛亥革命封建帝制终结(文学革命的条件同)*物质和阶级基础—一战民族工业新型社会力量增长*思想—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思想统治松散相对自由*直接原因—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知识分子群体/印刷工业技术出版业现代文学市场现代稿费制度职业作家经济保障*主观—精英知识分子企图通过思想启蒙来促进社会变革打破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2.性质: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3.开端和高潮:《新青年》杂志—1915、9《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达到高潮;思想特色陈独秀《敬告青年》“人权、平等、自由”/德先生赛先生;两个方面: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广泛吸收和运用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p6直接促成一部分性质导向成就局限1918《新青年》蔡元培北大五四文言白话新文学旧文学先驱者思想启蒙的功利色彩(三)文学革命的形成与发展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新青年》文学进化论适应语体改革废文言“八事”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二月号新青年“三大主义” :贵族文学平民文学古典文学写实文学山林文学社会文学内容到形式以“革新文学”革新政治改造社会3、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钱玄同致《新青年》的信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化名王敬轩批评引起关注4、*1918、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将文学革命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1918、12周作人《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
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提要

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提要第一篇: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提要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晚晴文学革命运动 2.《新青年》杂志3.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5.胡适《文学改良刍议》6.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7.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8.林蔡之争9.《学衡》派(13名词解释)10.《甲寅》派 11.易卜生主义12.“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13.文学研究会(12名词解释)14.创造社15.语丝社(11名词解释:语丝派或语丝体)16.浅草—沉钟社17.新月社(06名词解释:新月诗派)18.湖畔诗社 19.进化论20.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21.周作人《人的文学》第二章鲁迅1.鲁迅生平概略2.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呐喊》《彷徨》《阿Q正传》《野草》《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 1.小说界革命 2.林译小说 3.问题小说4.叶圣陶《隔膜》《火灾》5.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6.自叙传7.庐隐的感伤小说8.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 9.废名《竹林的故事》第四章通俗小说(常识性记忆)1.鸳鸯蝴蝶派(15名词解释)2.《礼拜六》杂志3.徐枕亚的言情小说《玉梨魂》4.李涵秋的社会小说《广陵潮》5.张恨水的《春明外史》6.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7.程小青的侦探小说“霍桑系列” 第五章郭沫若1.《女神》的产生和影响(15名词解释)2.泛神论3.自由体诗4.《瓶》5.《三个叛逆的女性》6.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7.“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第六章新诗 1.诗界革命2.胡适《论新诗》3.胡适《尝试集》4.初期白话诗5.自由诗6.北大歌谣研究会7.湖畔诗人8.小诗体(07名词解释:小诗派)9.前期新月派 10.纯诗11.早期象征诗派第七章散文1.《新青年》随感录2.美文3.言志派散文4.废名气5.冰心体6.《缘缘堂随笔》7.英国Essay的影响8.《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9.语丝文体(11名词解释:语丝派或语丝体)10.现代评论派11.《西滢闲话》第八章戏剧 1.春柳社 2.文明戏 3.天知派新剧 4.旧剧评议 5.国剧运动 6.民众戏剧社 7.上海戏剧协社 8.爱美剧 9.小剧场运动 10.第四堵墙11.胡适《终身大事》 12.洪深《赵阎王》 13.南国社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1.“革命文学”的倡导 2.普罗文学3.民族主义文艺运动(13名词解释:民族主义文学)4.后期创造社5.太阳社6.左联7.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8.左联的代表性刊物9.文艺大众化运动 10.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11.拉普12.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1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人14.刘西渭《咀华集》第十章茅盾1.社会剖析小说2.《蚀》三部曲(简答:13分析茅盾早期创作(如《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3.两类形象系列 4.农村三部曲 5.作家论第十一章老舍1.老舍的早期小说2.《离婚》3.《四世同堂》4.京味小说(简答:11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崭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进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遣的抨击、林蔡争夺战、《学衡》派遣、《甲寅》派遣、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向、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道文学革命就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就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认知鲁迅的《欢呼》、《迷茫》就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明朗的标志?2.先行分析《欢呼》、《迷茫》整体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英雄传》存有哪些相同的解析?抓举三种观点,表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予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下一篇品酒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1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详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详细表明初期现代小说在故事情节结构与文体方面的技术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复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铺垫: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和思想资源(1)“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2)让诗歌“适用于俗,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3)企求“改良群治”“新民”的“小说界革命”(4)要求打破桐城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新文体”的“文界革命”(5)晚清已经开始的白话文倡议。
