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禅趣《百喻经》导学案
百喻经 导学案
《百喻经》六则【学习目标】1、品读佛典,汲取智慧。
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2、领悟佛理,启迪人生。
写出寓言故事在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评价任务】1、熟读课文,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能说出你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合作探究,读写结合,能写出本文故事对你的人生启示。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百喻经》,原名《痴花曼》,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譬喻经》。
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
萧齐永明年间,中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
它是一部以寓言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
号称“百喻”,实则九十八则。
每则先讲故事,后阐述佛法义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默诙谐,颇具文学趣味。
《百喻经》原无单刻本,一九一四年鲁迅捐资六十元于金陵刻经处刊刻,印行百册。
此后流传渐广。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几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三、品读佛典: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一)读一读,议一议◆合作探究组内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组内交流,组长记录,归纳整理发言结果,推荐代表发言。
)《入海取沉水》:《尝庵婆罗果》:《诈言马死》:小结:(二)悟一悟,写一写请选择你喜欢的其中一则,选取适当的角度,联系生活感悟,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议论文语段。
《你且看他》: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四、拓展延伸:品读《百喻经》以下几则故事,并写出你的感悟。
欲食半饼喻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
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佛理禅趣优秀教案
佛理禅趣优秀教案导语:佛理禅趣是一门探讨佛教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佛教思想中的智慧和禅修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并提升品行和生活质量。
本文档将介绍一份优秀的佛理禅趣教案,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教授这门课程。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了解佛教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核心,培养对佛理的理解和尊重。
2. 学习禅修的基本姿势和方法,培养专注力和内观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掌握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慈悲心,提升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佛教基本原理a. 四圣谛:苦、集、灭、道。
b. 中道观念:避免极端,求得平衡。
c. 缘起性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合集的结果,无固有自性。
2. 禅修基本姿势与方法a. 坐禅:正确的坐姿,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
b. 行禅:慢慢行走,专注于脚步和身体感受。
c. 静坐观照:观察内心的思绪和感受,保持客观和平静。
3. 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a. 四念处:观察身体、感受、心思和法性,找回内心平静。
b. 正念:专注于当前的体验,减少妄念和负面情绪。
c. 禅修冥想:通过冥想舒缓压力,提升情绪稳定性。
4. 同理心和慈悲心的培养a. 利他主义:从心理上帮助他人,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b. 禅修中的慈悲:通过禅修培养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c. 慈悲行为:将禅修的智慧与行动结合,关爱社会。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授课引导:通过讲解、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佛教的基本原理和禅修方法。
2. 示范演练:教师演示禅坐姿势、行禅和深度冥想,帮助学生熟悉实践过程。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禅修过程中的体验和心得。
4.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对情绪管理和慈悲心培养的效果进行反思,分享彼此的收获和困惑。
5. 任务实践:布置禅修和慈善行为的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和反思讨论的参与情况。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佛理禅趣,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佛理禅趣》全文2. 重点词汇:禅意、佛理、觉悟、修行等3. 难点解析:文章中涉及的佛理禅趣的内涵和外延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佛教文化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难点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佛理禅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理解佛理禅趣,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佛理禅趣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课堂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佛理禅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佛理禅趣》全文2. 多媒体资源:佛教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3. 参考资料:关于佛理禅趣的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4.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音响设备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阅读理解、重点讲解、小组讨论2. 第二课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布置3. 第三课时:课后作业反馈、互动交流、案例分析4. 第四课时:总结与拓展、课程评价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016人教版语文选修百喻经六则word学案1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百喻经》六则《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称“百喻”,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98篇,全书两卷,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百喻经》中的故事原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这本书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不仅《百喻经》如此,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一、注音嫌.________ 嗤.笑________ 庵.________ 敕.________ 二、解释词义益⎩⎪⎨⎪⎧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患⎩⎪⎨⎪⎧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汝患.渴逐水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不患.寡而患不均归⎩⎪⎨⎪⎧方得一车,持来归.家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后五年,吾妻来归.当⎩⎪⎨⎪⎧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我今当.一一尝之 为⎩⎪⎨⎪⎧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其所乘马为.他所夺三、古今异义食已口爽.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________ 以其怖故,不能战斗..________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________ 五、分析句式类型若但尝一,何以可知________汝马本黑,尾何以白________何以不乘________即用其语,以刀斩头________默然无对,为人所笑________如此痴人,世间所笑________六、积累名句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百喻经六则教案4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百喻经》六则
小结寓言寓意:凡事有度,过犹
不及;
“五字审题法”:人事果
因意
内容。
进一步的认识,并做好笔记。
七、课后作
业PPT展示作业:
运用“五字审题法”,
分小组学习《百喻经》六则
中的其余五则寓言,概括寓
意,准确立意,写一篇500
字左右的小议论文。
基本能够快速阅读其余五
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并翻
译出寓言意思,运用“五
字审题法”明确寓意。
