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第20课西学东渐(含解析)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作业 岳麓版必修3【提分必备】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作业 岳麓版必修3【提分必备】

第20课西学东渐[随堂检测]1.魏源认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

”这说明他( )A.主张革故鼎新B.提倡师夷长技C.强调中体西用D.否定礼乐制度解析:选A。

“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意思为最早的“五帝”和“三王”都没有遵循一定的规矩或制度,反映了魏源借古讽今,抒发对保守派遵循祖制的不满,因此其主张为革故鼎新,故A项正确;题不能反映出“师夷长技”,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观点,故C项错误;题干中不能反映否定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2.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解析:选A。

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试图利用西方技术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与材料“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相一致,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与材料信息“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一致,故B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延续,呼吁打倒孔家店,希望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与材料信息“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符,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材料信息“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符,故D项错误。

3.“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材料中“臣”的主张是( )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实行君主专制C.实行君主立宪制D.实行民主共和制解析:选C。

据材料中“臣”可知有君,据“立宪”可知材料中所涉及的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材料已涉及制度层面变革,故A、B项错误;材料中有君主,故D项错误。

4.“激烈的改革派都是急进的民族主义者,但他们仍然希望清王室可以领导中国不致危亡。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三学案:第20课西学东渐(两课时)含答案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三学案:第20课西学东渐(两课时)含答案

第20课西学东渐(两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一、“雾里看花”———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一)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场景图为五口通商后的广州➢鸦片战争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二)怎样“开眼看世界”?【活动一】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的民族英雄,为什么还称他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活动二】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序》材料二: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问题:①“夷之长技”指什么?②学习“夷之长技" 之目的何在?③学习“夷之长技"能挽救民族危亡吗? 如果你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你有何建议?(三)如何评价“开眼看世界”?【材料】林则徐在广州时,一方面他从美国人手中购买了“剑桥"号战舰,并仿造西洋式样,建造了一批火炮;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彼之所恃,只在炮利船坚。

若赴大洋与之交锋,总应相度机宜,须得确有把握,方无虚发。

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

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

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活动三】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应如何正确评价“开眼看世界”?二、“移花接木”-——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一) “中体西用”出现的背景结论(二)体用之争【活动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 -—李鸿章【材料二】:“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影响:传播维新思想,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
运动。
【点拨提升】
结合维新派的主张,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角度:近代化)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政 1、政治 治民主化 2、经济: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推动了中国 近代工业的发展。 3、思想: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 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 醒。推动了西方科学民主思想 在中国的传播。
核心是纲常名教;西学指近代以来传入中国 工 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的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 医科 医学、药学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 即可得分。( 8 分)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 指导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的根本, “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 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手段。 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8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 (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分) 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分)
【学习目标6】学习目标归纳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 特征及其表现。 时 期 特 征 表 现 鸦片战 争至甲 午战争 从戊戌 变法至 五四运 动前夕 从五四 运动至 新中国 成立
【学习目标6】学习目标归纳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征及其表现。
时期
鸦片战争 至甲午战 争
特征
表现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 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 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 物”的层面上 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 主立宪制,发动了戊戌变法 学习制度到思想文化层 ;革命派主张以革命手段推 次,用资本主义制度改 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 造中国社会 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 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 运动 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 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 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 革命道路”到“走中国 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 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思 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 想历程 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含解析)

【第20课西学东渐】之小船创作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2)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寻抵御外侮、强国富民之路。

(3)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思想的制约,使国人对外界懵然无知。

2.代表(1)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焦点: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

3.概括(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2)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主张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斥责顽固派的守旧言行。

4.评价(1)局限: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2)进步: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潮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

(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评价: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5)影响①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②为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维新思潮的形成(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西学知识的增长。

(2)代表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二十 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含详解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二十 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含详解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1898年孙宝碹写道:“澳洲土蜂无针。

