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人才观的文化解读
曹操注重人才的事例
![曹操注重人才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549b365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7.png)
曹操注重人才的事例曹操,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曹魏之奠基者”。
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领导者,注重人才的挖掘与使用,这在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下面将举几个事例来说明曹操注重人才的重要性与他的人才选拔策略。
首先,曹操以刘备为前朋友,曾互相借粮,对刘备的能力一直给予肯定与赞赏。
当刘备失去了建安十三年的荆州之地后,曹操主动接纳刘备,并借其手来剿灭黄巾军。
曹操深知刘备的胸怀壮志以及人才素质,在他手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刘备得以充分发挥才能。
这表明曹操在选择人才时,注重的是能力和潜力,而非个人关系或门派背景。
其次,曹操在军事领域也展现了注重人才的思想。
他为徐庶击鼓为号,触动黄盖的悲壮故事,体现了曹操对于各自领域有独特才干的人的重视。
黄盖作为东吴将领,曹操了解到他的船舶战术和水战经验非常丰富,因而主动挖掘他的潜力,将其收为己用。
曹操的这种策略,赢得了黄盖的信任,并且使得曹操在水战中获得制胜的关键。
最后,曹操对于他手下文人的重视也是显而易见的。
他将卧龙诸葛亮收为幕僚,虽然互有猜忌,但曹操对诸葛亮的才华很是钦佩。
在长坂坡之战中,曹操亲自与诸葛亮辩论,并言听计从,避免了曹军的失败。
曹操在采纳了文人的建议后,也将他们的才智与自己的决断相结合。
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曹操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挖掘与尊重。
综上所述,曹操注重人才的事例多种多样,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军事领域,他都以能力为核心考量来选择和培养人才。
他在选拔人才时关注他们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拘泥于他们的背景与人脉。
这种注重人才的策略为曹操赢得了许多重要的战役与政治成就,并对曹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曹操文学著作中的人才观
![论曹操文学著作中的人才观](https://img.taocdn.com/s3/m/68dd03a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6.png)
论曹操文学著作中的人才观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
曹操能够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胜利,完全得力于他具有正确的人才观。
这些人才观念和思想不仅贯穿在他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实践中,而且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著作中。
根据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成就大事要“以人为本”曹操从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占据兖洲,分化、诱降青州部分黄巾军,成立“青州兵”起,直至他去世(公元二二○年),在长达近三十年的统一战争中。
他始终执行贯穿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用人路线,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他在《封功臣令》中写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
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在《论争天下答袁绍》中说:“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就是说:天下有才能的人,只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他们,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
在《(孙子>序》中借用《易》之所说:“师贞丈人吉。
”其意是。
军队要搞好,就一定要有威信的人来统率。
在诗作《短歌行》中对人才的渴望尤为急迫,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他在《求贤令》中,开篇便指出了人才的作用,“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对人才的作用曹操不仅有过极为清醒的认识,同时他也把自己个人的才干和作用也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直言不讳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并强调“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浅析曹操作品中的人才理念
![浅析曹操作品中的人才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72d7dc0a192e45361166f51c.png)
浅析曹操作品中的人才理念作者:赵来胜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年第02期【摘要】文章分析了曹操在其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人才观,认为曹操在政治生活中实际遵循的是“以人为本”“不拘一格,”“奖罚分明”的人才战略,这和他的统一北方的伟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使曹操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代枭雄。
【关键词】人才理念以人为本不拘一格奖罚分明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
曹操能够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胜利,完全得力于他具有正确的人才理念。
这些人才理念和思想不仅贯穿在他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实践中,而且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
根据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一、成就大事要“以人为本”曹操从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占据兖洲,分化、诱降青州部分黄巾军,威立“青州兵”起,直至他去世(公元二二〇年】,在长达近三十年的统一战争中。
他始终执行贯穿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用人路线,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他在《封功臣令》中写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
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在《论争天下答袁绍》中说:“吾任天下智力。
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就是说:天下有才能的人,只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他们-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
在《(孙子序》中借用《易》之所说:“师贞丈人吉。
”其意是军队要搞好,就一定要有威信的人来统率。
在诗作《短歌行》中对人才的渴望尤为急迫,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他在《求贤令》中,开篇便指出了人才的作用,“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对人才的作用曹操不仅有过极为清醒的认识,同时他也把自己个人的才干和作用也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他在《让县自日月本志令》中直言不讳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智礼忠用 唯才是举
![智礼忠用 唯才是举](https://img.taocdn.com/s3/m/65c073cda1c7aa00b52acbc4.png)
智礼忠用唯才是举——从《三国演义》看曹操的人才观[内容提要]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在汉末战乱环境和他远大政治抱负的左右下,他形成了自己与当时统治阶级取士不同的“智礼忠用,唯才是举”的人才观。