小议论文写作可能存在论
证方面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小文言文
篇目,理解寓言寓意。
加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练习。
板书设计。
高二语文《佛理禅趣》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佛理禅趣》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佛理禅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佛教简介:佛教在中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
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Dharma)。
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简单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佛教的传入。
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
一般说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记》。
另一说源于“白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
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
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
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
明帝为表示欢迎,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
总之,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
佛教的发展。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流传的地区也有限,佛教信徒较少,多为社会上层人物。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佛经大量被翻译,由于佛经的翻译使得佛教传播越来越广;二是众多寺庙的兴建和石窟的开凿。
佛理禅趣优秀教案
5、读诗悟禅:
现在有个时髦的词叫:禅意人生。什么是禅意人生呢就是用清净心来生活。生活中的禅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古代禅师和禅修者的诗,从诗中体悟他们的境界。
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容,安详,达观)
3、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心无挂碍,洒脱)
3、研读佛典——《坛经》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诵读课文,对照注解疏通文意。
2、完成“学案”相关练习。
3、合作、探究,领悟文中观点,评价字词过关
(2)自学课堂检测:(见学案以及课件)
(三)文本解读
1、用一句话概括《慧能受法》的内容。——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2、弘忍为什么要选择慧能为嗣法弟子思考慧能的偈子高在哪里
3、佛教的分类别 4、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5、关于禅宗
(1)禅宗的起源
(3)禅宗思想
禅宗的主要思想是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
(4)佛教史上朝禅宗六祖弘法的《》是汉人高僧所著的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的禅宗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七、课后作业
完成学案练习
教学后记: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佛理禅趣,但这不是参禅,参禅是一种宗教活动,我们普通人没有必要纠缠于佛典的一字一句的含义,更不要随意去参禅。它只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斑斓多姿,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这才是我们学习“佛理禅趣”这已单元的目的。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人生的困厄和阻碍,当我们的人生面临困难儒家告诉我们要——进,积极进取;道家告诉我们要——退,以退为进;而佛家却告诉我们要——放下,轻装上路。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215173
求那毗地,中天竺人。南齐译经僧。幼年出家,师事僧伽 斯那。聪慧强记,勤于讽习,所诵大小乘经二十余万言, 兼学外典。齐建元初(479-482)到京师,居止于毗耶离寺, 执锡从徒,威仪端肃,王公贵族互相供请。 伽斯那于天竺国抄集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切要的譬喻,撰 为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学。求那毗地悉皆通诵,兼 明义旨,以永明十年(492)秋译为齐文,凡有十卷(今为四 卷),称为《百句譬喻经》,或《百喻经》。
第六页,共41页。
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 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 就受到了阅读者的欢迎。 《百喻经》,以近百个故事以喻经理。比如不造一楼而得 二层喻,即是一富家见别人家楼阁好,二楼更甚,是以造 楼,却谓工匠“不做一楼,只做二层”,夫有不造一而得 二者乎?又如蹋长者口喻。某富家有奴欲谄主人,每次主 人唾出口落地,都被他人抢而蹋去,心下郁闷。某次主人 唾欲出口,此奴举脚踏之,正中主人口鼻,旁人问其故, 回曰“每常不及,犹是之故,是以先蹋”。
第十九页,共41页。
4.诈现死相,卧死人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八页,共41页。
《愚 人 食 盐》
昔 有 愚人,至 于 他 家。主人与 食, 嫌 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主人给他饭吃,他嫌饭
佛理禅趣 学案
佛理禅趣学案1.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言下:一言之下,顿时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停留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D、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利:锋利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B、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C、如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D、法以心传心何以渐顿?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
②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③世人尽传南能北秀④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4. 佛教与、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5.佛教史上朝禅宗六祖弘法的《》是汉人高僧所著的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
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的禅宗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6.佛教信徒总是言必称“佛”。
狭义的“佛”是指两千多年前诞生在印度的,广义的“佛”是指大千世界所有的共称。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坛经》是佛教史上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
B、弘忍选择慧能作为禅宗六祖,是因为他所作的偈子更彻底的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符合禅宗提倡的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的观念。
C、“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也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D、课文虽选自佛经,却没有其他佛经那种拗口的语言和繁琐的经义,语言浅显且富有趣味。
8.下面对课文《南能北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能北秀”是人们对弘忍死后禅宗所形成的南北二宗的称呼。
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
B、“南能北秀”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他们的师承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
在对于人的心性认识上,他们也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C、“南能北秀”的悟道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即“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第一章:佛教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如佛、法、僧、禅宗等。
1.2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的基本概念,解释佛、法、僧的含义,阐述禅宗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配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章:禅宗与中国文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禅宗的传入与发展,分析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法,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第三章:禅宗经典著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禅宗的经典著作,如《坛经》、《金刚经》等。
