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在康复中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
五、祛风止痒作用
痒是风邪存在于血脉之中的表现,故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放血就是理血调
气,使血脉流畅迫而风邪无所留存,达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六、止吐止泻作用
急性呕吐多属胃热炽盛或肝气横逆犯胃或食滞停留,放血能泻热平肝逆,并有疏导肠胃积滞下行的作用,
Fra Baidu bibliotek
故能镇吐止呕。放血治疗泄泻的范围,一般是指肠胃积滞化热而成的热泻,或者感触流行时疫,造成清浊
三、发展于唐宋 晋唐时期刺络疗法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如东晋葛洪《肘后
方》中载“疗急喉咽舌痛者,随病所左右,以刀锋截手大指 后爪中,令出血即愈”,此法目前临床仍在应用。 《千金要 方》提出“刺委中出血可治腰痛”。
四、提高于金元 金元时期刺络疗法在理论及实践中都有了突破。刘完素在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药略》中记载“大烦热,昼夜不息, 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和“熱无度不可止,刺陷谷 穴出血”。八关刺血至今仍用于治疗实热证。
走形:从本经络穴别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任脉别络散布于腹部而下行,督脉 别络散布于腰背而上行,脾之大络别出后散布于侧面胁肋部。
命名:都由络穴分支,故均以络穴命名,具体是: 手太阴络脉曰列缺,足太阴络脉曰公孙;手少阴络脉曰通里,足少阴络脉曰大钟; 手厥阴络脉曰内关,足厥阴络脉曰蠡沟;手太阳络脉曰支正,足太阳络脉曰飞扬; 手阳明络脉曰偏历,足阳明络脉曰丰隆;手少阳络脉曰外关,足少阳络脉曰光明。 任脉之络曰鸠尾, 督脉之络曰长强,脾之大络曰大包。 络脉功能:十五络脉具有沟通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率浮络、孙络,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
构成: 包括别络、浮络、孙络3类
浮络是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 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孙洛是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别络是较大的分支,共有15条,由手足三阴三阳经(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上下各分出一支络脉,加上躯干部任脉之 络、督脉之络及脾之大络所组成,故又称十五别络、十五络脉。
放血疗法在康复中应用
目录
一、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的历史 二、刺络放血疗法的基础 三、刺络放血疗法的操作方法 四、刺络放血疗法的适应症、注意事项及禁忌 五、刺络放血疗法在康复科的应用 六、刺络放血疗法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的历史
一、萌芽于远古
其萌芽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放血工具为“砭 石”。关于刺络疗法的最早的记载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 书《脉法》,其中“以碧(砭)启脉”即以砭石刺破络脉。
四、止痛作用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肿痛多因气滞血涩经络瘀滞而成。放血疗法可以直 接带出经脉中的瘀滞的病邪,经脉畅通,疼痛可止。临床许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头痛等,应用放血 疗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神经性头痛、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结石绞痛、脉管炎剧痛、阑尾炎 腹痛等病症,针刺放血后疼痛均可明显减轻或消失。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的历史
五、成熟于明清 明清时期刺血疗法不断完善,尤其是对温毒疫的治疗。明末杨继洲著《针灸大成》,记载了刺络治疗“中风”等疾病。 明末清初,瘟疫流行,叶天士等将刺络疗法用于瘟疫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六、活跃于中华 新中国成立后,刺络疗法发展迅速。有许多专著出版,如《刺络疗法》、《中华刺络放血图》、《放血疗法》等,为
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 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络脉,有广义、狭 义之分,狭义之络指经络的络脉部分,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及 “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指经脉中横而旁出的分支的统称,脉络之络指 血脉的分支部分,刺络放血之“络”为广义之络。《灵枢·经脉》:"经脉 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 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脉度》:“经脉 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意指经脉的位置较深,而从经脉横行别出位置 较浅的分支则称为络脉。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
一、退热泻火作用
中医认为发热主要有两种,一为阳盛发热,一为阴虚发热。放血的退热作用,则适用于前一种。阳气盛
则血盛,针刺放血可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或减少血中邪热,使机体的气血趋于正常,使体内阴阳平衡而退
热。临床上对外感发热和阳盛发热,效果比较好。
二、解毒作用
中医所说的解毒作用,是指机体在病理的状况下,由于自身机能障碍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现的证候,如因
二、奠基于秦汉
《黄帝内经》的诞生标志刺络放血疗法理论的形成,主要 对刺络理论、针具、刺法、取穴、主治范围、致病机制及禁 忌症进行了系统阐述。如《灵枢》云:“菀陈则除之者,去 血脉也”,指出刺络放血作用机理在于出恶血、辟浊气、通 经络、调气血。如华佗在头部放血治疗曹操头风证,收效胜 速。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的历史
毒火亢盛而致的“红丝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疮疡痈疽。放血不仅能使侵及机体的毒邪随血排出,而
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血调气”的作用,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以抑制病邪扩展及再生。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
三、消肿作用
跌打损伤引起的肢体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多因气滞血淤、经络壅塞所致。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
络中壅滞的气血,“宛陈则除之”,使局部伤处气血畅通,则肿痛自可消除。
不分的泄泻等。其机制是泻火降热而达到升清降浊的作用。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
七、缓解麻木作用 气虚不能帅血达于四末,或者血虚失于濡养,则往往出现麻木的症状。用毫针点刺患侧肢体的穴位,使其出 少量血,治疗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气至的理论为指导的,效果较好。
八、急救作用 所谓急救作用,是指卒然昏倒,惊厥不省人事的闭证而言。放血能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醒脑开窍,是一 种很好的有效的抢救方法。
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刺络放血疗法的基础
主要作用依据:”病在血络”,《素问 血气形志》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基本原则:“血实宜决之” “菀陈陈则除之" 作用机理:出恶血、辟浊气、通经络、调气血 特点:适应症广泛,疗效迅速 适应症:血实之证 常用穴位:耳穴、阿是穴、反应点、浅表静脉。
【对络脉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