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面神经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
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5天;
2.中期(恢复期):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晚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证:口眼歪斜,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口眼歪斜,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四)分型标准
1、络脉型:单纯面部表情肌萎软无力,额纹变浅或消失,举眉不能;眼列增大及不能闭眼,闭眼则露白睛;鼻翼下垂、鼻唇沟变浅;唇峰偏向对侧,口角下垂,甚则流涎;不能露齿、不能闭嘴,闭嘴则口嘴歪向对侧。
2、经脉型:
⑴具备络脉型表现:单纯面部表情肌萎软无力,额纹变浅或消失,举眉不能;眼列增大及不能闭眼,闭眼则露白睛;鼻翼下垂、鼻唇沟变浅;唇峰偏向对侧,口角下垂,甚则流涎;不能露齿、不能闭嘴,闭嘴则口嘴歪向对侧。
同时具备⑵和⑶或⑶的一些症状和体征:
⑵患侧头胀,耳后、乳突部疼痛,耳鸣、重听,舌不辨五味,流泪,甚则耳道、耳甲、面部疱疹。
⑶后期可能出现连带运动,即闭眼则口角歪向瘫痪侧,张口则同时出现闭眼;瘫痪侧流泪;进食时出现患侧流泪和面部流汗;面肌出现萎缩;眼睑、面颊、口角肌肉震颤或抽搐等症状。
完全性面瘫:病侧面肌全部瘫痪
不完全性面瘫:病侧面肌部分瘫痪
3、临床可分出四种类型:(便于临床研究对比分析)
⑴络脉型完全性面瘫
⑵络脉型不完全性面瘫
⑶经脉型完全性面瘫
⑷经脉型不完全性面瘫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口服中药
1.风寒证
症舌脉: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
牵正散和防风汤加减:防风、鹅不食草15 g,荆芥、羌活、白芷、白僵蚕、炙甘草各10 g,川芎12 g,白附子、全蝎各7g,表寒重者加麻黄10 g。
2.风热证
症舌脉: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调畅气机。
推荐方药:
小柴胡汤和升降散加减:柴胡、黄芩、姜黄、蝉衣、僵蚕各10 g,瓜蒌30 g,生大黄(后入)、生甘草各6 g,天花粉、板蓝根各15 g。
热甚者加石膏30 g。
(二)针灸治疗
1、器械选择:
针具:使用φ0.25-0.30×30-40mm华佗牌针灸针。
艾具:使用φ10.0×100mm艾条。
2患者体位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患者采取平卧、或坐位体位,头部保持中正位。
3消毒:
医者手指及施术部位作常规消毒:
4腧穴及定位
(1)穴位:百会、神庭、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印堂、水沟、承浆、阳白、鱼腰、四白、地仓、颊车、攒竹、承泣、巨髎、足三里、血海、内庭、太阳、下关、翳风、太溪、廉泉、听宫、行间、阳陵泉、大椎穴、曲池、膈俞、尺泽。
(2)定位: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沈雪勇主编的《经络腧穴学》。
5.针灸操作:
①早期(急性期):
治则: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ⅰ急性期:循经取穴,四肢和头部外周穴位。
第一周:采用循经取穴针刺取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
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
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
ⅱ亚急期:循经取穴、头部及面部外周取穴。
第二周: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头、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刺法同前。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
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
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足三里;听觉过敏加听宫;风寒者加风池、列缺;风热者加曲池、尺泽;血瘀者加膈俞;血虚者加血海;热毒者加至阳。
风寒性病性可以采用艾灸翳风,悬起灸20~30分钟/日;如果瘫痪面积松弛,萎弱,可以使用电针,具体方法见电针。
②中期(恢复期):
治则: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
面瘫局部取穴针法。
三线是指: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
穴。
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承浆穴。
选用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5~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min,间隔留针8min,重复3次,共针刺30min出针,每日1次,每周针灸3-5次,15天为1疗程,间隔2--3天进行第2疗程。
治疗4个疗程。
③后期(发病6个月以上):
治则: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熄风止痉。
针刺:
针灸治疗原则:
均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穴位,具体方法见中期治疗。
