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析
传统城镇化发展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正是力图规避传统城镇化所产生的弊端,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基于此,本文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的解析基础上,提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
标签:新型城镇化;内涵;特征;路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提出将“中国特色
城镇化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年中央经济会议更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及“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颁布,至此,“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引起人们的廣泛关注和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1]。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产城互动的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2]。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目的是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会福利、医疗救助、教育水平等社会保障。
其次,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实现“城”和“乡”两者在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对等,不能顾此失彼,或者以牺牲“乡”来发展“城”,真正做到城乡一体的扁平化发展。
再次,产城互动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城镇和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新型城镇化是立足于“产”来发展“城”,“城”来推动“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提高城镇发展的竞争力。
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城镇从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方向转向质量的提升,新型城镇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仅仅城镇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提高,更是对
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注重生态环境、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健康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
(1)以人口转移为抓手。新时期,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人口转移要分两步走,一部分就地城镇化,一部分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抓手,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解决农民就业和生存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乡统筹发展。异地城镇化要从制度层面使进城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制度改革,让进城务工人员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能够得到保障和改善[4]。推动城镇化向内涵提升转变,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城镇强化产业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增强产业支撑,发挥产业在吸纳城乡劳动力中的基础性作用。引进符合城镇发展要求的产业项目,构筑产业聚集平台,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园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型、迁村并点型等模式解决集聚农民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民的集聚。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而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产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
(3)土地的整合与整理。通过相关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激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将节余的指标用于城镇建设和产业建设,既能够满足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还可以将产生的级差收益,反哺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既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城乡融合发展。曹钢、何磊认为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城市瓦解农村、城市馈补农村和农村转变城市三个阶段;李红玉认为新时期的新型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型的城镇化。城乡融合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新型的城乡关系,是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步实现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的过程。传统城镇化只注重城镇的发展,并把城镇与乡村隔离开来,城镇和乡村都成为孤立体,加剧了两者发展的差距,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对等的发展关系。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推进城镇的发展,更应该推进农村的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5)推进制度创新。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其顺利推进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制度支撑。目前,这些制度层面内容涉及土地流转、户籍、就业、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产业政策与资源等多方面要素。唯有大胆探索和创新户籍制度、资本运营、就业供给、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流转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着力构建更为合理的制度体系架构,才能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春龙.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和解读[J].中国名城,2013,(9):4-8.
[2]王千,赵俊俊.城镇化理论的演进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6):98-101.
[3]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2010,30(12):1973-1977.
[4]刘海平.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探析[J].决策观察,2012,7 :31-32.
[5]赵莹.长三角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2,(9):53-57.
[6]王小鲁.新型城镇化:如何落实?中国房地产业.2014.5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KL-2015-29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