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共同体概念由来及各方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共同体”概念由来及各方反应
2009年10月10日,中日韩三国第二次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后发表共同声明,表示将在开放、透明、包容原则基础上建设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三国将加强合作,支持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
此前,日本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也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其政治纲领中的“东亚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引起广泛关注。
在国际区域合作已蔚然成风的今天,欧盟树立了区域合作的典范,对全球多个地区起到引领作用。
然而,“东亚共同体”构想的实现路径尚不清晰,同时也应看到,该构想必将对亚洲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它将与欧盟、北美自贸区鼎足而立,重塑全球经济地理和地缘政治格局。
为了更好地了解“东亚共同体”,我们对其概念的演变历程作一回顾,现简述如下:
一、东亚共同体概念及演变历程
1、概念提出阶段
东亚共同体是拟按照二战后欧共体建立的一种亚洲地区的类似合作组织,最初由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之后其框架和内容不断明确、丰富。
1990年,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提出“东亚经济集团”倡议,建立“东盟+中、日、韩”贸易集团,应对欧洲和北美集
团化的挑战。
1998年,第2次东盟10+3领导人会议成立“东亚展望小组”,研究东亚合作中长期规划。
2001年,该小组提交名为《走向东亚共同体》的研究报告,提出把建立“东亚共同体”作为东亚合作的长期目标。
2、构想阶段
2002年1月,日本小泉首相提出建设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同时正式提出“共同行动、共同前进”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即“小泉构想”,其成员除10+3外,还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表示日本“应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并成为“东亚共同体的核心国”。
次年12月,日本-东盟领导人特别会议发表《东京宣言》,再次强调将来建设东亚共同体的目标。
3、规划阶段
2004年7月,日本在10+3外长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关于东亚共同体的建议”;8月,以中曾根康弘为会长的“东亚共同体评议会”提交报告,详细建议了日本推进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战略原则和对策;9月,小泉在第59次联合国大会呼吁建立东亚共同体;11月,日本在10+3领导人会议上正式提出“关于东亚共同体的建议”。
4、多国共识阶段
2004年底,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万象会议决定,召开东亚峰会,推动建立东亚共同体。
次年5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全球化经济战略》,提出《东亚EPA(经济伙伴协定)构想》,其成员包括东盟、中、日、韩、印、澳和新西兰。
2009年9月16日,鸠山重申“东亚共同体”构想。
17日,中国外交部予以回应,表示中方致力于同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各国深化东亚合作,朝着东亚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这也是东盟和中日韩各方的共识。
28日,中日韩外长会议确认将合作实现东亚共同体构想,推动解决朝鲜问题并防止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10月10日,中日韩三国联合声明中确认了“建设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将支持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促进东盟和中日韩等多形式的区域、次区域合作。
从“东亚共同体”概念提出及演变历程来看,日本是极力倡导者。
其外务省被视为在这个概念的实现上较为积极的一方。
虽然自民党及民主党均在政治纲领中提到要在东亚地区建设一个共同体的构想,但实际上,二者的核心观念不同,鸠山和民主党更倾向于“入亚”和“与亚洲共生”。
“东亚共同体”支持者认为,应先以建立东亚地区共同的经济圈为目标,再以欧元为榜样导入共同货币。
不难看出,这是受欧盟及欧元启示而获得的概念,即以“亚洲货币单位”作为区域内一篮子货币来实现经济一体化。
二、日本新政府关于“东亚共同体”的基本设想
1、东亚共同体是民主党亚洲政策核心之一
日本民主党亚洲政策核心有两方面:东亚共同体和区域经济合作。
据其党内解释,这两个概念虽属不同范畴,但亦可合二为一,并行不悖。
民主党主张以建立东亚共同体为目标,在通商、金融、能源、环境、救灾、传染病防治等领域确立亚太区域内的合作体制。
同时,积极推动建立以亚太各国为主,在世界各国之间,缔结包含投资、劳务、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在内的经济伙伴合作协定(EPA)、自由贸易协定(FTA)。
鸠山表示:“我们必须持续建立覆盖整个地区且稳定的经济合作和安全框架”。
他认为,东亚共同体与区域经贸合作的基础已经存在,东盟、日本、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占世界的1/4,东亚经济实力和该地区内部相互依赖的关系不断扩大和深化,成立区域性经济集团所需要的架构已经存在。
2、东亚共同体的初步设想
首先是以日、中、韩三国为基础,形成共同体的核心,再吸收东盟国家如印尼、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参加。
