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机理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机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现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探寻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和机理。
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的分布差异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
如拥有丰富的煤、铁、油等矿产资源的地区,可以实现资源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在不拥有这些自然资源的地区,则需要寻找其他的经济发展路径。
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口素质越高,开发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越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
人力资源对于扩大市场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科技进步区域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能力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都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因此,要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区域的科技水平,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和竞争力。
四、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在决策层面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五、交通和基础设施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流通和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绝对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四角一体化的交通网络,还是电力、油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都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进步、政策支持以及交通和基础设施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地区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才能达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竞争力的目的。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宏观原因--自然条件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作用 包含两个方面:一为自然环境,二为自然资源。 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布。 第二,自然条件的不平衡影响区域的空间结构布 局。 第三,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自然条件是区 域经济发展无可替代的自然物质前提,造就了区 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 第四,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区的社会文化 发展产生影响力,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不断 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 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威胁到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基础薄弱, 技术落后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诱因;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区域经 济差距扩大化的主要原因;而市场化进程 中各地区利益的趋使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 发展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详细的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从增 长、总量和发展水平看,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继续 呈“中西部快、东部慢”态势,远西部、长江中 上游和天津增长速度最快;区域经济总量格局继 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态势,变化依然是东 部比重略降,中西部略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格 局继续呈“东西部高、大中部低”的V字形态势, 新东部与中西部继续呈现相对差缩小、绝对差扩 大状态。今后几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速可能继续 趋缓,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 绝对差距扩速放缓”态势。
宏观原因--历史因素
东南沿海一带凭借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较早接触西方文 明世界,吸收西方文明较早,思想较为先进。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东南沿海地区由此 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东南沿海地带成为了全国的 工业集中区,区域经济由此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受东南沿海地带的影响,加上先 天的交通地理优势,以青岛、天津为主的东部重工业开始 发展,形成了东部重工业基地。至此,形成了整个东部沿 海带。 另外,又由于中西部基础设施不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工业基础薄弱,加之政府财政有限,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依 然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和流动活动,包括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影响因素。
1. 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人口流动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加快了城市的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本积累。
流动人口的大规模进入,缓解了城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用工资源。
流动人口的进入也提升了城市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提升和更新,从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2. 促进消费市场的扩大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城市的居民规模扩大,消费市场得到了更大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尤其是涉及到服务业的消费,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城市商业的发展空间被不断扩大,从而激发了城市服务业的活力,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增加了城市的人口规模人口流动的增加,也促进了城市的人口规模的扩大,进而拉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城市的人口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的市场规模更加庞大,产业发展的潜力得到了更大的释放。
人口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1. 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流动人口的进入和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导致一部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条件相对较差。
这也造成了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够充分。
2. 资源禀赋的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平衡,导致了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规模也会有所不同,部分地区由于资源短缺,无法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从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 社会保障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流动人口在城市中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渠道不畅,这也会影响他们对城市的融入感和就业创业的动力,从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
区域经济不仅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不同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这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市场因素、政治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市场因素市场因素一般指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竞争等因素。
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企业获取利润和发展的重要环境。
一个区域的市场规模和需求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本区域内商业和工业企业的发展潜力。
例如,一个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各种产品的价格通常较高,使得该地区的企业和商家能够有更大的获利空间。
相反,若市场规模小,需求量也较少,就会抑制当地企业和商家的发展。
市场竞争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市场竞争可以分为内部竞争和外部竞争。
内部竞争主要指本地区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外部竞争则来自其他区域的企业。
如果一区域的企业竞争激烈,那么本地区内部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机会,但从外部来的竞争却会让本地的企业陷入不能发展的困境。
二、政治因素政治因素通常包括政治环境、政治稳定性、政府政策等。
政治环境是指某一地区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等环境因素,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治稳定性是地区的政治治理能力和状态稳定的程度。