从《三国演义》前七十八回中有关曹操与自己文臣武将的关系以及和当时士人名流的交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智,就是指超群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审时度势的洞察力或某一方面突出的才能。
礼,是指一个人对于各种礼节如君君、臣臣、孝悌、人伦等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曹操对人才是十分尊重的,“来而不往,非礼也。
”因此,他眼中的人才应该是知礼的。
忠,即效忠。
这个范围是比较广的,它不仅包括谋臣武将对自己的效忠,还包括“彼各为其主”的人。
用,即实用。
不管文韬还是武略,概以实用为准,否则乃为虚华,无以济世,不以为才。
此外,曹操对人才的尊重和运用,亦可为其人才观的另一方面。
[关键词] 曹操智礼忠用唯才是举运用人才观一“江山待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如果我们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史作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就不难发现其兴衰荣辱总是与特定时代的人才质量、数量戚戚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史,即是其所拥有人才的更替史;一个国家或民族达到兴盛或走向衰亡,即是其所拥有人才数量的众多或溃乏。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人才呢?这就涉及到人才观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曹操之前的论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①“申伯番番,……周邦咸喜:戎有良翰……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②“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期之所美,身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
”④“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詹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
”⑤“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而重之以修能。
曹操的人才哲学观
![曹操的人才哲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4f8e4fc66137ee06eff91884.png)
008年第7期(总第55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712008General 1No 155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105 【史学园地】曹操的人才哲学观徐 芳(塔里木大学科技处,新疆阿拉尔843300)摘 要:人们通常在道德层面上评价曹操,以至有因人废事的弊病。
曹操识人、用人,而取得事业上辉煌一时的特殊效果,是与其人才哲学观分不开的。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大为不同正基于此,事实上,《三国演义》对此也以赞誉口吻描述颇多,对当今人才运用也极富启示意义。
关键词:时势造英雄;能臣;奸雄;文事;武略中图分类号:K 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5409(2008)0720105203收稿日期:2008203231作者简介:徐 芳(1971),女,江苏宝应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研管理研究。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以古今人才之聚(众),未有胜于三国者也。
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又遇众才之匹,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则更奇。
”又说:“(三国)入邓林而选名才,游玄囿而见积玉,收不胜收,接不暇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曹操正是在这沧海横流的人才大都会中大唱重头戏,流光溢彩的顶尖角色。
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何颙也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桥玄、何颙的话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中下层希望有经天纬地才干的人能力挽狂澜、安定乾坤的美好愿望,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曹操过人的才干。
作品以理政、行军、备战、治军、文学修养几大版块构造了曹操文修武备的意象建筑。
曹操任洛阳北部校尉时设五色棒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权贵,显示了过人的治理才干,其风度一如历史上那些贤相清官。
何进谋诛宦官时,他一语道破问题的棘手所在,随后又提出:“今日之计,先宜正君位,然后图贼。
略论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政策
![略论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95026e38172ded630a1cb69c.png)
略论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政策三国时代人才队伍众多,各擅专长,人才的聚合与流动,与当时群雄千方百计地在割据地发掘人才有关。
诸侯在并吞的过程中,雄才大略者不仅注重土地的得失,更看重人才的得失。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是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才”,是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在历史上是一位英雄,有着安天下的雄才大略。
应该说曹操在他那个时代里所采取的那些措施还是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前进的趋势,从而使他具有了成功的绝对优势。
这点我们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得到认同。
1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政策出台之因1.1 西汉的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保证。
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扩大汉朝统治基础,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办法。
察举,即选举。
它是沿用古代“乡举里选”,由侯国和郡的地方长官在各自辖区内考察、选取统治者所需的人才,推举给中央政府任用,是一利,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些被推举的人,经过试用考核,便可授以官职。
岁举人才,使察举定期进行,形成制度,其对象有吏有民,不却众庶。
察举的名目,除“孝廉”以外,还有“贤良方正”(品德贤良,行为端正)、“直言极谏(敢于批评,敢捉建议)”、“茂才异等(才能非常出众)”等。
西汉时期察举制逐步完善。
汉武帝非常希望得到有用的人才,曾下诏求贤。
他在选官制度方面的政策措施,选拔了一批有才能、取进言的人,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察举制度的弊端。
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庭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以族举德,以位命贤”,而且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也称之为“乡举里选”。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腐朽,是东汉历史的特点。
曹操综述
![曹操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11088d428ea81c758f57890.png)
近五年来关于曹操的研究综述曹操,这个一直被当做反面教材的人物。
在近年来终于慢慢被平反,白脸的曹操虽然早已深入人心,但是他的雄才大略是不能被忽略的。
人无完人,虽然曹操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忠诚观念,但是对于历史进程来看,他不失一位强有力的推进者。