在共同体内日韩首先互免签证,对中国则逐步开放,实现三国间快捷沟通。
在未来,共同体内将免除贸易关税,创建共同使用流通的“亚元”,取代现有国家所使用货币,形成东亚经济一体化,并推进东亚安全机制和安全网络的建设。
3、经济一体化是解决问题之道
鸠山表示,“经济一体化无法在短期内实现。
然而,我们应该有迈向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追求,使区域性货币一体化作为快速经济增长的自然延伸。
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建立对巩固
货币一体化至关重要的永久性安全框架”。
他认为,“只有迈向程度更大的一体化,阻碍地区一体化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欧盟的经历告诉我们,地区一体化能够化解领土争端”。
三、日本国内关于东亚共同体的一些看法
关于“东亚共同体”,日本政界大致可分为两方面意见,支持方意见如下:
1、经济方面的优点
(1)亚洲共同货币导入将能抑制外汇市场的影响,使东亚地区经济长期安定。
共同货币与美元及欧元并存可提升亚洲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强化与欧盟及北美经济往来的金融工具。
(2)就全球范围来看,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趋势和现实,在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世界性地域统合进程中,为使本地区经济稳定增长,东亚亦需要类似组织来维持。
2、对地域之间政治稳定、关系融和的作用
随着共同体的建立、发展和成熟,各国(地区)的经济实体在经济交流上活跃发展,相互之间沟通交流会更加频繁有效,存在的政治对立有可能渐渐弱化,有利于增强地域之间的稳定和平。
3、其它方面考虑
支持方认为,若日本不参加共同体,那么共同体将会以中国为中心,对于框架内的各国来说中国的影响力将会日益增大。
为牵制中国,日本有必要在建设共同体上担负领导角色。
“东亚共同体构想”虽然最早由日本政界提出,但是在其国
内也不乏反对声音,主要观点如下:
1、区域内各国价值观相异
(1)区域内并没有一致的价值观。
中朝仍然实行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韩国虽处于民主化进程,但议会内经常大打出手;朝鲜则与日、美严重对立。
此外,相对于自由和民主主义,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民族主义价值观更容易占据上风。
(2)中、日、韩三国之间,对各自及相互的历史认识差距甚大。
欧盟各国之间有基督教这样的共同宗教存在,对比而言,曾经支配东亚地区的儒教,如今已不能说是该地区的共同宗教。
2、领土、政治纷争
(1)因该构想要把日韩两国的盟国——美国排除在外,所以令美国对此构想感到不快。
因此,美国积极游说澳、新等盟国共同加入该共同体。
(2)因为中国要参加“东亚共同体”,则将以不承认台湾当局为“独立主权国家”作为前提。
(3)由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国家性,而韩国政界又存在较强反美政治势力,再加之排除美国的加入,因此该构想可能会被认为具有反美色彩。
(4)中韩国内民众存在一定反日情绪,因此,日本国内对该构想的反对者众多。
(5)韩日在独岛、中日本在钓鱼岛领土问题仍未解决。
除此之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有南沙群岛的领土纷争。
3、经济风险
(1)日本与其他各国在经济水平上的差异甚大,一旦建立共同体,大量外籍劳工将会流入日本,加重日本国内的社会负担。
(2)若引入共同货币,各国将失去在金融政策上的自主权,将不能实行符合自身市场的金融政策,可能会导致本国经济恶化。
事实上,许多时候,没有加入欧元区的英国、瑞典及丹麦等地的经济良好,而加入欧元区的德、法经济则陷入低迷。
(3)东亚地区国家加入共同体后,将会被强势的中国经济圈所蚕食。
日本亦同样难逃被这个经济圈蚕食的命运。
为了防止经济趋弱,日本应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非东亚共同体,与彼此价值观相近的美国形成共同体。
4、安全考虑
若按照欧盟样式,设立类似欧盟安全部队这样的联合军事组织,则中国军队有可能驻留于日本。
另外,日本自卫队亦有可能驻留在中国及朝鲜半岛,这也会是一个复杂而难以克服的难题。
四、各方面反应
美国:美国认为,东亚共同体一旦形成,必将割裂“跨太平洋自由贸易圈”,并指责其“缺乏民主与自由理念”。
美方曾于鸠山9月24日在联合国大会发表完演说后不久,向日方高层表达反对“东亚共同体”的立场,以及对鸠山只字未提日美关系的疑虑。
美方认为日本新政府落实“东亚共同体”的意愿强烈,
但并未对该体制是否“排美”多加解释,对此,美深为不满。
亚洲开发银行:亚行表示,“东亚共同体”从经济层面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亚行的角度来说,东亚是亚洲经济中最“显眼”的一块,日本提出的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有助于中日韩三国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加强合作。
学界: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庚欣称,在经济形势很难有起色的情况下,鸠山主打的政治方向就是“东亚整合”,其对日本内政外交和政治形势的基本判断是正确的。
日本要想在世界的大国关系中站稳脚跟,就必然要先“冲出亚洲、立足亚洲”。
“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得到了包括中国等国在内的响应,是因为这一构想符合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大国关系的格局,也顺应了整个东亚地区和平发展的潮流和地区利益。
不过,整个东亚地区各国间,甚至有冷战前的问题还未解决,这就注定东亚地区的整合是复杂的。
媒体:韩国《朝鲜日报》10月8日报道,鸠山主张的“东亚共同体”虽在三国首脑会谈上初现轮廓,不过,当前中日韩及其周边的现实状况和“东亚共同体”相距甚远。
而且由三国之间的历史和领土问题以及美国的疑惧心理等因素,东亚共同体还是难以实现的课题。
五、几点看法
1、东亚共同体将是一个长远目标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是事实和趋势。
