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概况

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概况

2.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作者:龚云林,字廷 贤,成书于 1604 年。晋代医史学家曹炳章老先生曾誉此书 为推拿最善之本。此书文笔清晰,内容全面。是现存最早的 以单行本形式流传于世的小儿推拿专著。
3. 《小儿推拿秘诀》作者:周岳甫,字于蕃,成书于 1605 年。书中关于手法的描述十分准确精当,同时书中还 介绍了复式操作法 9 种,深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曾在十余 年的时间里先后四次再版,对后世影响极大。
6. 《推拿三字经》作者:许谦光,成书于 1887 年。本 书特点鲜明,有许多独到之处。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 (1)独穴治病。(2)老幼同治。(3)主张多推久推。(4) 推拿代药汤。主要有:补脾经——为四君子汤。平肝经—— 逍遥散。清补心经——为天王补心丹。清肺经——为养肺救 燥汤。补肾水——为六位丸。泻大肠——为承气汤。清小 肠——为导赤散。清胃经——为定胃汤。
三、形成体系阶段(明末——清代) 1.《小儿按摩经》(又称《保婴神术按摩经》)作者:
四明陈氏,成书于1601年(该书收载于《针灸大成》一书 中)。书中记载了 16 种小儿推拿手法(其中包括推拿八法, 即:推、揉、按、摩、掐、运、搓、摇),水底捞明月、打 马过天河等20中复式操作法,40 多个手部穴位。提出了推 拿补泻方法,强调推有定数,不可乱推。此书是现存最早的 小儿推拿专著。
二、奠基阶段(隋唐——明初) 所谓奠基阶段是指小儿推拿疗法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记载
逐渐增多、为其形成体系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比 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部:
《千金方》作者:孙思邈,书中有多处关于运用推拿方法 防治儿科病症的记载。例如:“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 儿头及及脊验。”“小儿早起虽无病,常以《小儿推拿广意》作者:熊应雄,成书于 1676 年。 本书集前人经验之大成,介绍了推拿手法种,复式操作法 14 种。在手法的运用上,提出“推拿面部次第”,“推拿 手部次第”等操作顺序。

1.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1.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推拿手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

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痛时,人们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或通过摩擦身体以抵御寒冷。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些抚摩、按压摩擦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后来这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

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即有了推拿手法。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一词,在汉代以前称按跷、跷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拿手法治病的文字记载,始于殷商甲骨文,当时称之为“拊”。

如殷商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来治疗小腹部疾病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专门从事“拊”的医师姓名,例如尹、、臭、拊等。

由此可见,当时治病的手段主要是推拿手法。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抚、蚤挈、中指搔、刮、捏7种,由于该书随墓主下葬于公元前168年,因此,其成书应早于《内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

不仅如此,该书还记载了我国推拿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及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

帛画《导引图》中则记载了以双手搓腰、揉膝的两种自我保健推拿手法。

《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推、扪、循、切、抓、揩、弹、挟、卷等11种;同时期的(黄帝吱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惜已佚失。

《汉书·苏武传》记载了用足踩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记载了仓公淳于意以冷水拍击头部,配合针刺治疗川王之病的过程。

《金匮要略·杂病方》中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手法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其中运用的手法有摩、捋、屈伸、按、揉、踩等6种。

这些记载大多只涉及手法的名称,对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缺乏详细描述。

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它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推拿手法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发展简史第一章: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推拿概述:小儿推拿学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小儿推拿古称小儿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和相关临床知识的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研究在其体表特定的学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治疾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中医临床学科。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而逐步形成。

本学科的发展历经了如下几个阶段:一、秦汉时期:小儿推拿的萌芽时期在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临床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均是在此时期构筑和奠定。