他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为中国的统一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有的同志又对曹操的评价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拟就新近对曹操的评价问题的论讨作一概述。
一、曹操的人才观:曹操擅于笼络人才,这是众人一直所承认的,郭春凯在《曹操人才观是启示》(《中国人才》2009年03期)中讲到三国时代虽称三足鼎立,但曹魏却能独享中原,作拥半壁江山,他手中的“利器”就是人才。
曹操广招天下人才的思想,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达到了“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效果。
但是也有些人士认为曹操在用人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韦慧婕在《曹操的人才观之我见》(《高等函授学报》2005年10月19卷第z期)中认为曹操在用人上也存在重才轻德,疑而用之,嫉才妒能,不容其强的一些缺陷。
最后,她讲到唯才是举,而又用而疑之,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有才能,这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反映了曹操的鲜明个性。
二、曹操的个人品质:在众人的传统思想中,曹操一直是“乱世之奸雄”,但是近年来不少人认为曹操其实是一个具有传统忠义思想而又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
陈李茂在《试论曹操思想中的忠义成分》(《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中将讲到曹操虽定性为奸雄,但他思想中仍有忠义的成分,主要表现在他年轻时刺杀董卓,其实是有着他忠于汉室的成分的,另外,曹操对一些有才能的人,即使他很欣赏,但假如在他眼里被视为秉性不忠的之人或将来可能威胁到他性命等核心利益时,往往会杀掉他们,吕布被杀就是其中一个明显例子。
曹操对于关羽的厚遇,一方面是因为他欣赏关羽的才华,想让关羽为他效力,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对关羽以忠义著称的为人很钦佩。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e205f2fe5ef7ba0d4a733ba2.png)
人力资源话题-曹操用人之道三国用人之道曹操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391480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8.png)
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应 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优势。其次,在团队建 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 为整个团队做出贡献。最后,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注重沟通和协调,化解 矛盾和分歧,保持良好的合质,还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质和忠诚 度。他深知一个忠诚的员工,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和安全感,还能够为企 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用人之道的不足之处在于,有时会因为过于注重忠诚 度而忽略了其他能力和素质。
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用人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优秀的领导能力、 人格魅力和沟通能力。他能够把不同的人集结在一起,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 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凝聚和高效。同时,他也能够化解团队中的矛盾和分歧,协 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张楚廷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深深植根于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敬畏。他 强调“大学之精神”,即大学应该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 不仅体现在大学的组织管理上,更体现在大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他认 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以追求真理、探索知识为己任,以培养具有独立思 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
其次,曹操重视团队建设,善于协调矛盾。他明白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对于 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倡内部团结,注重化解矛盾。在曹操的团队中, 文臣武将之间虽然性格迥异、各有特色,但都能够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 强大的战斗力。
再者,曹操相信和发挥人才的能力和作用,不拘泥于细节。他善于发掘每个人 的优点和长处,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和任务。同时,曹操也 能够包容人才的缺点和不足,充分发挥其潜力。这种用人之道的灵活性使得曹 操在战争和治理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关于解读曹操文学创作的人才观
![关于解读曹操文学创作的人才观](https://img.taocdn.com/s3/m/7d5fb91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1.png)
关于解读曹操文学创作的人才观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短歌行》、《观沧海》等都是经典之作。
在曹操的文学创作中,人才观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一、曹操的人才观曹操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他一生中提拔了很多人才,这得益于他的人才观。
曹操认为人才是国家和军队兴旺发达的基石,他说:“天下之大,无人不有才智,然未有以才智得用者也。
”他认为人才需要经过挑选、培养和使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价值。
他所倡导的是“不拘一格,用人唯才”的人才观,只要有才干,不分出身、阶层、籍贯、文化程度,都可以得到使用和提拔。
曹操的人才观还体现在他对人才的期望上。
他认为人才不仅要有才干,还要有忠诚、诚信、气节、勇气等品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
他曾经说过:“天下英才,尽在朕膝下,但献于国者,寥寥无几。
”这说明他对于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他希望人才能够全心全意为国家和民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奋斗。
二、曹操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曹操的人才观不仅停留在理论上,他在实践中也积极地选拔和培养人才,把他们放到适合的工作中发挥所长,使得国家和军队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曹操最早的一个提拔并信任的人才是荀彧,荀彧才思敏捷,为官清正,他在曹操手下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比如参与了起草《建安中兴颂》等的文学创作,成为曹操最得力的谋臣。
荀彧的成功也启示了曹操,他之后又大力选拔和提拔文学才子曹植,成为投入文学创作的重要人才。
曹植的诗词文采斐然,让曹操更加欣赏他,还亲自为他撰写了赞赏他的文章,称他为“世之才也”。
曹操不仅看重人才的才干和文学才能,而且看重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
他培养人才不仅是要他们懂得如何治国理政,而且要他们为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全心全意地服务。
他把自己的人才培育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种崭新的人才观和人才培养方式。
三、曹操人才观的意义曹操的人才观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一方面体现了他自身的政治智慧和视野,另一方面也为历代政治家和文化名流提供了借鉴。
汉纪五十八(1)--曹操的人才观...
