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禅趣《百喻经》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喻经>六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3.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4.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习重点】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各则寓言的寓意。
【预习案】
【自学导航】
1.文体常识: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言的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2.文化背景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3.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1)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
(2)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由此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自学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主人闻已,更为益.盐。益:添加
2.致令口爽.,此亦复尔。爽:败,伤
3.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面目: 面部,脸部
4.即烧为炭,诣.市卖之,诣:到去
5.寻.即取果,一一皆尝。寻:接着
(二)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1.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返—反)
2.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值)
【探究案】
一、译读课文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给) (之)食,(愚人)嫌(食物)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添加)盐。既.(已经)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原因)。少有尚尔,况
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空口)食盐。食已口爽.(败坏(口味)),返.(同“反”,相反)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白白地)自困饿,无益于
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
渴见水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愚人)极渴须(饮)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
..(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入海取沉水
名),积有年载,方.(才)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因为)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卖出去),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到去)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通“值”)。
翻译: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尝庵婆罗果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接着)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翻译: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诈言马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面部,脸部),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旁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