小儿推拿在此时期,随着推拿学和儿科学的出现而开始萌芽。

此时出现了最早的儿科医生和儿科病历。

以汤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惊风抽搐,后世的刮痧疗法应属此类。

同时也为小儿推拿使用介质奠定了基础。

二、晋唐宋元时期: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晋唐时期,是推拿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儿推拿也散见其中。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创了针指法、捏脊法、颠簸法等手法如今仍广泛应用于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

到了隋唐时期,按摩已成为国家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

隋唐以前推拿无成人和小儿之分。

宋元时期,,太医局取消了隋唐以来存在了近400年的按摩科。

在小儿推拿方面,出现了运用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最早记载,北宋沈括《良方》10卷,记载了用掐法治疗脐风。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三、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形成时期明清时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显著发展,推拿学也日趋成熟,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小儿推拿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学术体系,而这正是基于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

真正形成小儿推拿独立的学术体系则是在明代中后期,其主要标志就是《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这三部小儿推拿专著的相继问世。

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小儿推拿发展史

小儿推拿发展史

小儿推拿发展史嘿呀,要说这小儿推拿的发展史,那可真是一段挺有意思的故事呢,我就给你唠唠我知道的那些事儿吧,顺便讲讲我自己经历的和小儿推拿有关的小插曲哦。

其实小儿推拿这玩意儿,那可是老早就有啦,打古代就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呢。

在古时候呀,那些当爹当妈的,看着自家孩子生病难受,心里可着急啦,就琢磨着怎么能让孩子舒服点呢。

慢慢地,就摸索出了一些通过按摩孩子身体的法子来治病或者调理身体,这就是小儿推拿的雏形啦。

就好比说在中医特别发达的那个朝代,具体是哪个朝代我也记不太清啦,反正那时候就有不少郎中啥的,会用推拿的手法给小孩子看病呢。

他们可厉害啦,小手在孩子身上那么一按、一揉、一推的,嘿,有时候还真能把孩子的病给治好,或者让孩子不再那么难受啦。

我记得我小时候啊,隔壁家有个小妹妹,老是生病,不是咳嗽就是发烧的,可把她爸妈愁坏了。

那时候去医院吧,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而且有时候吃了药孩子也不见好得快呀。

后来呀,听人说有个老师傅会小儿推拿,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小妹妹带去了。

我跟着一块儿去瞧热闹呢,就看到那个老师傅,看着挺和蔼可亲的,他让小妹妹躺在床上,然后就开始动手啦。

他先在小妹妹的手上轻轻按了几下,边按边说:“这孩子呀,脾胃可能有点弱,得多按按这儿。

”接着又在小妹妹的肚子上顺时针揉了起来,还念叨着:“揉揉肚子,肠胃通畅咯,就不那么容易生病了。

”我在旁边看得可认真啦,心里想着这推拿还挺神奇的呢。

再往后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推拿就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啦。

到了近现代呀,有好多人专门去学习这门手艺呢,还开了不少小儿推拿馆。

这时候呀,它可不光是以前那种民间自己摸索出来的简单手法啦,而是有了更系统的理论知识来支撑呢。

比如说我有个亲戚,她就去学了小儿推拿,学完回来还跟我们显摆呢,说:“你们可别小瞧这小儿推拿呀,这里头学问可大了呢。

”她还跟我们讲了好多关于穴位呀、手法呀之类的知识,听得我一愣一愣的。

她还说现在好多家长都愿意带孩子去做小儿推拿,既能预防疾病,又能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呢。

儿科按摩学(第一章概述)1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儿科按摩学(第一章概述)1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推拿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科学。

它属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推拿疗法是在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的总结。

魏晋隋唐时期最为盛行,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按摩由治疗成人疾病逐渐发展到治疗小儿疾病,为后世小儿推拿疗法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时《千金方》中有“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

五物甘草生摩膏方。

……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外台秘要》载:“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儿头及脊验。

”虽用推拿方法防治小儿疾病早有记载,但形成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则在明清时期。

