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大学《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答案
(个人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对象:理论研究、过程研究、方法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目的:管理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
任务:①推动公共事业向前发展②实现国家部门职能③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和调整价值分配④指导、补充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是什么?(估计不能考) 答:产生的标志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与勒纳合编的《政策科学: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进展》成为独立的学科。70年代,分析式产生,重心向执行和评估研究转移,理论基础从政治学向经济学;80年代加强了伦理研究,比较研究;90年以来重视宏观分析,政府改革和绩效评估成为热点。
3.我国政策科学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是什么?
答:问题:一是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二是研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三是政府官员缺乏应有认识;四是政策科学的教学案例不足。
对策:充分认识理论和实践意义。把引进的西方理论本土化。研究者应当深入政策过程。
第二章政策模型
4.理性模型与渐进模型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理性模型分为绝对理性模型和有限理性模型两种,两者共同的优点是如能满足各类前置条件,信息掌握量大、问题分析全面,将至少形成满意甚至是最佳决策方案。但是绝对理性模型在现实中难以适用,有限理性模型要求问题既定,分析受时间费用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受决策者个人价值观影响严重。
渐进模型的优点是①可以减少对理论的需求②只掌握因素间的关联即可,不用考虑到所有变故③减少了待考虑因素④允许试验,实现自我校正的效果⑤会在一定时间形成一系列相关标准,为另一个渐进模型的形成打下基础。
缺点是偏于保守,不适用战争或重大社会问题,在需要改革时会阻碍发展。
5.试用系统模型分析公共政策是如何从政治系统产出的?(估计不能考)
答:系统模型设计环境、输入、输出和政治系统。环境是指政治系统外的一切状态和事物。环境对政治系统造成的一切影响就是输入,政治系统面对输入做出反应,给出权威性价值分配结果,即输出,也就是公用政策。
6.我国公共政策制定适用什么政策模型?
答:我国公共政策适用综合政策模型。①现实中任何一项决策都使用了两项以上的决策模型。②我国目前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各项社会事业有序进行,在这个背景下,渐进政策模型较为适用,在发展中循序渐进的微调各类政策。③遇有特殊问题需要下定决心改革时,有限理性模型应作为主要选择,这样可以充分论证,在政策制定方面体现民主,至少会
选择满意的方案。
第三章政策系统(本章写的乱七八糟,估计是论文堆叠) 7.政策系统同其他社会系统有何异同点?(估计不能考) 答:同:同为系统,都具有系统的共性特征。异:因政策系统有特定的目标和要求,所以有同社会系统不同的结构体系。①宏观结构分为纵向横向。②微观结构分为多个过程。
8.政策本身是否可以看做是系统的一种类型?(估计不能考)
答:可以。①构成政策系统的静态要素具有整体性。②构成政策系统的运行体系具有整体性。
9.政策系统的开放性程度如何把握?(估计不能考)
答:一是通过政策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二是通过进行信息交换。
10.如何理解政策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答:政策的动态性由本身与环境的关系决定,人的认识难免偏差,政策的制定不一定能达到客观存在的要求,实施过程中需要随时进行或大或小的调整;而政策的稳定性又决定了政策必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第四章政策制定
11.政策问题建构主要涉及哪些容?
答:一是发现问题,确认是否属于政策问题;二是确认问题情境;三是了解政策利害关系人的切身感受;四是问题述,①澄清问题本质②述问题发生原因③确定标的人口④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2.政策议程建立的特点是什么?
答:议程建立包括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者相互联系,公
众议程是政策议程的起始阶段,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高级阶段,但是并非所有进入公众议程的问题必然进入政府议程,也并非所有进入政府议程的问题都必然经过公众议程。
13.我国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答:政策制定过程包括问题构建、议程设立、方案设计、方案合法化等环节。
其中问题构建是对问题现状的认识与描述;议程设立主要由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者及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起;方案设计包含目标确立、方案起草及深加工、方案预评估、方案抉择等过程;方案合法化需根据宪法授予政府的权利规定,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来进行,重大政策的合法化权利应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章公共政策执行
14.政策执行的定义和特征是什么?
答: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治经济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解释、实施、服务、宣传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特征有三,①政策执行的主体是政策的具体实施者。②政策执行是有组织的活动过程。③政策执行是政策的现实化过程。
15.政策执行的程序与手段是什么?
答:程序:①全面正确理解政策②充分进行政策执行准备③有效组织政策实施④研究政策执行的信息反馈。
手段是指政策执行的具体方式、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①
通过政府立法决策执行政策②通过行政机构决策执行政策③通过经济杠杆组织调节和影响社会活动执行政策④通过经济杠杆调节与行政决策结合执行政策。
16.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是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结构的合理性,二是强大的政府和强大的国家能力,三是适宜的政策环境,四是政策本身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五是执行中损益关系的合理化,六是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力,七是政策资源的投入程度。17.如何认识和解决政策执行偏差问题?※
答:政策执行中的偏差是指执行者曲解或者不严格执行政策的行为。
主要表现为①政策歪曲②政策损缺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出现偏差的原因:①利益冲突导致政策执行失控②公共政策运行机制不健全③政策执行控制能力较弱④公共政策执行者素质缺陷。
偏差的危害:①严重影响政策作用的发挥,出现政策零效力或负效力②严重损害政策对象的利益,磋商政策对象的工作积极性③严重损害政策制定、决策机构的形象。
解决对策:①在政策执行中坚决贯彻原则性、灵活性、整体性的原则②全面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第六章政策评估
18.政策评估的涵及特质是什么?
答:①政策评估的对象是足以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或计划②必须采用多元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③由一定的评估主体进行④评估容包括政策执行、效果和政策价值两大方面⑤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政策的制定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