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试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交试验设计
1 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30年代,由于农业试验的需要,费歇(R. A. Fisher) 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先驱工作,从此试验设计成为统计科学的一个分支。
•60年代,日本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试验设计中应用最广的正交设计表格化
1 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因子:将试验中要加以考察而改变状态的因素称为因子,如在工业生产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子有原材料、工艺条件、工人技术水平等,常用A,B,C等大些英文字母表示。
•水平:因子在试验中所取得状态称为水平,如果一个因子在试验中取k个不同状态,就称该因子有k个不同水平。因子A的k个水
平常用A
1, A
2
,…A
k
表示。
1 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试验指标:衡量试验条件好坏的特性(可以是质量特性也可以是产量特性或其它)称为指标,它是一个随机变量。为了方便起见,常用x表示。
•正交试验设计:来选择最佳的或满意的试验条件,即通过安排若干个条件进行试验,并利用正交表的特点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种常用的试验设计的方法。
1 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正交表:是一种规划的表格,各种各样的正交表都已构造出来了,详见附表6。
•
列号
试验号
1 2 3
1 2 3 4 1
2
1
2
1
1
2
2
1
2
2
1
1 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正交表的特点
•(1)每一列中,不同的字码出现的次数相等。如表中,字码“1“和“2”各出现两次;
•(2)任意两列中,将同一行的两个字码看成有序数字对时,则必然构成完全有序数字对:(1,1)、(1,2)、(2,1)、(2,2),其中每种数字对均出现一次。
1 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正交的类型:若记一般的正交表为L n (q p ),则:
•(1)正交表的行数n ,列数p,水平数q 间有如下关系
•n=q k ,k=2,3,4,…,p=(n-1)/(q-1)
•如二水平正交表L 4(23),L 8(27),L 16(215),L 32(231)等,三水
平正交表L 9(34),L 27(313)等,这一类正交表不仅可以考
察各因子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还可以考察因子之间的交
互作用影响。
•(2)另一类正交表的行数,列数,水平数之间不满足
上述的两个关系,往往只能考察各因子的影响,不能用
这些正交表来考察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如二水平正交表
L 12(211),L 20(219)等,三水平正交表L 18(37),L 36(313)等,
混合水平正交表L 18(2×37),L 36(23×313)等。
2 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
•例1磁鼓电机是彩色录像机磁鼓组建的部件之一,按质量要求其输出力矩应大于210g.cm。某生产厂过去这项指标的合格率较低,从而希望通过试验找出好的条件,以提高磁鼓电机的输出力矩。
2 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
•试验的步骤
•1.确试验目的。试验前,首先要明确试验目的,即通过
试验想解决什么问题。是为了改进质量,还是为了提高
产量,或是为了保护环境,等等。在本例中试验的目的
是提高磁鼓的电机的输出力矩。
•2.明确试验指标。试验指标用来判断试验条件的好坏,
在本例中直接用输出力矩作为考察指标,该指标越大表
明试验条件越好。
•3.确定因子与水平。在试验前首先要分析影响指标的因
子是什么,每个因子在试验中取那些水平。在本例中,
经分析影响输出力矩的可能因子有三个,它们是
•A:充磁量B:定位角度C:锭子线圈匝数
2 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
表16-2因子水平表
因子水平一二三
A: 充磁量(10-4T)900 1100 1300
B: 定位角度((π/180)rad)10 11 12
C: 定子线圈匝数(匝)70 80 90
4.选用合适的正交表,进行表头设计,列出试验计划。首先根据在试验中
所考察的因子水平数选择具有该水平数的一类正交表,再根据因子的个数
具体选定一张表。在本例中所考察的因子是三水平的,因此选用三水平正
交表,又由于现在只考察三个因子,所以选用L
(34)即可。
9
2 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
•在不考虑交互作用的场合下,可以把因子放在任意的列上,一个因子占一列。譬如在本例中将三个因子分别置于前三列,将它写成如下的表头设计形式:
表头设计 A B C
列号 1 2 3 4
2 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
2 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
•5.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对应的试验条件后面。例1的试验结果见表16-3
表16-3 试验计划与试验结果
因子试验号充磁量
10-4T
定位角度
(π/180)rad
锭子线圈匝数
匝
试验结果
输出力矩(g.cm)
1 (1) 900 (1) 10 (1) 70 160
2 (1) 900 (2) 11 (2) 80 215
3 (1) 900 (3) 12 (3) 90 180
4 (2) 1100 (1) 10 (2) 80 168
5 (2) 1100 (2) 11 (3) 90 236
6 (2) 1100 (3) 12 (1) 70 190
7 (3) 1300 (1) 10 (3) 90 157
8 (3) 1300 (2) 11 (1) 70 205
9 (3) 1300 (3) 12 (2) 80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