3.2 教学内容:介绍禅宗的经典著作,解读其中的重要思想。
3.3 教学方法:采用解读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经典著作,进行思考。
第四章:禅宗公案故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禅宗公案故事,理解禅宗的思维方式和修行方法。
4.2 教学内容:讲述禅宗的公案故事,分析其中的禅意。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理解禅宗的内涵。
第五章:禅宗与诗词艺术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对诗词艺术的影响,欣赏禅宗诗词的美。
5.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诗词的特点,欣赏禅宗诗词的艺术魅力。
5.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诗词,提升审美能力。
第六章:禅宗与书法艺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与书法艺术的结合,欣赏禅宗书法的独特韵味。
6.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书法的特点,欣赏禅宗书法的艺术风格。
6.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书法,提升审美能力。
第七章:禅宗与绘画艺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对绘画艺术的影响,欣赏禅宗绘画的独特风格。
7.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绘画的特点,欣赏禅宗绘画的艺术魅力。
7.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绘画,提升审美能力。
第八章:禅宗与园林建筑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与园林建筑的关系,欣赏禅宗园林的独特美感。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走近先贤天竺高僧——伽斯那、求那毗地1.生平简介伽斯那,又称僧伽斯、僧伽先,是五世纪印度的大乘法师。
求那毗地,天竺人。
伽斯那的弟子。
南齐(479~502)译经僧。
他幼年出家,师事僧伽斯那。
聪慧强记,勤于讽习,所诵大小乘经二十余万言,兼学外典。
齐建元初到京师,执锡从徒,威仪端肃,王公贵族迭相供请。
2.主要成就伽斯那著有《百喻经》,永明十年求那毗地将其译为齐文。
◎背景呈现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深奥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稳定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国学链接譬喻释理的佛经——《百喻经》《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
它是一部以寓言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
1.“百”字的由来“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偈颂共为百则。
2.体例本书于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
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
3.内容(1)动物寓言五篇,这五篇寓言将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读来新鲜有趣。
但这里动物们所比拟的人却并非睿智机敏的智人,而是愚痴乖戾、蠢笨无能的痴人。
(2)嘲讽痴人的故事九十三篇,占绝大多数,所摹画的全是些幽默可笑、滑稽荒诞的故事。
故事的戏剧性在于痴人自有一套愚人的思想方法和处世规则:所思所虑明明是谬误,却还自以为高明;所作所为虽极其粗憨迂阔,但他们干这些蠢事时却始终有一股认真劲儿。
作为局外人冷眼静观时,对他们的执着自不免或唏嘘嗟叹,或嗤之以鼻,但同时也必定会心有所悟。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第一章:《佛理禅趣》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佛理禅趣》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
掌握一些基本的佛教术语和概念。
理解佛教对于人生、世界和宇宙的看法。
1.2 教学重点《佛理禅趣》的基本内容。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
1.3 教学难点佛教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
佛教哲学的深奥性和复杂性。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理禅趣》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的基本教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以加深对佛教的理解。
1.5 教学内容介绍《佛理禅趣》的来源、作者和基本内容。
讲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等。
介绍佛教的修行方法,如“禅修”、“念佛”、“持戒”等。
第二章:佛教的基本教义2.1 教学目标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等。
理解佛教对于人生、世界和宇宙的看法。
2.2 教学重点佛教的基本教义。
2.3 教学难点佛教教义的深奥性和复杂性。
2.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的基本教义。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
2.5 教学内容讲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等。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
第三章:佛教的修行方法3.1 教学目标了解佛教的修行方法,如“禅修”、“念佛”、“持戒”等。
掌握一些基本的修行技巧。
3.2 教学重点佛教的修行方法。
3.3 教学难点佛教修行方法的实践性和技巧性。
3.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的修行方法。
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修行练习。
3.5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的修行方法,如“禅修”、“念佛”、“持戒”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修行练习。
第四章:佛教与文化4.1 教学目标了解佛教对文化的影响,包括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
理解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2 教学重点佛教对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3 教学难点佛教对文化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教学指导及同步练习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质朴简洁、善于运用譬喻的语言特点。
3.积累“即”“其”“以”等虚词和“住”“爽”“寻”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探究课文疑点和难点,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内容梳理】(一)关于佛教佛教是从域外传入我国的。
最早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
佛教的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发展为许多新的宗派。
其中禅宗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五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
但是,在长期的传播中,佛教的思想已经内化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二)什么是禅宗?禅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
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
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
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以六祖慧能的言教《坛经》为经。
禅宗的主要思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
(三)关于慧能和《坛经》1. 慧能(公元638-713年)俗姓卢,新州人,世居范阳(今北京城西南)。
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学佛。
慧能创立的禅宗,是佛教内部的一次革新。
根本特点是强调精神的领悟,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它自称是“教外别传”。
其经典便是《坛经》2.《坛经》又称《六祖坛经》或《六祖法宝坛经》,中国佛教禅宗典籍。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百喻经》六则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百喻经》六则1.连线作者《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偈颂共为百则。
全书两卷,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类: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解说某些深奥的佛教义理。
