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作者:生医1201 关秋爽

摘要:由于英汉语言的起源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产生的种类可以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一直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具体分析了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关键词:英汉互译;不可译;语言;文化

引言

所谓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文字用另外一种语言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但是这种辞典上的定义十分粗浅,真正的翻译绝对不只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译者对原有文字理解吸收以后的再创作过程,是“对原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再现,以求得在不同语言接受者中产生对等的效果和影响”。

翻译中的可译性是指一种语言的表达可以通过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可译性是指无法将原有信息的文字内涵和文化特色有效传达。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可译现象。奈达在《对等的原则》一文中提到“语言间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对等,因此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翻译。译文的总体印象只会接近原文,而不可能在具体内容上一致。”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辞等方面;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文化词汇空缺、指称词语义文化冲突和语用意义冲突等方面。可译与不可译实际上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

一、语言上的不可译性

语言的不可译性指在语言形式方面,译语没有形成与源语文本相对应的形式特征。这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1)源语的多个词汇或语法单位共有一个语言形式,这无法在译语中得到合适的体现。(2)源语的一个词汇或语法单位有多个语言形式,同样,这也无法在译语中得到合适的体现。英语和汉语这两种非亲属语言在进行转换时,必定存在很多障碍,也就是不可译。本文所指的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 语音的不可译性

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拥有不同的语音系统,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语音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对应的形式,导致翻译的不准确。谈到语音的不可译性,许多研究者都会以赵元任先生著的《施氏食狮史》“石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为例。此文写于20 世纪30 年代,限制性地使用一组同一读音但字形不同的汉字来行文,四种声调以及卷舌音等汉语特有现象使该文成为不可译典型。该段文字用汉语口语尚且无法表述清楚其意思,翻译成与之具有同等意义和语音特点的英语更是不可能。

又如,英语中的句子:“Cat,cat,cat,catch the fat rat fast.”如果将其直接翻译成:“猫,猫,猫,快抓住那只肥老鼠”,就只能将其意思翻译出来,而失去了源语中的那种语音效果所表达出的着急、催促而又朗朗上口的意境。

2. 文字特征的不可译性

汉语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是表音文字,两者在书写上大相径庭,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如:汉语中有一种拆字的写作技巧,具有明显的方块字特征,基本上无法将其转译。有人就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写了这样的一首诗:“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这首诗的不可译性就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汉字结构特点,拆开表达,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组成诗句,却仍然传递一定的意义。不论如何将它翻译成英语,修辞效果和原诗的语义不可能同时保留。

3. 语法结构的不可译性

英语属于屈折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为分析语,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形态变化。因此,在英汉对译过程中,一种语言用语法手段表达的内容,另一种语言有可能用词汇手段来表达,反之亦然。此外,与英语相比,时间顺序原则是汉语最普遍的语法规则,有独立的理据和很高的诊释力。汉语语法参照逻辑领域的原则多于参照语法的规则,而英语参照的多是语法范畴内的规则。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无法实现“等值”,这在英汉语长复句的对译中尤为突出。

例如:“But though all increases of power and knowledge depend on human effort,the idea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ity,from which all these particular progresses derive their value,raises a definite question of fact,which man’s wishes or labors cannot affect any more than his wishes or labors can prolong life beyond the grave.”这个长句包含四个从句,在翻译时有些从句如果直译,肯定会造成译语的歧义,因此在翻译时,只能将其拆分开,变成几个独立的句子。译文为“然而,尽管力量和知识的全部增长依靠人类的努力,但人类的进步的观念(所有其他特定的进步均从中获得自身的价值)却激起一个关于事实的明确问题。人类意愿或努力无法对其产生任何影响,正如人类的意愿或努力无法延长人类在进入坟墓之前的生命一样。”

4. 语言修辞的不可译性

英汉两种语言正是有了各自的修辞手法,才变得生动、耐人寻味。在翻译实践中,“译文若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忠实地表达源语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即使大意差不多,也会削弱原文的语言感染力”。但是,要把源语中的修辞译成另一种语言就相当困难。

例如: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这是英语中的著名回文。它充分利用了英语的特色,以字母“R”中心向两侧展开,字母完全一样。有人将其译为:在看到埃尔巴以前我曾极有能耐。这大概只能是句子意思的顺译,而其回文的妙味及雅趣如何表达则成了问题。类似madam,radar 及rotator 这样的单词回文,在汉语中绝无仅有,它们翻译转换成汉语回文的可能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叠词是汉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修辞形象,即将两个音、形、义完全相同的词重叠使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追求其意美、形美,又要苛求其语音上也体现出源语的效果,几乎很难做到。以我国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及我国翻译大师许渊冲的译文为例。词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为“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