![汉纪五十八(1)--曹操的人才观...](https://img.taocdn.com/s3/m/b9523a1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d.png)
汉纪五十八(1)--曹操的人才观...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相比,曹操延揽人才有过之而无不及。
曹操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德并不吹毛求疵,有一技之长的人岂能不趋之若鹜?果然,人才就像听到了集结号一般,团结在了曹操的周围。
曹操屯土山约法三章收降关羽,官渡之战中倒履迎许攸等,使他的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为“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打下了人才基础。
曹操一生中曾三次正式下发“求贤”公告,不管是声色犬马之徒,还是鸡鸣狗盗之辈,劣迹斑斑声名狼藉无所谓,曾经站错队也不嫌弃,只要有一技之长,能为所用。
他在起兵之初即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接着在一道求贤令中又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在与袁绍对垒时,他听说许攸来了,拍着双手大笑说,“吾事济矣”。
最著名的一道求贤令说:“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以法令、制度确立唯才是举方针,是乱世用人的英明决策。
曹操唯才所宜,荀彧投奔曹操,大为高兴,说:“此吾之子房也”,马上任命荀彧为行军司马。
对徐晃、郭嘉都加以重用。
陈寿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踞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
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人才观,第一、重用亲人,贤不避亲。
夏侯氏和诸曹氏.夏侯敦,夏侯渊都是曹操的同族兄弟.夏侯敦官至伏波将军,夏侯渊官至护军将军,封博昌亭侯,曹操让其独领西北军事,屡建奇功.曹仁,曹洪皆曹操从弟,曹仁官至车骑将军,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曹洪,历战有功,官至都护将军.曹休,曹真都是曹操族氏,曹操对曹休"见待如子",官至中领军,负责保卫曹操工作.曹真,官至征蜀将军.第二、大胆用降,量功必赏。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才观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才观](https://img.taocdn.com/s3/m/2c0a2505e2bd960591c6770b.png)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才观作者:宋兴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2期摘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着墨较多的一个统帅形象,他通过独特而卓有成效的人才策略收罗了一大批才能出众的文臣武将,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曹操人才观的内涵包括他对人才的极度重视和渴望,网罗人才的不拘一格,用人的智慧和权诈三个方面。
同时,也存在不计德行、贻害无穷,用人有疑、疑人亦用,妒贤嫉能、心胸狭窄,以貌取人、以名视人等不足之处。
其用人之道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于人才选拔和任用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人才观;和谐社会作者简介:宋兴杰,安徽舒城人,单位:扬州大学,专业: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2-0021-01一部《三国演义》,塑造了成百上千个形象饱满的人才:有智慧超群的诸葛亮、庞统,有忠贞不屈的沮授、审配,有勇冠三军的吕布、赵云……其中,被毛纶、毛宗岗父子评为“奸绝”的领导型人才曹操尤显突出。
曹操一生南征北讨,为三国一统立下了卓著功勋。
纵观《三国演义》,他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手下的一批聪明能干的文臣武将。
本文通过《三国演义》文本的阅读,分析和总结曹操的人才观以及对当下社会选拔人才的启示。
一、曹操人才观的重要内涵(一)曹操对人才的极度重视和渴望曹操一生忙于征战讨伐,可戎马倥偬之中总是不忘厚待谋臣武将,凡有才能者,都想优待并吸纳到他自己的身边来。
即使是敌营的,也不忘拉拢和恩遇。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中,曹操更是大宴文臣武将于长江之滨,并且横槊赋诗,名曰:短歌行。
在这首五言歌行中,集中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无限重视和渴望之情。
正是由于曹操对人才的极度重视和渴望,才赢得了众多文臣武将的拼死效力,极大地巩固了自己的实力。
为曹操的南征北讨,东击西战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曹操网罗人才的不拘一格纵观《三国演义》,作为三国时代最大的霸主,曹操有着自己独特而不拘一格的网罗人才的方针,他“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于牧守者,不可胜数。
浅论曹操著述中的人才观
![浅论曹操著述中的人才观](https://img.taocdn.com/s3/m/4e766dc5102de2bd96058869.png)
浅论曹操著述中的人才观作者:涂歆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1年第08期摘要:曹操能如意扩大自己的势力,顺利统一北方,主要得益于他在用人上的成功,即思贤如渴,任人唯才;善于招纳降将,不计前嫌;欲用将才,必先安之,且赏罚分明。
关键词:曹操著述人才观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曹操能够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较大范围的胜利,完全得力于他具有正确的人才观。
他取得的胜利,关键在于对人才的重用。
在统一战争中是他团结、聚集、调动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贤名之士”,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干。
这些在他的许多著述中都有体现,笔者现在概述如下:一、生逢乱世,观点独特曹操身处汉末之际,他的人才观无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当时群雄并起、战火纷飞,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多年的戎马生涯,使他独立于他人之外,形成了自己现实而又鲜明的用人观点。
曹操的用人观点贯穿在他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实践中,同时也明确地体现在他的著述中。
他在《封功臣令》中写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
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曹操一生著作颇丰,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让县自明本志令》《观沧海》等著述。
这些著作体现了曹操的军事观念及行阵作战方略,并且具体地体现了曹操的用人观点。
二、成大事要“唯才是举”曹操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一改传统的人才观,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政策,认为人才的标准不仅要注重德,还要特别强调“才”,也就是能力。
“唯才是举”的政策最早是曹操于建安十五年的命令中提出来的:“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今天下得无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佐我以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从自己卑微的家世地位所受到的歧视与偏见中,深感众多人才会受到习惯意识的贬斥与压制,所以他一旦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势后,在七八年间,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延揽人才,把当时一切有特长的人才都延揽为己用。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1a01f0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2.png)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管理人才方面有一些观点和做法,对现代管理也有一定的启示。
