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ppt
计算机X线摄影ppt课件
计算机X线摄影
• 影像的显示与存储:数字化图像经数字/模拟转换器 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人眼可见的灰阶图像。荧屏 上的图像可供观察分析,还可用多帧光学照相机摄 于胶片上,用激光照相机可把影像的数字化信号直 接记录在胶片上,可提高图像质量。激光照相机同 自动洗片机联成一体,可减少操作程序
计算机X线摄影 Computed Radiography,CR
计算机X线摄影
• 传统的X线成像是经X射线曝光,将影像信 息记录在胶片上,在显、定影处理后,在 照片上显示影像
• 计算机X线成像是将影像信息记录在影像板 (imaging plate,IP)上,经激光扫描仪获 得数字化图像,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后处理, 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在高分辨率显示 器上显示灰阶图像
• 空间分辨率较低
– 与增感屏/胶片系统相比,细微结构的显示略差
• 系统成本较昂贵
–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CR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中 小医院)
CR的进展
• IP板均向高分辨方向发展,空间分辨率在4.0~ 5.0LP/mm,扫描像素10Pixel/mm, 高质量图像 已接近X线胶片的清晰度
• 提高IP板的寿命。采用刚性板:在读该板时不与 传动机械发生任何磨擦;用柔性板的厂家也在采 用各种方法提高其寿命
CR成像的基本原理
• 影像信息的采集 – CR系统的影像首先记录在IP板上,其上涂 有光激励发光物质(photo stimulated luminescence,PSL) 。这种物质在第 一次激发光照射时,能将激发光所携带 的信息记录下来,当受到二次激发光照 射时,能发出与一次激发光所携带信息 相关的荧光
计算机X线摄影
• 影像信息的读取:IP上的潜影用激光扫描系 统读取,并转换成数字信号。激光束对匀 速移动的IP整体进行精确而均匀的扫描。在 IP上通过激光激发出的荧光,由自动跟踪的 集光器收集,经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 放大后,由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化 影像信息
第八章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CT扫描应用技术 扫描应用技术
•CT平扫 平扫 •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 •造影 扫描 造影CT扫描 造影 •螺旋 扫描 螺旋CT扫描 螺旋 •图像后处理技术 图像后处理技术 •图像测量和计算技术 图像测量和计算技术描,又称非增强扫描。 是指不用对比增强剂或造影的扫描,又称非增强扫描。 扫描方法: 扫描方法: •普通扫描 普通扫描 •薄层扫描 薄层扫描 •重叠扫描 重叠扫描 •靶扫描 靶扫描 •高分辨力扫描 高分辨力扫描 •容积扫描 容积扫描 •图像堆积扫描 图像堆积扫描 •定位扫描 定位扫描
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 采用多层螺旋 薄层扫描,可清楚观察段和段以下支 薄层扫描 气管的腔内情况
薄层扫描主要用于: 薄层扫描主要用于: 鞍区、内耳、眼眶、椎间盘、 鞍区、内耳、眼眶、椎间盘、 半月板等较小组织器官的扫描。 半月板等较小组织器官的扫描。 检出肝脏、肾脏、 检出肝脏、肾脏、肺部较小病 灶 胆系、泌尿系的梗阻部位等 胆系、 一些较大病变, 一些较大病变,为了观察病变 的内部细节, 的内部细节,局部加做薄层扫描 拟进行图像后处理, 拟进行图像后处理,最好用薄 层螺旋扫描,扫描层面越薄, 层螺旋扫描,扫描层面越薄,重 建后图像质量越高。 建后图像质量越高。
重叠扫描
扫描层厚大于层间距的扫描称为重叠扫描。 扫描层厚大于层间距的扫描称为重叠扫描。 重叠扫描 这种方式的扫描不容易漏掉较小的病灶, 这种方式的扫描不容易漏掉较小的病灶,但患 者接受射线剂量大,扫描范围不宜过大,过大势必 者接受射线剂量大,扫描范围不宜过大, 会增加扫描层数。 会增加扫描层数。
靶扫描:是指对感兴趣区局部放大后再进行扫描的方法。 靶扫描:是指对感兴趣区局部放大后再进行扫描的方法。
图像堆积扫描 stack slice
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
一、CT结构:扫描部分、计算机系统、图像显示与记录系统和操作控制部分。
二、基本原理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
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所测得的信号经模/数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而得到该层面各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值(CT 值),并排列成数字矩阵。