在当时有很多这方面的专著及经验总结,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是《小儿按摩经》。

小儿推拿疗法和成人不同,且有很多特定的穴位,因而自成体系。

根据小儿手腕部寸口为百脉总汇之处的理论和小儿生理特点,建立了在手部操作特定穴位,周于藩著《小儿推拿秘诀》一书较系统的叙述了推拿的治疗方法。

“特定穴位”的操作主要靠推法,因小儿不能与医者合作,必须以拿法固定其小儿被操作的肢体和部位,以便顺利地进行治疗操作。

对小儿的这种治疗手段,称“小儿推拿”。

清朝时期,推拿治疗虽未受官方重视,但因其治疗效果显著,仍广为流传于民间,并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并有不少推拿专著陆续问世。

其中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张振鉴、周于藩的《小儿推拿秘诀》校正《厘正按摩要求》等。

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在整个推拿文献中占重要地位,在当时的儿科著作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导下,祖国医学中的小儿推拿得到了新生,重印再版了很多小儿推拿著作。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小儿推拿也必将日臻完善,并为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作者:刘茂森(中医法王房寅第37代传承人)中医小儿推拿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医儿科和推拿学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中医推拿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黄帝内经》时代,以《黄帝岐伯按摩》为主要标志。

而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宋代,以儿科圣祖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主要标志。

中医小儿推拿学是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推拿学发展到相当的水平,相互结合才产生的新型儿科医学。

从历史的角度看,小儿推拿经历了明朝以前的史料积累,明朝末年的产生和近现代的发展等三大阶段。

中医推拿学在古代称之为按摩,是以手法操作为特点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实践。

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出现了具有按摩和儿科疾病含义的文字了。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广泛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被后人尊为“医祖”。

《史记》中还记载有“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书中记载有用匕周刮痧治疗小儿惊风,这是最早记载中医小儿推拿的文献了。

秦汉时期,我国按摩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

《黄帝内经》中有按摩的产生、适应症、具体方法、治疗机制、按摩人才的选用标准以及按摩工具的记载等等;其中与中医小儿推拿有关的记载有《灵枢·卫气失常》,“十八以下为少,六岁以上为小”。

《灵枢·刺节真邪》:“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

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双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

”这是现代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椎桥弓的雏形。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用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虫症的方法。

两晋南北朝时,按摩手法日渐丰富,手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膏摩法得到系统总结,养生手法形成套路。

大医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述了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抄腹法”和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捏脊法”,前者在小儿推拿中用于小儿急性腹痛,后者在小儿推拿中用于小儿食少、疳积和增强体质;此两法在中医小儿推拿中有很高的地位,以至两法流传至今。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七、掐法
定义:用拇指垂直用力,或用指甲垂直切 入穴位或皮肤,称掐法。
八、捏法
定义:用拇指桡侧缘顶住脊柱两旁的皮肤, 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 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 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 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称捏法或捏脊。


注意: 1、操作要流畅 2、两手交替前行,捻动须沿直线 3、捏脊一般由下(龟尾)至上(大椎)
五、揉法Βιβλιοθήκη 定义: 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指揉),或掌根 (掌根揉),或大、小鱼际(鱼际揉) 吸定于穴位,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的屈 伸旋转为主动,或以腕关节回旋运动为 主动,带动吸定部位做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做旋转运动,称揉法。


临床应用: 1、揉法是和法的代表,功能:消肿止痛, 驱风散热,理气消积。 2、揉法特点是“肉动皮不动”,揉的时 间宜长,力度适中,结合方向、频率, 可补可泻。

十二、擦法 定义:用手掌面、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 选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称擦法
十三、捣法 定义:用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 节,有节奏地快速敲打穴位,称“捣 法”。 前者相当于“指击法”,后者成为“笃” 法????