政治稳定程度越高,社会治安和投资环境就越有利,企业就越愿意进入和投资该地区。
政府政策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策的失误和不作为,常常会导致该地区的企业发展受阻。
三、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一般是指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
自然条件不同,会导致该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差异。
例如,气候和土壤环境会影响农业和渔业发展。
另外,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形位置好的地区,比如邻近河流、海域或中心城市,那么经济发展机会就会更多。
四、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一般包括人口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科技因素等。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引言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区域金融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现。
本文将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因素。
一、区域金融发展的内涵及作用区域金融发展是指特定地理区域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功能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
在区域金融发展中,金融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金融机构为经济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服务,金融功能通过金融服务促进经济活动的进行,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区域金融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金配置效率提升:金融市场的完善及金融机构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金融工具的灵活运用,资金可以更加迅速、高效地流向具有高附加值和创新能力的产业和项目,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 创新活动支持:良好的金融环境能够激发创新活动,金融机构通过提供风险投资、资金融通和技术支持等服务,可以有效支持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活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 风险管理和防范能力提升:金融机构在区域金融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风险管理和防范能力,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4. 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区域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和资金流入,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国际金融流通,加强国际经济联系,提高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1.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一方面,区域金融发展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创新活动,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为金融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市场空间和需求基础,同时也需要金融服务和支持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金融机构的创新和不断完善,进而推动区域金融发展。
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成为了全球性的现象。
对于我国而言,人口流动具有一定的双重性质,既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隐患因素。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人口流动能够加速优化我国地区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水平,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而有力的人口基础。
其次,人口流动有助于推进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由于各地的产业结构互有优劣,因此人口流动能够使各地资源得到更加优化利用,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推进全国范围内各地的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再次,人口流动还能够通过人才流动的方式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人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人口流动能够使各地区的人才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流动人口数量过多,导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不可否认,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对于当地的环境、资源、社会治安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从而导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遇到了困境。
其次是流动人口的素质水平较低,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很多流动人口素质较低,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缺少发展前途和未来发展规划,因此很难将本身优势转化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发展动力。
再次,流动人口还会一定程度上削弱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生活风貌。
由于不同地方的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生活风貌等方面,从而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如何通过政策来促进人口流动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加大对于流动人口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通过加大对于流动人口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可以帮助流动人口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将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其次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从而减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为区域经济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
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大量相关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并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实现经济增长的现象。
本文将从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产业集聚增加经济效益产业集聚可以增加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形成配套生产和供应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能利用率。
例如,汽车工业集聚区域的高效供应链可以实现零部件供应的即时交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产业集聚还可以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企业技术交流和创新,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二、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竞争力产业集聚的形成会吸引大量企业和相关人才流入特定区域,形成专业分工和产业聚集效应。
这些企业和人才聚集非常有利于形成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例如,硅谷的IT产业集聚就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和研发人员,使该地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
这种区域的竞争力提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进驻,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三、产业集聚促进就业机会产业集聚的形成会带动大量的就业机会。
一方面,企业的集聚会形成人才需求,吸引外来劳动力就业。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内企业的合作和互补,可以发挥分工效应,促进更多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
例如,深圳特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相关产业从业者就业,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四、产业集聚提升区域发展潜力产业集聚可以带来经济规模效应,促进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优化利用。
这些优势能够提升区域的发展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中,鼓励制造业集聚形成国家级产业集群,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能力。
这种集聚效应可以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和产业要素流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五、产业集聚塑造地方品牌形象产业集聚的企业和产品常常形成地方品牌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
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和地方之间的迁移和流动,它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就探讨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 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人口的集聚对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通过吸纳大量人口,可以扩大本地市场规模,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和产业链的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的经济增长。