这些数字可储存于磁盘或磁带中,经过数模转换后形成模拟信号并通过电子系统的一些必要的变换后输至荧光屏显示出图像,故又称横断面图像。
1、螺旋CT扫描,可以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即CTA。
2、“排”是指CT探测器在Z轴方向的物理排列数目,即有多少排探测器,是CT的硬件结构性参数;而“层”是指CT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DAS)同步获得图像的能力,即同步采集图像的DAS通道数目或机架旋转时同步采集的图像层数,是CT的功能性参数。
即有多少“排”探测器,一次扫描即可完成多少“层”图像的采集。
每排出2幅图像,因此一次采集可以形成64层图像。
简单说,主要就是探测器数量的不同,排数越多,检查时间就越短。
越有利于运动部位的检查,如心脏。
但是对于其他部位来说,检查结果差别不大,都能满足诊断需要。
CT还能区别病变的病理特性如实性、囊性、血管性、炎性、钙性、脂肪等。
CT检查有三种方法,一是平扫,为普通扫描,是常规检查;二是增强扫描,从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再进行扫描,可以使某些病变显示更清楚;三是造影扫描,先行器官或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
与CT相比,它具有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
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病的显示优于CT。
它可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的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其独到之处。
它还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敏感地检出组织成份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和更早地发现病变。
CT课件ppt
计算机体层摄影(CT)
Computed Tomography
CT概述
1969年HOUNSFIELD 设计成计算机横断体层成 像装置。 经神经放射诊断学家Ambrose 应用于临床, 取得 极为满意的诊断效果。它使脑组织和脑室及病变本身 显影,获得颅脑的横断面图像。 此种检查方法称之为计算机体层成像,这一成果 于1972年英国放射学会学术会议上发表,1973年在英 国放射学杂志上报道。
CT成像系统的组成
(二)软件系统
CT机的软件平台多采用专用操作系统、Unix、Linux等 操作系统。
1.基本功能软件
完成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照相等常规工作的软 件。 2.特殊功能软件 包括故障诊断软件、特殊扫描软件(如动态扫描、快速 连续扫描、高分辨率扫描等)、图像特殊处理软件(如三 维表面重建、模拟内窥镜等)、定量分析软件等。
各代CT机的特点
五、第五代CT 为最新发展的电影扫描CT (cine CT scanner),在扫描速度上有飞跃
发展,采用电子枪结构,使每次扫描时间
缩短至50毫秒,大大有利于心脏CT扫描。
普通CT与螺旋CT的比较
常规CT 间隔式扫描
螺旋CT: 连续容积扫描, 轨迹呈螺旋形
CT成像系统的组成 (一)硬件系统 1.扫描机架:X线管、准直器、探测器等,机架可倾斜。 2.X线管:大容量、旋转阳极X线管, “飞焦点” 。 3.准直器:决定扫描层厚、减少散射线以提高图像质量、降 低被检者的辐射剂量。 4.楔形滤过器:滤掉低能射线,提高X线束的平均能量。 5.探测器:接受穿透人体的剩余射线,将其变为电信号。 稀土陶瓷探测器,多排探测器。 6.模/数转换器(A/D) 7.高压发生器: 8.计算机系统: 9.扫描检查床:螺旋CT对床移动的精度要求很高。 10.辅助设备:电源系统、照相机、工作站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编号】B4.2.2.29【名称】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别名】【适应证】X线计算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是X线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物体的体层面进行图像重建的一种新技术。
自1972年第一台适用于头颅检查的CT机研制成功以来,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检查范围也扩展到全身各个部位。
1.头部(1)头部外伤:特别是对颅内出血的定位、定性、定量具有特殊意义。
而且可协助指导颅内血肿的处理。
(2)颅内肿瘤:CT为较为安全无创而可靠的方法。
经平扫及增强检查多数能够诊断。
(3)颅内感染:对诊断颅内脓肿效果理想。
