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人才观的文化解读

曹操人才观的文化解读
曹操人才观的文化解读

江Vo1.11Jun."JOURNALOFJIANGSUTEACHERSUNIVERSITYOFTECHNOLOGY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No.32005年6月

第11卷第3期2005

曹操人才观的文化解读

蒋苏苓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收稿日期:2005-04-23;修回日期:2005-05-08

作者简介:蒋苏苓(1965-),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摘要:从文化视角解读一代枭雄曹操的人才观。通过剖析曹操的人才观与时代文化特征间的关系,把握曹操

人才观与时代观、发展观、功业观的内在统一,探究曹操人才观的独到与人才经营的成功,并依据现代人才管理理念揭示曹操人才观内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关键词:曹操;人才观;唯才是举;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K235.07;C96

文献标识码:A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中原征伐不断,曹操以其雄才大略纵横乱世。他鲜活的个性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他不同凡响的用人之术、带兵之策和治国之道,铸造出曹魏一统北方的辉煌。曹操以他独到的人才观识人用人育人,在雄浑慷慨的政治军事作为中引发人们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文化反思。

一、曹操人才观形成的多元文化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支配地位的是儒家君子型人才观。孔子所倡导的“礼”的核心便为孝悌,推而广之,于国家社稷即是忠君爱国,忠是孝的扩张。就君臣关系而言,往往强调君主应该享受的权力和人臣应该尽到的义务,这为巩固封建集权统治提供了思想依据。秦汉建立的高度集中的封建政权,出于特定的历史需要,强有力地抑制社会思想的自由。西汉董仲舒糅合儒家政治伦理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将各种封建伦理关系纲常化、固定化、绝对化,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法则[1];他对原始儒学的改造为汉武帝接纳,以“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为原则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思想和道德规范。

两汉儒学,在天命这一虚假的前提下编织起礼教的密网,从根本上削弱了人的个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东汉末年君弱臣强,诸侯尾大不掉,权臣常常有废立之心,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已权威尽失,威风丧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社会动乱宣告了儒学的“不周世用”,战乱与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两汉统治者苦心经营近400年,以经学为主干、以儒

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在汉末战火兵燹中崩塌。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文化失范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发生巨变。社会动荡造成的道德观念的变异、文化行为的悖论和价值尺度的失衡,都表明传统文化进入了不可遏制的转型期,这一状况的出现为新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和流行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人们的社会文化行为也超越了儒学伦理的规范,独立特行和突出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表现个性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美国学者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中说:“整个三国时代,是英雄豪杰风流人物浮沉起伏的期间。因为战事连亘不断,皇帝威信又名实俱亡,很多舞台上的角色,已不受道德上的约束,于是趋利赴势。他们自述胸襟怀抱,慷慨真切,全无腐儒气味,做起事业也是畅快淋漓。”曹操就具有这样一种敢说敢为、放浪不羁的通脱作风,

“宁我负天下人”便是曹操紧扣时代脉搏形成的一种文化价值观。纵观历史演进形态,汉代儒学在分裂时代已失去了它正统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不可能再起到巩固皇权和凝固人心的作用,儒家君子型人才观也不为时世所用。一些不被儒家所接受和容忍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准则借助社会无序和文化失范的特殊背景应运而生。

东汉末年,礼崩乐坏,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智士能人渴望择明主而侍,并愿意竭尽智能有所作为。魏晋玄学的兴起,由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推动了背弃儒教、提倡老庄的社会思潮,是对两汉儒学的一种革命。人们不愿再把个人看作社会的附属品,不愿意把依附于封建国家或君王视为个人必然的义务,个性意识和个性精神得到张扬,强调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并要求社会对此给予充分尊重。建安时期的有才之士大都奉行“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原则,君臣相得则合,君臣不睦则离。君和臣是一种相互选择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否得以长期维系,不是取决于一方,而是取决于双方。陈琳曾经三易其主,不仅三个主子对他没有成见,社会舆论也没有过多地指责他。毕竟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已经改变,促使人们对社会进行深入思考,对那些与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格格不入的社会文化行为,从一个或多个新的角度给予审视和评价,价值尺度同样也就因人而异。

汉末儒学的解构与转型,为曹操构建迥异于两汉的全新的人才观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何况曹操出身宦官之家,血统低贱,加上时代风气的影响,很少受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束缚。曹操敢于舍弃和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和人才观,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视角来审时度势,认为在“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2]的时代,将倾的汉室已不可能复兴,果断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以超凡的胆识提出“唯才是用”的人才标准,大胆地识人用人育人,一步步从政治边缘走到政治中心,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的频繁变迁,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懈怠,都激荡起曹操变革的豪情。曹操顺应时势,认识到建立功业需要人才,国力强盛依靠人才,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国力竞争也是人才竞争。为实现霸业,他蔑视儒家僵化的教条,以独特的人才观赢得了北方的统一。