复式操作手法





1、黄蜂入洞 2、双凤展翅 3、苍龙摆尾 4、凤凰展翅 5、猿猴摘果 6、二龙戏珠 7、运土入水

3、艰难的发展阶段——近代 *民间推拿医家做出了积极贡献。 *出版了不少推拿著作 *《推拿易知》、《小儿推拿补正》等

4、小儿推拿的黄金时期——新中国时期 *整理出版了小儿推拿医籍 *大力发展小儿推拿临床 *小儿推拿教学和科研的开展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是整个推拿史的 组成部分,但是历史稍晚,而且理论体 系较完备。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人类最早的医疗方法之一,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门临床科学。

它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法。

随着现代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目前该疗法已成为国际儿童保健、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前言小儿推拿学是推拿学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以下将为各位介绍有关小儿推拿的一些知识。

一、小儿推拿简史:由“按摩”到“推拿”的发展推拿古称按摩、按跳等。

春秋战国时期,有关按摩和儿科的知识就已有文字记载;到魏晋时代,按摩又有了新的发展,在临床实践的具体运用中不断探索,医治新的病种,开拓了新的运用范围;而按摩学的盛行是在隋唐、儿科学则形成于宋朝,按摩学与儿科学的成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进入明清时期,推拿在防治儿科疾病方面发展迅速,随着小儿推拿学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小儿推拿手法,特定穴位和推拿法以及补泻关系的理论,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

二、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小儿推拿具有调节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推拿对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均具有良性的调整作用。

各种手法不仅是一种机械性力的刺激,直接对人体局部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还可以转换成各种不同的能量和信息,通过神经、体液等系统的传递,对人体的神经、消化、运动、循环、泌尿、免疫、内分泌各系统以及镇痛机制等都产生影响,从而起到治病保健的作用。

推拿脊柱和四肢上的穴位会分别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产生刺激;能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五岁的男孩,瘦弱,面色无华,一天仅吃一顿饭,判断其为饮食积滞,进行一次推拿治疗后,开始产生吃饭的欲望,四次之后,饭量明显增多且消化变好;一感冒发烧的孩子,晚上体温为38℃,次日早晨8时37℃,治疗前约10时37℃,通过观察其症状辨证为外感风寒表证,掐揉二扇门穴,令汗出,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36.1℃;小儿推拿亦对先天不足的各类杂病有着良好的疗效,如脑瘫、多动、智力低下等疾病。

1.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1.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1.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第一章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推拿手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

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痛时,人们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或通过摩擦身体以抵御寒冷。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些抚摩、按压摩擦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后来这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

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即有了推拿手法。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一词,在汉代以前称按跷、跷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拿手法治病的文字记载,始于殷商甲骨文,当时称之为“拊”。

如殷商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来治疗小腹部疾病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专门从事“拊”的医师姓名,例如尹、、臭、拊等。

由此可见,当时治病的手段主要是推拿手法。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抚、蚤挈、中指搔、刮、捏7种,由于该书随墓主下葬于公元前168年,因此,其成书应早于《内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

不仅如此,该书还记载了我国推拿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及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

帛画《导引图》中则记载了以双手搓腰、揉膝的两种自我保健推拿手法。

《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推、扪、循、切、抓、揩、弹、挟、卷等11种;同时期的(黄帝吱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惜已佚失。

《汉书·苏武传》记载了用足踩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记载了仓公淳于意以冷水拍击头部,配合针刺治疗川王之病的过程。

《金匮要略·杂病方》中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手法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其中运用的手法有摩、捋、屈伸、按、揉、踩等6种。

这些记载大多只涉及手法的名称,对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缺乏详细描述。

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它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推拿手法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历史源流 小儿推拿文献 主要流派介绍
小儿推拿历史源流
1、明代以前小儿推拿概况
殷商时期 : 甲骨文出现具有按摩和儿科疾病含义文字。 战国时期 :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有扁鹊入咸阳为小儿医的记载。 秦汉时期 : 我国按摩已具有相当规模,《素问·上古天真论》有涵盖男子
《育儿保健临床三百 例》《少儿亚健康推 拿调理 》
河东山西运城一 带
滋阴法
3、近代小儿推拿概况
由于清末和民国战乱,史料损失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对古代医 籍的抢救工作,使散在民间的著作得以保留。
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坚持,直至现在小儿推拿迎来了黄金时期。
二,小儿推拿主要文献
书籍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密 旨全书 》
《小儿科推拿仙术 》
作者 明·龚婷贤 明·周于蕃
书籍 《幼科铁镜》
作者 夏鼎
《厘正按摩要术》
张振鋆
年份
备注