对脑炎的鉴别诊断及对脑膜炎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也有帮助。
(4)脑积水:CT有特殊效果,可将阻塞部位和原因、伴随病变、脑室的大小及脑皮质的厚度准确显示。
(5)其他:CT对眼眶、中耳、鼻窦及口腔疾病的诊断也有较大帮助。
2.体部 目前主要用于腹部脏器,特别是肝脏、胰腺和腹膜后病变的诊断。
对于盆腔病变及胸部病变,由于有其他有效的诊断方法,CT应用相对较少。
CT 还可应用于检查脊柱和椎管内病变,与脊髓造影结合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
【禁忌证】一般无特殊禁忌,但CT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脑干病变、乳房病变的诊断尚不理想。
对心脏病变的诊断尚在研究阶段。
检查费用昂贵也在某些情况下限制了其应用。
【准备】1.患儿的制动 检查过程中,患儿的制动十分重要,因为轻微的活动就会产生伪影,影响图像质量。
除取得患儿合作外,头部和躯干均需固定。
一般需给予镇静剂甚至在麻醉下进行。
2.用药前应做碘过敏试验。
3.应准备好抢救用品。
【方法】1.原理 CT装置由扫描装置、计算机系统和图像显示与记录系统组成。
扫描装置即收集透过被查体X线信息的部分,主要由X线管和探测器组成。
X线管发射的X线经准直器形成狭窄的射线束,限制在某一体层面进行扫描。
X线透射物体后的强度,随物体的吸收系数或组织密度的增加而减弱。
测定透过的X线量,数字化后经过计算得出该层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用迭代法、褶积法或傅利叶变换法进行图像重建。
XCT成像原理课件ppt
间距(采样间隔)↓→ 空间分辨力↑
图像重建算法(滤波函数的选择)。
体素(矩阵越大)——空间分辨力↑
空间分辨力取决于 检测器有效受照宽度(与线束宽度相对应) 检测器有效受照高度(与线束高度相对应)
■空间分辨力的检测:高密度测试体模 线对数LP/Cm; 分辨最小圆孔的直径(mm)
多层探测器
X 光管
检测器结构:单排、多排(64)、等宽、不等宽
三、超高速扫描 [第5代(1987)]
1、动态空间扫描 28个X线管(半圆),28个检测器(半圆); 电子开关控制轮流发射X射线脉冲束;时间<1s 。 应用范围:心、肺动态器官
2、电子束扫描 钟形X射线管和静止排列的检测器环 时间约 10ms 应用范围: 心、肺等动态器官
基本原理
X射线被准直后成为一条很窄的射线束。当X 射线管沿一个方向平移时,与之相对应的检测器 也跟着作平移运动。这样,射线束就对整个感兴 趣的平面进行了一次扫描,检测器接收到了与脏 器衰减系数直接相关的投影数据。
基本原理
一次扫描过程结束后,整个X射线源 及检测器系统将沿圆弧旋转一个角度(如 每次旋转1°),然后再重复平移扫描过 程,直至在整个180°圆周上扫描一遍。 当把全部投影数据送入计算机后,就可以 通过图像重建算法来重构关于探测平面的 二维图像,图像的灰度值与组织的衰减系 数相对应。这就是X-CT的基本工作原理。
“旋转-平移”的试验,实现了最早的图像重 建 • 1963年,美国教授cormark进一步发展了从X线 投影重建图像的准确数学方法(79年诺贝尔奖) • 1967~1970年,hounsfield提出了断层的方法
(79年诺贝尔奖)
CT发展简史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概论课件
管腔灌注与内视镜
CT灌注成像
对ROC在固定的层面连续扫描,绘制出每个 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血流灌注状态。
峰值时间(PT)、平均通过时间(MTT) 局部血容量(RBV)、局部血流量(RBF) 临床应用:急性或超急性脑局部缺血
脑肿瘤新生血管的观察 急性心肌缺血
CT的诊断与分析
Hounsfield设计成功 英国放射学会发表 获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Ledley设计成功全身CT 螺旋CT问世 四层螺旋CT问世 16层螺旋CT问世 32层螺旋CT问世
CT装置
扫描装置 X线管:旋转阳极 探测器:无机晶体、氙气 准直仪:管球侧、探测器侧
计算机系统 CPU、主储存装置 显示装置、操作台等
质子的运动:进动频率 0 = 0
人体质子在磁场中
共振现象
90射频脉冲
磁共振信号的产生
o 外来射频脉冲停止后,由M0产生的横向磁化矢 量在晶格磁场作用下由XY平面逐渐回复到Z轴
o 同时以射频信号的形式放出能量 o 发出的射频信号被体外线圈接受 o 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成图像
MRI应用中常用概念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Computed Tomography CT
第一节 CT成像原理和设备
CT成像基本原理 设备
第二节 CT图像特点
层面图像 空间分辨率 组织分辨率
第三节 CT检查技术 第四节 CT诊断的临床应用
CT发展历史
1969 1972 1979 1974 1989 1998 2002 2004
T1
780 920 3000 - 260
T2
90 100 300 - 84
T1WI
PDWI
T2WI