二、曹操人才观的核心价值取向

1.文治武功,提升自我

曹操胸怀壮志,抱负远大,善于把握社会趋势,不断地修炼自己,提升自我。他“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孙盛在《异同杂语》中讲曹操年轻时:“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这为曹操后来成为卓越的军事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魏书》还称赏曹操自作兵书,并命多人誊写,分赠给诸将。事实上,曹操一生曾写下10余万言的军事著作。在实战中,曹操也特别重视作战计谋的运用,提出“诡诈为首”的作战原则,常能临机决策,变化多端,诱敌致胜,转弱为强。虎将典韦、猛将徐晃纷纷来归,臣服于曹操这样的军事奇才,并为他出生入死,攻城掠地,打造曹魏江山。

以文才论,曹操父子与“建安七子”开一代“建安风骨”;曹操的四言诗是《诗经》以后四言诗的绝佳作品,《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等均为文学史上传诵千古的名篇;鲁迅说曹文清峻、通脱,是“改革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自具特色。因此,魏国聚集了一批有抱负、有作为、有影响的文人,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人生最大的理想和追求。

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曹操御军30余年,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3]无可否认,曹操以他非凡的眼光、聪慧的头脑、过人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各方面奋发图强,勇于革新,锐意进取,卓越的文治武功赋予曹操与众不同的魅力,怀藏奇才的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来,也以此巩固了曹魏的基业。

2.唯才是举,广纳贤才

东汉末年,皇帝昏懦,大权旁落,因此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形成三分天下。这是人的因素,并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重演[4]。从历史来

蒋苏苓:曹操人才观的文化解读

第3期69

看,贤臣遇明君,能够施展才能,建功立业;而明君得贤臣,国家可兴,功业可成。

曹操一生曾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鄙视儒道,以无畏的气魄和胆识,把德行、门第、名节等选才标准搁置一旁。建安十五年春天颁发《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5]首次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显而易见,曹操尊重人才,讲究实际,注重从才华、能力等方面考察和提拔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责备,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也是他在道德原则和利益原则相冲突时的一种变通。国家动荡,很多活跃于风口浪尖上的有识有才之士,已不受传统道德束缚,朝秦暮楚,趋炎附势,为实现特殊时代的人生价值他们勇往直前,不能因为他们品行的短缺而废置不用。曹操把人无完人、才重一技、用人所长的人才理念发挥到了极至。

曹操手下的谋士武将除了本族的之外,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大氏族豪强,像张辽、庞徳、郭嘉、荀彧等人都是出身小官吏或者小地主。曹操也不绝对排斥贵族,像李典、许褚等人,出身贵族,曹操也重用他们。曹操对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非常重视[6],就连远在匈奴的蔡文姬,曹操仰慕其才华,不惜重金赎还中原。特别在曹操晚年,重用与自己意见相左而非常有才华的司马懿,以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曹操成功地实践了唯才是举的人才观。

3.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作为领导者,用人和容人是高超的权谋艺术。曹操在用人上总能坚持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武将任其勇、文职尽其能的观念,既善用人力又善纳人言,择人任势,最大限度地用人所长,表现出精湛的权谋艺术[7]。如合肥之战,曹操安排了张辽、乐进、李典素不相睦的三人出战。曹操巧用三人性格的差异,有意利用他们的不和睦互相牵制,防止一人说话大家通过而贸然决策导致失败;到了危急时刻,一道指令促成他们精诚团结,形成最佳作战结构。曹操利用对三人性格与能力的了解,知人善任,赢得了一场重要的战争。

乱世争天下,人才之争非比寻常。成大事者为天下计,以大局为重,胸襟宽大,给予人才充分的尊重,是得人才的最佳策略,也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必需的用人理念。官渡之战曹军大获全胜后,发现一批许昌和军中将士暗中写给袁绍的书信,分明有“暗通”之嫌。面对书信,曹操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并下令将所有书信付之一炬,一概不再追究。曹操以他的豁达大度稳定了军心,防止了人才的流失,更赢得了将士的忠心和天下人的响应,冀州就有很多郡都举城前来投降。领导者高瞻远瞩,才会有胸襟、有度量,才能识人用人,并根据人才所长优化组合,发挥最大的组合效应[8]。

4.锤炼人才,后继有人

领导者处于集团金字塔的塔尖上,其行为直接影响到全局工作,关系重大。因此,领导者必须抓大放小,集中精力抓大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因此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高明,并不只看他自身智商的高低,最重要的还在对人才的调控上。