2. 增强城市创新能力随着人口的流入,城市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人口的流入不仅能带来新的经济和社会需求,而且也可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创新思想和资源。
这一方面能够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亦可加速城市科技创新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1.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人口流动还能促进区域产业分工。
因为人口分布的不同会导致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而人口流动则是在不同地区之间变换居住和工作,促进了区域内外产业联动,帮助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助于区域产业的整体提升。
2. 增加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灵敏度和适应能力人口流动可使劳动力市场结构更灵活,增加适应能力。
人口流动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可以有效调节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促进市场在产业组织、薪酬、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适应性精细化。
1.缩小城乡地区经济差距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慢慢缩小,城乡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始趋于平衡。
人口流动的主要效应是消除了城乡之间环境差异、资源差异、社会与人力资源的差异,从而促进了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发展。
2.加快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尤其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人口流入的速度更快。
这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口基础和资源支持,从而可以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并且有助于缩小城乡地区经济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综合来看,人口流动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人口流动是人们自由选择居住地并在不同地区之间实现迁移的一种行为,它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口流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城市地区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人口流动也加快了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和劳动力,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城市地区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也在增加,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人口流动还可能导致城乡人口结构失衡,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给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带来隐患。
人口流动还可能造成一些地区间的人才流失和资源流失,对一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应该认识到,人口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积极或消极来概括。
在一定程度上,人口流动有利于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
大量农民工向城市地区流动,不断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了城市的劳动力成本,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增长。
也为农村地区减轻了就业压力,缓解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瓶颈。
人口流动也有助于技术和经验的传播。
随着人口的流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得到加强,有利于技术和经验的传播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流动也有助于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人口流动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和规范人口流动。
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某一特定地区的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速度和幅度。
而产业发展是指特定区域内各行业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变化和发展。
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就业机会增加、创新能力提升、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转型等。
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影响是创造就业机会。
随着产业的发展,不同行业的企业数量增加,劳动力需求随之增加。
这将带动就业率提高,降低区域的失业率。
经济增长使得人们有更多购买力,消费需求增加,从而刺激更多企业投资和生产,实现良性循环。
就业机会的增加还能减少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产业发展能够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
随着产业的发展,企业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这将促进相关企业的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推动整个区域的技术水平提高。
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带来更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加快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三,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还有助于技术进步。
随着产业的发展,企业将不断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这将促进区域内的技术迭代和更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技术进步将使得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从而扩大产量和销售额,进一步增加区域经济的规模。
同时,技术进步还能够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创新网络,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
随着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中的传统产业可能会逐渐衰退,而新兴产业则会逐渐崭露头角。
产业结构的转型意味着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得到了提升,经济增长也将更具可持续性。
新兴产业的崛起还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点,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经济体系。
总体而言,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深远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存在着差距,且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文章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标签:区域经济因素政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能够平衡,要繁荣经济,加快发展速度,就必须全面了解和研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制定和实施有关的战略和对策,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就大的方面来讲,中国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资源环境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资源种类的数量及质量的优劣是决定其经济实力、生活水平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区域资源的构成决定了区域产业的结构,而其优势则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一,资源构成与区域产业结构。
一是资源构成直接影响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和采掘业。
其显著特点是劳动对象就是自然资源,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资源组合,会发展成为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能源产地、原材料产地和农业生产地域。
二是矿产资源组合对地区工业发展意义重大。
矿产资源对地区工业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资源的品种、质量影响矿物、燃料的合理利用方向与加工技术经济指标;资源的数量与分布特征影响采掘工业的开发规模与发展重点;原材料工业的工艺与能耗直接受资源的制约;许多加工业的原料路线选择取决于资源条件;相关矿种的组合特点影响产品体系。
三是资源结构间接影响着第三产业。
区域资源条件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主要通过第一、二产业的影响而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业、土特产贸易、风味饮食业等。
第二,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经济类型。
在工业化初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由资源的分布状况与地域组合情况所决定的。
随着资源状况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也逐步凸显。
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特点与组合状况,区域经济的发展可分为资源型、资源加工混合型和加工型三种类型。
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的关键因素

分工经济性的主要表现:
1—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使复杂的劳动分解为简单的甚至 机械式的劳动,使得劳动者的工作在既 定的技术水平下变得较为简单,无形中 也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复杂程度,从而提 高管理效率。
3—引起的生产工具的变革,直接促进了 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的关 键因素
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
• 经济增长和发展之间的区别:
