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行者无疆》随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破囚禁自我的牢笼
——读余秋雨《行者无疆》随记
我从来都不曾抗拒过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可是当我拜读完它的时候,我明白了,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文人特有的思考。
每个人儿时或许都曾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理由或许不同,但是我想没有人会和余秋雨先生一样,为了突破自我囚禁的牢笼,为了实现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深度比较,为了突破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两极方位的境界。他饯行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一真谛。
"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最后几天,我站在雪地里。"这是余秋雨先生所著《行者无疆》自序中的第一句话,初看之时平淡无奇,却不曾想其中隐藏着余秋雨先生作为文人而对自我作出的探索与反思。余先生在自序中也说:“文人离开书斋总是危险的,离开越远危险越大”。然而他依然选择了走出书房,不,应该称为走出了“象牙塔”更为准确。在自序中,余先生借用英国近代学者科林伍德的一段话指出了长期困守书房的危害,他说,象牙塔看似高雅精致,,却是一种自我囚禁….囚禁在象牙塔里的文艺精英除了自己之外别无可谈,谈完了自己就互为观众….全部无聊、麻烦、伤害,就产生于这种狭小空间里的“互为观众”….
“囚禁是叛逃的理由,但走得远了,这个理由渐渐退去,前一段路成了后一段路的理由。”——余秋雨
在《行者无疆》里,没有浮华艳丽的辞藻,有的是一个没有尘硝而透明的世界,一个平静的充满着智慧的世界。他没有过多的激情和愤怒,只是将最真切的感情深满在内心,用他所特有的方式来表达。那是一种消融哲理的纯净的语言,读着意味深远,常常需要用很长时间,很用心,很平静地去体会其中的真谛。
《行者无疆》这本书是一部游记,全书分为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比《霜冷长河》更加从容。
“举头朝前看,一段段路全是最疲惫的图像,一颠一颠地晃动在前年和今年的阳光下。想来想去,惟一的原因是,心累……因此很难再让我们劳于愁思、累于感慨。”这也可以体现余秋雨先生所记之真切,叙述之完美,没有个人的喜怒哀乐,没有给人的复杂的情感,有的只是真真切切的历史,这就是作为一个大师应该具有的一种直面历史,直面现实而不去逃避的精神。这为他在后文描叙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的真实性埋下伏笔。
紧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和追溯千年的历史,我们亦步亦趋地走进古老的城市,百年的大学,名人的故居,优雅的乡村,陈列丰富的
博物馆。在体会欧洲文明的发展期间产生的阵痛中,不停地与东方文化进行着对比思考。这也许是余秋雨先生写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吧。
那是在庞贝的废墟中,在威尼斯悠长的河道中,在巴塞罗那流浪的音乐声中,我走进了静谧深邃的南欧,但丁在这般幽暗与狭窄中走出,他空旷的脚步踩踏在旷夜与今晨的交界线上,让人们在朦胧中记起却难以触及。科学的巨人伽利略跪在地上忏悔,用一纸自辱的忏悔惩罚背叛以及失察的自己。哥伦布抬头放眼,注视远方,这就是真正的流浪。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余秋雨先生如是说。