曹操对待军国大事总能汲取众长,集思广益,择善而从。他自己虽然机谋出众,但并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可以说曹操所取得的每一次重大成功,都是他能虚心听取意见、集中集体智慧的结果。曹操的远见卓识,不仅是表现在他的识人用人上,更可贵的是他让麾下的文臣武将都有不凡的表现。不只人尽其才,还让人才在施展才华的过程中得到锤炼,得到提高,得到发展。曹操曾虚心求教于荀彧,遵其“深根固本以济天下”、“坚守官渡待变”之策而称雄北方,荀彧也在完成这一策略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的谋略智慧也随着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而日益长进。所以曹操生前魏国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高才,曹操死后,魏国的人才仍是源源不断。曹操深谋远虑,为曹丕称帝做好了智囊接替工作。

曹操非常注重对继承人的考察与培养,首先他迟迟不确立继承人就有从长期、各方面考察诸子素质的打算;其次他给每一个儿子锻炼的机会,让曹丕、曹植等带军作战,直接参与军政大事的谋划决策,在实务中让他们发挥才干,有所作为。曹丕称帝,文韬武略,有目共睹。作为领导者,识见卓著,眼光就远大,就能对前景进行预测和安排。

三、曹操人才观的现代思考

曹操拥有领导者的良好素质,能以开明的态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70第11卷

蒋苏苓:曹操人才观的文化解读

第3期71

度和容纳百川的气度,摒弃墨守成规,改革政治,重用人才,让社会得到恢复发展。曹操顺应历史潮流,深谙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的治国用人之道,把握人才观与时代观、发展观、功业观的内在统一,创建霸业,以他璀璨夺目的光芒划亮了三国硝烟弥漫的长空。曹操独到的人才观及其成功实践,给现代社会的人才选用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和方向。

首先,成就不朽功业需要人才,而人才的获取和管理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智士不为暗主谋,平庸的领导者难以留住人才,更难让贤才归附。商业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功利欲望急剧膨胀,出身、人情、“关系”、特权、资历和身份等外在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往往影响人才价值的判别。特别是一些领导者,会因为身居高位而忽视自身素养的提升,甚至会出现以非正常手段获取假文凭的腐败行为。如果领导者自身素质不高,又不善或不屑学习与完善,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外行领导内行,就必然会出现误用人才、限制人才、浪费人才等弊端,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会因此受阻。曹操对自我的修炼与提升可以成为这些领导者的镜子,确立与时俱进的全新的人才观,充分认识人的社会地位是靠自身的努力奋斗和能力业绩来获得的,而不是靠既有的外在附加来支撑。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靠能力参与竞争,越来越倡导人要凭其能力和业绩立足,以此实现其社会价值。

其次,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两大支点。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使用者,其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其高层次的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曹操坚持“唯才是用”,打造出曹魏江山,而当今许多单位用人时,重学历,唯文凭,苛求身份和资历,致使大量有识有才之士因为学历、职称、身份和资历等门槛,被排斥在人才大军之外。与此同时,社会急需的大量高技能人才却成凤毛麟角,出现紧缺。从整个人才构成格局看,我国现有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而人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也都严重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国家在最近正式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9]。从注重人才的外在名分走向注重人才的内在本质,即注重实践实干、实际能力和业绩效果。在科学的人才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强调把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把能力和业绩作为建立人才评价机制的导向,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把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作为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进而促进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由这一新的人才内涵所决定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识人才。这种“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观,实现了由注重人才的外在名分到注重其深层本质的思维方式的变化,突出了“能力和业绩”在人才标准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

再次,曹操对人才合理调控、让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比靠高薪酬、高职位吸引高学历者更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创设一个才尽其能、适合人才锤炼发展的制度环境,既能让高学历者找到用武之地,并不断提高能力,成为真正的英才;又能使没有高学历但确有真才实学,或是从其他途径获得学识和能力的人,同样可以成为俊杰,并取得成功;还能整合团队人才实力,发挥团队优势,使整个团队所向披靡。

时代观决定人才观,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日益突出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曹操别具一格的人才观为现代人才经营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它对于我们顺应历史潮流、深化改革开放以及丰富和发展时代文化具有较大的现实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0-72.

[2]史林.曹操雄霸天下的九九个方略[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01.101-106.

[3]陈华胜.大江东去?三国志随笔[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96-97.

[4]姬忠勋.解读三国演义[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22-26.[5]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0.2-5.[6]冯世斌.三国用人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79-80.[7]柴宇球.谋略家[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6.61-63.