数码摄影基础知识PPT课件
对焦速度和精度
表示相机对焦系统的性能和准确性,对焦 速度越快、精度越高,越有利于捕捉清晰 、准确的瞬间。
数码摄影技术基础
03
光圈、快门速度与感光度的关系
光圈
控制进光量的装置,光圈大小直 接影响曝光量,大光圈进光量多,
小光圈进光量少。
快门速度
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快门速度 越快,曝光时间越短,进光量越 少;快门速度越慢,曝光时间越
便携式数码相机
高端全画幅数码相机
小巧轻便,易于携带,适合日常拍摄 和旅游摄影。
采用全画幅传感器,成像质量极佳, 适合专业摄影师和高端用户。
单反数码相机
可更换镜头,成像质量高,适合专业 摄影和追求高画质的摄影爱好者。
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与成像过程
光学系统
通过镜头将光线聚焦到图像传 感器上,形成光学图像。
长,进光量越多。
感光度
衡量相机感光元件对光的敏感程 度,感光度越高,对光的敏感程 度越强,曝光量越多;感光度越 低,对光的敏感程度越弱,曝光
量越少。
景深与焦距的控制技巧
景深
被摄主体前后清晰范围的 大小,景深大则前后清晰 范围大,景深小则前后清 晰范围小。
焦距
镜头中心到成像平面的距离 ,焦距越长,视角越小,景 深越浅;焦距越短,视角越 大,景深越深。
方法
使用相机内置的白平衡模式或手动设置白平衡参数;选择合适的色彩空
间和色彩模式进行拍摄和后期处理;利用色彩校正工具对照片进行色彩
调整和优化。
数码摄影构图技巧
04
构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简洁原则
尽量去除与主题无关的 元素,突出主体,使画
面简洁明了。
平衡原则
合理安排画面元素,保 持视觉上的平衡,避免 头重脚轻或左右失衡。
《医学影像技术》PPT课件
影像。
2、造影检查 → 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周围 → 人为形成密度
差 → 形成影像。造影检查明显扩大了X线检查范围。
3、对比剂分易被X线穿透和不易被X线穿透两大类。
↓
↓
阴性造影剂
阳性造影剂
↓
↓
氧气、二氧化碳 钡剂、碘剂
4、对比剂引入人体内方法有直接引入(逆行造影、经皮肝穿
等)和生理积聚(如IVP、胆道静脉造影等),使用对比剂
第四代:探测器数目增加到一千个以上,并固定在扫描架四周,仅球 管绕患者旋转(即旋转固定式),并多采用滑环技术,使扫 描进一步缩短,并且可以进行螺旋扫描。
第五代:即超高速CT,采用电子枪结构,在扫描速度上有飞跃发展,
1秒内可扫描17层,故尤其适用于心脏动态检查,此外,还能
进行血流量的测定,三维图像重建,电影动态摄影,功能诊
a
6
a
7
2、高千伏摄影 (High kilovolt photography) (1)120KV↑,∵散射线 ↑,∴采用12:1↑滤线 栅和r值↑的X线胶片, mAs量↓,辐射线量↓。 (2)常用于胸部、心脏、胸 部肿块的检查。
a
8
•
• 3、软X线摄影(Soft X-ray photography)
宫等能很好地显示其内部结构和微小的病变、病灶、窗宽、窗位的
随意调节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需要的组织结构,使病灶显示最隹。 检查方法简便,快捷、无痛苦、无创伤,在放射领域中很快得到了 迅速发展,应用面也越来越广。
五、缺点(Defect)
1、含有放射线;
2、曝光总时间较长,易产生运动性伪影;
3、空间分辨率较差,有部分容积效应;
应注意药物反应。
a
21
第三章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第三章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第5题第9题第11题第14题第16题第18题第21题3-1 普通X射线影像与X-CT影像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答: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X-CT像是断层图,而普通X射线摄影像是多器官的重叠像。
3-2 何为体层?何为体素?何为像素?在重建CT像的过程中,体素与像素有什么关系?答:所谓体层,指的是受检体中的一个薄层,又称之为切层。
在建立CT图像的扫描过程中,受检体中被X射线束透射的部分就是此切层。
所谓体素,是指在受检体内欲成像的层面上按一定的大小和一定的坐标人为划分的形如一小段火柴杆状的小体积元。
对划分好的体素要进行空间位置编码(即在层面上按体素的划分顺序,对体素进行位置编号),从而形成编好排序的体素阵列。
所谓像素系指构成图像的基本单元。
对于二维图像来说,这些像素就是图像平面的小面积元。
像素是按一定的大小和一定的坐标人为划分的。
对划分好的像素也要进行空间位置编码(即在图像平面上按像素的划分顺序,对像素进行位置编号),从而形成编好排序的像素阵列。
根据重建CT图像的思想,体素和像素的关系是:二者一一对应,使体素的坐标排序和像素的坐标排序要完全相同,并使各体素的特征参数(即线性吸收系数或衰减系数)值的大小被对应的像素以灰度的方式表现,从而在图像画面上形成灰度分布的图像。
