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换修傲慢,此处的傲慢心实际是指什么?
答:此处的傲慢心是对治傲慢的一种智慧,而以烦恼的名称来命令的。
40、颂动解释:“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既可执为我,于他亦当习”。
答:就像我们对于最初父母的一滴精血受精的可执为我,可以把这个来自父母、来自他人的精血聚集的身体执为我的话,那么对于其他众生也要如此修习。
41、修自他相换之功德和不修的过患是什么?
答:我们应该坚持利他的行为,千万不要伤害众生,如果我们的心妄动,就应该制止,如果逾越了取舍的规矩,就应该用行动治罚它,让它回到应有的轨道上。
如果不修自他相换利他的,在轮回中因为受执。
42、如何断除珍爱自己?请从:1)以意乐自我嫉妒;2)以行为代他苦;3)以心行置低位三方面论述。
答:以意乐自我嫉妒,就是在意乐和心方面,自己对自己嫉妒,从而改变珍爱自己的心态,其次以行为代受苦,通过实实在在的行为,来代受其他众生的苦。
3)通过心和行为把自己置于低位,把众生置于高位,这是自持轻重,自低他高,或者说断除珍受自己在精神上的一种显现。
43、颂词解释:“显扬他令誉,以此匿己名,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答:我要大大的宣扬别人的美名,藉此隐没自己的声誉,我要像
役使下一般地奴役自己,以便谋求众多百姓的利益。
44、颂词解释:“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亡动应制止,逾矩当治罚”。
答:你一定要利益有情并且坚持下去,不要在伤害众生了,如果忘心欲动,你应要制止它;如果心念偏离正轨,你就处罚它。
45、如何以粗暴严厉的方式制伏心?
答:若没有粗暴的方式,有些人是很难调教的,包括学院中的个别道友,整天跟他说一些温和的话,求求你,谢谢你,不要犯戒律,这样根本不起作用,只有现在一个威猛相严厉批评他,他就开始听话了,我们对心也应该有种特殊的方法来调伏,以前温和的教言反复听了很多,但它没有一点改进,仍是顽固地执著自我,不愿利他,那么从此以后,应该改成以粗暴的方式强力制伏,使它无法逃避行持善法。
46、贪身之过患是什么?知足之功德是什么?
答:如果过于贪执,依靠它造下很多恶业,最后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知足之功德,假如一个人对地位、财产、名声等一无所求,他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他去求的话也有这个能力,但他不像有些人一样,一直贪得无厌,而是一种满足感,那这种人的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47、大小乘是如何定义少欲知足的?
答:少欲就是对一切没有特别要求,任何时候都很随缘。
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会有悔恨、痛苦,其实凡事不计较,也是一种知足少欲,小乘的教言,少欲不贪是圣者的境界。
48、(1)为什么贪执身不合理?请从:1)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2)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两方面论述。
答:①这个身体特别低劣,贪值它不值得,如果它像意宝一样珍贵,那贪执边可以,但若详细观察,这个身体并没有可贪之处。
②许多人把身体当成所有,为它日夜操劳,产生执著分别念,从而造下无边恶业,如果懂得身体的本质,就不会贪得那么过分了,佛法对于身体的破析,现在很多人都不懂,每天的负荷,超规律地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打扮。
(2)善用此身之法是什么?
答:我们不应该再贪爱自己身体了,我们应当施舍自身的谋求众生的利益,守护这个身体,的确容易引出许多过患,但把它看成一艘渡越苦海的二利空舟,好好地加以运用,仍然是必要的。
49、什么是三摩地?本品中的三摩地是指什么?三摩地的障碍有哪些?
答:一般而言,三摩地就是寂止,既心如如不动地安住于一个境界中,还有一种三摩地安住于在本来面目的境界中,但本品三摩地则是远离自私自利的心,安住于自他平等的菩提心,自私自利是菩提心最大的障碍。
50、“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
(1)二谛有哪两种分类?
答:认识胜义和世俗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瑜伽士,一种是世间平凡人士。
(2)什么叫世俗谛与胜义谛?
答:一切有法显现为世俗谛,一切法性空性为胜义谛,依三转法轮了火论,实相与现相一致的能知所知为胜义谛,实现与现相不一致的能知所能为世俗谛。
(3)“谛”有真实之意,为什么世俗称为谛呢?
答:有两世意思。
1、在凡夫人的分别念当中,把这些认定为真实所以也可以叫谛。
2、世俗谛、暂时的层面来讲,这些显现的法,比如车有车的作用,杯子有杯子的作用,在世俗层面来讲它的作用都可以成立,可以起作用,也可以叫世俗谛。
51、二谛各自的个体是什么,《宣说二谛经》中云:“胜义谛亦超离遍知智慧之对境”与二胜义谛是圣者的境界是否矛盾?
答:二谛的本体是什么样,正如前面所说胜义谛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心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
诚如《宣说二谛经》中云:胜义谛若成身语意之对境,则不成胜义而成世俗谛。
胜义谛不是凡夫的语言,身体分别念的对境,如果是的话,那就成了世俗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