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中特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影响及其历史功过。
特征:首先: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
这是从实际出发提出的,与苏联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认为速度就是一切,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从1962年起,重工业项目首先立项,资源和资金向重工业倾斜。
仅用十年就跨入工业发达国家的行列。
其次: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其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社会;高度集权的指令性管理体制。
最后:缺乏制约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其表现为:1.创立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相统一的苏维埃模式。
2.苏共是苏联的惟一政党,独揽全国大权。
3.在文化上,也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
影响:苏联
模式曾经成为后共产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的唯一制度模式。
历史功过:在帝国主义重重包围,法西斯日渐猖獗,战争迫在眉睫等严酷环境下单独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功绩,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军事特质和某些缺陷。
其功绩表现在: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有助于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和经常性的社会动员及政治思想工作,既保持稳定发展,有的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曾经有效的调动苏联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
二战后,他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过积极的帮助。
其弊端表现为:发展战略上的问题、指导思想上的问题、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上的问题。
2.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发展、新变化?你对此有什么评价?
当代资本主义究竟有哪些新变化呢?
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战后以原子能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诞生和发展,促使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产业即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下降,已不到3%;第二产业即制造业所占比重有升有降,但大多保持在
30%~40%之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则迅速提高,达到60%以上,美国更是高达
72%。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有人甚至
把信息产业界定为“第四产业”。
新科技革命促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加现代
化和“高级化”。
第二,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加剧了垄断,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各种垄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大大加强了。
第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垄断资本的势力显著增强。
第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结构、阶层结构和思想意识形态发生了某些变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劳动者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来看,农业劳动人数锐减,工业劳动人数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
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一)资本主义的资本形式占有出现了社会化的特点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然而,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却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在所有制形式上,不断从单纯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向社会占有制形式转化。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化的特点二战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不再呈现无政府状态,而是出现了有序化的特点。
(四)当
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出现了复杂化的特点一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依然存在,但阶级对话与合作成了常见现象。
如:集体谈判,共同决定等。
二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但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化,社会成员角色也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状况。
3.就目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状况,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认识。
1、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变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
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实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本主义走向灭亡是历史的规律,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历史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的各种改良,在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但其中的某些改良在客观上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新质因素取代资本主义的旧质因素,是资本主义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所进行的自我否定过程。
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越是为它自身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创造着条件。
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不仅是一种历史趋势,而且在逐渐具备的各种必要条件之下,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致命弱点。
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都是私人占有,公司企业都是私人的。
相比之下,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就要优越得多。
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都是公有的。
而历史是选择更能促进生产了发展的生产关系,因此说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首先就在于它对于资本主义所无力容纳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适应性。
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同样也在于它对于资本主义所无力容纳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适应性。
从广大人民的角度说,社会主义也比资本主义优越。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如果发明了新技术,广大人民就可以立刻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因此,从广大人民的角度说,社会主义肯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的。
中国要改革,但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改变一些不好的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为什么即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要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不是唯一经济成分,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但为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要与这种状况相适应。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所以我国公有制经济只能在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唯一形式,这就需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和发展已经是我国目前经济的客观事实。
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如何
如何理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可以在两个不同意义上被理解: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领域或方面,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五位一体”中的一位;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高度一致的,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运用市场经济方式建设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所创立的。
邓小平同志对其阐述如下: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阐明并重新定位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将市场看作是资源配置的方式,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从而解决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问题,打破了以往国内外经济学家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看法。
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
总结这二十年的发展经验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
势:第一,资源分配功能。
这是市场机制的宏观优势,推动资源在各部门间实现比较合理的配置,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资源表现为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只有将它们合理地配置给各个社会生产部门,整个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正确运转,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发展。