[8]成君忆.水煮三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56-57.[9]姜辉.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N].光明日报,2004-05-26(3).

TheCulturalAnalysisoftheViewoftheTalentofCaoCao

JIANGSu-ling

(SchoolofHumanityandSocialScience,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

Changzhou213022,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onthebasisofculture,analyzestheviewofthetalentofthefierceandambi-tiousCaoCao.ThroughtheanalysisofCaoCao′sviewofthetalentandthe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thetime,thearticlegraspstheinnerunificationofCaoCao′sviewofthetalent,hisviewofdevelopmentofthetime,andhisviewofthemeritoriousachievements,inquiresintotheuniquenessofhisviewofthetalentandthesuccessofthemanagementofthetalentsanddiscoversthehistoricalandculturalvaluetogetherwiththesocialrealisticsignificanceoftheconnotationofCaoCao′sviewofthetalent.Keywords:CaoCao;theviewofthetalent;promoteonlythetalent;culture;value

责任编辑蔡海葆

OnProperlyHandlingtheFactsoftheCasesintheMediation

oftheCourt

ZHAIZhi-wen

(CollegeofPoliticsandLaw,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Abstract:Themediationofthecourtshouldn′ttreat“findingthefacts”asaprinciple;onthebasisofnotviolatingthefreedomandadvantagesofthemediation,thecourtfindsthefactofthecasethroughexplorationofthedutyandlogicalreasoningandfindsthefactsexcludingtheusageoftheprincipleofdebate.

Keywords:themediationofthecourt;findingthefacts;theinvestigationoffacts;thecognizanceoffacts

责任编辑张志钊

(上接第67页)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72

第11卷

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之曹操》 ——汉语言传统文化艺术节名著大讲坛讲稿 莆田八中傅朝晖大家好。无论在文学里还是在历史上,大家对曹操都有不同的评价,或称其为英雄,或评之以奸臣,莫衷一是,今天我们也在这里来讨论一下曹操,通过他与身边人的一系列故事来了解一下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曹操的形象。 有诗云: 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圆不了古梦/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酒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三国。 中国人对“三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当然主要是因为故事情节的跌宕和人物性格的丰满。曹操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复杂性格,表现张力极强的人物。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曹操的生平:曹操(公元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接着又写了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可见,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东汉熹平六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始入仕途。后又被任为洛阳北部尉。当时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董卓入朝作乱,豪强拥兵割据。曹操“散家财,合义兵”,加入了反董大军,并在收编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然后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政治上的优势。于是在徐州灭吕布,官渡败袁绍,牢牢控制了北方。后来因用兵失当,在赤壁之战中为孙刘联军所败。 在三国鼎立的前提下,曹操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力图统一国家。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求贤,大宴铜雀台,收罗了一大批人才。他实施了正确的农业政策,广泛开展军屯民屯,这些都有利于安定民生和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向蜀汉和东吴步步紧逼。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当月就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接下来我们要来论一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的“奸” 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现并一开始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一语中的。曹操的奸恶,最为显著的表现是他在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竟仍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处世之道。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精编版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 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 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 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2]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 曹操是一代枭雄。尽管史书上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戎马一生,为打造江山背上一世的骂名。但是他依靠着自己的政治、军事、人才各方面出色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出色的领袖人物之一。 曹操除了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外,求贤若渴的人才观也是其一生极其灿烂的亮点。 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他一开始就实施求贤天下的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认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 爱才。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惜才。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胆识。 用才。曹操对于人才的任用同样有高超的艺术,经常使用考察和面谈识别方法。汜水关前,关羽要求出战华雄。曹操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丹风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这形象,