1.重视人才选拔:曹操注重发现和选拔人才,不拘泥于出身和背景,而是注重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这对于现代管理也很重要,要注重人才的能力和潜力,而非单纯看重其背景和资历。
2.重视人才培养和发展:曹操注重培养和发展手下的人才,通过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使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
现代管理也强调员工的持续学习和成长,通过培训和发展计划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3.激励和奖惩并重:曹操善于运用激励和奖惩机制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他重用有才能的人,给予丰厚的奖励和晋升机会,同时对表现不佳者采取严厉的惩罚。
现代管理也强调激励和奖惩的有效运用,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4.重视团队合作:曹操注重建设团队,注重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他能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才能,使团队整体的业绩得到提升。
现代管理也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注重构建高效的团队和协作机制。
5.知人善用:曹操善于洞察人才的长处和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利用。
这对于现代管理也很重要,要善于了解员工的优势和特长,并将其合理地配置和利用。
6.强调领导者的榜样作用:曹操注重领导者的榜样作用,他自己身体力行,勇于冒险、勤奋努力,并且在困难时期表现出坚定的领导力。
这对现代管理来说也很重要,领导者应该成为员工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行动和价值观影响和激励团队。
7.灵活运用人才:曹操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任务灵活运用人才,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
这对现代管理来说也很重要,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和任务分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8.善于倾听和沟通:曹操重视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他注重与下属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现代管理也强调领导者的倾听和沟通能力,倾听员工的声音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提升团队效能。
一代千古枭雄一一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一代千古枭雄一一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9f9b33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4.png)
一代千古枭雄一一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了解三国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获得当时中国北方的统治权,之后同蜀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请问:是什么让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曹操的对待人才的态度。
在长达近三十年的统一战争中,他始终执行贯穿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用人路线,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在统一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接下来,海潮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1(一)人才之重:从“争天下必先争人”到“只在得人”曹操曾经颁布过三道《求贤令》,分别是建安十五年、建安十九年和建安二十二年。
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
在短短的七年间连颁三次求贤令,征求人才,这也被历史学界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
诚然,网罗人才不能靠一纸榜文就能解决,但这三道求贤令显然也不是在作秀,曹操求贤若渴的真实心态跃然纸上,让人心动。
被众多人奉为古代爱才的典范,常常使后世很多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曹操曾经说过:“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德如何,都可重用。
他一再强调以“才”举人、用人,从而扩大了取才范围。
因此,曹操在与其他雄主相比,在人才竞争方面就己独占鳌头,抢得了先机。
2(二)选人之法:从“唯才是举”到“德才兼备”从多种典籍的记载可以看到,在选人方面曹操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他是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思想精髓的。
在他那里,凡有治国用兵之术之才,不论出身高贵低贱与否,一律加以重用。
哪怕这个人名声不佳,但只要坐拥一身本领,定会委以重任;他主张打破传统的观念,废除固有做法,直接到民间选拔人才。
在他看来,人才是“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曹操一生中起用了不少是来自“细微”之家的文官武将,其中像徐晃、张辽等出身贫贱的有才之人都一一被曹操委以重任。
当然,曹操也并不排斥出身于世族门阀的人,只要有才,同样也会给予重用。
从“求才三令”看曹操的人才观
![从“求才三令”看曹操的人才观](https://img.taocdn.com/s3/m/79bb2e8f0975f46527d3e197.png)
社会文化探析从“求才三令”看曹操的人才观段爽园【摘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征战不断,曹操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在赤壁之战失败以后曹操三次下令求才,招揽了一大批“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为其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改变了东汉时期以门第作为标准来选拔人才的方法,采用“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灵活多样的用人政策,而“求才三令”作为其选拔人才的举措,影响也十分深远。
【关键词】曹操求才三令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影响―、“求才三令”的颁布东汉时期,朝廷在选用人才上,重视道德品行和门第 出身,较大程度上忽略一个人的真才实学,这种情况直至 东汉末年才得以改观。
曹操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察觉各路诸 侯之争实质是人才之争,这种认识加深了他对人才的渴望。
因此,在人才选用方面,曹操摒弃了两汉的选官制度,重 新确立了人才审核标准,实施“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
[1]这在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上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而曹操的 “求才三令”正是“唯才是举”政策的深刻体现。
赤壁之战的失败,使得曹操更加意识到人才在军事、内政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建安十五年(公 元210),曹操颁布了第一道求才令。
其中写到:“自古受命 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2]在这 道求才令中,曹操第一次提出了 “唯才是举”的选才标准。
这道求才令是曹操用人思想的最初体现。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根据第一道求才令的实施情 况,曹操颁布了第二道求才令。
对那些在选拔人才方面有 顽固思想的官员进行了训斥。
在求才令颁布之后,这些官 员仍然按照以前的选官标准选用人才,导致求才令收效甚 微。
因此,曹操在第二道求才令中指出:“士有偏短,庸可 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2]并再 一次明确了 “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
