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开国之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开国之战
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个国家和地区,面积740万平方公里,它衔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巴勒斯坦则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西濒地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是连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
长期以来,巴勒斯坦一直是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在历史上,也出现过部族的迁徙。
历史上,巴勒斯坦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迦南人。
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莱人,他们同其他古老民族一起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
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王国,后来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太王国。
此后,在连年不断的战争后,犹太人经历了三次大流散,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
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公元7世纪,出生在阿拉伯半岛的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统一了分散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各民族和部落,后又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
公元637年,巴勒斯坦并入帝国后,其居民、宗教、文化逐渐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300多年来,他们在这一地区劳动生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犹太人在公元一、二世纪起离开巴勒斯坦后,流散到世界各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们的处境很悲惨。
犹太人被歧视、迫害甚至屠杀。
在这种情况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初步兴起。
19世纪末叶,世界上的犹太人开始了复国主义运动,主张回到巴勒斯坦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得到了英美等国的支持。
1947年4月2日,英国在不附加任何建议的情况下,正式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
11月29日,在美国操纵和苏联的支持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当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有120万,占总人口的2/3,但《分治决议》给予他们的领土只有总面积的43%,而且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的地区;犹太人只有60万人,不到总人口的1/3,却分到了57%的土地,大部分是肥沃的沿海地带。
照此决议,阿拉伯人需要让出大片的土地给犹太人。
这样一个分治决议当然会得到犹太人的拥护,却遭到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国家的坚决反对。
12月17日,阿拉伯国家的7个成员国在开罗宣布将以武力手段阻止巴勒斯坦分治。
随即阿拉伯人开始袭击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团,犹太地下军也发动了针锋相对的进攻,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绵延几十年的战争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1948年5月14日下午4点,在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前,本·古里安宣读独立宣言。
他宣告:以色列国成立了!在场的人纵情欢呼,全国各地的犹太人通过广播收听了独立仪式,无数人失声痛哭。
本·古里安担任临时政府总理,并在随后的议会选举中成为正式总理兼国防部长。
公告发表不过10分钟,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承认以色列,苏联也很快宣布承认以色列。
美、苏对以色列的承认,对以色列打赢第一次中东战争有重大的意义。
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支持,更是以后以色列获得历次中东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之一。
尽管有了美国人的支持,新生的以色列仍然处在危险之中。
就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当天,阿拉伯联盟宣布不承认以色列,要遵照真主的旨意,发动圣战直至最后胜利。
第二天,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开进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也称巴勒斯坦战争正式爆发。
当时以色列国防军还处在初创阶段,基础是类似民兵的“哈加纳”武装,不但人数少,装备更是奇缺。
而进攻的阿拉伯联军,都是正规军,不但人数众多,而且装备也大大优于以色列,拥有一定数量的坦克和大炮,这其中又以协助英军参加过二战的埃及军队和最初由英国人建立的、精锐的阿拉伯军团威胁最大。
在南线,埃及部队攻势凌厉,沿公路通过加沙地带向以色列的政治中心特拉维夫急进,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游击队闻风配合,埃军进展神速。
5月22日,埃军进至特拉维夫南郊。