[复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

[复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 谈起那个战火纷飞、尔虞我诈、阴谋与阳谋共存,英雄与枭雄并起的三国乱世,多少豪杰浮于眼前,这些人物形象丰满而个性鲜明:智诸葛、猛张飞、义关羽、憨鲁肃、帅吕布、狡司马……其中,有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物是英雄,枭雄,还是奸雄,历史上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我看来,曹操,不是一个简单地大坏蛋,也不是一个恶德恶性的容器,也不像上面提过的人那样性格鲜明,而是一个活的有着复杂性格而以奸为性格主导的人物。他给我的感受就是:他是一个多面体的十分矛盾的人,很难让人理解透,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这个人又是那么的真实。 《三国演义》写了曹操的一生, 从孩提之时直到死亡。他一生都在活动着, 斗争着。封建时代的英雄的事业心、权势欲, 政治上的阴谋野心, 旺盛的精力,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的才能, 圆熟的政治斗争的手段, 使他先后战胜了许多的敌手, 成为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权臣。皇帝在他手里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傀儡, 皇帝的宝座随时随地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拉到自己的屁股下面来。人人都说“乱世出英雄”,纵观曹操一生,确实是曹操怀着一颗奸雄的心,也确实做出了不少枭雄想做却做不到的英雄事迹,他收黄巾,讨董卓,败袁术,战张绣,破陶谦,平张邈,灭袁绍,定乌桓,降刘棕,走赤壁,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封魏王。 下面我们来看看曹操的复杂性格究竟表现在哪里, (一)、惨无人道但又悲天悯人 在看《三国演义》时,大多数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曹操太残忍,太凶狠,杀人如麻,不像刘备那样的仁君,也做不出像为救助百姓而拖垮军队进程,在曹操的世界观里,只要能活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比如说为了保住自己小命,不惜恩将仇报,残忍杀害吕伯奢一家,毫无人味,这是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其中刘邵的说法为世人所公认,而乔玄之说,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中已予以否认。《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总之,不管怎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由来已久,据史料,它也为曹操所接受,曹操听后竟“为之大悦”②、“大笑③”。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曹操素以创业自任也”。④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古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所谓“雄”,指英雄,其义甚易理解。而所谓“奸”,则应结合曹操的思想、行为及表现来理解。 曹操由历史走上舞台(指脸谱化的戏曲艺术),并作为“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曹操的脸谱化迅速固定。尽管《三国演义》及毛评之前已有不少拥刘反曹的观点,但是,那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政治需要,关键所在也仅是应该尊谁为正统的问题,并没有使曹操的形象有所改变。虽然反对他,仍然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或者说是历史上的“奸雄”)来看的, 如典型的习凿齿的观点:

论曹操的人才策略

山东财经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论曹操的人才策略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Y)2008级汉语言0801班 学号2008150092 姓名董军 指导教师李秀花 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制 二O一二年五月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山东财经大学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士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指导教师签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浅论曹操的人才策略 摘要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曹操一生取得的辉煌成就,与曹操独特的人才策略息息相关。本文将从曹操现存的诗歌、政令文,以及相关的史料著作出发,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曹操独特人才观形成的原因及其具体的内容,加以论述与研究。曹操人才观形成的原因,包括动荡的社会环境、哀叹生命短暂的悲剧意识、自己的宏伟志向以及自己的身世经历等因素。曹操的独特人才观可以用“任人唯才”来概括,具体包括:避免等待,主动出击;不计前嫌,广纳贤才;不拘小节,不论出身;以诚相待,厚德载物等方面。本文将逐条展开论述,以期能对曹操人才观得到更全面深刻认识,以便于我们的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环境;志向;真诚;举荐;宽容 Cao Cao’s talent strategy ABSTRACT Cao Cao was a great statesman and military strategist, but also a great writer in our history. Cao Cao 's lifetime achievements, and Cao Cao 's unique talent strategy are closely related.This article from the Cao Cao extant poems, decree, and related historical writing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predecessors, to Cao Cao unique talent concept formation reason and its specific content are discussed and research.Cao Cao talent concept formation, including the turbulent social environment, lamented the short life tragedy consciousness, their grand ambitions as well as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other factors.Cao Cao 's unique talent can use" Appoint people by abilities " to summarize, including: avoid waiting, the initiative; forgive, recruit more capable personnel; not to stick at trifles, regardless of origin; Treat people with sincerity etc.This paper will discuss one by one, with a view to Cao Cao talent view to obt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so that we can study and use for reference. Keywords:Circumstances;Ambition;Sincere;Recommendation; Tolerant