公元1695年
其最大特色在于推拿代药赋,用药比喻小儿 推拿穴位为理解和普及小儿推拿做出了贡献。
公元1888年
该书系统总结了明清时期的儿科理论和临床 经验。
三、主要小儿推拿流派及代表作
流派
代表人物
学术思想
代表作
地域
湘西小儿推拿流 派
小儿推拿三字经 流派
金元时期,百家争鸣。从不同角度认识小儿生理病理,运用不同方法防治儿 科疾病,促进了中医儿科学向纵深发展。
代表派系
派系 寒凉派 攻下派 补土派 滋阴派
代表人 刘河间 张子和 李东恒 朱丹溪
论点
主张
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
主清热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倡汗、吐、下三法

第一章推拿手法发展简史

第一章推拿手法发展简史
第一章推拿手法发展简史
2020/11/26
1
学习《推拿手法学》的意义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推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手法技能的学习、充分 训练和把握,为后续的《推拿治疗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基础技 能课之一。
第一章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推拿※明代龚云林 《小儿推拿活婴秘旨》
《黄帝岐伯按摩经》 ※ 《 黄帝内经》有九篇论及推拿,并有“圆针”、“缇针”的记载。 《金匮要略》推拿治疗自缢;膏摩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葛洪《肘后备急方》 1、颞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 2、用于急救 3、膏摩术
按摩科 四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
隋代设有按摩博士
唐代又将按摩医生分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按摩生。
谢谢!
25
2020/11/26
六、建国以后 1956年上海开设推拿训练班 1958年成立推拿专科门诊,建成专科学校 1960年代我国建成一支推拿队伍,推拿麻醉。
70年代,推拿学术活动逐渐恢复。之后,全国 中医院校相继成立了推拿专业、推拿系。
80年代,河南中医学院成立了气功推拿教研室
90年代在针灸系的基础上成立针推系,目前 又形成了推拿学科。
古称案杌、按跷、跷摩、按摩、挢引、爪幕、推按、摩挲 。
对按摩与推拿在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1、按摩无医疗治病作用。 2、只有医生做的治病推拿才是推拿,保健按摩叫“乱摩” 3、治病的叫推拿,保健的叫按摩。 4、按得痛的叫医病,按得舒服的叫保健。 5、正骨、整复错位才叫医病,揉按的叫保健。
原始社会 殷商时代:甲骨文;拊(付)
一、春秋战国时期
《导引图》最早的自我推拿图谱※ 搓腰、揉膝 《五十二病方》按、摩、抚、蚤挈、中指蚤(搔)、括(刮)、捏、摹、靡(磨)、循。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手法:属复式手法,反之则为运土入水。 主治:健脾运胃,润燥通便。
小儿常用穴位图
手 法 要 求
对推拿人员手法最基本的要求是持久、
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渗透”的 目的。