区域合作,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
况下,已经成为避免风险、扩大共同市场、降低成本、提高产出的必然选择。
东亚共同体从根本上有其符合中日韩及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东亚国经济发展程度、文化及社会制度差异较大,在共同体建设方面将面临诸多困难;同时,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在现实中又有领土、领海及多种现实利益纷争,同样为共同体的建设增加了变数。
(3)在东亚共同体的范畴上,美国因素将具有较强干扰作用,甚至可能通过扩大其地域范围将其蜕变为泛亚太地区的松散性经济组织,与最初参照欧盟的设想完全迥异。
(4)东亚其他国家如俄、蒙、朝尚未表示出明显的兴趣,而东盟对此也持谨慎态度。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必将是一个长远目标。
2、东亚共同体与欧盟及北美自贸区有本质区别
(1)与建立于共同价值基础上的欧盟不同,东亚共同体将会是一个以经济合作开端、以共同战略利益为基础、并偏重于经济领域的经济共同体。
这是因为欧盟的形成取决其各国相近的价值观、共同的历史(特别是二次大战)、接近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的政治制度等。
而这些共同点在东亚国家间特别是中日韩之间难以找到。
其次,欧盟的实现先后经历了关税同盟、经济共同体、货币同盟、司法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建立了欧洲议会和联合军事部队。
而东亚地区很难逾越制度层面,
建立类似的政治机构和联合军事机构。
(2)与北美自贸区的差异。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首强,在北美地区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吸附力,北美自贸区表现为更多的对美单向依附性。
而在东亚,不存这样唯一的经济核心,日、中伯仲难分,经济体共同体即使实现,表现出来的是更多的相互依赖性。
事实上,东亚经济整合甚至在机制成熟前已经开始实现,但在制度层面上,东亚共同体还有很多难于逾越的问题。
3、东亚共同体的可能实现步骤
(1)协调机构的建立。
东亚共同体构想由日本新政府再次提出,在中日韩三国共同声明中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随着三国间一系列经贸及文化交流协议的签订,有可能会组建一个相应的机制协调机构,推进整个进程。
(2)建立自由贸易区。
在经贸互动条件成熟后,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往来,降低成本,一个以三国为核心,包括东盟或者区域内其它国家在内的自贸区将可会出现。
(3)创造区域共同货币。
自由贸易区实现后,同时鉴于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不稳定性,对区域内共同货币的要求即应运而生。
随着亚洲共同货币的引入,一个相对完整的东亚共同体构架即告形成。
4、东亚共同体有可能为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国际区域合作已成普遍共识,中国国家实力和地位提升已经使之具备了灵活参与并调整东亚合作进程的主动权。
(2)中日韩共同战略利益远远超过彼此间的差异和对立。
通过分享彼此发展带来的机遇,可为对方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有利于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稳定地区市场,振兴亚洲经济,实现互利共赢。
(3)从现实角度来看,东亚经济一体化将极大促进中国沿海经济地理重塑,有利于结构调整、经济布局优化,并可拉升内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更具重大意义。
(4)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中国开拓海外市场,增强在东亚乃至太平洋地区的影响,扩大中华经济圈的有效辐射面。
(5)通过共同体的经济互融,加强文化及人文沟通,有利于消除误解,增进共识,维护中国周边政治及安全环境稳定。
5、东亚共同体对中国可能形成的挑战及潜在的风险
(1)东亚共同体的主导权问题。
由于该构想最初由日本提出,已经成为日本朝野政党的共同纲领,经过长时间的完善补充,其理论完备性有可能帮助日本在未来的共同体架构中占据更大的主导权。
(2)中日韩经济水平及结构存在相当大差异,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和地区分布十分复杂,区域内共同的经济政策有可能对中国国内经济及政策调控构成困难。
(3)共同体一旦建立,来自日韩的优势工业、金融竞争力将一拥而入,对于中国本国工业、金融和服务业体系可能造成巨大冲击;如果澳、新再加入共同体,其强大的农业经济亦会对中国农业产生压力。
(4)中日韩社会文化、意识及价值观虽有共同性,但经过近代的各自发展,差异面较大,共同体的建立虽然有利于相互融合,但也有可能为潜在冲突埋下伏笔。
(5)美国在东亚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所持的反对态度已经较为明确,如何就此妥善处理并协调与美及东亚其它国家的关系也将是一个外交难题。
6、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1)全面分析形势,冷静客观面对。
对于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做出准确预估。
中国应积极参与,并发挥主导作用,培育对区域内国家的影响力及感召力,同时注重与其它地区性组织的协调合作。
(2)抓住时机,整合国内经济。
为了在东亚共同体(区域经济合作)中占据有利面,中国应当全面整合国内经济体系,一是实现充分的对内开放,消除国内的条块分割和地域封锁;二是优化经济布局,实现平衡充分的发展;三是加强宏观调控,避免对外经济合作中各自为战的随意性,提升整体合力,实现本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推动并加速完成大中华经济圈的构建。
一是加速完成大陆与台、港、澳的经济整合,二是继续加强中国与东盟经济自贸区的建设,三是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