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与分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中与分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导读]1.前言在构筑中国城市科学理论大厦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十分关注和着力研究的主题。


1.前言
在构筑中国城市科学理论大厦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十分关注和着力研究的主题。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阶段与一百多年前的西欧相仿,西方国家总结的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但我们的物质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而且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及空间压力远比西方国家为甚。

深刻分析这些差异,才有可能使我们在重构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和谐发展。

2.集中与分散的概念界定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概括方面,一般认为,城市最显著的空间结构特征就是集中性和分散性。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一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

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分散化的表征。

3.集中机制的讨论分析
3.1沙里宁基础上的演绎
对于集中机制的解释,沙里宁曾作过精辟的分析:
1.战争防御的强迫集中制。

2.土地开发的投机性集中机制。

为了追求超额利润而对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所进行的投机行为,造成局部地区的过度开发形成经济活动空间在空间上的集中。

3.土地价格引起的垂直性机制。

土地开发中对优良区位的竞争,使局部地区的地价不断上升,为获得回报,只有向垂直方向发展。

4.文化集中机制。

城市形成之初,宗祠、庙宇等宗教文化的设施周围总是城市的核心和空间的节点。

现代社会步行街、酒吧、咖啡馆等,是市民聚居活动场所的延续。

电影、音乐会、歌剧及体育竞技等仍然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3.2集中机制:进一步补充
实际上沙里宁的总结只是站在城市空间相对微观的层面。

值得提及的还有以下几种:
1.社会政治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不同的空间类型。

城市作为集权制度的空间载体,各级都城都成了全国或区域的中心,例如西安、巴黎。

封建社会的德国由三十几个城邦组成,各自为政的分权机制使其无法成为较为集中的空间中心。

直到德意志统一以后,才有了柏林、汉堡这样规模的城市。

2.经济机制经济机制主要以产业结构影响较大。

第一产业结构为重心的农牧业社会对应的是区域的分散,第二产业为重心的工业社会对应的是空间的高度集中。

集中的空间结构也最能体现资本技术、劳动力在空间上的高度集中。

3.可达性机制古代,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出行半径小,导致城市结构紧凑集中。

产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导致了城市交通路网的扩大与延伸,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以方格路网、单一中心环状放射式布局结构的承受能力。

在此情形下,以交通干线走廊式和走廊节点式的布局结构形式的出现,使原有的单中心格局向多空间等新的集中格局的转变成为了可能,甚至必要。

3.3基于中国国情集中机制分析
1.城乡差距的扩大。

使城市较农村更具吸引力。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1958年公布实施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分隔城乡的一道屏障。

再加上行政干预手段,便形成了一个控制城乡人口迁移的完整机制。

也正因如此,城市较农村更具有吸引力。

3.城市土地无偿使用与统一分配制度。

1954年国家当时认为收取土地费并不能增加国家收入反而不必要地增加生产成本。

在城市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下,最高租金原则无效了,但土地收益的规律却没有变化。

因此很多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尽量多占土地,使多种建设项目在市内安家落户,促进了内聚力的增长。

4.分散机制的讨论分析
4.1芒福德的直观理解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是在郊区化的浪潮中形成和发展的。

郊区化过程意味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开始从内向外的伸展与扩大过程,也是从集中走向分散的过程。

芒福德在分析分散作用机制时,比较直观地列举了三方面的动因。

1.新的团体机构的扩展。

2.居住空间的社会分异。

社会各阶层由于收入的差异,对居住空间的要求呈现多元化需求,它使原有的社会各阶层混合居住的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异,并呈现“物以类聚,人为群分”的空间格局。

3.交通工具的进步。

铁路和小汽车的发展使城市空间的集中结构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城市通达性的提高可能使空间集中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也使空间的分散有了交通工具的支撑成为真正的可能。

4.2基于中国国情的分散机制分析
1.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的城市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转换期,即第三产业向市中心集聚,而第二产业向市区外围扩散。

2.城市快速交通发展与轿车家庭化。

3.城市通讯快速发展。

4.城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近年来城市土地有偿制度开始实行,城市地租差别将会出现。

因此将促进郊区化进程。

5.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商品化)。

6.城市内部居住环境下降。

5.集中与分散的整合机制
在一个城市内部,集中机制与分散机制两者往往掺和在一起,不易严格区分。

5.1生态机制城市空间结构作为一种有序稳定的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传输与交换保持平衡;一旦打破这个平衡,就会使原生态系统发生震动或者毁灭。

但生态机制同时又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它是通过城市的生态位势差来调节集中与分散的结构布局。

当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发展就会走向“过度”,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及自我调节能力,将会使集聚的效益下降,迫使分散活动强度增大。

5.2福利机制福利机制是纯粹用福利政策调节居民福利水平进而影响城市
空间结构的一种补偿性机制,是一种人为干预的调节性机制。

西方郊区化过程中,富裕阶级与中产阶级陆续以城市中心分散至郊区乡野,与政府的保险、津贴、退税等福利调控手段有极大关系,有效地促进城市空间的分散。

当城市出现“空心化”后,政府通过减免税赋,投入巨资改造老城区的环境等,吸引市民重新向城市中心集中。

5.3制衡机制生态平衡机制与经济效益机制,社会福利均等机制与社会空间分异机制,两者的作用与反作用产生了城市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矛盾转化运动。

经济效益机制通过资本与生产的集中产生集聚效益,但过度的集中往往对生态平衡形成强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

于是生态平衡强烈要求打破这种过度的集中,导致分散活动的加强。

社会空间分异机制导致新兴的富裕阶层以及中产阶层分别形成自己的地域空间,由市中心向郊区圈层式分散或扇形的分散。

在城市再造过程中,社会福利机制则加大城市中心区更新改造的力量,增强对有税赋能力的人吸引力,形成城市空间有机秩序的良好手段。

5.4抽象性结论从空间演化的抽象过程来说,集中与分散均出自城市空间的自构—自解机制与空间的被构—被解机制。

1.空间的自构——自解机制
空间的自构——自解机制就是空间自组织过程中因生态位势差而形成的从一种空间态向另一种空间态的渐变。

城市空间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构成了城市不同区位空间的生态势差。

城市空间的不断集聚在自构力作用下变得拥挤不堪,直至自解过程发生之时,便是自构过程新的开始。

2.空间的被构——被解机制
自构—自解作用机制的作用是无意识的,而有意识的人为干预就是空间被构—被解机制。

任何一个空间演替都是在自构—自解与被构—被解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自构—自解的渐变性特征与被构—被解的突变性特征构成了城市空间在多重作用力影响下丰富而又多姿的演化景象,共同演绎了城市空间发生发展永无止境的运动轨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