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研究
一、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直以来谣言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以口口相传为主,但是由于网络通讯技术处于飞速发展状态,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和空间,其速度也得到扩展。在此之前的谣言之所以流行,一般情况下是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或源自于突发事件,但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却已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多起重大及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谣言更加肆虐。
对于政府来说,对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对网络传播行为予以规范,要重视和加强对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使网络谣言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在本论文中以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为研究课题进行探讨,分析政府在进行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措施,明确存在的问题,对政府防治网络谣言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政府来说,加强对网络谣言的防范,增强治理力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①。而社会主义建设也对政府部门职能的发挥提出更高要求,网络传播管理必须要加强,这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规范网民行为的规范具有推动作用,使其网络传播行为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加强网络管理,为政府科学的控制网络谣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文献综述
对于网络谣言进行研究,国外学者以谣言研究为基础进行探讨。但由于研究角度等原因,一直以来对谣言没有做出统一的定义,很多学者认为所谓的谣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不是以事实为依据的,甚至与事实相反。即使与事实具有一定的相关度,但个人主观色彩较为严重,背离了事实,不属于正式信息。
西方学者已经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多种层面对谣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系统的谣言研究起源于二战时期,美国学者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1947)描述了战时谣言产生与传播的基本规律。谣言被学者们理
①[法]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边芹译.谣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解为扭曲的沟通,或是无意识的集体记忆,或是未经官方证实的私下流传,或是群体心理的投射。而普遍的观点认为谣言也具有正面的社会功能,其产生与传播与群体中的恐惧蔓延和感情困扰有很大的关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人们的认知会失调和不平衡,因此会用推测及诠释的方式来解决心中的不安与焦虑(Pendleton, 1998; Rosnow, 1988),最近的著作揭示出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是个人的不安、普遍不确定性、谣言可信度和涉入程度的选择性集合(Rosnow)。②国内学术界多从宏观社会背景下研究谣言的传播与功能。早在1939年北京大学训导长陈雪屏就撰写了《谣言的心理》,指出“谣言是多数人集合的反应,产生于非常的情境中”。谣言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与群体心理(孔飞力,1999);谣言也被用作政治斗争中操纵民意的手段(黄岭峻,王芳,2006);谣言是对社会巨变的反应,是被重新建构的集体记忆(李若建,2005);在社会信任危机中兴起的谣言会引起集体道德恐慌(景军,2006)。2003年“非典”期间谣言大规模传播带来的社会恐慌引起了传播学者对于公共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的关注。流言生成于主流传媒的缺位,平息于民众信息权力的恢复,并且具有预知风险争夺知晓权的正面作用(杜骏飞,2003);谣言扮演了“反权力”的角色,迫使“权威”的正式渠道做出公开回应,其中虚假的部分被否定后仍以谣言的形式存在或消失(严三九,徐晖明,2004)。从心理学角度对谣言的定性分析认为谣言中多数暗含对社会优势群体的谴责,并通过模糊发言人角色提高文本本身的详尽性和科学性,利用情绪、道德批判等社会心理因素使其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孙嘉卿等,2009)。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于网络谣言的传播学研究,大多仅限于理论探讨和现象解构,对传播背后的心理因素和应对措施多是点到为止。谣言是因主流信息渠道不畅通而存在的补充性媒介,同时也代表着反权力,而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个关系社会稳定的问题。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为起点,探讨政府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谣言的管理提供一种解决路径。
(三)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和案例法。
第一,文献法是对政府防范和治理网络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参考文献资②[美]奥尔波特等著.刘水平等译.谣言心理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3
料进行对比分析
第二,案例法是着重以各地出现个网络谣言案例进行分析,以点概面明确地方政府对网络谣言防范和治理现状,并且找出问题
二、政府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的现状
(一)网络谣言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的网络谣言,顾名思义,指的是利用网络而传播的谣言。谣言是一种社会舆论现象的一种,具有普遍性,在进行传播时,把语言蔓延和扩散作用充分利用起来,并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把完成快速传递,以传播来达到误导大众的目标,最终对社会造成各种不利影响。由于互联网已全面普及,为谣言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并且易于向公众传播,在这两项功能的推动下,谣言传播和影响能力显著提升。而且全球已被网络所覆盖,加之传播方式被拓展,自由性更高,导致网络谣言的危害随之增大,甚至可以导致社会发生巨大的动荡,对公共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并对社会的稳定性造成巨大的干扰,破坏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网络谣言其特征是鲜明的,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谣言不但具备谣言的基本特征外,自身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其传播速度远远高于口口相传及书信传播,也超过电话相传。在几分钟之内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接收谣言,在所有不同类型谣言中,网络谣言传播的速度是最快的。
2.极广的传播范围。随着上网人数的增长,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成为最常见的一种模式,为网络谣言的快速和大范围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实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传播。
3.传播方式和途径实现了多元化。社区、聊天室、贴吧等成为传播谣言的主阵地,除此之外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传播也迅速漫延,其范围不再局限于网络用户,为网络谣言传播和变异创造了空间。③
4.交叉性的传播方式更具危害性。与口口相传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更具互联互通性,交叉影响和交叉传播所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不论其渗透能力和对人群的影响都是极为严重的。追溯网络谣言的起源,很多是从人际传播谣言开始的,
③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