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_第5日 神光断臂求法二祖安心事业更上一层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随缘自在突破平台
禅宗公案: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等天凉了撒点草种子吧!”小和尚说。
师父挥挥手:“随时吧!”
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风起,草籽边撤、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小和尚喊。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撤下去也发不了芽。
随性吧!”
撤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吧!”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吧!”
过了几天,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
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随喜!”
禅如是说:做人应豁达把握机缘。
管理禅悟:
修禅者经常遇到所谓的“绝境”,因为通过一段时间的修炼,禅者各个方面都有所长进,这时就容易出现所谓的“平台效应”。
“平台效应”是指当事物发展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而出现的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
在管理者而言,似乎出现了某种危机,各方面工作甚至出现倒退和下滑。
禅修者的修行也是一样,不论你修得多么好,也有退转的时候。
但是,管理上的危机是危险和机会的并存,如果管理者能跨过这个“平台”,那么新的境界和高度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事业就能更上一层楼。
禅讲究随缘,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如果只有种子而没有阳光和雨水,那么种子也不可能生根发芽。
相对于种子来说,阳光和雨水就是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
事实上,种子发芽的条件还有很多很多,多得几乎我们无法用语言把这些条件统统列举出来。
这些条件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汇聚到一起,种子就发芽了。
因此,禅修者都应该明白随缘的道理,做到顺其自然,不埋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
作为管理者,当企业发展遇到平台效应的时候,也应该处之泰然。
因为,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也许大家没有注意到这些阶段性是如何产生的,以禅的观点来看,这就是机缘的问
题。
当企业发展的机缘不同的时候,就产生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上一次因缘汇聚已经结束,下一个机缘还没有来临的时候,企业的发展就会发生一个断层。
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平台效应吧,这时管理者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为下一个发展阶段充分准备好条件。
所谓准备好条件,实质上就是把许许多多的因缘聚合在一起,来预备促成下一个发展高潮的到来。
但是,管理者应该认识到,所有这些因缘有些是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得到的,有些却是随着其他我们不能操作和控制的方面来完成的。
而且这些因缘如何会聚成一个机缘,我们往往并不知道,这也许就是管理者的盲点所在。
每当在这个时候,我们既不应该盲目冲动,也不应该随波逐流,管理者要做的是积极地等待,细心地观察分析各种因缘和条件,只有当机缘快要成熟时,我们才能发现机会临近的端倪,从而在企业发展上有所突破。
二、生死一念少走弯路
禅宗公案:
过去,京都南禅寺前,有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婆婆,雨时哭,天晴她也哭,边许愿边哭个不停。
南禅寺的和尚就问她:“老婆婆,你为什么哭呢?”
老婆婆边哭边说:“老修行,你有所不知。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二女儿嫁给了卖伞的。
天气好的日子,我就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天,我就想到大女儿,雨天哪会有顾客上门呢?想起这些,我就伤心落泪。
”
和尚劝她:“老婆婆!你不要哭!下雨也好,天晴也好,我们都应该感谢佛,好好地过日子。
天晴时,你应该想到大女儿的鞋店的生意兴隆,天阴时,你该想到称家小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很好。
”
老婆婆当即开颜破涕。
从此,这位“哭婆”整天都乐呵呵的,日子过得很和满。
禅如是说: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
成佛成魔一念间,快乐和烦恼皆由心起。
管理禅悟:
禅修者也并不都是成功的,禅修失败的人也是比比皆是,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见地不正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观念错误。
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就是说,一个禅修者在根本的地方不能保持准确无误,就不会有好的修行的回报。
这好比企业的产品还没有出厂就发生质量问题,那么在市场上没有不失败的。
所以,禅宗祖师特别注重禅修者的见地,管理者也应该这样,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往往比亡羊补牢要有效的多。