(6)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借鉴与模仿中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引起文学内部结构变迁2.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机缘:(1)辛亥革命结束帝制(2)民族工业的发展,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3)清末的新式教育造就一批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知识者群体,运动主体(4)现代出版业的发展,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出现,现代文学市场形成(5)稿费制度规范化,职业作家出现(6)走马灯式的军阀政权无法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3.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他们相信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当务之急是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束缚,精神启蒙救国。
1915.9《青年杂志》上海创刊(第二卷起变为《新青年》)1917迁京,1919借五四大势将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推向高潮4.从两个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知识者“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讨论宗教、劳工、妇女、教育、文学、贞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思想启蒙课题具体化。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争相译介文艺复兴以来各样思潮理论(人道主义、进化论、社会主义思潮等)进行思想启蒙。
不足:为了冲破罗网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
4.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浓厚的思想启蒙功力色彩。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进化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勿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背景:在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梁启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目的: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背景:文学革命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4、文学革命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最初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一章至第十二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视频讲解]第1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视频讲解]关于现代文学的几个结论:1.现代文学三十年,大约每十年,文学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
2.现代文学往往先有理论倡导,随后创作跟进,所以文学思潮与运动在先。
3.文体排列顺序基本显示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和现代文学各种文体成就的大小。
总的来说,小说成就最高,最受重视,其次是诗歌、散文和戏剧。
4.著名作家是理解现代文学成就的关键。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本章重点: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其他知识点:1.文学革命的发生的背景及动因。
2.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外因。
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4.文学发展的趋向及特色。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文学革命发生,中国文学有了古典与现代、新与旧的区分。
1.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文界革命(新文体)小说界革命(改良群治、新民)白话文2.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兴的社会力量增长,为新的文化与文学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发生了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核心观点是认为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当务之急是要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文化的束缚。
3.《新青年》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4.思想启蒙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5.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废文言倡白话。
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6.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
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 想自由。
1,批判其帝制思想…… 2,批判封建伦理纲常……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在近代的境况……
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帝制思想
陈独秀:“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 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 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 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 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 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 此等别尊卑、明贵贱之阶级制度,乃宗法社会封建时代所 同然,正不必以此为儒家之罪,更不必讳为原始孔教之所 无。愚且以为儒教经汉、宋两代之进化,明定纲常之条目, 始成一有完全统系之伦理学说,斯乃孔教之特色,中国独 有之文明也。”——陈独秀
吴虞(1874-1939)
——“只手打孔家店的老 英雄”
“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 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 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惟此
为大已!”
• 其三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主张“以欧化为是” 胡适提出“输入学理” 蔡元培的兼容并包
《新青年》等报刊译介西方文艺复兴以来 的思想,特别是进化论、民主自由观念、 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等,使中国进入了世 界。
胡适又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将这 「八事」修正为「八不主义」: 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烂调。 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 废律。 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文学改良刍议》向封建文学主要是文
言文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大力提倡白话文
• 学习要求和方法: • 上课认真参与,适当记录; • 课后多点阅读,尽量广泛。 • 勤于动脑动手,提高鉴赏。
参考书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008年版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社1979 5、温儒敏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大出版社2002 6、温儒敏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大出版社2005
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表现现代中国社会,表达现 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 理的文学。
用现代的文学语言(现代白话文) 与现代的文学形式(诗歌、散文、小说、戏 剧等形式), 表达现代中国人思想、情感和心理的文 学(即近代中国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由
传统向现代转型所导致的中国人的思想、情感 和心理的变化)。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 — 1927) •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
• • • •