由于第二道求才令逐见成效,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颁布了第三道求才令,即《举贤勿拘品格令》。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a49a4581680203d8ce2f2483.png)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黄秋月内容摘要: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在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的汉末,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文治武功,卓有建树,无人可及,这不仅由于出色的军事才能,更由于超卓的政治谋略。
群雄逐鹿,势力消长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
曹操之所以功业彪炳,主要就在于他具有当时最进步的人才观,非常懂得招揽人才、运用人才。
他强调“唯才是举”,不受封建选拔标准限制。
他知人善任,用人各尽其才,宽仁大德,不念旧恶,做到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且赏罚分明。
因此,他麾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人才济济。
正因为拥有了众多文武干才,曹操才能在争霸过程中节节胜利,最终统一北方,为曹魏政权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即就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宽仁大德、不念旧恶;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四个方面,分析探讨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关键词: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政策"Only the men of ability could be recommended"employment policy of Cao CaoHuang Qiu YueAbstract:Cao Cao is famous our country statesman in history , strategist and man of letters. In the fall, and warlords from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hi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getting up perform a stratagem , castigate all over the world ,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chievements , exclusive achievement , self-service but reach in land under heaven, this not only because of outstanding military affairs ability, more because of extraordinary politics strategy.he changed the tradition from Dong Man dynasty, during which the personnel wer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familystatus. He sent far and wide to invite men of ability. He made the principle of "Only the men of ability could be recommended". He emphasized the training of personnel, and his policies on using personnel were flexible and various.Rectify because of having owned a lot of capable person civil and military, Cao Cao ability is competing for hegemony gaining victory after victory in process , the building-up uniting the north ultimately , being state political power of Cao Wei lays a solid foundation.Keywords: Cao Cao Only the men of ability could be recommended employment policy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横征暴敛,豪强大地主又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破产逃亡。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095342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7.png)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作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在政治、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中,曹操在人才观方面的做法和看法,对现代管理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曹操的人才观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二、曹操的人才观曹操在管理团队和选拔人才方面具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做法,这些做法在现代管理中仍然值得借鉴。
1. 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曹操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无论是身边的士兵还是文官,曹操都能凭借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发现其潜力和才华。
曹操曾言:“治世之英雄必出于此,愿以身殉国,何愁不得英雄!”可见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才能胜于背景曹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看重其才能,而非出身背景。
他曾说:“吾欲料其君天子,饶必有所长。
”曹操重视人才的个人能力和贡献,而不仅仅是出身或职位。
这种才能胜于背景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也有启示意义,更应该注重人才的能力和价值,而非单纯看重其社会地位。
三、曹操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有着许多启示,表现在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等方面。
1. 积极发现和选拔人才现代管理需要积极寻找和选拔具有潜力和能力的人才。
这需要管理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善于发现和挖掘潜在的人才。
与曹操一样,现代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观察员工的表现、评估其能力和潜力,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来发现并选拔人才。
2. 重视个人能力和贡献现代管理应该注重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而非单纯看重其出身或职位。
管理者应该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贡献,并给予适当的回报和认可,激励员工持续进取和创新。
3. 强调团队合作和协同效应曹操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协同效应。
他善于将不同的人才组合在一起,发挥协同效应,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
现代管理者也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和协作,搭建良好的团队组织架构,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eac3019a300a6c30c229fcc.png)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曹操是一代枭雄。