• 经济增长: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 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 产出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 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来衡 量。
• 经济发展:除了指现在的GDP或GNP 的增外,还包括了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 的有关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甚至政治 结构等制度的变迁,不仅是量的概念还 是一个质的概念。
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
——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
即不依赖于分工的外生因素和分工演进 过程中形成的内生因素
外生因素:是区域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与 历史的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外生变 量。它是区域分工的基本前提;如:自 然资源、区位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或作为历史知识载体的文化
内生因素:是一个时期区域经济系统自身能够 决定的变量
例 耗用一个劳动生产产品:衣服、粮 食 绝对优势 A国 B国
衣服(件) 8
6
粮食(吨) 6
9
三、赫克谢尔-俄林定理
(简称H—O定理——资源禀赋理论) 认为地域分工、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 各国各地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不 是古典学派认为而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产生的。 其基本观点如:
• 1、每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 利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相素从事商品 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2、地域分工与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生产要素供给不同,它决定生产要素价 格的差异。产品中较多利用低价生产要 素,产品成本就会低一些。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的研究对象之一。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区域内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会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均衡发展。
一、区域差异的表现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区GDP差异:不同地区的GDP总量存在极大差距。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地区的GDP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GDP则相对较低。
2. 就业机会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
这导致了人口流入高发展地区,而人口外流则加剧了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发展困境。
3. 城乡差距: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经济更加依赖农业,而农业收入相对不稳定,使得农村地区的贫困程度增加。
4. 产业结构差异: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较为充分,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则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二、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1. 土地资源:地理位置、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地区往往具备更高的发展潜力。
2. 政策因素:不同地区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政策执行力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不同,会导致区域间的发展差异。
3.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往往具备更高的竞争力和发展优势。
4.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会导致人才流向发达地区,进而加剧区域间的人力资源不平衡。
5. 交通网络: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对区域之间的联系和资源流动起到重要作用。
交通设施的完善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协同发展。
地理区位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地理区位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地理区位条件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交通便利性、资源禀赋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对地理区位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深层次的作用机制。
首先,交通便利性是地理区位条件中重要的一环。
交通便利性直接关系到区域间和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人员流动和信息传递。
一个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交通工具,能够使经济活动更加高效。
例如,欧洲的河流系统和发达的铁路网,使得欧洲国家间的贸易成本大大降低,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样,中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高铁网覆盖的扩大,也使得中国的地区间经济交流更为便利。
因此,交通便利性不仅能够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也能够拉动区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其次,资源禀赋是地理区位条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而这些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例如,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该地区成为全球能源贸易的重要中心;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丰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之一。
此外,资源禀赋还与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和合作息息相关。
不同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使得区域间的贸易和互补发展成为可能,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最后,地理区位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与区域合作密切相关。
地理区位使得不同地区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机制,区域合作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欧盟作为一个地域性国际组织,通过减少内部贸易壁垒和加强合作,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增长。
同时,地域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也可以通过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经济的规模效应。
在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发展,更是地理区位条件在区域合作方面的成功范例。
总之,地理区位条件对于经济增长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交通便利性、资源禀赋和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因素,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而这些因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会更加显著。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以惊人的速度展现在全球面前。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政策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政府一贯重视经济增长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尤为明显。
首先,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和港口,这些设施的建设加快了货物和人员的流通速度,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其次,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宽松导致了资金的迅速增长,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支持。
同时,货币政策的紧缩能够防止通货膨胀并提高人民币对外汇的竞争力,进而促进出口。
最后,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系列政策促进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种制度和政策的调整极大地增加了出口的丰富性和数量。
二、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力资本增加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支持,更多的人开始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中。
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是机械设备难以替代的,人力资源的优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的影响不单是在个体上的,而是对整个社会经济都有影响。
人力资本的增长不仅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和创新活动,还有利于科技创新、创新培训的发展等,进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
三、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新的技术进步中,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对经济增长影响巨大。
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为各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改善,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技术进步也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中国的实体经济更为活跃,非常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