小儿推拿疗法是以消除原始致病因素及
逆转病理变化为特长,而是从总体上对小 儿各种机能状态进行整体性调节,从而起 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消除疾病前后的 “亚健康”状态,是小儿推拿的优势。
小横纹穴:
部位:小指与Biblioteka 相连之纹下又一横纹,穴在纹中偏外处,
属点状穴位。
手法:揉之左右同数。 主治:咳嗽。
八卦穴:
部位:掌心凹下处及掌边高起之边缘,此一环状,即为穴
位所在。
手法:用运法,顺时针方向为顺运八卦,反之为逆运八卦。
主治:五脏之气不调而胸膈痞满,痰火郁结,喘嗽交作,
小儿百日咳等,均可运用八卦法,以宽胸利膈,且 能加强中气的运化力量,以消痞化积。
揉 法:
以医者的手指按在操作的穴位上,不离
其处而旋转揉动,称为揉法。一般是用拇
指或中食两指的掌面揉之,左揉右揉同数,
左揉主升,右揉主降。其作用多偏于补,
也含有清补的作用。揉法用于点状的穴位。
拿 法:
或并用中指,夹住穴位同事用力,一紧
一松,反复增减用力称为拿法。拿法专用
于列缺穴,是一种强烈刺激手法。
将膏摩应用于小儿保健推拿。
宋· 钱
乙《小儿药证直诀》标志着中医儿
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 小儿推 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明清时期
小儿推拿的形成时期
明· 陈
氏《小儿按摩经》对明代之前小
儿推拿成就的总结。
明· 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继承钱乙的

小儿推拿基础篇

小儿推拿基础篇

小儿推拿4基/2础3/篇2024
3/215
• 3、秦汉时期
把导引、吐纳、膏摩列入 保健预防汉张仲景 《金匮》有记载
• 4、隋唐时期
列入国家医学教育正式科目 按摩设有专科,有按摩专科医生
小儿推拿4基/2础3/篇2024
4/215
• 5、宋金时期 利用范围愈加广泛 宋庞安时利用腹部按摩催产 在产科得以运 用是世上首例
1、发病轻易、传变快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推拿基础篇
21/215
【小儿五脏特点】
• “三不足两有余” 1、肝常有余 2、脾常不足 3、心常有余 4、肺常不足 5、肾常虚
小儿推拿4基/2础3/篇2024
22/215
【小儿辨证论治特点】
四诊:望、闻、问、切 儿科主张四诊和参,但尤其重视望诊
小儿推拿基础篇
31/215
小儿推拿基础篇
32/215
小儿推拿基础篇
33/215
小儿推拿基础篇
34/215
小儿推拿基础篇
35/215
• 小儿推拿适应症 • 小儿推拿禁忌症 •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 小儿推拿常用介质
小儿推拿基础篇
36/215
【小儿推拿适应症】
①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夜啼、新生儿便秘等; ②传染病: 百日咳、麻疹等; ③时令疾病: 感冒、暑热症、咳嗽、哮喘等;
小儿推拿基础篇
13/215
• 新生儿期——从出生到28天。
小儿推拿基础篇
14/215
• 婴儿期——从出生后第28天到一周岁。
小儿推拿基础篇
15/215
• 幼儿期——从一周岁到三周岁。
小儿推拿基础篇
16/215
• 幼童期——从三周岁到七周岁。(学龄前期)

小儿推拿1

小儿推拿1

2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虽然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但其生长发育迅猛,无论从体 格、智力还是脏腑功能方面,均不断向成熟完善方面发展,犹 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古代医家据此提出:“三岁以下小儿未纯阳之体”,认为小儿 生机旺盛,生长发育迅速,迫切需要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年 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营养物质需求越多,因而常见之位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是小儿另一生理特点。
贰 二、小儿推拿一般知识
小儿推拿的适应症与禁忌证
1 适应(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 小儿泄泻、便秘、脱肛、呕吐、腹痛、感冒、咳嗽、遗尿、 惊风、疳积等以及防病保健
2 禁忌 1)皮肤烧伤、烫伤、裂伤及生有疥疮,局部不按摩 2)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组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 3)各种恶行肿瘤、骨折脱位等 4)推拿为治疗疾病的手段,对危重病人应在其他治疗的同时,进行 推拿治疗。
四 近代现代——小儿推拿的发展时期 民国时期,曾一度“废止旧医”,使推拿只能以散落民间的形式存
在和发展,使得推拿学科当然也包括小儿推拿按照各自地域流行特点和民 间要求形成了各具特点和民间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如湘西的 刘氏小儿推拿,山东的小儿推拿就至少三个流派(三字经、孙重三、张汉 臣),海派儿科推拿、北京小儿捏脊流派等,期间仍有不少小儿推拿著作 问世。
十二五全国小儿推拿统编教材已经编写当中。
推拿三字经流派 孙重三推拿流派 小儿捏脊流派
刘开运推拿流派 张汉臣推拿流派 海派儿科推拿
人物:徐谦光、李德修 地区:山东胶东地区
书籍:《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推拿三字经》
特点:取穴少而精,手法简,时间长,注重独穴, 偏重望疹和五脏辨证等。辨证上主张祛邪为先, 重视小儿纯阳之体,取穴少而多用清法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历史概述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历史概述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历
史概述
小儿推拿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的夏朝。