浅谈曹操的文学成就

浅谈曹操的文学成就 宁殷1338130333 摘要;曹操这一历史人物虽然世人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传奇。他是一个具有文才武略的政治家,不仅自己积极从事创作,开创新局面。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也不断延揽人才,网罗贤士,形成了以其曹氏父子为中心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集团,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字;个人风格诗歌成就名篇分析散文特点 正文: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开建安风气之先的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文学事业上,把文学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延揽天下文士,奖掖文学人才,给作家们以较高的社会地位,为其创作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他更以自己的创作,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曹操的作品明人张溥辑有《魏武帝集》,收令,教,乐府,古辞等140余篇。中华书局校勘本《曹操集》收录诗歌122首,文章152篇,较为完备。 曹操在文学上历来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诗。相传曹操“登高必赋”,每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诗现存的都是曾经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且大都是乐府相和歌辞——一种利用管乐和弦乐相和伴奏,主要在宴会上演唱的歌曲的歌词。这与他一生爱好音乐并精通音律有关。但曹操亲自写作乐府歌辞供乐工演唱,不仅仅是爱好问题。他的乐府诗往往突破旧题的限制或自创新题,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思想感情,在娱乐性的歌辞中融入个人的人生感慨,而又不太顾及诗的整体结构的严密,凡此均反映了他在艺术上也不受传统习惯束缚的“通脱”性格。 曹操今存二十一首乐府诗,其中艺术形式上有三言,四言,五言,而以四言居多。其五言诗善于叙事,描写,并融入自己的感情,推动了五言体的新发展。其四言诗成就更高,继承了“国风”和“小雅”赋比兴的手法和抒情的传统,使中衰了七百年的四言诗重放光彩。语言运用上朴质,自然又遒劲有力。既学习乐府民歌的表达方式,不事雕琢,不求辞藻,真率自然,恰当地结合自己的性格个性,无论写事抒情,都掷地有声。内容上除《气出唱》《陌上桑》等是表现仙游题材,《短歌行周西伯昌》是歌咏历史题材的以外,大都是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生活感受。 下面,笔者会通过几首比较突出的作品来浅谈一下曹操的文学创作。 从曹操的乐府诗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打着个人印记的激情,这不仅仅是汉代民歌中所没有的,在仅存的几篇汉代文人所作乐府相和歌辞中也看不到。其最典型的例子,应当数《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诗当是曹操为宴会而创作的乐府歌辞,因此并不以思想的深邃见长。从内容上看,第一节所表达的人生短暂,只能借酒消愁的感叹,与以下展示的期待天下贤才归于他麾下而成就功业的愿望,二者之间实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因为面对短暂的人生,像曹操这般具有雄才伟略的乱世英雄也只能无奈地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他希望才智之士助其建功立业的宏伟目标,其本身是否有价值也就存在极大的疑问。不过,如果考虑到这是一首在宴会上演唱的乐歌,也就可以理解,其第一节乃是劝与宴者放怀痛饮,第二第三节对与宴者表示其深厚的感情,包括原先对他们的怀念和由于他们的到来而产生的喜悦,末节

曹操的人物性格分析

分析.曹操的人物性格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虽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但是曹操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贬多于褒。肯定他的,说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备,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字,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尤其在民间,更将曹操作为“奸诈”、“虚伪”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也许很多,但主要是一部《三国演义》的问世,把曹操形象丑化、被定格。因此,要还曹操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一、“奸雄”——曹操 确实《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徐州屠城、水淹邺城、华佗被害、近待被杀、、出于恐惧和猜忌杀吕伯奢一家、为引诱吕布将掳来的群众当炮等等,确是曹操凶残性格的大暴露。罗荀被逼自戳贯中借助这一艺术形象严正地抨击了剥削阶级英雄的残忍,深刻提示了曹操之类政治人物固有的谋功逐利,不择手段的阶级本质。 (一)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开国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他们的双手都粘满了人民的鲜血。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不例外。“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董卓、王允死后,青州黄巾军再次起义,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鲍信战死,曹操却“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择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用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 (二)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 一、曹操人物经历

曹操的人才观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曲三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诸葛孔明的智慧和忠、关云长的义薄云天,曹操的野心勃勃、刘皇叔的苦心孤诣都是荡气回肠,令人动容。然而纵观三国兴衰,天下大势和人才的流动是分不开的。正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中国自古就有尊贤爱才的传统,春秋战国之际,天下七分,为问鼎中原各国更是招贤纳士,但唯有秦国始不拘于宗族,地域之观念,重用多国之人,得之以助得一统天下。 三国之际,天下三分,人才的流动更是关乎国家之兴衰。我们从小就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爱才之名远扬。但是三国中,曹操也是一个极其爱才之人。 一、广招才士,求贤若渴 说起曹操的求贤之人,我觉得不得不说便是他的《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中句句都说出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想将天下英才都收归己有之心。曹操一生曾针对不同情势,用发布过三次“求贤令”,且是用官方文告。这是曹操招揽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横槊赋诗之英雄气概已经让人生佩,且吟诵的乃求才之诗,其心可知。第三十回中许攸弃袁绍来投奔曹操时,“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重视人才,才使天下英雄往之,且为其拼死效力。 二、不拘一格用人才