自窝蜂有针者入境,无针者不数年灭。

余为之掩卷动色曰:诚如斯言,大地之上,我黄种及黑种、红种其危哉!”这表明他A.反对种族歧视政策,主张种族平等B.从生物学实例得出了不合理认识C.接受进化论,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D.认同革命思想反对盲从盲信现象2.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

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晚清“体用之争”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

……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排,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这一认识A.解释了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性B.说明了文化革命势在必行C.反映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曲折D.促进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4.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5.长久以来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开始被冲破,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这一新的眼光主要新在A.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B.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C.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D.“强国御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6.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义,处处打几分折头,庶无大过矣!”这说明A.需结合史料特征理性分析史料价值B.《戊戌政变记》将事实放大不是信史C.直接史料比间接史料具有更大价值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已变得模糊不清7.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

《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生考点习题演练《西学东渐》课内外习题Word含答案

《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生考点习题演练《西学东渐》课内外习题Word含答案

《⾼频考点》⾼中历史⼈教⽣考点习题演练《西学东渐》课内外习题Word含答案《西学东渐》⾼考题(2007-2013年)1.(2013·⼴东⽂综·39)(25分)历史认识是⼈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战争前后出现的哪⼀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10分)【考点】西学东渐思潮【解析】(1)第⼀问是简单的,回答必修三中《西学东渐》⼀课的“中体西⽤”。

第⼆问考查洋务派与抵抗派的继续关系。

(2)从材料分析,刘锡鸿是顽固派,⽽郭嵩焘是维新派的。

所以他们说的“本末”是不同的,从这些⽅⾯分析就⾏了。

【答案】(1)中体西⽤。

(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分)(2)刘锡鸿认为西⽅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技术是“末”;西⽅政教是“本”;⽇本明治维新全⾯学习西⽅,国⼒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技术还要学习西⽅制度。

(5分)2.(2012·⼴东⽂综·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词。

如宋⼈⽂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者往往困于⼀⽇之程⽂,甚⾄于⽼死⽽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将“science”⾳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起”,“格致”⼀词⼤量使⽤。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课标解读】应掌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维新派各个派别学习西方的历史条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具体是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的维新思想。

注意区别各派在学习西方方面的侧重点与不同点,分析各派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以康梁、谭嗣同的变法思想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在晚清历次变革中最具思想价值,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关键是要理解它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考试大纲】维新思想【知识梳理】一、新思想的萌发1.背景:(1)鸦片战争前后,对中国冲击加剧。

(2)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

2.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侮,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3.代表人物:(1)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翻译外文报刊和《各国律例》,编译,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依据《四洲志》,编写《海国图志》提出“”的思想主张。

4.评价:“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

二、洋务思想1.背景(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击,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洋务派,产生了“变局论”,与顽固派展开了激烈斗争。

(2)鸦片战争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

2.基本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只有“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3.目的: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挽救统治危机。

4.影响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的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想(一)背景1.民族危机:19世纪90年代,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第20课《西学东渐》答案

第20课《西学东渐》答案

第20课《西学东渐》答案【走进高考】1.答案:A解析:近代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2.【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

《瀛环志略》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

3. 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过程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主张君民共主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故排除;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排除;胡适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故排除;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4.【考点】维新变法思想【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摒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D项【答案】D5.答案:A6.(1)科举制度(2分);“究天理”(2分)(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分)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2分)7.(1) 晚清组(2)①东汉组、宋代组。

(1分)②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

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

(3分)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练习:第20课 西学东渐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练习:第20课 西学东渐 Word版含解析

基础夯实1.某学者曾说:“他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

”这位学者评价的是()B.曾国藩C.洪仁玕D.郑观应“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可,C项为农民阶级代表,D项为早期维新派代表,B项曾国藩主张“中体西用”,反对学习西方政治体制,与“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不符合,故选A项。

2.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濮兰德认为李鸿章“是中国最好与最勇敢的舵手”,他“寻找人员与方法去填补漏水的船身、修整被击碎的帆桅。