那时的小儿推拿主要是由母亲或祖母传授给下一代,用于
治疗婴幼儿的常见病和保健。

在随后的时期中,小儿推拿先后被吸
收和发扬光大于中医学和代表性的小儿学派领域。

在宋代,著名的医家钱乙提出了"班规奇法"——《小儿按摩图经》,这是目前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系统论述小儿推拿的专著。

值得
一提的是,这部经典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诊疗实践中,并在日本、
韩国等国也得到推崇和使用。

20世纪,小儿推拿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推拿专家,如高玉梅、刘树英、巩永亮等人,他们将传统的小儿推
拿技术融合了现代医学知识,创新出许多新的推拿技法和疗效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今天,小儿推拿已成为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解决小
儿疾病或保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小儿推拿高级班则是培
训和加强小儿推拿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帮助推拿师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概述:
小儿推拿学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小儿推拿古称小儿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和相关临床知识的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研究在其体表特定的学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治疾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中医临床学科。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而逐步形成。

本学科的发展历经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秦汉时期:小儿推拿的萌芽时期
在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临床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均是在此时期构筑和奠定。

小儿推拿在此时期,随着推拿学和儿科学的出现而开始萌芽。

此时出现了最早的儿科医生和儿科病历。

以汤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惊风抽搐,后世的刮痧疗法应属此类。

同时也为小儿推拿使用介质奠定了基础。

二、晋唐宋元时期: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
晋唐时期,是推拿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儿推拿也散见其中。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创了针指法、捏脊法、颠簸法等手法如今仍广泛应用于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

到了隋唐时期,按摩已成为国家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

隋唐以前推拿无成人和小儿之分。

宋元时期,,太医局取消了隋唐以来存在了近400年的按摩科。

在小儿推拿方面,出现了运用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最早记载,北宋沈括《良方》10卷,记载了用掐法治疗脐风。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三、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形成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显著发展,推拿学也日趋成熟,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小儿推拿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学术体系,而这正是基于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

真正形成小儿推拿独立的学术体系则是在明代中后期,其主要标志就是《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这三部小儿推拿专著的相继问世。

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小儿推拿独成体系和快速发展主要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末清初,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流传至今,和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水平密不可分。

四、近代现代:小儿推拿的发展时期
民国时期,曾一度“废止旧医”,使得推拿只能以散落民间的形式存在和发展。

使得推拿学科当然也包括小儿推拿按照各自地域流行特点和民间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如湘西的刘氏小儿推拿、山东的小儿推拿就至少有三个流派(三字经流派、孙重山流派、张汉臣流派)、海派儿科推拿、北京小儿捏脊流派等,期间仍有不少小儿推拿著作问世。

在临床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起,临床逐步应用推拿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小儿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小儿厌食等病,并进行规范的临床疗效观察和研究,并对其疗效和作用机制运用现代医学手段加以证实。

以上这些均有力地推动了小儿推拿学术的快速发展。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小儿推拿学》已修正至第九版。

为针灸推拿学、中医学、中西医产床医学、护理学专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小结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