十八路诸侯会合讨伐董卓,华雄得势,关羽请求前去一战,但诸侯中皆以之低,唯有曹操提出:“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相对来说,曹操是有眼界之人。他能力排众议,不囿于身份,用人唯才。陈琳曾替袁绍起草檄文笔伐曹操,操攻破冀州后俘获陈琳,身边之人劝操杀之。操怜其文采,赦他不死,命为从事;对说过:“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的张辽也亲为解绳索,收入己帐;庞德原为马超心腹,后降曹操,曹操也能信任他,教他做先锋。由此看来,曹操的心胸并不是像常人所言之狭窄,反而是有一种敢于用人,不念旧恶,化敌为友之心。这位魏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 而且曹操不杀败将之军,能为国家保留人才。而一方面,经历过败战的将领有些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对手过于强大。他们能够积累经验,继续为国效力。另一方面,败将之军更为谨慎,且待罪立功的心理更为强烈。若主宽待之必将感恩戴德,更为忠心。曹操则做到了这点。曹仁、李典被刘备连败五次,失掉樊城,回许都见曹操,泣拜于地请罪。曹只说了一句“胜负乃兵家常事”,而未去深究其罪责。夏侯惇被诸葛亮在博望烧得焦头烂额,回许昌自缚见曹,伏地请死,曹释之,并说“汝自幼用兵,岂不知狭处须防火攻”。曹操根据事情,体谅部下。反观孔明在六出祁山时斩马谡,杀陈式,不容败将,虽也情有可原,但是不显宽厚。 然而人无完人,就算曹操再怎么求贤若渴,他在有的时候还是显示出来其在人才任用时候的弱点。有一点有些滑稽的便是以貌取人,张松在投降曹操之时,曹操见其长相猥琐,又因言语冲突就下了逐客令。这让曹操失去招揽蜀中才仕的好机会。还有就是不及德才网罗人才,虽然此法能招揽更多的人,但是不免有品德低下之人,后患无穷。像华歆、王朗等,虽然很有才能,却品德低下,沉醉于荣华富贵,最终难免祸国殃民。 但总的来说,曹操重视人才的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去肯定。

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本篇着重从曹操的人才战略、选人标准、用人思想等几方面,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进行阐述。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

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

曹操人物分析

曹操人物分析 杨慎在《三国演义首卷致辞》中写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乱世三国,谁又是真正的英雄呢?千载悠悠,无论是煮酒论天下英雄的曹操和刘备,亦或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至今也无非白骨一具已!一千个人品三国,就有一千个别样的三国志!《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经典小说之一。小说中呈现了一段帝王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小说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无非曹操了。而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也众说纷纭;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奸贼”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概之的……历史人物普遍具有多重性,作为一名具备科学知识的现代大学生,我们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而不能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不管他亦奸亦雄,至少他都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那曹操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1、 奸诈阴狠 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为什么一提到曹操,人们会有如此反应呢? (1) 其实在小说一开始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虽然曹操自幼很顽皮还曾经用计挑拨父亲于叔叔的关系,而从侧面看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一种心计。在幼年曹操便显示出他具有政治家的资质,这也注定他的未来是不平凡的。 (2)在第二十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这就是曹操,正是这种“奸诈”使得他成功收获一名大将。由此看来曹操的奸诈何尝不是一种大度和不计前嫌。(3) 而在“借头压军心”中也尽显曹操的奸诈残忍。话说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外而粮草将绝,曹操面临着一个军事家最大的忌讳他是如何解决的呢?曹操竟然想出了“借头压军心”的狠计。他命令下属王垕用小斗发米,而后用王垕的人头平定军心。他王垕说:“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这句话的每一个字都可能让人毛骨悚然,足以说明他的残忍!但是从军事领袖的角度上想以一人之牺牲就挽救了军心,这是否可行?而从王垕角度想,我们听过了无数类似王继光、董存瑞之类牺牲小我的英雄故事,而在这种情况下着又该如何判断?到底是绝顶的残酷还是伟大的智慧?这真的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曹操负面印象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源于曹操篡汉的社会效应。东汉未年,军阀混战,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因而暴发了黄巾起义。由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所以导致他背上了农民起义镇压者的黑锅,但是由于他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而不是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而是因而能够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代枭雄——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不识英雄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曹操,是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贼。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吴蜀联盟,从而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军政基础。在治世,他会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能臣。奈何东汉纷乱,他只能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乱世的奸雄,治国的良相,护国的将军,人中的龙凤。 这就是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曹操实在是聪明。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对于曹操,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评价。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也曾经说过:“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司马光评价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易中天评价曹操:“大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分析 曹操(155-220):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既定的历史对曹操的评价如下:曹操,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在镇压黄军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封魏帝。曹操先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罗列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他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从上面这段对曹操的生平史料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存在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在历史上的目面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作者个人写作的艺术倾向,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不但他的语言行为已经偏离了历史的真实,而且侵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作者在艺术加工的同时.无意之间把曹操的人格复杂化了。在曹操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三国那个动荡的特殊历史环境在这个人物身上的折射,我们不着重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来欣赏一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格特征。 一.超凡的领袖才能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里这样写到: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如何人?,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许邵概括了曹操的最大优点,那就是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他的领导气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行事果段②豁达自信③知人善任。初入仕途,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之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二.任人唯贤 在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于德的,他颁布的用人政策能最大程度的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但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求贤令,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周泽雄的《青梅煮酒》里这样记载:即使你有“污辱之名,见笑之耻,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有能力,仍能重用。.他在《短歌行》里写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发诗人优礼贤才的决心,并以周公自比,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思贤之心,可见一斑。 三.狡猾奸诈 曹操的性格虽是多面的,但最突出的还是他的狡猾奸诈。《三国演义》中,曹操无论做事还是为人,无时无刻不体现他的这一个性。 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败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曹操说:“吾哭郭奉孝。如他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将,另一