什么是管理的起点?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有许多种,但是如果说管理是一种人为的活动的话,那么导致人们行动的无非是自己的思想,一个IE确的思想导致一个正确的行动,一个错误的思想必然导致一个错误的行动。
事实上,管理的起点就在管理者的思想中,具备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管理。
思想形成了人的观念,也就是禅所称的“念头”。
念头从哪里升起的呢,就在我们的心中,
心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禅的根本问题,有些人的错误就是由于一念之差而造成的。
所以,禅宗有“生死一念间”的说法,有些人因为一个念头而如升天堂,有些人因为一个念头而如陷地狱,天堂和地狱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所以,管理者应当注重修养自己的这一念,当我们的这一念正确的时候比较多,我们管理也会做得比较顺手。
那么我们如何获得这正确的一念呢?禅告诉我们:水清月自现,好比皓月当空,如果水面平静如镜时,月亮的面目就会完整地印显在水面。
禅把正确的观念比作完满的月亮,把湖水比作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的内心平静柔和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就能对事物的观察有很客观的能力,当风吹湖面的时候,月亮就化成鳞鳞的碎影,我们的判断就会发生变化。
如果管理者的起点错误,那么,我们就不能设想他会有正确的行动。
起点错了,不但会是我们的方向发生错误,也会让我们失去快乐的能力。
所以,静心是我们发现真理的重要途径。
三、掩盖错误以墨洗黑
禅宗公案:
一灯大师,藏有一盏灯,灯芯镶着一颗硕大的夜明珠。
得灯者受到珠光普照,便会品性高洁,备受世人敬重。
于是,他的三个弟子跪拜求教怎样才能得此稀世珍宝。
大师给三个弟子各发一本“良知簿”。
嘱其分头下山化斋与世人交往时凡做损人利己之事都要详记下来,每记一笔视为心灵除尘一次。
1O年后持“良知簿”回来见他,由大师亲阅评定宝灯得主。
10年后,三人回来见大师,门人告之说大师出游需耐心等待。
在等待大师的日子里,三人不断地看自己的“良知簿”,回味上面记下的大大小小的损人利的行为。
后又相互传阅,相互评鉴,进而反思、自责。
终有一日,三人忽然醒悟,那盏“人生之灯”本就挂在自己的心里。
心灵没有灰尘,就能华光闪烁……禅如是说:人的心灵是一座库房,每个人的所言所行,不管是否愿意,都要一次不少地真实地存放在里边。
管理禅悟:
当错误发生时,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应该坦然处之,坦诚往往是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
禅的精髓就是求一个“真”,管理的精髓也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任何时候最怕的就是自欺欺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能发现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掩盖问题,从而会造成更大的失败。
这就是禅修中经常说的“以墨洗黑”。
墨本来就是黑的,这样只能是越洗越黑,使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禅修者在发生这样的问题时,往往要依靠明眼人的点化,而接触企业的危机管理者就应该做一个明眼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几乎是人的天性,爱美并无可厚非,但是人如果为了面子,而掩盖
自身的缺陷,那么,爱美之心就会影响我们改进自己的能力。
许多管理者对于自身的错误往往十分敏感,甚至极力去掩饰自己的错误。
事实上,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世界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许有追求尽可能的完善,如果我们否认这一点,掩盖错误,相反,我们会离完美越来越远了。
管理者也是人,肯定也会犯错的。
而且有时是明显的、公开的,绝没有再掩盖起来的可能。
一般说,错误无论发生在谁身上,都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可是如果你想充耳不闻或垂头丧气,肯定会是欲盖弥彰,影响到你的威信和你的形象。
请不要灰心,勇敢地把错误承认下来,或者公开道个歉。
也许这样做,似乎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过失,但这并不是在把你的污点扩大,相反适当地认错,恰恰可以把污点变作亮点,提高管理者的威信。
“大德”是禅宗对有修正有见地的人的尊称,但是,尽管是“大德”也不会完美无缺。
所谓“小不掩大德”就是这个道理。
勇于认错,实际上正是在显示你的“大德”,显示出你作为领导的风范,既然管理者在犯错的时候能够勇于承认,那么下级犯错的时候,也会勇于承认,因为他们相信领导肯定会理解。
对于管理者来说更是这样,针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勇于承认,只有承认才能引发我们的反思,从而进行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自己的困境,打破僵局,这也是管理者自信的表现,错误是可以被别人发现的,但是要改正错误必须从自身做起,只有自己点亮“心灯”,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光明。
四、自我揭短绝处逢生
禅宗公案:
禅师常说“烦恼就是菩提”,有人不解。
于是请教神会禅师“烦恼就是菩提”的意思,神会禅师回答说:“那我就借虚空作为比喻,给你说明这个道理吧。
”
大家都洗耳恭听。
禅师继续说:“就像虚空没有变化一样,虚空不会因为光照进来了就明亮,光明走了就黑暗。
这暗的虚空如同亮的虚空,亮的虚空如同暗的虚空,明亮和黑暗虽然有消逝有产生,但是虚空本身没有变化。
烦恼就是菩提,它的道理也是这样。
迷和悟虽然有所差别,可是菩提本心原本却没有变化。
”
又问:“那为什么还要开悟呢?”
