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辅堂里建筑特色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辅堂里建筑特色赏析
黄芳 2010221108220002
资源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指导老师韩忠
摘要该文回顾武汉辅堂里分住宅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分析老里分的区位、形成年代、建筑环境、总体空间布局、单体建筑形式、内部空间特色。
关键词辅堂里;建筑特色;空间布局
旧城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欧洲,随处可见保存的很好的教堂、名人故居、古堡,博物馆、修道院等历史建筑,这与其先进的文化、科技并存,相得益彰。在国内,也仍然有保留着一些历史建筑,例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上海的里弄,武汉的里分。武汉里分住宅是武汉最具地域特色的居住建筑形式,记录了武汉发展的历史,曾经的繁荣,是汉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合院式住宅的结合,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一样,武汉里分住宅代表着武汉的气质和文化内涵,彰显着武汉的个性特色。
1 概况
1.1 武汉近代里分住宅概况
武汉的里分最早起源于汉口开埠后的19世纪末,到1949年解放初,共建有不同时期的里份208个,房屋多达3294栋,建筑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在19世纪初形成了武汉最具标志性的民居。每个里分由百余个单元组成,一排排紧密的联体房屋和一条条窄巷,构成一个庞大的房屋群体。作为近代武汉的主要居住建筑类型之一,它较集中分布在汉口的江汉区、江岸区以及武昌沿江工业区地段,其中大多为军阀官僚、银行买办、资本家经营的房地产业。
从现有的里分住宅中可看出,当时老汉口的建筑师们在接受西方近代建筑居住形式与结构的同时,结合武汉的地域、气候特点,灵活地用中国的建筑语言对其进行了重新诠释,形成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样式。
里分大量的住宅实体得到较好保存,而且很大一部分仍然延续着居住的功能。研究里分住宅建筑的成因、空间布局和人文特色,以及它特有的建筑语言,对于中国近代民居建筑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2 辅堂里概况
辅堂里位于汉口中山大道西北侧的友益街和车站路上,原法租界北端的辅堂街。其北为京汉街,南为友益街(原玛尔纳得胜纪念街),其东为车站路(原克勒满沙街),其西毗邻新成里。辅堂里东部有长安里,南部为长青广场,东南部为公德里、宏伟里,西临鄱阳街幼儿园和人民剧院。
图1 辅堂里区位图
辅堂里于1902年投资兴建,1905年建成,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式住宅。辅堂里现有住宅102栋,占地2187m2。
辅堂里由房地产商——俄商新泰茶厂买办刘辅堂效仿上海里弄住宅而建造,属于早期房地产开发之租赁住宅,是汉口早期里分住宅的代表之一。目前,整体格局保存完好,居住环境外闹内静。三面临街的房屋全长356m,是下店上宅的街屋式里分。围合在内的住宅布局呈2列8排。
汉口本是一个“五方民处,客旅居多”的移民城市。随着芦汉铁路及汉口火车站(即大智门火车站)带来大量客流,里分单纯的居住功能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压力下逐渐转变为商住混合功能。法租界集中了很多饭店、戏院、电影院等公共设施,尤其辅堂里附近更为繁盛,为主要闹市区。
2 辅堂里建筑
2.1 建筑现状
辅堂里的102栋二层砖木结构住宅均为两层,沿街为下店上宅的街屋里分,内部为纯住宅里分,大部分没有独立卫生间,里分总体居住环境较为简陋。原来的每栋独立成户,演变为目前按间分户的居住格局。居住密度普遍较高,有的单元2~3户公用,甚至有的一层居住5户,二层居住4户。
2.2 总体布局
辅里堂的总体布局呈规整长方形,是典型的主次巷型结构的里分住宅,即一条主巷与城市街道相接,里分内的巷子宽窄不一。较宽的巷子称为“次巷”,较窄的巷子称为“支巷”,次巷、支巷均与主巷相通。主巷两侧为山墙,住宅大门均面向次巷,后门则通向支巷。
辅堂里主巷长152.2m,宽4.6m;次巷长49.8m,宽3.7m;支巷长49.8m,宽1.8m,形成“一主、四次、四支”的巷道空间格局。
辅堂里建筑为单元联排式布局,形成大门入口→前天井→堂屋→后天井(1978年改建时取消)→厨房→后门的空间序列。
图2 辅堂里整体鸟瞰图
2.3 单体建筑形式
因地形狭长,且为了适应武汉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采用了“小开间、大进深、高天井”的单体建筑形式。前后天井的设置,创造了室内流通环境的小气候。主要建筑形式为两间式,由三个两间式的单元组合成一栋,只有少量三间式的。屋顶均为双坡屋顶,堂屋侧面为卧室,楼梯间设于堂屋与厨房之间,红瓦坡顶,主要有一、二、三开间三种户型,有的住宅在厨房楼上二层半位置设置亭子间。2.4 内部空间特色
辅堂里具有一般里分住宅的特点,也是将南方传统民居的“天井式”环境内核与西方近代住区“联排式”环境相融合,演变成具有“中西合璧”近代早期风格的居住环境。社区围合性较强,在调研中发现,里分中常有门不闭户之情况,居住安全性较高。石门、木窗、砖檐口、木栏杆的细部处理上简洁明了,墙面水泥砂浆粉刷,体现了早期汉口租界建筑的传统特色。
辅堂里也有鲜明的人文特色。除了日常外出以外,居民也在巷道里聊天、喝茶、打麻将、下棋等,进行各种社交活动,这里的老人都喜欢在天气晴朗时,围坐在屋外,一边喝茶,一边诉说各家的家事,他们也在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居民在和邻居闲聊的同时,做一些家务活,例如缝缝补补、洗衣服,男人们则会修
理家里坏掉的工具,老人可以侍弄花草。里分内缺少足够的晾晒空间,巷道上空晾晒的棉被衣物等似“万国旗”。
3 结语
建筑是流动的历史,阅读武汉的里分,就如透视武汉及武汉人的历史足迹。许许多多的弄堂景观代表着凝固的一段历史时空,让游人在享受现代商业繁荣时生出几许历史文化感。但武汉市像这样的景观并不多见,也缺乏系统管理和维护。所以多留一点可触摸的历史,让我们更加的为之而自豪。
参考文献:
[1]王绍周.陈志敏.里分建筑[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李军.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
[3]蓝宾亮. 武汉房地志.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4]汉口租界志编撰委员会. 汉口租界志. 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5]李百浩,徐宇甦,吴凌. 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研究. 华中建筑,2000(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