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近代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近代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

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服饰:

(1)变化特点:

(2)变化原因:

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原因:

(2)史实:

3、饮食:

(1)变化原因:

(2)表现:

4、建筑:

(1)变化原因:

(2)表现:

5、报刊与电影:

(1)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历程:

(2)近代电影的发展:

(3)影响:

6、礼仪的革新:

(1)日常礼仪的革新及原因:

(2)婚姻风俗的变革及原因:

(3)丧葬礼仪的变革及原因:

二近代交通的变化发展

(一)铁路交通

1、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概况:

2、发展原因:

(二)水运与航空(发展史实)

三近代通讯的发展

1、邮政:

2、电报电信:

3、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影响:

【师生互动,核心突破】

1、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问:为什么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2、《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宗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进事、中外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颇受读者欢迎。

思考:《时务报》创办的目的、宗旨分别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当时报刊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一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因此,是不断地在应对矛盾与困境中试错,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们做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

材料三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2分)

(2)材料二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以怎样特有的方式来追求现代化的?(4分)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3分)

(4)概括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6分)

4、材料一本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材料二“黄包车”之于上海或许有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浦江边无奈地转动了82年,如一位风霜尽染的老人,于1956年安然退进博物馆。——摘自新华网材料三到20世纪80年代呼啦啦驶出的出租轿车,车轮声声,碾出了半个世纪来

社会生活的沧桑变化。

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材料反映的生活景象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生变革的原因有哪些?

(3)从材料三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变交通落后状况的。

【自主演练,巩固提高】

1、“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3.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

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

D.发昌机器厂成立

答案:

1、(1)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2)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自觉接受交通工具的革新。(3)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大规模兴建铁路、公路;改革机车、铁路技术;发展民航运输等。

2、目的:宣传维新变法

宗旨:变法图存

作用:它是宣传改良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