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史学理论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2012—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解全汇总)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答案】B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201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首先发生的原因);史学理论——史学研究视角与历史认识论【解析】这些观点分别从经济、政治、自然条件方面说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故A项错误;从传统上强调经济条件到后来注重政治制度和自然条件的作用,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故B项正确;研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自然要把重心放在英国方面,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是次要因素,故C 项错误;后期学者的研究只是研究视角的不同,不能以此否定传统观点,故D 项错误。
【答案】B2.(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考点】史学理论——历史叙述与历史认识论【解析】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说明此时李世民尚未称帝,故A项错误;据材料“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可知,泾州战役的主帅是李世民并非刘文静,故B项错误;综合分析材料“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薛举寇泾州……不利而旋”“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薛举寇泾州……诸将为举所败”可知,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只能说明李世民患病对战役失败有一定影响,但不足以说明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故D项错误。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医药学的发展【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分)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小论文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小论文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思想【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
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答案】略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图6——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世界近代史:0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完善【解析】题干1702年是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表明议会有权制约国王,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在当时英国国王权力还很大,可以随便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还没有“统而不治”,因而君主立宪制尚有待完善,故B项正确;内阁制基本确立于18世纪中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最高行政权,其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没有破坏《权利法案》,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启蒙运动——卢梭《社会契约论》;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
然后选择史实依据加以论证,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1789年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1.(2分)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2分)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3.(2分)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4.(2分)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5.(2分)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6.(2分)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2)(解析)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
铁质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
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准确把握。
2.(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统治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D选项排除。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小论文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小论文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思想【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
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答案】略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图6——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05现代科学技术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05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1. ( 2019 •新课标全国n 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从1806快从1购申起即剧締 工业比"加康输予平丈懑嶽還灌自然进程 匕一..•■二一二P 0紂-星Z .-用和影响。
)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考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明确自己的见解,赞成或者质疑,需要修改等,如“同意从自 然进程或者人文进程的角度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自然进程中增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文进程中增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等;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发展的进程中谋求促进各国共 同发展”、“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对战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变化起重要作用” 观点,表述成文。
【答案】略2. ( 2013 •新课标全国H 卷高考•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蔚从用00年起自1驱年*煤星秒鑫汽 电力 曲库養I 妙0半 卅 相对4*子场理聆iwo-im 年 怡世騎牟我何話宰咖人文进程 一•询盂亦• 7ST 5 JW*"sf8 4 ISS6-1W5+ M2O<fe •「、- ~砂律川;7劭1年■常一決 耒二疣 *0年栈稲斤 据(美)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 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最后,总结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 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
接踵而至。
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05现代科学技术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05 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图6——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考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明确自己的见解,赞成或者质疑,需要修改等,如“同意从自然进程或者人文进程的角度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自然进程中增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文进程中增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等;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发展的进程中谋求促进各国共同发展”、“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对战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变化起重要作用”;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
【答案】略2.(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
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
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
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
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世界古代史0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0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
这说明( )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据材料“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并进行最终判决”结合所学陪审法庭由公民抽签产生,这体现主权在民原则,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陪审法庭执行判决权,不是法律服从民众意愿,排除 A项;陪审法庭是抽签产生不是全体公民,排除 C项;材料涉及的是陪审法庭的作用而不是法律,排除D项。
【答案】B2.(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
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制【解析】材料中“公民的成功”,即领导城邦需要“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能言善辩不是所有公民必备的能力,故A 项错误;材料公民在“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侧面反映出当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参政议政十分活跃,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反映雅典公民的参政议政,没有出现民主政治下权力的滥用,与民主政治的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谈话、论辩”的雅典民主政治决策的方式,与内乱、思想纷争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4.(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全解精析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全解精析【选择题整体分析】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察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11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一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
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
世界是部分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
在考题材料的选用方面也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
本次高考试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
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 C[解析] 首先用排除法,A 选项,若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的话,不可能这么严重的触犯他们的利益,所以排除;B选项中,没有政治与经济分离的表达;D 选项中,迁移豪强大族使用的不是经济手段,是政治的压迫手段。
其次C选项从侧面反映出豪强大族的土地兼并影响到了专制集权,所以命令他们迁移,故选C[考点] 汉朝中央集权[难度]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恋爱因法海和尚作梗终酿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行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 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 D[解析] 本题目直接从课本知识提取即可得出。
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反应到文化领域就是出现了话本小说,所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考点】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选择B项。
【答案】B“斯大林模式”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分)【考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表格美国1950—1975年增长而1975—1980下降得出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表格日本1950—1975成倍增长,1975—1980增长较少得出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由表格苏联1950—1965年成倍增长,1965—1980年增长减少可知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从据表格1950—1980中国钢产量翻了600多倍得出快速增长。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考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劳资矛盾的加剧【解析】美国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是在1933年罗斯福新政中订立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不断下降,劳资矛盾加剧,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艺术【解析】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中无法判断已经实行新政且取得成绩,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美国经济危机时亦有社会暴乱和动荡,且从题干中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可知淡定应对表述不准确,故B项错误;从“幻想型”“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可知逃避现实希求慰藉表述与题意最为符合,故C项正确;现代主义艺术特点是反传统和个性化,而题干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02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清代江南的租佃制【解析】“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迁,排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排除B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排除D项。
【答案】C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分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分析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l.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l.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感想:刺史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监察地方豪佑是防止出现地方分裂势力的重要措施。
政治作用十分明显,至于抑制兼并,只是该措施很次要的目的。
D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2】命题者意图:避开刺史制度的主要目的,考察次要目的。
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可是,人教版没有这一内容,岳麓版只在小字部分涉及,人民版是在大字部分讲的。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精华,汉武帝开了一个好头,可惜,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讲什么。
4】审题关键:注意材料“田宅逾制”就行了。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感想:宋代商品经济在文艺上的表现,运用阶段特征解题直接得出答案。
2012—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2.(2019·海南高考·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答案】B2018年题组1.(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3.(2018.4·浙江高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4.(2018.11·浙江高考·1)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考点】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解析】(1)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统一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从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理论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
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
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
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思想
【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
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答案】略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首先发生的原因);史学理论——史学研究视角与历史认识论
【解析】这些观点分别从经济、政治、自然条件方面说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故A项错误;从传统上强调经济条件到后来注重政治制度和自然条件的作用,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故B项正确;研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自然要把重心放在英国方面,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是次要因素,故C项错误;后期学者的研究只是研究视角的不同,不能以此否定传统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
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叙述与历史认识论
【解析】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说明此时李世民尚未称帝,故A项错误;
据材料“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可知,泾州战役的主帅是李世民并非刘文静,故B项错误;综合分析材料“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薛举寇泾州……不利而旋”“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薛举寇泾州……诸将为举所败”可知,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只能说明李世民患病对战役失败有一定影响,但不足以说明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故D 项错误。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