那是在奥地利自然而优美的农村风光中,在自闭而雄伟的萨尔茨堡中,在卡夫卡与昆德拉热爱的布拉格广场中,平静而多情的中欧向我敞开怀抱。科隆大教堂的顶尘逃离着硝烟与炉火,让哥特式的俊秀与灵气代代相传,让灵魂的自我出动冷峻严肃地面对战争与和平,自毁与自爱。美丽而富饶的瑞士静静地坐在阿尔卑斯山下,闭上双眼,任凭无尽的战火从她身边路过。中立,让她避免了无数的生灵涂炭,也造就了她的富庶。余秋雨先生细腻的笔触,将中欧描绘的如诗如画。似乎是对她尤其的珍爱,他说,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
相比之下,西欧的巴黎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城市,仅从波德莱尔的诗句:“万恶之都,我爱你!”中可以看出。巴黎是一个撩人心动的国际化大都市。“她几乎具有别的城市的一切优点和缺点,而且把他们一起放大,推向别致”。你可以一次次赞叹,一次次皱眉……巴黎的高傲与宽容就是她的矛盾之处。但是作者并没有想要突出巴黎
的“矛盾”,在描写巴黎时,作者用的最多的词语便是“聚合”。的确,巴黎有一切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审美气氛的聚合……”,说巴黎包罗万象一点也不为过。的确,柔情万种的巴黎大度的聚合了一切,说这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自在,他们“一边自豪也一边挑剔起来,挑剔是自豪的延伸”。他说,历史往往着这里被遗忘。
位于北欧的冰岛是一个一直以来给人们诸多神秘的国家。“冰岛”这两个字,给了我“寒冷、孤僻、遥远”的感觉。而且我也固执认为冰山下是有火种的,并且那里的火焰最耀眼。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冰岛的特点不是寒冷,而是她隐者般的恬淡。余秋雨先生说:“世上不少故意的恬淡往往是一种延时性的表演,但冰岛不是”。冰岛的恬淡是自然的,它有着天生的一种静谧,仿佛生下来并且永远都是一位隐者。冰岛人对冰岛的描写也透露出一种隐者的恬淡。同时隐者也是博学的,冰岛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冰岛风格的散文,一直以一种不张扬的姿态悄然的存在着。现代的世界恰恰需要冰岛的这种恬淡之美,就像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平淡的渴望。同样,只是它们隐藏在心中最隐秘的地方。
无论是火山灰掩埋下的庞贝古城的剧场,还是但丁故居的三层老楼;无论是西班牙风情的小巷老门,还是塞维利亚古老的窄街;无论是牛津大学因一个笑话而形成的圣诞传统,还是波恩城中贝多芬弹奏的英雄交响曲;无论是巴黎的高傲还是它的宽容,它都聚合了一切;无论是名居还是普通的街道艺;无论是有形可观的古迹还是不可言状的风俗习惯。余先生都用富有感情的充裕文字,带领我们穿越那神秘
的土地,体现路程中的奇景异象。像浓郁的红酒,让人记不得,只得细细地啜饮,慢慢品味。
虽然旅程中的奇景异象总是最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但不难看出本书的作者余秋雨先生并不追求于乍看下新奇的震撼感,不图浓墨重彩的勾勒,而是往往不惜用犀利的笔触,记录下隐现于每一处景点背后的文化底蕴。像在《城市的符咒》中,佛罗伦萨几乎随处都可能不期而遇的“美第奇”家族的字母MEDICI,仅以简单的引子,寥寥数语的介绍后,便将读者引入历史长河中“美第奇”辉煌的印记。又如《稀释但丁》里但丁故居的描绘:“老楼为三层,窗小墙厚,前门有一盏铁灯,又有一个井台。铁灯无光,井台有盖,管理当局连‘但丁故居’几个字都不敢早在墙上,只挂一衣幅布幔,因为凿了就不再是当日原貌。”仅此数语的简介,只为印证这情不自禁的感慨:“但丁就是在这般黝暗和狭窄中走出。他空旷的脚步踩踏在昨夜和今晨的交界线上,使后来一切早醒的人们都能朦胧记起。”这些简约的描写与厚重而充裕的议论在整体上的对比,轻易的将读者的视线从立体的感官享受,扩充到只凭眼睛尚不足以见证的历史、哲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的见解。
正如欧文的名言:“在传奇和诗意的联想上,欧洲别具魅力”。不管命运如何,我漂泊的宿愿终于实现,游历了很多国家,考察了变化万千的人间世界。余秋雨先生终于走完了他的欧洲之旅,他真切的给我们描述有了中西方文明间的差异,西方文明的优缺点以及和东方文明的对比,给我真实的展现了他们之间的优缺点,同时他并没有像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