多年来……用了大量的油漆与布料,把这艘船保持在外观上适于航海的状态。

”材料中“船”“油漆与布料”主要喻指()(导学号52400063)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制度民主共和制度养兵练兵之法“是中国最好与最勇敢的舵手”“填补漏水的船身、修整被击碎的帆桅”,表明李鸿章使这艘船保持着适于航海的状态。

而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即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结合上述内容可以判断,选择A项。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A.符合当时中国国情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D.具有明显的落后性,可知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但是,其经济发展道,故排除B、C两项;“中体西用”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项说法与题干的主旨不符。

4.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洋务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据此,可判断出他()A.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B.主张发动民众来抵抗外来侵略C.已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可知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而不变革社会制度是行不通的,故C项正确;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并非反对学习西方,而是认为学习西方的重点应是社会制度,故A项错误;维新派存在脱离广大民众的局限,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第20课 西学东渐分析

第20课  西学东渐分析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述】两条线索:其一、面临内忧外患,近代先进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次,试图救亡图存,并在近代史上形成一次次思想解放潮流;其二、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单元知识结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洋务运动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化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建设三个代表……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第20课西学东渐【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科技、法政、文化、思想、宗教,乃至文学艺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①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一、封建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学器物(一)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1、背景:①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冲击加剧,惊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②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

③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1)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翻译外文报刊和《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开眼世界的先行者,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

3、意义:“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制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启迪作用。

(二)洋务派--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①政治: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②思想:西学的传入。

2、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采用西方的科技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第20课 西学东渐答案

第20课 西学东渐答案

第20课西学东渐答案二、【课堂导学】问题一:读课本“开眼看世界”和下列表格,回的以下问题1.根据课本知识回答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原?⑴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腐朽的清王朝被迫打开大门,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⑵清政府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⑶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外侮、强国富民之路。

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2.根据课本知识总结林魏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对当时的积极作用?(1)特点:①介绍的知识以军事为主,也有介绍政治和经济,但不深入。

②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2)影响:积极:“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主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其实质探索救国之路。

问题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读课本,理解相关问题的基本要点)1.记忆、理解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出台背景、含义、目的(3)概括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直接目的抵御外来侵略2.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最后结果怎样?结合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内容,分析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和作用?结果:体用之争最终以洋务派的胜利告终,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实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目的积极: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消极: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中国的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性变革。

问题三:维新思潮1.19世纪80年代,从洋务运动中分化产生早期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和洋务思想比,主要进步性体现在什么地方?代表:王韬、郑观应;重要进步性是把洋务派的学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学西方物质文明发展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习题 岳麓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习题 岳麓版必修3

第20课西学东渐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后,①____________对中国冲击加剧。

(2)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

2.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侮,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3.代表人物。

(1)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翻译外文报刊和《各国律例》,编译②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

依据《四洲志》,编写《③________》,提出“④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主张。

4.评价:“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为抵御外辱、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答案:①外国资本主义 ②《四洲志》 ③海国图志④师夷长技以制夷♨温馨提示西学东渐此时的“西学东渐”仅仅限于知识分子个人行为的著书立说的方式传播,没有实践,由于认识不足,对西方的学习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

【应用提升】1.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注目世界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解析: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即“向西方学习”。

A、B、C三项是新思想萌发的背景。

答案:D二、体用之争:地主阶级洋务派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焦点:是否要兼采①________变革救世的问题。

3.各自主张。

(1)洋务派:倡行“②________,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只有“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2)顽固派:坚守“③________”的精神堤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既有的格局。