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
足三里、内庭。
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血海、太溪采用补法。
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
选穴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相应的穴位,主要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穴。
面瘫侧肌肉出现倒错现象或出现局部出现跳动,除采用缪刺法针刺。
尚需艾灸或温针灸治疗。
电针:
适应症:面瘫早期、中期面肌萎软瘫痪、肌痿无力的治疗。
面部穴位可以实行电针治疗。
每次4-6个穴位,一般以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接电极进行电针治疗,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
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
采用电针时,针刺后直接接电针而不用手法,电针针刺时间30分钟。
灸法:
适应症:面瘫风寒型,早期、中期及后期治疗。
选穴: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等面部穴位进行灸法治疗。
选用艾条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重点穴位采用雀啄灸。
每次灸约20分钟,可以针刺同时采用,也可以单独采用灸法。
拔罐:
适应症:面瘫风寒型,中期及后期治疗。
闪罐治疗:
处方:阳白(患)、下关(患)、巨蹘(患)、地仓(患)、颊车(患侧)。
操作:选用2号透明玻璃火罐3个和3号透明玻璃火罐3个,用24cm 止血直钳把棉球夹紧,浸润95%医用酒精后点燃,采用闪火法,于患侧阳白、下关、巨髎、地仓、颊车穴等面颊部处,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拔上马上取下,再拔上,再取下,如此不断反复,每次闪罐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
为度。
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
风寒者加风门、秉风拔罐治疗;风热者,加风门、大椎刺络拔罐治疗;热毒炽盛者,加针泻丰隆、内庭;曲池,大椎、肺俞刺络拔罐治疗。
疗程:针灸治疗5次/周,15天为1疗程,间隔2--3天进行第2疗程。
治疗4个疗程共60几天。
如果3-4次/周针灸治疗,则疗程之间不需间隔2-3天,治疗4个疗程共60天。
6面肌功能训练治疗:
面肌功能训练方法:
(1)抬眉运动。
有节律地、用力将双眉抬起;
(2)闭眼运动。
有节律地用力挤眼使上下眼睑闭合,反复开闭眼睑;
(3)鼓腮运动。
闭住双唇,有节律的鼓起双腮,使之不漏气;
(4)吮嘴运动。
用力吸吮双颊使嘴噘起呈o形,两颊内陷;
(5)露齿运动。
用力做瘫侧双颊露齿,尤其瘫侧露齿动作;
(6)浴面运动。
搓热双手,双掌进行面颊部、眼部、额部按摩。
(三)特色中医治疗:必要时给以中药熏蒸、穴位敷贴等治疗。
(四)护理
1、风热证
(1)饮食以清淡为主,忌甜腻煎炸之品及生冷瓜果。
(3)伴发热者,应观察体温变化,可热服中药汤剂或热粥、热饮,服后加盖衣被,使汗出热退,汗多者切忌汗出当风。
2、风寒证
(1)室温宜稍高,阳光充足,注意保暖。
(2)宜进温热柔软、清淡少渣、少油脂、易消化食物,忌生冷瓜果、芝麻、核桃等凉性润肠之品。
(五)健康教育
1、局部避免受寒吹风,必要时可戴口罩防护,面部注意保暖,耳后部及病侧面部行温热敷。
2、预防并发症患侧眼睑闭合不全,故平时外出或睡眠时应戴眼罩,经常上眼药水,睡前应涂抗生素眼膏(注意防过敏),防止角膜炎或暴露性结膜炎。
3、急性期注意休息,尽量减少外出。
4、注意饮食调养。
忌辛辣、坚硬、油腻、生冷食物。
5、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以抗外邪侵入。
6、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平时注意陶冶情志,聆听音乐等。
7、配合治疗,定期随访,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面瘫病(面神经炎)疗效评价标准
(一)病情进行分级标准
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
见附表1.
(二)观察指标
1.House-Brackmann量表(总体评分、局部评分)。
见附表1.
2.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
见附表2。
(三)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临床疗效标准判定如下
痊愈:HB量表I级;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为100分。
显效:HB量表II级;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在75分及以上、未满100分。
有效:HB量表III级;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在75分以下、50分以上。
无效:HB量表IV级及以下;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在50分及以下。
附表1 (1) 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总体评分
(2) 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局部评分
附表2 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