尽管史书上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戎马一生,为打造江山背上一世的骂名。
但是他依靠着自己的政治、军事、人才各方面出色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出色的领袖人物之一。
曹操除了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外,求贤若渴的人才观也是其一生极其灿烂的亮点。
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他一开始就实施求贤天下的战略。
在起兵创业阶段,他认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
爱才。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惜才。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浅谈曹操用人思想
![浅谈曹操用人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bbac9ee856a561252d36fa1.png)
浅谈曹操用人思想摘要:曹操,这位汉魏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堪称是三国时代人才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善于用人的杰出大师,他的用人韬略机具代表性,他广求贤能,一改东汉以门第取人的传统,制定了“唯才是举”的方针,而且他注重人才的培养。
用人政策也灵活、多样,所以,通过一系列适宜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曹操聚集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唯才是举; 礼贤下士; 虚怀纳言; 不论亲疏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擅权,政治极端腐败,军阀混战,把广大劳动人民推到了死亡线上,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成为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愿望。
在军阀混战中,曹操能够从一个地方的小军阀逐渐壮大,并最终打败袁绍、袁术等强大的割据势力并统一北方,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无疑就是曹操重视人才、善用人才。
一.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标准“唯才是举”是曹操用人思想的重大发展.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兵败赤壁,不仅长叹:“郭奉孝(嘉)在,不使孤至此。
”①出谋欠周,用兵不利,竟致前所未有的惨败。
这件事,使曹操再次感到人才的重要,所以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郭嘉。
同时,促使他又一次把广罗人才和奖励战功放到了重要地位,甚至把爵赏授受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
如在《爵封田畴令》中对于田畴屡不受爵说:“此成一人之高,甚违王典,失之多矣。
宜从表封,无久留吾过。
”②在曹操看来,该不该赐封和受不受封赏都不是个人问题。
该赐而未赐,此风若倡,有碍仕路,既不利于人才的罗致和使用,更不利于天下智力忠心于国事。
他及时表彰了南向用兵以来的一些功臣,如为张辽增邑、假节,表彰了他攻上天柱山,斩杀陈兰、梅成的功劳;存恤赤壁战中的死难吏士家室,发出了《存恤吏士家室令》,备尽存恤抚慰之意。
诸此,实际都是为其即将进行的大张旗鼓地招致人才作舆论和思想的准备。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又发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蜀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间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Vo1.11Jun."JOURNALOFJIANGSUTEACHERSUNIVERSITYOFTECHNOLOGY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No.32005年6月第11卷第3期2005曹操人才观的文化解读蒋苏苓(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22)!!!!收稿日期:2005-04-23;修回日期:2005-05-08作者简介:蒋苏苓(1965-),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摘要:从文化视角解读一代枭雄曹操的人才观。
通过剖析曹操的人才观与时代文化特征间的关系,把握曹操人才观与时代观、发展观、功业观的内在统一,探究曹操人才观的独到与人才经营的成功,并依据现代人才管理理念揭示曹操人才观内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曹操;人才观;唯才是举;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K235.07;C96文献标识码:A三国时期,群雄并起,中原征伐不断,曹操以其雄才大略纵横乱世。
他鲜活的个性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他不同凡响的用人之术、带兵之策和治国之道,铸造出曹魏一统北方的辉煌。
曹操以他独到的人才观识人用人育人,在雄浑慷慨的政治军事作为中引发人们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文化反思。
一、曹操人才观形成的多元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支配地位的是儒家君子型人才观。
孔子所倡导的“礼”的核心便为孝悌,推而广之,于国家社稷即是忠君爱国,忠是孝的扩张。
就君臣关系而言,往往强调君主应该享受的权力和人臣应该尽到的义务,这为巩固封建集权统治提供了思想依据。
秦汉建立的高度集中的封建政权,出于特定的历史需要,强有力地抑制社会思想的自由。
西汉董仲舒糅合儒家政治伦理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将各种封建伦理关系纲常化、固定化、绝对化,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法则[1];他对原始儒学的改造为汉武帝接纳,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原则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思想和道德规范。
两汉儒学,在天命这一虚假的前提下编织起礼教的密网,从根本上削弱了人的个体意识和创造精神。
东汉末年君弱臣强,诸侯尾大不掉,权臣常常有废立之心,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已权威尽失,威风丧尽。
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社会动乱宣告了儒学的“不周世用”,战乱与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两汉统治者苦心经营近400年,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在汉末战火兵燹中崩塌。
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文化失范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发生巨变。
社会动荡造成的道德观念的变异、文化行为的悖论和价值尺度的失衡,都表明传统文化进入了不可遏制的转型期,这一状况的出现为新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和流行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人们的社会文化行为也超越了儒学伦理的规范,独立特行和突出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表现个性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
美国学者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中说:“整个三国时代,是英雄豪杰风流人物浮沉起伏的期间。
因为战事连亘不断,皇帝威信又名实俱亡,很多舞台上的角色,已不受道德上的约束,于是趋利赴势。
他们自述胸襟怀抱,慷慨真切,全无腐儒气味,做起事业也是畅快淋漓。
”曹操就具有这样一种敢说敢为、放浪不羁的通脱作风,“宁我负天下人”便是曹操紧扣时代脉搏形成的一种文化价值观。
纵观历史演进形态,汉代儒学在分裂时代已失去了它正统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不可能再起到巩固皇权和凝固人心的作用,儒家君子型人才观也不为时世所用。
一些不被儒家所接受和容忍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准则借助社会无序和文化失范的特殊背景应运而生。
