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教育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上网玩游戏在当今学生年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有不少媒体相继报道,因迷恋网络,一些学生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产生了精神障碍和精神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除了游戏本身的特点之外,还与他们的心理需求有关。
马斯洛曾提出人类的五种需求,前四种是匮乏需求,最后一种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成长需求,对于沉迷网落游戏的人来说主要是一种匮乏需求,也就是说自身内部的缺乏,需要从外部寻找一些东西来填补,刚好网络游戏迎合了他们这种缺失的心理。
一、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原因的心理分析
1.爱与归属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包括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渴求,成为某个群体一员,或者是一种我们“属于”的感受,也就是人际交往的需要。
通过网络游戏这个中间媒体,突破时空、人数、地位限制,进行“人――机――人”方式的沟通,有的游戏一下子有几万人同时在玩,那种热闹可想而知,没有上司下属,没有富贵贫贱,大家都在平等自由地玩。
通过网络游戏这个桥梁,他们可以与形形色色的人以游戏为共同话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游戏攻略密诀,交流体会。
网络游戏促进社会团体的形成,团体的认同和紧密合作方式的建立对个人的成长和成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它能够促进个人更好地发展,加速个人的社会化进程。
然而,这种自然的团队认同逐渐被当今社会的某些人为规定所阻断,游戏者只能通过游戏,在与其他网友的合作战斗中得到好友、知音和小众社会的价值认同。
在并肩作战、共同对付敌人的对抗中,他们得到了真诚的信任和友谊,找到了现实生活中难得的以诚相待。
很多人玩网络游戏是因为现实的交往出现危机,孤独和怀疑让他们早熟,而这种早熟却充满了无奈和酸涩。
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和信任,可是现实并不能满足他们。
如果说玩家的求胜心理是生理宣泄的一种外在表现,那么通过游戏获得朋友和团队认同则是游戏者渴求摆脱孤独与冷漠的一种反映。
2.尊重的需要。
这是一种对自我积极和高度评价的需要。
这种评价可被分成两类――自尊的需要和他人尊重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驱动个体去获得成功、力量、自信、独立和自由。
从本质上来说,自尊的需要是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渴望。
他人尊重的需要是获得名誉、地位和认可,他人对我们能力的赏识,以及希望有一种重要感。
当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有―种自信感和自我价值感。
就会认为自己活在世上是有目的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希望获得成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然而,规则分明的现实社会却存在着残酷的竞争和利益的争夺,因此才有人们的抗争与抗争失败。
于是,问题出现了:一旦不成功,个体就会为维护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体系,而产生相应的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失调,当心理长期处于失调情况下,人就会主动寻找适应自身价值体系的团体和事物。
将注意力从主流价值体系分离出来,投向网络游戏,在远古的神话传说或现代的反恐游戏中扮演英雄人物,在游戏进程中一步步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感,在虚拟社区中不断展示个人魅力,这就成了一些网络游戏迷们的首选理由。
二、防治与xx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对策
1.加强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与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
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缺乏老师、同伴的认可,难以被自己所属团体接纳,缺乏爱与归属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这就使其难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顺畅的交往,难以被团体接纳,进而转入网络游戏中,寻求归属感。
要防止和矫治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就要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进行人际交往的训练。
(1)在学校中开设系统交往教育课程,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
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多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素质教育,而人际交往恰恰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情商的重要内容。
所以无论大中小学校都应该设立交往教育课程,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
如:人们为什么要交往,良好的交往、沟通对我们的身心有何益处,不良的交往有何危害;交往有哪些原则,影响交往的因素等等。
(2)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
人际交往是个实践的过程,是双方或多方互动的过程,因此需要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与演练的过程中掌握交往技能。
教师设计交往练习的目标和活动,引导学生去实践,通过多次课堂的训练,掌握其技能,并把它迁移到日常的生活中,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①基本社交行为训练。
交往总是要通过见面与分手、招呼与介绍、提问与应答等这些具体可感的社交行为表现出来。
基本社交行为训练旨在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或消除、纠正异常交往行为本身。
可以进行如下活动:
根据人数把学生分为相等的两组,站成内外两个圆圈。
内圈的人面向外,外圈的人面向内,形成两两一组,自由交流。
交流时要求:主动热情打招呼、面带微笑;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站立姿势自然、舒适;音量适当。
每两分钟外圈同学集体左移一步,与另一位内圈的同学交流。
活动结束后,分小组交流训练感受。
②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处理分析问题,以了解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学会待人接物,达到改善交往的目的。
可以进行下面的活动:
抽签决定每组表演以下一种情景,要求分别采用有效的和无效的交流方式进行表演
情景一:几个人一起打乒乓球,轮到你打了,可小王却一定要打,你该怎么办?
情景二:你在午休,两个舍友在聊天,不时发出笑声,使你难以入睡。
你会怎么处理?
情景三:在食堂排队买饭,你前面的同学不时地让他的同学加塞进来,你怎么办?
分组讨论:当我身处以上某种情景时、我最有可能的反应方式是……这样反应的结果最有可能是……我现在认为最好的方式是……
③感受性训练。
感受性训练重在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情感的体验能力,尤其是对人际间微妙、隐蔽情感的高度敏感性,以此来改善人际交往,融洽感情,密切关系。
对学生进行感受性训练,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
也可以组织学生欣赏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在观赏的同时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体验各种角色的情感,逐渐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2.采用切合实际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尊感和他尊感,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
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多数感到自己无能、没用,感到生活没有价值。
主要是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受挫,没有自我成就感而造成的。
学习迁移法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的成功,满足其尊重的需求。
而倾听疏导法可以体现学生与权威人物的平等,满足他们自主的需要。
(1)学习迁移法。
心理学认为,两种学习之间有一定的相同因素时可以互相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叫做迁移。
学生之所以沉迷网络游戏中是因为网络游戏能够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的自我成就感、自我价值感。
从某种角度来说网络游戏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如果把这种学习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能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地方,那么就可以逐步摆脱对网络游戏的沉迷。
而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或专长往往是其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地方,发掘学生的其它兴趣、爱好或专长,并及时加以发挥,就可能使他们在现实中获得成功,体验现实中的成就感,从而发生兴趣迁移,矫正其网瘾。
(2)倾听疏导法。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是人生第二个自我意识增强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要求与老师、家长平等交流的愿望非常强烈,渴望受老师、家长的尊重。
而我们国家传统的师道尊严以及家长制作风,使老师、家长凌驾学生之上,不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因而不能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转向网络游戏,从那里寻找平等与尊重的感觉。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放下权威人物的架子,多与学生进行互相尊重的平等交流,多给学生说话机会,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少些要求、命令与责备,在倾听过程中适当做些心理疏导。
当一个人被人倾听时,会感觉到安慰、理解和平等,同时平等的交流,能形成主体意识的自我教育环境,这种自我教育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与自由的空间,增强学生自主和尊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