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内燃机专业成立50周年(最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铭记前辈

感谢校友

寄望后生

祝词:

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岑可法院士

CD

历史回顾

从求是书院的治学图强,到国立浙江大学的初具规模;从转辗西迁的“文军

长征”,到被广为称誉的“东方剑桥”;从新中国诞生之初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大

学,到院系调整后的单科发展,继而同根同源的四校合并。浙江大学百年沧桑,

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为中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

浙江大学的发展,浙江大学内燃机及汽车专业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己渡过50个

春秋。

专业沿革

1930-1950

浙江大学机械系按机械制造组和动力组设置教学计划。在动力组的课程设置

中,无论是三十年代开设的《热学》课程,还是四十年代开设的《热力学》课程,

均涵盖热机内容,包括蒸汽机、内燃机等的热力循环和机构图,这一教程一直延

续到新中国成立,可以说这是浙江大学内燃机专业的雏形。

1953

浙江大学机械系成立动力教研组,开始为学生讲授汽车和内燃机有关课程。

1958

经国家高教部批准,浙江大学成立内燃机及汽车拖拉机专业,学制5年。专

业负责人马元骥,主要专业教师有施润昌、郑飞、李径定和马盛德,并分别从1955、1956和1957年入学的机械系学生中抽调了三届学生转入内燃机及汽车拖

拉机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交通运输业和农业,突出内燃机动力专业领域,

培养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工程师型人才。

CE

1960

浙江大学第一届内燃机及汽车拖拉机专业学生毕业。截止至1965年,浙江大学内燃机及汽车拖拉机专业共招收11届5年制本科生。

1966-1976

共招收6届3年制学生。

1977

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浙江大学内燃机专业开始新一轮招生,学制改为4年。

1978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人才为目标,浙江大学分别从机械系、电机系和化工系抽调了内燃机、电厂热能动力和低温制冷三个专业,成立了热物理工程学系。

同年,浙江大学内燃机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浙江大学内燃机专业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6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浙江大学内燃机专业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同年,浙江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内燃机专业为建站成员之一。

1990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投入的加大,有力地推动了高校院所的科研工作。为了适应这一发展变化,浙江大学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组织模式进行了改革,于1990年在校内批准成立了一批专业研究所,浙江

CF 大学内燃机研究所是其中之一,首任所长为徐航教授。

1994

为了适应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需求,从1993年开始,浙江大学内燃机专业

的教学内容开始向汽车工程方向拓宽,并从1994年开始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

动化(汽车工程方向)”的专业名称招收本科生。

1999

浙江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0

浙江大学于1998年完成四校合并的组织工作后,为了鼓励学科交叉和资源

共享,组建了学院实运转机制。在此基础上,为了理顺学校-学院-研究所的管

理工作,对学科建所工作进行了重新审批。为了进一步拓展汽车领域的科研工作,2000年,浙江大学内燃机研究所、浙江大学蓉杭模具研究所、浙江大学汽车电

子技术研究所通过整合,组建了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俞小莉教

授任所长,胡树根教授、吴锋教授任副所长。

截至2007年,浙江大学内燃机及汽车专业已经毕业本科生2269人,硕士研

究生235名,博士研究生61名。

科研历程

20世纪70年代后期

面临世界石油危机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浙江大学内燃机学科

重点开展了内燃机工作过程优化和小功率发动机研发两个方向的科研工作。

以学科带头人马元骥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夏来庆、胡大公、许耀良、杜德

兴等)主要开展内燃机稀薄和分层燃烧技术的研究,承担了国家六五科技计划项

目,获得了浙江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

CG

以施润昌教授和郑飞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殷志向、沈宏泉、胡章其、严兆大等)主要开展小功率内燃机产品的研发,与当时浙江省的慈溪动力机厂、余姚动力机厂、嵊县动力机厂、富阳动力机厂、永康拖拉机厂等生产企业联合开发了十余个农用和车用发动机产品,为当时浙江省小功率发动机行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相关研究成果处国内领先水平,分别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和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20世纪80-90年代

随着科研工作的推进,浙江大学内燃机学科的主要科研工作拓展到代用燃料应用研究、内燃机测试技术开发、内燃机传热及结构强度设计方法研究和内燃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开发以及特种发动机研发等方向。

马元骥教授的研究团队侧重研究代用燃料在内燃机中的燃烧过程及其控制规律,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和光学干涉方法在模拟燃烧器中开展了混合气形成和流动规律的测量研究,并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汽油机电控喷射燃烧技术的研究工作。

施润昌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展了发动机台架自动测试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产业化成果。

郑飞、严兆大、殷志向、沈宏泉、俞小莉等教授在内燃机传热、热负荷和结构强度研究工作中,于国内较早开展了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数值仿真研究,并建立了受热零部件稳态传热边界条件的预测理论,还对内燃机实际运行情况下受热零部件温度、应变测量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李径定、陆英清、杜天申等教授则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氢能源在内燃机中的应用研究,研制出国内最早的汽油-氢燃料汽车并进行了路试,获得了浙江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

夏来庆教授开发了快速膨胀压缩试验装置,用以研究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并在沼气和天然气内燃发电机组工程化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实用性成果。

朱崇基、王仁泉、周有平等教授开发的转子发动机在客车、游艇上获得应用,研究成果分别于1983年、1985年获交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