以色列紧急抽调兵力阻止埃军,当天夜晚,埃军先头部队的后方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埃军指挥部还没有清醒过来,就传来控制埃军供应线的69高地被以军占领的急报。
埃军不知虚实,以为碰上了以军主力部队发动的夜袭,顿时慌乱不堪。
同时,以军突然举行记者招待会,大吹大擂以色列部队的利刃已经把埃军的供应线“切断”。
消息传到开罗,埃军司令部立即电令埃军停止进攻。
其实,以军的夜袭不过是少数部队的麻雀战。
埃军的犹豫不决错过了攻占特拉维夫的时机,成为埃军在此次战争中的转折点,特拉维夫此后再也没有处于危险之中。
埃军受挫后就转而占领内格夫的一些要地,控制内格夫的公路干线,一门心思抢占地盘去了。
在东线,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的“阿拉伯军团”对犹太人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该军团装备精良,实力雄厚,完全有力量攻下整个耶路撒冷。
但指挥官担心孤军冒进,会陷入以军的重兵包围,不敢全线出击,总是观望其它各路人马的进展。
实际上,犹太人本来就不足的兵力分散在十几个居民点上,且武器装备奇缺。
开战之初,“阿拉伯军团”先头部队几乎未遇抵抗就开进了耶路撒冷旧城,旧城内的犹太人陷入重围。
阿拉伯军团乘胜向耶路撒冷新城发起强攻。
5月底,旧城犹太人投降,犹太人在新城也弹尽粮绝。
但是,阿拉伯军团满足于城外小打小闹,不敢大胆攻城,错过了胜利的良机。
为了保障与耶路撒冷的联系,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命令26岁的拉宾打通这条70公里的生命线。
脾气暴躁但却雷厉风行的拉宾立即以自己的方式工作,他不仅打通了公路,还意外发现了一条被流沙埋没的小道。
以色列工兵连夜出动,奇迹般地扩建了一条急造公路,食品和弹药源源不断运到耶路撒冷新城,犹太人又一次得救了,拉宾一战成名,成为以色列的英雄,这条路就是著名的“缅甸路”。
在北线,叙利亚部队从巴勒斯坦东北部发动进攻,很快攻克了约旦河两岸3个犹太居民
点,犹太人的北部重镇德加尼亚也指日可下。
此时,整个约旦河谷的犹太居民点乱作一团,犹太人扶老携幼慌忙逃离。
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收到告急电报后心急如焚,急派独眼将军达扬率领新组建的八十九突击营赶赴前线。
达扬马不停蹄赶往德加尼亚,叙军此时已经突破了德加尼亚外围。
危急之中,达扬命令榴弹炮立即开火,榴弹炮行进间射击的命中率只有天知道,可偏偏有一发炮弹的击中了叙军一辆坦克。
叙军大惊失色,以为以色列的大部队赶到。
叙军参战,目的只是夺取巴勒斯坦北部的地盘,可不打算和以色列的“大部队”硬拼,于是马上停止战斗,匆匆撤离阵地,就连已经占领的 3个居民点也自动放弃。
以色列在3条战线上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但是少数战将的勇猛,只能维持一时,阿拉伯联军来者不善,多路出击,刚刚建国的以色列还是随时有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可能。
为扭转战局,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双管齐下,一面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一面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以色列急需几星期的喘息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部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在这种关键时刻,美国自然没有闲着。
5月17日,开战的第三天,美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
苏联代表也要求安理会立即表决,并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要求它们停止行动。
英国最初反对美国的建议,并声称继续给予阿拉伯国家援助。
但不久,英国又同意了美国的建议,并撤走了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约旦提供武器。
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使阿以双方终于同意从6月11日起停火4周。
也许在阿拉伯人看来,这个时候停火,以色列人也不会有多大作为。
但是事实证明了,阿拉伯人的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为期四周的停火不仅让以色列军队脱胎换骨,更拯救了奄奄一息的以色列。
1948年5月15日,由埃及、外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和沙特等阿拉伯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向以色列发动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初期,阿拉伯军队进展顺利,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关键时刻,为期四周的停火给了善于创造奇迹的以色列人咸鱼翻身的机会。
停火期间,阿以双方的军事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埃及、约旦等国都是刚从英国统治下独立,武器供应主要依靠英、法等国,英、法等国为了抑制阿伯拉的民族解放趋势,达到继续插手中东事物的目的,在战争中又停止供应军火。
埃及等国辗转于欧洲军火市场,好不容易买回了一些1912年造的毛瑟枪和一些过时的手榴弹。
阿拉伯国家要真拿这些武器打仗,打死的自己人恐怕比打死的敌人还多。
这个时候,以色列的建国之母梅厄夫人紧急飞往美国,这个8岁开始就生活在美国,不停为犹太复国摇旗呐喊的政治家,赢得了美国的同情。
不几天,7500万美元的巨款就变成武器,直接运到了前线。
美国的轰炸机、法国的坦克、大炮川流不息地运进以色列。
以色列
的陆海空三军已初具规模。
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命令部队日夜操练,协同作战能力大为增强。
以色列的兵力也由原来的3万增加到6万。
古往今来战争之胜败,乃天时、地利、人和也。
阿拉伯国家天时既不利,人和更糟糕。
阿以停火后,以色列厉兵秣马,阿拉伯国家却在窝里斗。
如此各怀鬼胎,岂有不败的道理。
7月9日,第一次停火期限已到,以色列经过精心准备,重启战事。
这一次,以色列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认定“阿拉伯军团”是联军之首,击败“阿拉伯军团”就能稳操胜券。
为此,以色列军队把主攻方向定在“阿拉伯军团”最前沿的据点——卢德和拉姆拉。
这两个城市是巴勒斯坦贯通东西南北的战略要道,位于特拉维夫东南约20公里。