四、资源环境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性,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同时又是抑制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
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资源禀赋成为一个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在不同地区所具备的资源禀赋各异。
资源禀赋不仅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类型和水平,还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自然资源的禀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例如,沿海地区常因具备丰富的渔业资源而发展渔业经济;煤炭、铁矿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则成为某些地区发展重工业的基础。
自然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具有直接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有助于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其次,人力资源的禀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源禀赋差异决定了其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的特点。
人力资源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技能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因素。
人口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例如,华东地区人口多、教育水平较高,吸引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和外资,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人力资源的禀赋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差距。
除此之外,技术资源禀赋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技术资源包括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专利资源等。
先进的技术水平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拥有丰富的技术资源的地区通常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创新能力。
例如,硅谷地区以其集聚了众多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人才而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资源的禀赋差异不仅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会影响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竞争力。
最后,资源禀赋对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也有深远影响。
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会影响其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关系和合作机会。
资源禀赋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之间形成了互补效应,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可以促进地区间的协作和合作,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是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增长不仅相互影响,而且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研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能够帮助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制定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
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的机制,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因素、投资因素、技术创新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都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的作用,可以为提高国家经济增长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经济增长的要素,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探讨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程度,并为制定更加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人口因素、投资因素、技术创新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为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讨经济增长背后的机制,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为了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 数据收集: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经济增长和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量、投资情况、技术创新指标等多个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来自于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以及权威研究机构,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 模型构建:接下来,我们运用了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构建了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
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31 个省市

投入的角度分析,资本(包括实物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劳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图1 2008-2016年中国各省市经济集聚的全局Moran’s I注:根据表1的相关数据绘制而成图1表明:从发展阶段的视角出发,2008-2016年间,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趋势经历了“先升→后降→再升”的发展历程。
根据全局Moran’s I指数的波动情况可将研究期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2009年,全局Moran’s I指数呈现出增长态势,从0.264增加到0.271,反映该阶段中国地区经济存在空间集聚趋势加强;第二阶段为2009-2013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滞后冲击下,全局Moran’s I指数呈现出整体下滑的态势,从0.271下降到0.259,反映出该阶段中国地区经济图2(a)2008年和2011地区经济集聚的局部Moran’s I指数散点图图2(b)2014年和2016地区经济集聚的局部Moran’s I指数散点图局部Moran’s I指数散点图能够更为直观地揭示某省市与邻近省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分析图二,直观可以得出多数省市落在了一、三象限。
具体分析如下:2008年落在第一象限的省市共有17个,落在第三象限的省市共有7个,两者合计占样本容量的77.4%;2011年落在第一象限的省市共有21个,落在第三象限的省市共有7个,两者合计占样本容量的90.3%;2014落在第三象限的省市共有18个,落在第三象限的省市共有7个,两者合计占样本容量的80.6%;2016年落在第三象限的省市共有15个,落在第三象限的省市共有8个,两者合计占样本由表三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人力资本(HRit)的P值为0.529,不能拒绝原假设,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
另一方面,从系数的符号上来看,解释变量劳动力(LABORit)和人力资本(HRit)的系数均为负值,这也与客观经济原理相背离。
因此,我们猜想模型中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区域经济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在这个背景下,区域经济集聚成为了近年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将分析区域经济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影响因素。
一、区域经济集聚的概念及特点区域经济集聚是指在经济地理中,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使得相关产业和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由分散状况转化为聚集状况的现象。
在区域经济集聚的产业结构中,通常会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既包括同一产业内不同的产业环节,也涉及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
这种聚集不仅可以增强产业的集体效应,同时也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全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区域经济集聚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上的局限性。
区域经济集聚是一种地理现象,通常表现为某个具体区域内的经济活动的集中和聚合,因此其空间范围是有限的。
2. 可达性和距离成本。
由于聚集企业和产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相对频繁,所以可达性和距离成本是影响区域经济集聚的重要因素。
3. 条件多样性。
区域经济集聚需要充分的生产要素、市场需求和交通网络等条件支持,不同区域因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等条件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经济特征。
二、区域经济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集聚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规模扩大。
同时聚集在同一区域内的企业和产业,会形成一个经济规模更大的市场,进而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2. 产业链扩大。
区域经济集聚能够促进同一产业链上的产、供、销、配等环节的更好协作,从而优化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
3. 人才集聚。
