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建筑创造与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又译茂飞,美国建筑设计师,他曾在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设计了雅礼大学、清华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等多所重要大学的校园,并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是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1877年,亨利·墨菲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父亲是约翰·墨菲(John Murphy),母亲是爱丽丝·布顿·吉拉姆(Alice Button Killam)。1895年,亨利·墨菲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著名私立学校霍普金斯学校毕业,考入耶鲁大学。1899年,他从耶鲁大学建筑系毕业,1906年获美术学士学位(Bachelor of Fine Arts),见耶鲁大学图书馆资料。1900年,他来到纽约,1908年在麦迪逊大街开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所。到1913年,墨菲和合伙人达纳(Richard H.Dana,Jr.)在纽约州和家乡康涅狄格州初步建立起可靠的商业信誉。他在这一时期进行了一些校园规划,所运用的风格多种多样:在纽约州的新罗歇尔学院(The College of New Rochelle)中采用的是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康涅狄格州温莎镇的卢密斯学院(Loomis Chaffee,1912年)的设计中又采用了殖民地复兴风格。但这一时期的亨利·墨菲,仍属于“一个不知名的美国建筑师”(Cody)。

中国

1914年5月下旬,墨菲来到中国,这是他一生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义和团运动之后,一部分在华基督教差会,主要是美国北方的美以美会、美北长老会、美国公理会以及美国圣公会,调整传教重点,开始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及资金,尤其重视教会大学的建设。墨菲抓住这一机遇,陆续为在中国南北各省传教的基督教差会规划设计了多所教会大学的校园:长沙雅礼大学、福州福建协和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北京燕京大学以及广州岭南大学的部分建筑。由于这些基督教差会都希望减小中西文化差异给传教带来的阻力,因此倾向于在建筑方面表现出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所有这些校园虽然分布在南北不同地域,却全部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这与同一时期中国国立大学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除了设计教会大学以外,墨菲还进行了北京清华学堂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四大建筑的设计,以及位于上海郊外江湾的私立复旦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前者规格较高,属于地道的西洋风格,后者规模较小,基本上也属于中国古典风格。

1918年7月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个人事务所,作为他在上海的分公司。

1928年,墨菲受到蒋中正的注意,受聘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筑顾问,主持制定了1929年南京的首都规划,并在南京等地设计了一批建筑作品,如紫金山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堂和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大楼,都属于政府机构的官方建筑,继续采用中国复古形式。此外,这一时期负责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两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吕彦直也是墨菲的助手和门生。

回国

1935年,墨菲退休,回到美国康涅狄格州布兰德福德他自己设计的住宅。他还在佛罗里达州的克罗尔加布尔斯设计了一个有8个家庭的小型的"中国村"(Chinese village)。1949年,他在72岁时第一次结婚。1954年在家中逝世。

美国建筑师墨菲与“中国古典复兴”建筑

2007-6-4 8:00:00 司徒一凡来源:文景

******************************************************************************* ***************

墨菲视中国建筑为世界建筑体系中的一个宏大但尚不被人重视的分支。他的一贯想法是“让建筑物本身美好宜人,以表明在体现美国最现代化的设计和建造理念的建筑群中保护中国建筑遗产的各种可能性。”

******************************************************************************* ***************

1914年初夏的一天,一位三十七岁的美国建筑师花了好几个小时在北京紫禁城内流连徜徉、悉心观察,他完全被这里的建筑给迷住了。事后,他写道:“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建筑群,在其他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不可能找到如此宏伟壮丽的建筑物了。”在此后长达二十多年的岁月中,他将自己事业的重心放到了中国,醉心于探索将中国丰富的建筑传统与西方先进建筑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一批被称为“中国古典复兴式”风格的建筑。他在中国的建筑实践,对我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以及中国建筑师运用西方建筑理论创造新的民族形式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位美国建筑师名叫亨利•基拉姆•墨菲,一个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不该被遗忘的重要人物。