第二,推进技术进步与节约消耗功能。
这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商品是按照社会必须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个别劳动消耗低于社会标准者就能获得较大利益,从而推动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从内部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改进技术,加强管理,节省社会资源,降低生产消耗。
第三,有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
市场经济为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确立的人的主体地位,丰富了人的能力体系,形成了人的全面关系。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之
迅速令世人瞠目,中国用自身二十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非但是可行的,而且可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从形成到发展,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使中国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
我们应当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使人民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6.分析当前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以及如何保持政治稳定。
发展既是机遇,也对社会政治稳定构成巨大的挑战。
当前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1.社会不公是各种不稳定因素的主流。
社会收入不公问题,近年来已成为各阶层普遍关注甚至普遍不满的焦点。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行业群体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任然在继续扩大。
尤其在城镇,贫困层的规模近年来呈膨胀趋势,反映了一部分居民的生活状况趋向恶化。
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公众舆论及不满情绪,呈现出从收入差到分配不公转移的趋势。
分配过程的不公平,扰乱了社会分配秩序。
众多学者认为,较为严重的分配不公以使许多社会成员产生明显的心理失衡。
所以,近年来犯罪率的上升并不能仅仅用罪犯个人的素质较低来解释。
当前的失业、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群体是对收入分配状况反映最为强烈的城市居民群体,因而失业下岗人员增多也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腐败问题。
腐败可以设为社会不公正的主要表现之一。
腐败现象影响了社会道德风尚,严重危害了法治的实现。
更重要的是,腐败不仅严重危害政府肌体,干扰经济、政治秩序的正常运行,而且已成为产生社会不满的又一根源,直接危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因而可能成为诱发政治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3.地方政府不正当扩张和本
位主义抬头。
改革以来,中央不断下放权力,大大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但同时也出现了诸侯经济,中央财政能力弱化,地方保护主义抬头。
全国性的法规和政策执行不力。
地方本位主义及消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也引起了区域之间的冲突,是的外在的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转换成为文化、信仰和感情上的对立。
处理不好,将危及国家的整合。
通过促进发展发张解决稳定的基础问题。
7.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状况如何?你认
为应该如何加强民主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要求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摆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上。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有力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能巩固我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通过对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村民自治与现行政治体制之间的冲突,村民自治与各种腐蚀民主自治的因素之间的冲突,村民民主意识淡薄,参政能力不高,村民监督措施较为乏力以及欠发达地区村民自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农村基层民主,达到真正实现农民当家做主,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协调的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二,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三,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探索,我们明确提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
四,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8.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
从国际形势来说,我们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
从国内形势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变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
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9.怎样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文化产业严重滞后。
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发展文化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而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如何增强文化的现代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当代中国现代文化的崭新形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如今,世人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感知,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中华民族悠久恢弘的传统文化上,在很多场合,我们习惯于向外人展示的,也多为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
加大对外文化传播力度:“毋庸讳言,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他们往往承认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而不承认我们的文化创新和价值观,关键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力建设尚处于较低水平。
”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认为,“我们现在真正被人们关注的东西中,古董级的东西太多,而让人看到的现代的东西太少,现代的理论解释力和创造力薄弱。
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累了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并不等于文化强国。
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并不意味着就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我们有再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别人不了解,就不会对我们的文化给予认同。
因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实际上一定是别人对我们文化认同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任务就显得格外紧迫。
”
10.如何深刻认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有着不可割舍的紧密关系,它是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与每个人都有着密切关系的,只有社会建设搞好了,人民才会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也是为能使我国更富强的更和谐的必要条件。
比如,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做了新的部署,其中包括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其次,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最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而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必然增强广泛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我
觉得,为了使我们国家社会更加和谐美好,使人民生活更加快乐美满,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必要的,更是使我国更加富强的法宝!!
11.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在树立科学理念上下功夫。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是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管理规律的科学理念。
一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二是统筹兼顾、共同治理的理念。
三是依法管理、注重源头的理念。
在健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体制机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
实现社会管理科学化,需要在健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但现有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与社会管理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双管齐下。
一方面,着力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另一方面,努力构建高效运行的社会管理机制。
如果没有高效运行的机制,再完善的体制也难以落到实处。
在提升工作能力上下功夫。
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到实处,最终要依靠广大党员干部的具体工作。
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因此,应把提升党员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是提升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
二是提升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三是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创造的新经验,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社会管理创新成效的根本标准。
四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注重人文关怀,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