(3)早期维新派:以④________、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

他们通过奏疏、著述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斥责顽固派的守旧言行,热忱为学习西方拓展前进道路;有的人加入洋务大吏的幕府,为洋务事业谋划奔走,有的人以商股身份直接参与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二篇章
体用之争 惹争议(19世纪60-90年代)
背景:
(1)清政府内忧外患:
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加剧
内:太平天国运动
(2)19C60—90S,西学进一步在中国传播
第二篇章
1、洋务思想
体用之争 惹争议(19世纪60-90年代)
材料一:奕忻说:“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 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材料二:李鸿章说:“今日当务之急,莫若借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富强, 强以练兵为先,富以裕商为本。” 材料三:冯桂芬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王、郑
中体西用 君主立宪制
晚期
康、梁、谭、严
君主立宪制
据表分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在内容上演进 的特点?
由物质层面(技术、器物)到制度层面, 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 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知识延伸】 本单元还有哪些内容体现了西学东渐? • 新文化运动中宣扬的民主与科学、自由等 思想(21课新文化运动)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三权分立 原则(22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23毛泽东与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化、24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 南)
3、影响:
(1)积极:
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②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 学习西方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局限: ①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②主要通过翻译西方书籍,著书立说的方式传播, 没有实践
【体验高考】 (2011年北京16)“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 当泛槎”。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作的 称赞。这部著作是( A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0课 西学东渐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十八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0课 西学东渐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十八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0课西学东渐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十八第1题【单选题】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A、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C、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他们的共同点是(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意在(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

”依据上述观点,他实际上是主张A、废除君主制B、维护君主制C、实行君主立宪D、倡导民主共和【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时人对中国近代某一著述的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第20课西学东渐(含解析)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第20课西学东渐(含解析)

1.(2015·四川文综·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考点】“师夷长技”思想【解析】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可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之间的交涉事务应该是呈增多的趋势,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总理衙门大臣……交涉事务”等信息,可知其主要描述的对外交涉事务,而不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尚有色然以惊者”可知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对西方事务完全不通,从而说明了当时洋务人才的缺乏,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5·四川文综·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考点】“师夷长技”思想【解析】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可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之间的交涉事务应该是呈增多的趋势,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总理衙门大臣……交涉事务”等信息,可知其主要描述的对外交涉事务,而不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尚有色然以惊者”可知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对西方事务完全不通,从而说明了当时洋务人才的缺乏,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的确超越了“1876年”的主流思想,故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5·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材料“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可知此时期洋务派关注的是西方的技术,故A项正确;“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而题干强调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洋务派正在关注西方技术,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的主张时“中体西用”,而并不学习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故C 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此时期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并没有强调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A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解析】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答案】C5.(2015·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

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魏源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12分)(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14分)【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解析】(1)第一小问社会问题,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根据材料”邪教毒烟受之“,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是批评鸦片战争前后面对以宗教、鸦片为代表的西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的现状;据材料“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针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事实有感而发;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以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的思想启蒙等角度分别归纳。

这儿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各自的主张,前两人因为没有实践运动,显得主张比较明显,而陈独秀的主张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运动”,这就不怎么贴切了,应该是从思想启蒙、启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来表达比较贴合设问原意。

(2)第一小问趋势,紧扣设问,首先要“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和范围)”,实际上考生要善于利用第一问,因为第一问的题目本身事实上就已经说明了材料主要反映的线索,接着“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其实就是要考生在材料主线的引领下进行知识整合,概括性地表达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演变方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表达,这里尤其要注意题目设问是“趋势”,不要把各领域的具体史实一一罗列,那就偏离设问本意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可以从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反思现实的具体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归纳。

【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4分)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4分)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4分)(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6分)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8分)6.(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考点】(2)唐代的儒学复兴——韩愈的儒学认识;维新思想——康有为的儒学认识(3)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解析】(2)从理论来源看,他们都主张回归孔子孟子所编定原典,从中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都认为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导致儒学传道的断绝;从目的看,他们的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韩愈是为了复兴儒学,康有为是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3)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应该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案】(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8分)(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7分)7.(2015·广东文综·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戊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考点】(3)“中体西用”思想;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解析】(3)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置的变化来进行阐述即可,比如,儒学地位下降,清政府学习西方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再比如,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取消读经讲经课;再比如,思想文化走向科学化、理性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