神会答道:“佛经说:佛为中下根器的人讲迷、悟法,如果是上根器人,就不这样。
佛经说:菩提没有过去、将来、现在,所以并没有什么可以得到。
对这种经义的见解,不是中下根器的人能够测知高深的。
”
禅如是说:人的悟性是不同的,因此就会有不同的方法,觉悟关键不在于方法的好坏,而在于是不是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管理禅悟:
祖师是修行的过来人,眼睛应该是明亮的,但是,如果徒弟不能适当地表现出自己的修正,师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可能就会耽误徒弟的前程。
于是,祖师为了测试徒弟的修行境界,经常会与弟子发生许多充满智慧的对话,被称为“机锋转语”,用来考量徒弟的时机功夫。
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并不意味着自吹自擂,一个真正懂得营销管理者,往往会把自己的缺点和真相告诉顾客,这样你的宣传才真实可信。
对待产品的宣传也同对待人一样,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也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产品。
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产品的缺点,就等于让顾客看到了自己的诚意。
虽然缺点是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但是,真诚地对待顾客,才能赢得人心。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靠欺骗消费者和掩盖自身的缺陷,只能蒙混一时,当人们认识到企业的宣传不客观时,就会对整个企业采取怀疑的态度,企业将失去这些顾客。
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买东西上了当,下次对你的产品就会格外小心,甚至是挑剔,而且顾客们还会喋喋不休地向他所认识的人或不认识的人诉说自己受骗的经历,借以警告众人,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的口碑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时下一些商家却为了赢利使出浑身解数说优点,不说缺点,只要把商品卖出去就万事大吉。
任何商品在市场上经营流通,关乎日常生活的每个人。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张扬自己从来没有错。
问题是受利益驱使,过于夸张商品的性能、作用、长处,回避不足,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断财路,令消费者深恶痛绝。
对待产品,要实事求是,勇于自我揭短,就是说生产经营者向消费者实事求是地言明商品某一些方面不足或欠缺。
以便消费者更详细了解商品情况,正确地选购及使用。
从而赢得信任。
要认识到赢得信任比出售产品更加重要,而且,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会影响整个企业员工的工作作风。
试想,如果我们可以靠不实的宣传蒙骗消费者,那么我们如何能使自己的员工和下级都保持实话实说呢?
当一个管理者听不到真相的时候,管理者为此付出的成本会使整个企业发生危机,孰重孰轻,不言自谕。
五、大事要抓小事要管
禅宗公案:
黄檗希运禅师游天台山,烟雨朦胧,飞涧碎石,正欣赏着如画美景。
忽然,从密林中走出一个僧人模样的人。
那人一见到黄檗希运禅师就和他有说有笑,好像是多年的老朋友。
黄檗希运禅师感到有些奇怪,便仔细打量他,只见这位僧人,眼光射人,相貌清奇。
于是和他结伴一起行走。
碰上涧水大涨,僧人抛过笠帽竖起锡杖就止住了涧水,并说:“师兄要渡水,尽管自己去渡吧。
”说完其僧撩起衣裳踏着水波,好似走在平地上面。
并且回头招呼:“渡过来,渡过来。
”
希运禅师见状斥道:“呸,你这个自了汉!我早知你这样就砍断你的小腿。
”
其僧闻言赞叹:“真是个大乘法器,我及不上!”说完就不见了。
禅如是说:佛门中也有只图自己解脱的人,能利益大众的人才会有大的成就。
管理禅悟:
禅修者中,也不乏好大喜功者,他们往往不屑于做一些小事。
比如禅宗修行讲究乐善好施,而这一些人往往看不起一人做一件事的作风。
他们往往发誓要救度天下人,这种誓愿倒是蛮宏大的,可是,当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人的时候却把自己的领导责任抛到九霄云外。
中国古语中早有这样的说法: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禅宗也说:
“一灯能灭千年暗”,一个暗室无论被黑暗笼罩了千万年,只要一盏孤灯点燃,所有的黑暗就烟消云散了。
成功的管理者身前身后有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他会认真对待每一个员工,认真对待每一个人,就如同一盏明灯,领导的责任就是照亮每一个人。
对于企业来说,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管理者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要想事业成功,管理者就必须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
不但胸怀全局,同时也能激发每一个员工的潜力。
管理者不但能够做大事,同时也能做好小事,不但拥有战略的头脑,更要慧眼识英才。
具体来说,管理者的能力主要要从两方面来培养,一个是做自己事的能力,一个是帮助别人成事的能力。
虽然这两种能力说起来简单,但实际达到却很难。
这如同一个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尽管一个领导所考虑的是企业的全局,运用的是战略的眼光,但是,如果没有自己对于基层的实际操作的能力,也就很难做到眼观全局。
这实际上也说明了,做小事和成大事的关系,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至少要对一些乐器有自己的专长,很难想象一个乐队的指挥,对乐器一窍不通。
只有从小事下手,才能善于感觉到整体,从微观走向宏观。
一个管理者,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别人来完成任务的。
所以,管理者又要具备帮助别人完成任务的能力,也许许多管理者认为简单的命令下级就万事大吉了。
事实上,下级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随时需要上级的帮助。
当然,很多领导都十分欣赏有独立执行力的下级,但事实上这样的下级总是少数。
管理者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命令,任务尽管分派下去了,就要定期检查。
检查的目的不是责成下级的执行力,而应该以协助下级完成自己的任务为最大的目的,否则,检查就成了功过是非的法庭。
下级决不会从心里接受这样的领导方式,甚至,在很多时候通过隐瞒错误来混过检查,或者通过文过饰非来使自己不失去在领导心中的地位,最终受害的就是工作,就是企业自身。
六、自动自发源自领导
禅宗公案:
一天,六祖升座。
韦刺史说:“弟子有些疑问,愿和尚大慈大悲,为我解说。
”
“你有什么问题?”
