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时代大事年表
在位皇帝
西元
东汉灵帝184年
爆发黄巾之乱,灵帝以皇甫嵩为将,费时数月才告讨平,但余党仍在河北一代为乱达十年之久少帝189年
灵帝殁,少帝即位,何进、袁绍谋诛宦官,招凉州镇将董卓入京相助,事机不密,何进为宦官所杀,袁绍率兵入宫中尽诛宦官,董卓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自为相国,把持朝政献帝192年
王允、吕布合谋诛董卓,王允为董卓部将所杀,吕布东逃,献帝再度落入军阀之手196年
献帝返洛阳,曹操迎献帝至许,成为汉室的实际主宰,「挟天子以令诸侯」
200年
官渡之战,曹操以寡击众,大败袁绍
206年
曹操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据有华北大部分州郡
208年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权与刘备联军所败,确立天下三分的形势
220年
曹操卒,子曹丕篡汉,国号为魏,是为魏文帝
三国221年
刘备称帝,国号汉,是为蜀汉昭烈帝
223年
刘备死,刘禅继位,是为后主,丞相诸葛亮受诏辅政
229年
孙权称帝,国号吴,是为吴大帝,至此三国名号正式出现
263年
蜀汉为魏所灭
265年
司马炎篡魏,国号晋,是为晋武帝
晋武帝
280年
晋灭吴,从汉献帝初年起分裂战乱九十余年的中国,至此又告统一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1.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起因
1.袁绍与曹操争雄华北
2.曹操统有华北,欲进而统一天下
兵力
1.曹操以寡击众获胜
2.孙权与刘备联军以寡击众
策略
1.曹操采突击战略
2.周瑜以快船突击火攻
意义
1.决定北方统一
2.决定三国鼎立
八王之乱
背景:
1.实行封建:晋武帝鉴於晋的篡位轻易成功,是由於曹魏未行封建之故,所以即位后大封宗室及子弟为王。诸王在自己的封国,得自选文武官吏,并拥有自己的军队,於是诸王成为一方诸侯,朝廷难以节制。
2.撤除州郡武备:晋武帝鉴於汉末州郡兵权太重,演变成群雄割据,所以在太康元年(西元280年)平吴后,认为天下已定,便撤除州郡武备。
3.由於以上措施,使封建诸王各拥强兵,王国的军队成为国家的主要武力,於是造成外重内轻的局势,遂酿成八王之乱。
过程:
1.晋惠帝时,皇后贾氏为能干政,联合东海王杀辅政大臣杨骏,并推汝南王辅政,汝南王专断,贾后又联合楚王诛汝南王,最后再以「专杀」的罪名诛楚王。
2.惠帝永康元年,赵王举兵诛贾后,废帝自立,引起诸王的不满,联合攻打赵王,迎惠帝复位。之后惠帝被杀,怀帝即位,历经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乃告结束。
影响:
1.造成中央及地方的混乱,导致西晋覆亡。
2.诸王利用胡族加入混战,致使胡人进入中原,引发永嘉之乱。
3.激烈的战争使西晋对入侵的外族无力抵抗。
永嘉之乱
胡人内徒,刘渊称帝:东汉以后,匈奴、羯、鲜卑、氐、羌等西、北边境的胡族逐渐内徒,与汉族杂居,其中匈奴人是最为强大、首先称王的。东汉时,北匈奴在汉军的打击下逐渐西迁,而南匈奴则相率内徒并归顺於朝廷。后来因全国割据混乱,并州的匈奴族首领遂拥众据土。他们自称是两汉皇室之后,打著恢复汉朝的旗号起而反晋。西晋永安元年(西元三○四年),正当晋室诸王还在自相残杀之际,匈奴人刘渊称大单于,旋迁称汉王,建元元熙。至永嘉三年(西元三○八年),刘渊更进一步称帝,定都於平阳。洛阳陷落,怀帝被掳:刘渊在建国之后,即屡屡派兵攻晋,占领了上党、太原、河东、平阳等郡,后又派其儿子刘聪、族子刘曜等进攻西晋首都洛阳,使京师大为震动。永嘉四年刘渊死,子刘和嗣之,不久和弟刘聪杀和而自立为帝。永嘉五年,刘聪派刘曜、石勒等将兵进攻西晋,打进了洛阳,晋怀帝也被掳北上。刘耀等焚烧宫庙,逼辱妃后,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因此事发生於怀帝永嘉年间,故史称「永嘉之乱
淝水之战
1.原因:前秦苻坚自夺得帝位后,以王猛为相,统一北方,便欲南下侵晋,王猛曾加以劝阻。
2.过程:
(1)王猛死后,苻坚即於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西元383年)以步骑八十余万大军南下。
(2)此时东晋宰相谢安命谢玄、谢石等督军八万抵御,两军隔淝水而阵。
(3)晋军利於速战,便用计请秦军稍退以便晋军度过淝水一决胜负,苻坚本想
将计就计,趁晋军渡河时截击,不料秦军一退,晋军便大呼秦军已败而退兵,秦军信以为真,一退不可遏抑,晋军渡河急击,苻坚败退北方。
.结果:淝水一战,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决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里的「王谢」指的就是王导与谢安,乌衣巷是从前两人宅院的所在地,因王谢子弟善著乌衣而得此名。定了南北继续对
立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