3-3 重建CT图像都要通过扫描来采集足够的投影数据,请问何为扫描?扫描有哪些方式?答:扫描是采集重建图像数据而使用的物理技术。
在X-CT重建图像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对受检体的扫描。
所谓扫描,是用近于单能窄束的X射线束以不同的方式、按一定的顺序、沿不同的方向对划分好体素的受检体切层进行投照,这就是X-CT重并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接受透射各体素后的出射X线束的强度I。
建图像中采用的获取投影数值的物理技术,也即通常所说的采集数据的扫描技术。
扫描的方式有平移扫描、旋转扫描、平移加旋转扫描等。
扫描方式的选择着眼于加快重建图像的速度,同时,扫描方式的采用也与算法互相制约。
影像学技术中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研究
影像学技术中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研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能够提供生物学和生理学信息。
它可以用于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研究疾病的发展机制。
本文将介绍PET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PET技术基于正电子湮灭和γ射线探测的原理。
正电子是一种具有正电荷的基本粒子,它与负电荷相反的电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产生两个γ射线。
PET摄影仪可以探测并记录这些γ射线。
在PET扫描中,患者通过摄入或注射一种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该药物经过代谢后会发射出正电子。
这些正电子与组织中的电子湮灭,产生γ射线被摄影仪探测到,并由计算机重建成图像。
PET图像可以提供关于代谢、血流和特定受体等生物学信息。
PET技术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是癌症的诊断和分期。
PET可以识别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并确定其位置和大小。
此外,PET还可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例如放疗或化疗对肿瘤的影响。
PET还广泛应用于神经学、精神病学和心血管学领域,用于观察大脑、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功能。
近年来,PET技术在分子影像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研究人员开发了新的放射性示踪剂,可以标记和追踪生物分子,如蛋白质、细胞和基因。
此外,PET与其他影像技术的结合,如MRI、CT和SPECT,可以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组合这些技术可以获得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双重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机制。
PET技术在提供生物学信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相比于其他影像技术,PET的空间分辨率较低。
另外,由于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患者接受PET扫描会暴露在辐射中,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限制正在逐渐减少。
总结来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学技术,能够提供生物学和生理学信息。
它在临床诊断、治疗评估和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PET技术在分子影像学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计算机体层摄影
CT成像原理
以第一代日本的CT-H2头颅CT扫描机为例,每 次直线扫描可得256个信息,旋转1800,作180次扫 描,可得46080个信息。因此,像素越小,探测器数 目越多,计算机所测出的衰减系数就越多越精确, 从而可以建立清晰的图像,以满足医学诊断上的需 要。
CT成像原理(总结)
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由探测器接收被该层面部分 吸收的剩余X线;
6.模/数转换器(A/D) 7.高压发生器: 8.计算机系统: 9.扫描检查床:螺旋CT对床移动的精度要求很高。 10.辅助设备:电源系统、照相机、工作站
CT成像系统的组成 (二)软件系统
CT机的软件平台多采用专用操作系统、Unix、Linux等操 作系统。 1.基本功能软件