此战,以色列出动了两个旅。
但是战斗还未打响,“阿拉伯军团”指挥官就被以色列的气势所吓倒,他非但不积极组织部队反击,反而命令部队不战而撤,放弃了卢德和拉姆拉城。
以色列军队于7月11、12日占领了这两地,并打开了通往耶路撒冷的走廊。
与此同时,以色列军队在北线和南线也展开了进攻。
十天的战斗使以色列夺得了大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改善了它的战略地位。
“十天战斗”后,联合国又安排了第二次停火,这次停火为期近 3个月,又使以色列得益匪浅。
西方国家的军援滚滚而来,同时开动各种宣传机器,进行同情犹太人的宣传,鼓励本国犹太人向以色列移民。
形形色色的“志愿兵”也纷纷前往以色列助战。
许多志愿兵都有专门的军事技能,汽车驾驶员、水手、炮手和坦克手应有尽有。
到10月初,以色列军队发展到9万余人,拥有100架飞机和16艘舰艇。
至此,以色列羽毛丰满,守卫联合国划给它的领土已不是它的目标。
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对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神采飞扬地说:“我完全能够想象建立一个有1000万人口的犹太人国家。
”
就在以色列开始显露扩张野心的时候,联合国大厦内的调解活动也争得不可开交。
不过,对联合国里无休止的争吵,以色列已经不耐烦了。
8月1日,以色列召开高级军政会议,决定要大打出手,时间定在10 月15日,对内格夫发动军事代号为“约夫”的战役。
内格夫当时在埃军的掌握之中,埃军在东、中、西部三条战线都设兵布防,但缺乏纵深,交通线极易被切断。
10月15日下午,以色列刚刚建立起来的空军全力出击,一架架战斗机、轰炸机呼啸着拔地而起,直插蓝天。
埃军的指挥机关、通讯系统、军用机场同时遭到以色列空军的袭击。
埃军一时指挥失灵,制空权丧失殆尽。
以色列地面部队当晚乘胜发动强攻,在西线抢占了海岸公路上的阿什克伦,把埃军主力的退路完全切断。
几乎同时,以色列在东线也发起了地面进攻,以色列的军用运输机在东线的沙漠中,把大量伞兵空投到横贯东西的交通线上。
埃军退路断绝,困兽犹斗,在113高地上和以军展开白刃格斗,使以色列付出惨重代价。
中线的战斗更加激烈,以色列包围了埃及一个旅约2500人,被围的埃军粮弹奇缺,仍顽强战斗3个月,直到停战协定签订后才撤出。
在以色列发动进攻时,阿拉伯国家政府首脑在安曼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但会议毫无结果。
外约旦借口军备不足,按兵不动,给以色列造成各个击破的机会。
在6天“约夫”战役中,以色列攻占了内格夫首府贝尔谢巴,除了法卢贾和加沙地带以外,整个内格夫地区北部都被以色列军队控制。
10月底,以色列在北线又发动了“希拉姆”战役,这是一次典型的闪电战,此战总共不到60小时。
以色列发起这次战役的意图是打击抢占巴勒斯坦北部“阿拉伯解放军”。
以军一直追到黎巴嫩境内,占领了15个村庄。
在“希拉姆”战役中,以军几乎没伤皮毛,就完成了作战目的。
当代的战争总是和与战交替进行,或者是边打边谈。
阿以在激战,联合国安理会里的舌战也颇为热闹。
但是,胜券在握的以色列对联合国的调解已不感兴趣,认定“在战场上比在和平谈判的桌子上能赢得更多的东西”,“占有者在诉讼中总是占上风的”。
12月22日,以色列发动了“霍雷夫”战役,动用5个旅,向驻守在内格夫的埃及军队发起了巴勒斯坦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
以军的主要设想是:在西部地区佯攻,尽量吸引大部分埃及军队,在东部地区进行一次决定性的突击。
以色列战役计划既定,立即发起了进攻。
正当埃军严阵以待,决心与以军浴血疆场时,东线战局的发展大出埃军的意外。
在东线,一条公路从内格夫首府贝尔谢巴向南经过阿斯卢杰到奥贾,再向南通向埃及的西奈半岛。
埃军认为以色列向南进攻,这条公路乃必经之地。
12月25日,这条贯通南北的公路上依然看不到以色列军队的影子,在奥贾却出现了大量的以色列坦克部队,埃及守军仓促应战。
而对如从天降的以色列坦克,守备部队虽拼死抵挡,终究抵挡不住以色列装甲部队的横冲直撞。
两天后的凌晨,奥贾的埃及守军不得不弃城而逃,往南撤向荒凉的沙漠。
阿斯卢杰的埃军腹背受敌,孤立无援,终于全军覆没。
到这时,埃军还不知以色列的坦克部队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埃军指挥官哪里知道,从贝尔谢巴到奥贾除一条现有公路之外,还有一条直线通道,这是一条古罗马时代的古道。
当年罗马大军远征巴勒斯坦就是通过这条古道长驱直入的。
长年的日晒雨淋、飞沙走石早已把这条古道淹没。
经过以色列工兵部队的日夜抢修,奇迹出现了。
这条1000多年前的罗马古道,居然能通过重型坦克。
以色列的坦克部队向南隆隆开进,埃军还在阿斯卢杰的公路上傻等。
它怎么也没有料到,以色列会在茫茫流沙中找到一条道路直通奥贾。
12月底,以色列部队开始越界侵入埃及西奈半岛。
正当以军准备给埃军进行决定性打击时,英国要求以色列从埃及领土上撤出。
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战,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停止了战斗。
埃及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签定停战协定。
此后,外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分别与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
伊拉克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以色
列和外约旦达成的停战协定。
断断续续进行了15个月、实际上打了61天的第一次中东战争通过谈判结束了。
这场战争原本是阿拉伯国家首先发动的进攻,却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了,但是阿以之间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通过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近100万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沦为难民,流落到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附近的阿拉伯国家。
他们颠沛流离,生活无着,成为战后中东的一大难题。
战争结束后,中东的各种矛盾像地下的岩浆一样在奔腾着,阿拉伯国家之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美英苏法各大国之间,各种矛盾都在迸发,各种力量在重新组合,凡此种种,都为下一场争斗准备了场所和主角。
中东从此成为一座活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