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醉人的绿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

朱自清

赵集二初中贾明红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和艺术的想象力。

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3、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欣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幻灯片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幻灯片2、学生浏览写作背景介绍)

检查预习:(幻灯片3、读一读

xiāng jù bó liǔ qióng shū xié zǐ

镶踞薄阴几绺穹倏皱缬尘滓

yì jū shíchà yùn léng móu lài

挹掬什刹蕴蓄棱角明眸善睐)

过渡:

那充满活力、绿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边看视频边听课文范读,并探究下列任务。

1、从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2、找出两个能概括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总体感受的词语。

3、用。。。标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并指出作者所在的观察点。

4、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者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

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1.作者写景的观察点分别是什么?观察角度分别是什么?

作者写景的观察点有三个,分别是:山边、梅雨亭边、梅雨潭边。观察角度分别是:仰视、平视、俯视。

2、作者在每个观察点都观察到了哪些景物?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3.题目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却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这是为什么?

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追问: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还有我们将要在九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鲁迅的《雪》。

【诵读品味】:

面对奇异、醉人的绿,作者像一位善调丹青的能手,将绿描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之中。接下来,请同学范读课文第三段,其他同学把这一段的句序标清楚。并思考:第三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具体描写的?

明确:

比喻、对比、联想

作者正是运用比喻、对比、联想来描写梅雨潭那奇异的醉人的绿。

(一)比喻

①大家读第三段第三句到第十句。听我的要求,边读边画。

要求:

先用红笔画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再用蓝笔画出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一句;

再铅笔画出描写绿的亮度、纯度的句子。

②现在,我提示,大家依照提示齐声朗读。

读描写水面波纹的句子。(生:她松松地……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处女的心)

读描写绿的亮度的句子。(生:她滑滑地……那样嫩。)

读描写绿的纯度的句子。(生:她又不杂些尘滓……碧玉。)

现在我读每一方面的上句,大家接读下句。

“她松松地皱缬着”——(生: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地摆弄着”……(生: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地明亮着”——(生: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生: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状、深度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静态美)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微波荡漾(动态美)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亮度、质地(明亮、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温润、纯净)

5.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

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过渡:作者连用了4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亮度、纯度

等加以表现,写出梅雨潭醉人的绿和奇异的绿。也寄寓着着作者难以拟制的浓烈的惊诧、喜悦之情。

(二)对比

①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作者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出示幻灯片:【北京什刹海绿杨(淡),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浓),西湖(明),秦淮河(暗)。】

②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③大家想一想,苏轼曾写过哪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这些美景都已经是人间仙境了,但是在作者眼中,却都比不上梅雨潭,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明确:以美衬美,突出绿的不寻常,是“奇异”的绿。

过渡: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倾慕之情。

⑤文章在对“绿”作了一番精雕细刻后,又展开对比,更加突出“绿”的“奇异”“醉人”。大家思考,能否把这两层内容在顺序上颠倒一下?【不行。】

为什么?【读者只有先对“绿”有了具体的印象感受后,才能由此联想到别的景物,联想对比才有依托。】

(三)联想.

(1)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联想,哪位同学找到了呢?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澈会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难怪作者要感叹,这奇异的绿呀!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用假设的句式,写出了美的形象,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2)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我若能酿你以为酒;我将赠给那吟诗的高手,他必能诗兴大发了。

我若用你以为种;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农夫,他必能稼穑满园了。

我若能制你以为裙,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山妹,她必能光彩照人。

我若能治你以为墨,我将送给那善绘的丹青,他必能妙手天成了。

(3)是啊,“绿”在作者眼里,是少妇的裙幅,是温润的碧玉,是天真清纯的小姑娘,是脉脉含情的少妇;在同学们心里,或是神奇的颜料,或是绿色的种子了。作者“醉”了,同学们“醉”了。为这奇异的“绿”,作者醉意中还送了她一个名字——女儿绿,

现在大家齐读这部分,读出“绿”的醉人,作者的醉意。【生读,略】

课堂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