2.整体感知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1.识字注音嗤.笑( ) 庵.婆罗果( ) 敕.( ) 诈.现死相( )2.通假字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3.一词多义(1)卒⎩⎪⎨⎪⎧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五万兵难卒合(2)相⎩⎪⎪⎨⎪⎪⎧ 诈现死相 伯乐学相马儿已薄禄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杂然相许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3)悉⎩⎪⎨⎪⎧ 悉皆美好 丞相亮其悉朕意 料大王之率,悉之不过三十万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4.古今异义(1)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百喻经》六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 经》,也称《百譬经》,是古天竺高 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 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 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98篇,全 书两卷,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 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 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 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 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4.《驼瓮俱失》的故事在今天一定不会出现,那么这则故 事还有没有寓意?请举例说明。 提示: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 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 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 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 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 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 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 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百喻经》中的故事原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 教诫,独留寓言”,这本书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 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不仅《百喻经》如此,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 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 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 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 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 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固定下来,成 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 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第一章:《佛理禅趣》简介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佛理禅趣》的基本内容,理解佛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佛理禅趣》的起源、作者、内容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佛教基本概念2.1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佛教的基本概念,如佛、法、僧、因果、轮回等。
2.2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的基本概念和教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禅宗的基本思想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禅宗的基本思想,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等。
3.2 教学内容:介绍禅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人物。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佛教与中国文化4.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4.2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佛教与人生哲学5.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佛教对人生的看法,如生死观、苦乐观等。
5.2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的人生哲学。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章:佛教文学作品选读6.1 课程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佛教文学作品,体会佛教文化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价值。
6.2 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佛教文学作品,如《心经》、《净土宗颂》等,进行阅读和分析。
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七章:佛教艺术欣赏7.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佛教艺术的形式和特点,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7.2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艺术的基本形式,如佛像、壁画、建筑等,并进行欣赏和分析。
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欣赏、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八章:佛教哲学思想探讨8.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佛教哲学的基本思想,提高哲学思维能力。
8.2 教学内容:对佛教哲学的主要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如空性、佛性等。
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百喻经导学案
《百喻经》六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能够掌握“是故、诣、敕、为……所、至于、寻”这几个文言词汇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归纳出前三则寓言的寓意。
3、结合前三则的寓意归纳,用自己的言概括出归纳寓意的思路。
4、能够用归纳出的思路,尝试为第四则寓言归纳寓意和为材料作文立意。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释词是故不饮:诣市卖之:而敕之言:为人所笑:至于他家:寻即尝果:2、翻译句子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若但尝一,何以可知?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二、整体感知(一)大声朗读前三则,体会寓意。
(二)同桌合作,参照前三则寓言,分别完成以下题目。
第一则、愚人食盐1、谁:2、干什么:3、怎么样:4、为什么:5、寓意:第二则、渴见水1、谁:2、干什么:3怎么样:4、为什么:5、寓意:第三则、入海取沉水1、谁:2、干什么:3、怎么样:4、为什么:5、寓意: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根据以上概括寓意的方法概括出“归纳寓意”的思路1、2、3、4、5、四、拓展延伸(一)用以上提取立意的方法归纳《尝庵婆罗果》的寓意。
1、2、3、4、5、(二)用以上归纳出的提取立意的方法为以下材料选一个恰当的立意。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
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
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
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
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1、2、3、4、5、。
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诣.市卖之诣:到……去B.而敕.之言敕:吩咐C.有一老人来语.之言语:语言D.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售:卖出去解析:C项,语:告诉。
答案:C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C项均为连词,就。
A项:代词,代沉香/助词,的。
B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
D项:动词,作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句是( )A.食已口爽..,返为其患B.傍人语.言.C.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 D.默然..无对,为人所笑解析:D项,古今都是“沉默的样子”。
A项:古义,败坏了口味;今义,清爽可口。
B 项:古义,告诉(他)说;今义,话语。
C项:古义,年长有声望的人;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
答案:D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 )A.汝马本黑B.食已口爽,返为其患C.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D.其所乘马为他所夺解析:A项是判断句。
