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发表时间:2016-12-22T17:05:08.7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12月总第213期作者:石永平[导读] 国家领导人更是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及会议上提到:教育工作德育为先。
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初级中学731799
摘要:孩子的成长需要高尚、健全的人格形象去影响,他们的周围需要崇高的灵魂。然而校园也好,家庭也罢,一些不健全的人格形象、一些不健康的作为却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关键词:学校环境班主任学生德育成长
古有“做事先做人”之说。现今,国家领导人更是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及会议上提到:教育工作德育为先。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更是提到:要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环境之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之初,性本善”的提法虽然有些唯心的味道,却说明了人的后天成长依赖于环境的影响,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而居,三迁其所。古语又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而现今的德育工作中,眼高手低,俯不下身来抓德育的现象有之,假大空全的德育教育有之,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有之,致使“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德育目标成为空谈。小处着手意味着要抓好细节、抓好小事,对于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大德育、大口号、大主题并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不符合其年龄及心理特点。
一、创建和谐的物化环境,以物育人
漫步校园,红砖黛瓦,绿草茵茵,杨柳依依。每逢春末夏初之际,月季、刺梅争奇斗艳。秋天到了,万寿菊、夜来香暗香怡人。校园内百余株参天白杨陪伴一批批学子走过了每一天、每一年,到底送走迎来了多少孩子,它们也说不清了。微风吹过,一片片废纸在校园内翩翩起舞,此时映入你眼帘的肯定是孩子们嬉戏追逐着拾捡校园内的垃圾,然后放入垃圾桶憨憨的大肚子里,满意地走了。上课铃响了,听着自来水哗哗的声响,总会有师生返回身来,轻轻地把它拧紧。物人合一、人物和谐在我们的校园无时无处不在。
教室内高悬的国旗,端正张贴的名人画像,不只在于装点美观,而在于“无声胜有声”的思想渗透。《守则》也好,《规范》也罢,不只在于威慑约束,而在于自觉遵守。这些行为习惯的得来也并非一日之功。今天栽的花,明天就会枝折花落;刚刚露头的小草,用不了几天就会奄奄一息;今天换的水龙头,明天也许就会怎么关也关不上;每当孩子们步入校园大吃特吃后,准会把废弃物随手乱丢……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停止了那种毫无实效的说教,停止了那些毫无实效的主题教育活动,来一个“从我做起,全员参与”,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以身示范。什么叫身教重于言教,什么叫以身示范?半年下来,立竿见影,我们的校园变得漂亮了,孩子们懂事了,老师们也更省心了。
二、优化健康人际环境,以人育人
孩子的成长需要高尚、健全的人格形象去影响,他们的周围需要崇高的灵魂。然而校园也好,家庭也罢,一些不健全的人格形象、一些不健康的作为却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要求孩子讲究卫生,自己却乱扔乱弃;要求孩子学习雷锋好榜样,但碰到不良行为却唯恐躲闪不及;要求孩子正直,自己却从来不敢把不同意见摆在桌面上。德育课程健全了,德育活动开展了,德育为首的大政方针也定了,但如果只停留在说一说、写一写、搞搞活动的层面上,管用吗?如果为人师者不从小事做起,注重小节,我们的孩子又会好到哪儿去?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必是一句空谈。
为此,我们把强化德育的全员意识、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并制定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准则,对教师的坐立行走等进行了明确的约束,并把此项工作列为年终考核、评先晋级的重要指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视。孩子们的语言不再粗俗,废物不再乱扔,穿着不再随意,校园内的人物合一让人感到亲切。甬路上,孩子们三三两两自由说笑,谈天说地;石桌旁,孩子们跃马扬鞭,在纹秤间自由挥洒;橱窗前,孩子们驻足欣赏,看看老师们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精神食粮。
在此基础上,个个班级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拾捡废弃的地膜,不但净化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还为班级活动带来了经费;垃圾分类,不但使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雏鹰广播站的开播,不但丰富了孩子们的学识,还历练了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及组织能力。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但如果小事抓不好又怎能出现今天校园内人人和谐、物人和谐的良好局面呢?
校园环境虽然重要,但家庭环境同样必不可少。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孰是孰非此时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学校能否帮家长一把。为此,我们在2-6年级广泛开展了“走进家庭,走进学生心灵”的家访调查活动。这其中,88%的孩子不愿意听也听不进家长的唠叨。为此,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存在不同问题的孩子归类后集中组织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讲座。同时我们利用家长会对家长提出:要尽最大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清洁的学习场所,不训斥孩子,不在家里聚赌;每周陪孩子散散心,放松心情,强化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