曹操的用人观

浅议曹操的用人观- 1、---百度知道 "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谁想争霸天下,谁就得罗致人才.在三国的对峙与兼并过程中,对人才的争夺成为各个诸侯事业兴衰的关键问题.而曹操的长于罗致人才和爱惜人才确实非常著名.曹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的人才观使得他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 曹操起家时候将领不过夏侯,曹氏兄弟,李典,乐进几人.在扫灭群雄的过程中,他的骨干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济济.曹操招致人才的方法和手段很多,用人的策略也多种多样,言其大者如: 第一:重用亲人.曹操陈留起事,宗族亲友,故旧多有从者.这些人构成了曹操集团最初的核心,是曹操最靠得住的心腹.因此,曹操自始至终都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或任要职,或据重地.对于这些人,不管是功有大成,还是举措失宜,曹操均信任不疑.这些人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夏侯氏和诸曹氏.夏侯敦,夏侯渊都是曹操的同族兄弟.夏侯敦官至伏波将军,夏侯渊官至护军将军,封博昌亭侯,曹操让其独领西北军事,屡建奇功.曹仁,曹洪皆曹操从弟,曹仁官至车骑将军,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曹洪,历战有功,官至都护将军.曹休,曹真都是曹操族氏,曹操对曹休"见待如子",官至中领军,负责保卫曹操工作.曹真,官至征蜀将军. 第二:大胆用降,量功必赏.曹操属下屡建奇功的武将和卓有才华的文臣,有不少是其主人失败后投降曹操的.曹操对这些人尤其注意待之以诚实,授以实权,使其消除疑虑,尽力国事.例如张辽,曹操破吕布后受到张辽的辱骂,曹操不仅没杀张辽,反而"亲解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辽受了感动,愿意归降.归曹后,成为曹操的一员上将,官至征东将军,受命拥重兵坐镇东南.从而成就了张辽小儿闻名夜不敢哭之威名.张郃,本袁绍部下,谋不为用,降曹,曹操以韩信归汉形容之,夏候渊死后,曹操遗命他为西方主帅.文聘,本刘表大将,降曹后官至讨逆将军,封延寿亭侯.庞德,本马超部将,曹操素闻庞德骁勇,拜立义将军.文官中,贾诩曾经屡次为张绣献计大败曹军,几乎使曹操丢了性命.归降后曹操不计其过大用之,可见曹操用人之胆大,胸怀之广阔! 第三:拔将才于卒伍之间.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不管是别人推荐的还是自己发现的,只要看准就给以重用,建功即提拔.如乐进,本为曹操帐下史,后提拔到折冲将军.于禁本为鲍信部从,归曹后提拔至左将军.韩信有言:"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伍之间,实乃揽韩非,商鞅之术的表现. 第四:征召地方官吏和布衣优秀者.曹操罗致文官谋臣常用的办法是征,召,拜,辟.征;征聘,召:招募.拜:据礼授官.辟:对已有相当地位的人的征召.曹操身居汉相,不仅能在自己的区内征召人才,而且还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在对立诸方征召官吏.这些被征召来的人在建立,维护,巩固曹魏政权方面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钟繇.王朗等就是半路出家罗致而来的人才,后来都成了公铺大臣. 曹操长于罗致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淯水祭典韦,曹操"再拜,痛哭,昏绝于地"."易州祭郭嘉.曹操"哭倒于地曰:奉孝死,乃天灭吾也!'',曹操对关羽.赵云等敌将虽然得不到但也是很爱惜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和赵云长坂坡救主就是曹操爱惜人才造就的! 有人说曹操也有妒忌妒人才,滥杀人才的一面.例如,曹操杀掉了孔融,杨修等人.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他们的被杀,不是因为他们的人才而被杀,而是因为政治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