【需要掌握】 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理论 文学革命(“五四”文学运动),新文 学社团
பைடு நூலகம்
两个“五四”
第一,它是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时间是1919 年5月4日——1919年6月下旬,一般称“五四运 动”。 第二,它是一场新文化运动,时间是1917年 (或曰1915)——1925年前后,一般称“五四 新文化运动”。
此后,《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 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即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 (即科学Science)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 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 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提出了民主 与科学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主要内容:新文化
运动的实质是要为中国重新创建一套适应中国建立现
代化民主国家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 因而它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1,倡导新思想新理 念; 2,批判旧文化; 3,积极建设新文化。
(一)倡导新思想新理念
《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地 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 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是推进现 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人权、平等、 自由
民 主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 学精神。
自由:是普世价值的核心之所在。言论、出版、信仰、
集会、结社、迁徙、罢工和游行示威等权利都是自由的 具体体现。自由不昌,则无现代文明可言。
人权:人权不是国家的赐予,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
享有的权利。保障人权,既是政府的首要目标和公共权 力合法性的基础,也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人是 国家的主体,国家服务于人民,政府为人民而存在。
“新文化中旧道 德的楷模,旧伦 理中新思想的师 表” ——蒋介石论胡 适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 证;认真的做事,严肃 的做人。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之“八事”: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伦理纲常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 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 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
缚人们的思想。
“详考孔子之学说,既认孝为百行之本, 故其立教,莫不以考为起点。” “居住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 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无信, 不孝也;战阵无勇,不孝也” “凡人 未仕在家,则以事亲为孝,出仕在朝, 则以事君为孝。能事亲、事君,乃可 谓之立身,然后可以扬名于世” “我们中国人,最妙是一面会吃人, 一面又能够讲礼教” ——从“孝”(内容)和“礼”(形 式)两方面批判孔子思想
写作。在那个时代掀起了巨浪狂风,成为
白话文运动的第一炮。 其后,胡适率先用白话文写就了中国第一 部白话文诗集(《尝试集》),写就了中 国第一部白话文的话剧(《终身大事》)。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了他对文学
革命的「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 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
钱玄同……“桐城谬种, 选学妖孽”
钱玄同刘半 农之“双簧 信” 《每周评论》 《新潮》等 杂志
刘半农《我之文 学改良 观》……“使用 标点符号”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胡适、周作人
胡适文学理论概要:
1,在作为文学工具的语言上,主张“白话文 学”论;在文学的演化发展上,主张“历史的 文学观念”论。(《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 2,在文学的表现内容和创作方法上,主张个 性主义与写实主义。(《易卜生主义》) 3,对传统文学的重估和整理。
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 俗的社会文学。
解析:……
贵族文学,藻饰依他,失独立自尊之气象也;古典文 学,铺张堆砌,失抒情写实之旨也;山林文学,深晦
艰涩,自以为名山著述,于其群之大多数无所裨益
也。其形体则陈陈相因,有肉无骨,有形无神,乃装 饰品而非实用品;其内容则目光不越帝 王权贵,神 仙鬼怪,及其个人之穷通利达。所谓宇宙,所谓人生, 所谓社会,举非其构思所及,此三种文学公同之缺点 也。此种文学,盖与吾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 互为因果。 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 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第一方面,“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文言与白话
文言是在周朝文献典籍的基础上经历代沿袭而成的
【即从有文献典籍开始即有文言存在】,以言文分 离为特征【日常口语与文分离】;
白话则是在宋元之际吸收当时的方言口语所形成的,
具有言文合一的特点。
1,白话文学论:
《文学改良刍议》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 国语” 如何造就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 总结:“国语”主要有四大来源:“旧白话”、 口语(方言)、外来语(西洋词法) 、文言。 ——国语已经并非仅仅是白话,而是一种新的语 言系统。
“文学的功德在于,它通过立言创建了一种 人们对抗贫困、罪恶和烦恼的力量与信念。 这种信念,是文学家对人类的贡献。”— —何向阳 “激发了全部内在的同情心,人性中的善良的 道德力量,帮助我辨别当年的形势和以后的人 生道路。”——陈思和
“艺术这个东西就是这样,你 未必能够有效地利用它,但它 会在你心里生下这么一个根, 那就是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 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 ——陈思和
新文化运动
历史背景…… 标志:
1915年9月《青年杂志》上海创刊(第二卷,
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开端。 1917年《新青年》迁京。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 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发起 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 科学(“塞先生”Science)、 民主(“德先 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文学革命:
1917年,内容是:反对文言文、旧文学, 提倡白话文、新文学。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批判旧文学; 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1)开始的标志: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 主张以革新文学来进行革新国民性、 社会与政治。
1,胡适:
1891年12月17日生,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 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 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1895年开蒙,1904 年春去上海求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2期官费生 赴美留学,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17年-1926年在北大任教,1928年-1931年5月任中 国公学校长。1931年11月-1937年重任北大教授。 1938年-1942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5年—— 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1958年在美旅居。1958 年4月,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12月24 日在台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