墨菲(旧译:茂飞)1877年出生于美国康乃狄克州。1895年,他从康州纽哈芬著名私立学校——霍普金斯学校毕业,考入了耶鲁大学。那时的耶鲁尚未正式开设建筑学专业,墨菲入学时报读的是艺术专业,直到进入高年级后,他才决定以建筑师为自己的终生职业。1899年,二十二岁的墨菲从耶鲁学成毕业。次年,他在纽约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此后,他在美国纽约、康乃狄克等地设计过一些住宅、剧院、教会建筑、学校建筑,也为日本东京、韩国设计过大学校园。当然,它们都是西式的。这个时期的墨菲仍是”一个不知名的美国建筑师”。

而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当时,部分美国在华教会组织调整传教重点,开

始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及资金,陆续在中国各地兴办教会大学。为了减少中西文化差异给传教带来的阻力,这些教会组织都希望在校园建筑上表现出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故分布在南北不同地域的校园都采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来建造(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国立大学却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此举为墨菲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1914年,他通过耶鲁的关系,获聘为由耶鲁校友筹建的位于长沙北门外麻园岭的雅礼大学(现为中南大学的一部分)新校园进行规划设计。那年的5月下旬,墨菲来到中国,这是他一生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雅礼大学是墨菲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当时校方希望墨菲设计一所比以往在华教会大学更加中国化的校园,并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来保护中国的建筑遗产,将它们与现代的结构和功能要求结合成和谐的整体。在此之前,也有一些外国建筑师在设计其他的教会大学建筑时,单纯模仿中国建筑宽阔的大屋顶,但却忽视了支撑巨大屋顶重量的斗拱结构系统,将中式大屋顶直接架设在西式平面上,显得不伦不类。校方的要求与墨菲的想法不谋而合。为了保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墨菲设计除采用中式大屋顶外,还用混凝土仿造中国的木斗拱和柱子,用铁件制造中国的花格窗,墙身用红砖砌筑。而校园布局及建筑的各种使用功能则是以耶鲁大学为样本。通过这个项目,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当时最新的美国学院建筑各种功能要求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并不超预算方面墨菲积累了经验,并为他参与其它教会大学规划和建筑设计奠定了基础。

墨菲的才能受到许多在华教会大学筹建机构的青睐,竞相聘请他做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此后,他陆续规划设计了福州的福建协和大学(1919)、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学(现南京师范大学)、北京的燕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1920)、圣约翰学院(St. Jone ‘s College)、浸会学院(Baptist Academy)、中西女塾(McTyeire School for Girls)、苏州医学院、杭州的蕙兰中学(Wayland Academy,现杭州第二中学)、宁波的浸会学院(Baptist Academy)以及广州的岭南大学等部分建筑。这些校园建筑大多数采用“中国古典复兴式”,少数为西式风格。此外,他还设计了美国花旗银行在汉口、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的六间分行(1917-1923)、上海Robert Dollar大厦(1920-1922)等西式商业办公建筑。上述这些建筑大部分现在都仍在使用,并被国家或地方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优秀历史建筑。但也有一些被闲置或遭损毁。

1918年7月,墨菲在当时上海两栋新建成的最好的办公楼之一——有利大楼(Union Building,现广东路17号,曾是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的办公楼)的顶层租用了一套公寓及相邻的六间办公室,作为其建筑事务所在上海的办公室,以应付日益增加的业务之需。他还从自己与合伙人、另一位美国建筑师理查德•亨利•丹纳(Richard Henry Dana)的姓中各取一字,为上海事务所起了个中文名号——“茂丹洋行”。

经过几年来的实地考察及自身的实践,墨菲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中国建筑传统包括三个元素:以明清紫禁城宫殿为代表的空间形式,由这些宫殿和其他单体建筑如塔等组成的建筑形式,木构架、大屋顶及色彩的装饰形式。他视中国建筑为世界建筑体系中的一个宏大但尚不被人重视的分支。他的一贯想法是“让建筑物本身美好宜人,以表明在体现美国最现代化的设计和建造理念的建筑群中保护中国建筑遗产的各种可能性。”他积极探索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方法:“的确,屋顶是整个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但是中国建筑的特色是贯穿整个建筑的,它的开窗、虚实关系、整体表现与细部处理等,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