区域经济集聚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形成专业性强的人才储备,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4. 技术创新。
当多个企业和产业竞争时,技术创新往往是一项重要的竞争利器,区域经济集聚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进而增强当地经济的创新能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经济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差异性也较大,研究及探讨其经济特点、发展现状、政策影响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论文主要内容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 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3.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对策分析4.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5. 区域内部财政收入分配分析三、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较落后。
合肥市、北京市等东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均发生较大变化,而西部地区的天津市、乌鲁木齐市等地的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一些地方的经济特别是基础产业的发展方面表现的很不足。
四、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因素较为复杂,除个别市场因素外,还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地方政府行为及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因素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税收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地方财政支出、财政补助政策等方面;资源禀赋因素的影响涉及地域区位、气候条件、地下资源等多个方面。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对策分析我国政府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规划,以及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持等措施。
但在政策实施中还可能出现面临资金紧张、地方政府行为不当等问题。
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加大与基层若干政策实施力度等方面的政策调整仍需不断关注和努力。
六、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我国区域内部的不同城市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中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则以第一产业的占比较高为主。
为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要加强与实际经济现实情况协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七、区域内部财政收入分配分析由于区域经济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比例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蒋帅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30期
摘要:经济增长一直是各个国家进行研究的热门话题。
我国由于土地广袤、幅员辽阔,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指标有着天然的差别,同时其地区的经济增长状况也大不相同。
基于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2014年的各项经济指标,以人均GDP为衡量标准,对造成其经济增长的差异原因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影响因素
一、导论
近年来,我国GDP增速持续放缓,尤其是在2015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6.9‰在近25年以来首次低于7%,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出现了许多对我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不同观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求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寻求新的增长点,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方向。
在已知的相关经济学知识中,固定资产的投资、人口的增长、外贸的依存度、教育科研等因素都会对GDP的增长产生影响。
在更多的相关文献中,周宏、胡亚权(2010)针对知识产权保护与人均GDP的增长率的关系进行过研究,认为对各个地区的专利申请量对当年GDP会产生影响。
唐三阳、田金信、李捷(2005),则认为R&D的投入与GDP的增长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
可见,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十分重要,研究范围也相当广泛。
本文即在一些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GDP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主要从固定资产投资、外贸依存度、人口增长、人口受教育程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R&D投入等方面进行考察。
二、实证分析
首先,所有数据使用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进行获取,采用31个省际截面数据。
因为2015年有部分省份的数据缺失,所有数据全部选择2014年的数据。
其中,对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选择各省的人均GDP,由数据库中直接取得,简写为gdp。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采用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额除以总人口得出,简写为invest。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数据库中直接取得,以百分数为单位,简写为popul大专以上人口的比例采用统计年鉴中2014年抽样人口的大专以上人数除以抽样人口总数取得,以百分数为单位,用以衡量人口受教育程度,简写为edu。
采用出口占当年GDP比重来衡量我国外贸的依存度,由按来
源地/目的地统计的出口总额与2014年加权汇率折算人民币后,再除以当年GDP总量取得,简写为export。
知识产权评价标准用每万人的专利申请数量衡量,用各省的专利申请总数除以总人口取得,简写为ipr。
人均R&D投入由规模以上企业的R&D经费除以总人口取得,简写为rd。
由所选的变量,初步确立模型如下:
对该模型中的每个变量进行相关系数矩阵的运算,输出的结果如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多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可能的相关关系。
比如edu、dpr、rd三个变量之间互相的相关系数都比较高,说明教育、知识产权、科研投入等变量是相关的,也符合目前的经验尝试。
另一方面,从结果中也能看到rd和export的相关系数也偏高,很可能科研投入和出口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运用自动逐步回归筛选变量,选择置信度5%的向前自动逐步回归,由自动的逐步回归结果筛选变量后,该模型只剩下edu、invest、rd、export,最终模型确定为:
可以看出,消除多重共线性后的模型各个变量都通过了t统计量的检验,整体的拟合优度和F值也比较高,说明模型整体稳定。
D-W检验值为1.985254,接近于2,说明不存在一阶段序列自相关。
对于模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运用white检验进行分析,所得到的Obs*R-squared值为19.24970,伴随概率0.1556大于0.05,所以在5%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最终确定模型为:
R-squared=0.956701 F-statistic=143.62 D-W=1.845224
可以看出,教育、固定资产投资、科研投入、外贸依存度都对经济增长有正面作用。
三、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基础教育
根据现有的结果来看,人口受教育程度中每提高大专以上学历一个百分点,可以提高人均GDP达到1473.912元,说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
然而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善的,另外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改变,尤其是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真正对经济增长产生贡献的适龄工作人口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对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更加准确的推动作用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就目前阶段来看,继续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对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率
人均固定资产投入对人均GDP的推动作用并不大,每增加1元的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仅仅拉动了0.057元的人均GDP增长,说明依靠对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有待商榷。
并且从2014年的数据来看,许多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非常高,甚至部分省份固定资产占GDF的比重超过了1,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却在放缓,可以从另一方面可以猜测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形成总额的背离可能有进一步扩大的情况,在这一点上还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改善外贸地位
人均的R&D投入每增加1元可以推动人均GDP15.55元的增长,说明科研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不过此处由于R&D投入在原本数据采用中使用的是规模以上企业的R&D经费,并未找到所有的企事业单位的R&D分省的总投入,所以实际推动作用偏小。
但这个偏离并不影响R&D投入对GDP的推动作用。
可以看到出口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人均GDP会提高约90.66元,说明进出口情况的改善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两者结合来看,我国需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保护科研专利,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增加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的转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