完成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照相等常规工作的软 件。 2.特殊功能软件
包括故障诊断软件、特殊扫描软件(如动态扫描、快速 连续扫描、高分辨率扫描等)、图像特殊处理软件(如三 维表面重建、模拟内窥镜等)、定量分析软件等。
CT 基本结构
扫描部分:x线管、 探测器和扫描架, 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储
存和运算, 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
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相 机将图像摄下。
探测器将接收到的各方向不同强度的X线信号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 信号,再经模/数转换器转变为数字信号,传送到计算机的数据采集系 统;
1.扫描机架:X线管、准直器、探测器等,机架可倾斜。 2.X线管:大容量、旋转阳极X线管, “飞焦点” 。 3.准直器:决定扫描层厚、减少散射线以提高图像质量、降 低被检者的辐射剂量。
4.楔形滤过器:滤掉低能射线,提高X线束的平均能量。 5.探测器:接受穿透人体的剩余射线,将其变为电信号。
计算机体层成像CTPPT课件
第27页/共3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图3 :图1中横切面2和CT图 2 Fig.3:Transverse section 2 of Fig.1 and Im:2 of
CT view
1.棘突 processus spinosus 2.横突 processus transversus
3.胸主动脉 aorta
thoracoca
4. 食管 esophagus
5.肺脏 lung 6.胸腔 cavum pleurae 7.膈 diaghragm
8. 肋骨 os costae 9.肝脏 liver 10.肋软骨 cartilago costalis 11.胸骨 sternum
19 17 15 13 11 9 7 5 3 1
第25页/共3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图2:图1中横切面1和CT图1 Fig.2: Transverse section 1 of Fig.1 and Im:1 of CT view
1.胸椎thoracic vertebrae2.椎孔 foramen vertebrae 3.椎间盘 disci intervertebrales 4.胸主动脉 aorta thoracoca 5.食管 esophagus 6.支气管 bronchus 7.肺动脉 truncus pulmonalis 8.肺脏 lung 9.心肌 myocardium 10.肋骨 os costae 11.膈 diaghragm 12.肝liver13.肋软第骨26c页a/r共til3a5g页o costalis14.胸骨 sternum
计算机体层摄影CT课件(南医大)
1979
柯马克和豪森菲尔德(Cormack/Hounsfield) 医学
借助于X射线分析法与吉尔伯特、· 伯格因确定 了胰岛素分子结构和DNA核苷酸顺序以及基因结构
1980塞格巴恩(Siegbahn)
X射线
X射线的发现 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 X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 它不会被磁场偏转,具有很强 的穿透力,而且波长越短,穿 透力越强。<0.1nm:硬X射线, >0.1nm:软X射线。
• 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经强电场加速(沿X线管长轴方向)、并通过聚焦 线圈聚焦和电磁线圈偏转后、轰击到4个紧挨的210°环型靶面(靶环) 上。X线管侧的准直器将X线准直成扇角为30°、厚为2cm的扇形束, X线穿过病人病人层后,由环形探测器阵列测量透射后的X线强度分 布,经A/D转换后,输送到大容量存储器中,再进行图像重建。由于 高速运动的电子束无机械惯性,所以可依次扫描一个靶环或同时轮番 扫描2-4个靶环。由于采用排成两排的环形探测器阵列,故高速运动 的电子束扫描一个靶环可得到相邻两层的图像。如高速运动的电子束 同时轮番扫描4个靶环,则可同时获得8层图像。每层的厚度1cm,八 个层面的总厚度为8cm。即:可一次性检查病人的整个心脏。电子束 CT采用的大型X线管的技术条件是:管电压为130kV;管电流为 300~800mA;焦点面积为2mm×4mm;热容量为9×106HU;靶最 大冷却速率为300kHU/min;焦点面轨道长为330cm;靶基的质量比 传统X线管大100倍。该系统可存贮38次连续心博(每次心博两层, 共76层)的心电起博数据。扫描时间为30ms、50ms或100ms,最大 扫描速率为每秒24次扫描,重建矩阵为256×256或400×400,重建 时间为10s。它不仅适用于检查心脏,而且适用于检查易动病人,是 一种新型的CT。其缺点是信噪比差且造价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