东汉末年,礼崩乐坏,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智士能人渴望择明主而侍,并愿意竭尽智能有所作为。
魏晋玄学的兴起,由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推动了背弃儒教、提倡老庄的社会思潮,是对两汉儒学的一种革命。
人们不愿再把个人看作社会的附属品,不愿意把依附于封建国家或君王视为个人必然的义务,个性意识和个性精神得到张扬,强调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并要求社会对此给予充分尊重。
建安时期的有才之士大都奉行“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原则,君臣相得则合,君臣不睦则离。
君和臣是一种相互选择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否得以长期维系,不是取决于一方,而是取决于双方。
陈琳曾经三易其主,不仅三个主子对他没有成见,社会舆论也没有过多地指责他。
毕竟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已经改变,促使人们对社会进行深入思考,对那些与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格格不入的社会文化行为,从一个或多个新的角度给予审视和评价,价值尺度同样也就因人而异。
汉末儒学的解构与转型,为曹操构建迥异于两汉的全新的人才观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何况曹操出身宦官之家,血统低贱,加上时代风气的影响,很少受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束缚。
曹操敢于舍弃和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和人才观,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视角来审时度势,认为在“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2]的时代,将倾的汉室已不可能复兴,果断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以超凡的胆识提出“唯才是用”的人才标准,大胆地识人用人育人,一步步从政治边缘走到政治中心,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的频繁变迁,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懈怠,都激荡起曹操变革的豪情。
曹操顺应时势,认识到建立功业需要人才,国力强盛依靠人才,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国力竞争也是人才竞争。
为实现霸业,他蔑视儒家僵化的教条,以独特的人才观赢得了北方的统一。
二、曹操人才观的核心价值取向1.文治武功,提升自我曹操胸怀壮志,抱负远大,善于把握社会趋势,不断地修炼自己,提升自我。
他“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孙盛在《异同杂语》中讲曹操年轻时:“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
”这为曹操后来成为卓越的军事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书》还称赏曹操自作兵书,并命多人誊写,分赠给诸将。
事实上,曹操一生曾写下10余万言的军事著作。
在实战中,曹操也特别重视作战计谋的运用,提出“诡诈为首”的作战原则,常能临机决策,变化多端,诱敌致胜,转弱为强。
虎将典韦、猛将徐晃纷纷来归,臣服于曹操这样的军事奇才,并为他出生入死,攻城掠地,打造曹魏江山。
以文才论,曹操父子与“建安七子”开一代“建安风骨”;曹操的四言诗是《诗经》以后四言诗的绝佳作品,《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等均为文学史上传诵千古的名篇;鲁迅说曹文清峻、通脱,是“改革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自具特色。
因此,魏国聚集了一批有抱负、有作为、有影响的文人,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人生最大的理想和追求。
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
曹操御军30余年,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3]无可否认,曹操以他非凡的眼光、聪慧的头脑、过人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各方面奋发图强,勇于革新,锐意进取,卓越的文治武功赋予曹操与众不同的魅力,怀藏奇才的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来,也以此巩固了曹魏的基业。
2.唯才是举,广纳贤才东汉末年,皇帝昏懦,大权旁落,因此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形成三分天下。
这是人的因素,并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重演[4]。
从历史来蒋苏苓:曹操人才观的文化解读第3期69看,贤臣遇明君,能够施展才能,建功立业;而明君得贤臣,国家可兴,功业可成。
曹操一生曾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鄙视儒道,以无畏的气魄和胆识,把德行、门第、名节等选才标准搁置一旁。
建安十五年春天颁发《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5]首次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
显而易见,曹操尊重人才,讲究实际,注重从才华、能力等方面考察和提拔人才。
不苟求,不求全责备,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也是他在道德原则和利益原则相冲突时的一种变通。
国家动荡,很多活跃于风口浪尖上的有识有才之士,已不受传统道德束缚,朝秦暮楚,趋炎附势,为实现特殊时代的人生价值他们勇往直前,不能因为他们品行的短缺而废置不用。
曹操把人无完人、才重一技、用人所长的人才理念发挥到了极至。
曹操手下的谋士武将除了本族的之外,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大氏族豪强,像张辽、庞徳、郭嘉、荀彧等人都是出身小官吏或者小地主。
曹操也不绝对排斥贵族,像李典、许褚等人,出身贵族,曹操也重用他们。
曹操对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非常重视[6],就连远在匈奴的蔡文姬,曹操仰慕其才华,不惜重金赎还中原。
特别在曹操晚年,重用与自己意见相左而非常有才华的司马懿,以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曹操成功地实践了唯才是举的人才观。
3.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作为领导者,用人和容人是高超的权谋艺术。
曹操在用人上总能坚持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武将任其勇、文职尽其能的观念,既善用人力又善纳人言,择人任势,最大限度地用人所长,表现出精湛的权谋艺术[7]。
如合肥之战,曹操安排了张辽、乐进、李典素不相睦的三人出战。
曹操巧用三人性格的差异,有意利用他们的不和睦互相牵制,防止一人说话大家通过而贸然决策导致失败;到了危急时刻,一道指令促成他们精诚团结,形成最佳作战结构。
曹操利用对三人性格与能力的了解,知人善任,赢得了一场重要的战争。
乱世争天下,人才之争非比寻常。
成大事者为天下计,以大局为重,胸襟宽大,给予人才充分的尊重,是得人才的最佳策略,也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必需的用人理念。
官渡之战曹军大获全胜后,发现一批许昌和军中将士暗中写给袁绍的书信,分明有“暗通”之嫌。
面对书信,曹操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并下令将所有书信付之一炬,一概不再追究。
曹操以他的豁达大度稳定了军心,防止了人才的流失,更赢得了将士的忠心和天下人的响应,冀州就有很多郡都举城前来投降。
领导者高瞻远瞩,才会有胸襟、有度量,才能识人用人,并根据人才所长优化组合,发挥最大的组合效应[8]。
4.锤炼人才,后继有人领导者处于集团金字塔的塔尖上,其行为直接影响到全局工作,关系重大。
因此,领导者必须抓大放小,集中精力抓大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因此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高明,并不只看他自身智商的高低,最重要的还在对人才的调控上。
曹操对待军国大事总能汲取众长,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他自己虽然机谋出众,但并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可以说曹操所取得的每一次重大成功,都是他能虚心听取意见、集中集体智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