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重点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名词解释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静息电位(RP):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9.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局部电位:阙下刺激只能使膜产生电紧张点位,并通过激活少量Na+通道,少量Na+内流使受到刺激的局部产生一个较小的膜去极化反应(电位波动)。

11.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2.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3.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阙强度:若将刺激持续的时间固定,则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阙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管茶香)

19.刺激:是指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而做出应答的环境变化.

20.最适初长度:最适前负荷时的肌肉初长度.

21.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前,后负荷都无关的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和内在能力.

22.兴奋:一种是由安静变为活动,或由活动较弱变为活动较强,这种反映称~.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2.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男性40%-50%;女性为37%-48%。

3 红细胞沉降率(ESR)将抗凝血置于分血计中,红细胞在1小时下沉的距离(mm)称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可反映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4.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由肾脏产生的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可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和释放。

5.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受损的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6. 红细胞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其大小可以用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反映

7.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溶液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它是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8. 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与血浆成分有很大的不同。

9. 交叉配血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作为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混合作为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10.血液凝固:是指流动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1.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12.血浆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和胶体颗粒共同构成.

13.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1.排泄(Excretion):是指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毒物、药物)以及过剩的物质,通过血液循环由某些排泄器官向体外排除的过程

(2)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外推动液体滤过的压力差,等于毛细血管内血压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肾小囊内压之和。

(3)滤过平衡:有效滤过压为0时无滤过发生的部位。

(4)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或原尿量)。正常为125ml/分钟,是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之一。

(5)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6)原尿:由血液经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后形成的超滤液。除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成分含量与血浆相同。

(7)终尿:原尿经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分泌排泄作用、尿液浓缩和稀释作用后所形成,最终以尿液形式排出。

(8)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反映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正常人为160-180mg/100ml。

(9)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导致渗透压增加,减少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加,称为渗透性利尿。

(10)水利尿:大量饮水后因血浆渗透压降低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称水利尿。

(11)球-管平衡:近球小管对肾小球超滤液的定比重吸收,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其生理意义是不使终尿量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发生大的波动。(秦晓群)

12.肾清除率:指肾脏每分钟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能完全清楚某种物质的血浆毫升数.

13.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

第九章感觉器官

1.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体内组织,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

2.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瞳孔反射性缩小,以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减小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加清晰.

3.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可因光照刺激而发生反射性缩小,光照强度大时缩小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