答案:A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食已口爽,返为其患B.若可饮尽,我当饮之C.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D.汝莫愁也,我教汝出解析:C项,“直”通“值”,价值。
答案:C6.王维的《鹿柴》一诗,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他的诗里能够体现出清静虚空的心境,请默写出其中的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11题。
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自得出.之。
”即用...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A.昔.(从前)有一人,先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中盛.(装着)谷B.有一老人来语.(告诉)之.(指代养骆驼的人)言C.汝当斩头..(指斩骆驼的头),自得出.(使……出)之D.即用.(使用)其语,以刀斩头解析:D项,用:采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喻经>六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3.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4.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习重点】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各则寓言的寓意。
【预习案】【自学导航】1.文体常识: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寓言的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2.文化背景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3.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1)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2)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由此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自学检测】(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益:添加2.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爽:败,伤3.便以血污涂其面目..面目: 面部,脸部4.即烧为炭,诣.市卖之,诣:到去5.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寻:接着(二)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1.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返—反)2.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直—值)【探究案】一、译读课文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给) (之)食,(愚人)嫌(食物)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添加)盐。
既.(已经)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原因)。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空口)食盐。
食已口爽.(败坏(口味)),返.(同“反”,相反)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白白地)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渴见水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愚人)极渴须(饮)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
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
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
”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入海取沉水昔有长者子..(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入海取沉水名),积有年载,方.(才)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因为)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卖出去),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到去)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通“值”)。
翻译: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
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
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
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尝庵婆罗果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接着)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翻译: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
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
”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
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
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
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诈言马死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面部,脸部),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
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
”旁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翻译: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
由于害怕,不能战斗。
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
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
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
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
”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翻译: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
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
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
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
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
”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
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
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二、合作探究1、六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2、组内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
【愚人食盐】解析:(1)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2)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
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人生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
比如: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解析: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怜可笑!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
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
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寓意: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明确目标,量力而行;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来风;……人生启示: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
【入海取沉水】解析: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
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寓意: 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身处困境,更需冷静;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人生启示: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
【尝庵婆罗果】解析: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