韦说:“为什么达摩祖师初到中国,祖师对梁武帝说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实无功德呢?弟子不能明白这个道理。
”
六祖说:“遣寺度僧,布施设斋,是求福,不能把福德与功德混为一谈。
”
韦说:“那什么才是功德呢?”
六祖说:“内心谦虚为功,行为合乎札是德;自性建立万法为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不是布施供养能得到的。
”
刺史又问:“弟子常见人口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这办得到么?”
六祖说:“迷人不知道自身就是净土,愿东愿西。
悟人知道心净就是佛土净,随遇住处都安宁。
”
韦又问:“在家如何修行?”
祖为大众说无相颂:“心干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
禅如是说:人世间的福报再多,也会享受尽,功德却像智慧海洋无边无际,心净则国土净。
管理禅悟:
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禅宗祖师的作用,也是一个引路人的作用,禅修者的路最终要自己走。
所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如果你与修行无缘,就是如来佛祖在你面前现身,你也不能解脱苦海。
这好比管理者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不能调动员工的自觉自发的精神,也是枉然。
从员工的角度讲,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自觉自发,我们就会丧失眼前很多的机会,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与成功无缘的人。
因为机会不但青睐有准备的人,更青睐那些善于领导企业员工自觉地完成任务的管理者。
每一个人都需要关怀与体贴,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和赏识。
要使员工做到自觉自发,企业首先就必须成为员工的知己。
那些“士”
能心甘情愿地为知己者死,知己必定分享过他的喜怒哀乐。
否则,他又怎么愿把自己的生命与其一同分享呢?“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管理者,不仅要注意以理服人,更要强调以情感人。
企业还要让员工的利益和公司利益紧密相连,人们之所以来工作主要其目的就是为了充足的生存资料,共同分享胜利的果实,也是实现自觉性重要的手段。
然而,生存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因为在工作的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营造轻松快乐的工作环境,是员工热爱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轻松快乐的环境可以帮助人在变化中保持斗志,遇压时保持创造力,在工作时更有效率。
快乐、自尊、乐趣的气氛和环境可以让员工得以享
受到令人满足的工作,并且获得生活的保障。
既然在企业内工作,就离不开互相配合。
在一个相濡以沫的团队中,在互相帮助和合作中完成任务,不仅具有很高的协作执行的意义,而且团队的意义还在于员工比较容易产生归属感。
在一个充满关爱的团体里,走到一起是开始,保持在一起是进步,工作在一起是成功。
每个员工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在企业中,一个能发展个体特长的组织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断递进的职位等都为员工实现自我创造了条件。
要把组织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对于禅修者,禅师的作用在于引导,修行还要靠个人的自觉,人没有自觉的精神,任凭禅师有再大的能耐也是枉然,管理者的角色如同禅师,激发员工自动自发的热情,企业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七、临危不乱勇者风范
禅宗公案:
一老僧坐在路边,双目紧合,盘着双腿,两手交握在衣襟之下。
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陷于沉思。
武士问道:“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渐渐地,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你想知道天堂扣地狱的秘密?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沽满污泥,头发蓬乱,剑上锈迹斑斑,一看就没有好好保管。
你这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
武士恼羞成怒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利剑就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说道:“这就是地狱。
”
刹那间,武士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眼前这个敢用命来教育他的瘦弱老憎充满怜悯和爱意。
他的剑停在半空,他的眼中噙满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
”老僧说道。
禅如是说:一念向善就是天堂,一念向恶就在地狱。
管理禅悟:
在世俗人眼里,事情的发生总有好坏之分,而在禅修者眼里,就不存在绝对的好坏。
这并不是说禅师连好坏都不分,而是说,以禅师的智慧观察发现,任何事物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坏事可以转化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转化成坏事。
所以禅师总是显得处变不惊,荣辱不动。
对于管理者来说,失误的发生并不是什么稀有的事情。
相反,越是敢作敢为的管理者,失误也许越多。
但是,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往往十分善于应对失误,把损失降到最低点,甚至能够把坏事变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