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福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是一座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曾经孕育了禁烟英雄林则徐、船政之父沈葆桢、末代帝师陈宝琛、译林鼻祖林纾、西学泰斗严复、一代才女林徽因,等等。许多中外名流也曾驻足于此,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法国剧作家克洛岱尔、唐宋诗词大家曾巩、辛弃疾、陆游和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元代词人萨都剌、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晚清重臣左宗棠,等等。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曾经三至福州。第一次是1926 年12 月,他从广州到上海,船经马尾,在福州城住了一日。第二次是1936 年2 月,他应福建省主席陈仪的邀请到福州担任了省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第三次是1938 年9 月,他接陈仪电报回福州共商抗日大计。他的第二次到福州后,便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两年多。为了纪念他在福建的这段工作经历,他与王映霞生于“风雨茅庐”的第四个男孩还以“建春”作乳名(因为他是1936 年春天到福建的)。他的第二次到福州,因为接受了省府参议和公报室主任的官职,而历来倍受评论家的关注,当时上海的报刊甚至日本报界对郁达夫的入闽为官都有许多评论。他自己则表示这次并无久留之意,只想“南下泉漳,北上武夷,去一探闽中风景”,以便“多看一点山水,多做一点文章”,还清各处积欠的稿约[1]。郁达夫曾多次谈及此行之因,或是“避寒而至闽”[2]或是因着所谓濒海的福州“也是住家的心里而回应了朋友之招”,或是“忽而发了醉兴”[3],等等。无论具体原因为何,在福州期间的郁达夫却深受各方人士的欢迎,访客络绎不绝,应酬连日不断。有时半天之内,来访三四十人,一餐饭约有三四处[2]。他除了做那轰动一时的“官”之外,还不断地被邀请到各学校和各团体作有关文艺问题和宣传抗日的讲演。他在英华中学、华南文理学院、福建学院、协和大学、南方日报社等处都做过讲演。作为文人的郁达夫,他对福州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给予福州文艺界不少鼓励,也培植不少年轻的文艺工作者,使当时福州文艺界呈现了前所未有蓬勃朝气”[4]。但是,对于他在福州进行的抗日活动,学界则是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时候他(郁达夫)又同福建省的一些上层官僚混在一起,没有做什么抗日工作”[5]。从郁达夫写作闽游的文字看来,似乎确实如此。因为,尽管当时的“前途的命运如今天午后上岸时浪里的汽油船”[6],然而,他却或者为福州的风雅余韵所染,或者为福州“差不多每日都可以体味到的两种‘至味’”所染(所谓两种“至味”,即“一为半麻木的入梦的状态;二为陶然泰然,本不知道有我,更不知道有我以外的一切的纠纷”)。在全国抗日浪潮高涨的形势下,他仍然有闲心,登鼓山,泛西湖,进西禅寺,闲步南门,走乌石山,逛隍城庙,访旧友,品美食,看闽剧,浴温泉,赏美女,他过的颇显惬意。在笔者看来,郁达夫游记中的那份悠游惬意,或可视为其文人层面的情致。事实上,郁达夫毕竟是一个以爱国为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品质的人[7],他在福州的抗日行为是不可以也是不应该被忽视与否定的。他曾和福州进步文化人士组建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且以最多票数当选协会理事,并被推举为常务理事长[1]。在福州期间,他还撰写了不少抗战政论和杂文。据统计,仅救亡协会成立后47 天内,他见报的文章就有20 篇[4]。此外,他还组织过民众训练之类的活动。郁达夫在福建为官的经历多化为其笔下的文字,成为所谓“帮闲的作品”[6]。在这些文字中,既有他对福州全貌式的描摩,如“福州城全体的形状,象一只龙虾的赴壑,两只大箝”,福州的地形“象是一把后有靠背左右有扶手太师椅子”[3];也有他对于福州美人、名试析郁达夫的福州情缘蔡榕滨摘要:抗战初期,郁达夫应邀担任福建省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在福州工作了两年多。介绍了郁达夫入闽赴任的心态、在闽活动的情况和他这段时期所写散文中对福州生活的描述。关键词:郁达夫;福州;游记;抗战初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0)19-0115-02 作者简介:蔡榕滨(1980-),女,福建福州人,硕士,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9)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收稿日期:2010-06-16 —115 —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的根本标准;就是要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就是要坚持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
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我们在全面贯彻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时,必须牢记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开展各项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保障和巩固人民群众的这种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这既充分彰显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时代特征,又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党只有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6. [4] 邓小平文选:第2 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5] 江泽民文选:第3 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1. [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上接第41 页)食小吃、三山二塔二桥等的细细观察。一位到过福州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说:“福建留在他脑子里的印象,依次序来排列,当为:第一山水,第二少女,第三饮食,第四气候。”(《闽游滴沥之二》)纵观郁达夫的文章,他对于福州的人、物之用墨多少,似乎也有此次序。其中,他谈及鼓山的文字尤其见多。他的六篇《闽游滴沥》中就有三篇较集中地写到鼓山。他谈及鼓山的诗文还有《夜偕陈世鸿氏、松永氏宿鼓山》、《下鼓山回望》等。在郁达夫眼里,“凡是在深山大寺,如广东的鼎湖山,浙江的天目山、天台山等处所感得到的一种绝尘超世,缥缈凌云之感,在这里都感得到。”[3]当然,鼓山毕竟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而那极似在乱世间误入了桃花源的经历,即他1936 年与鼓岭上居民过的一个所谓“愉快的”清明节,或者也是其如此衷情于鼓山的重要原因之一吧。郁达夫在其文中颂闽江、扬西湖、赏美女、赞美食,尽显了他对福州城人、物的喜爱。例如他写道:“总之(闽)江上的景色,一切都可以做一种江水的秀逸的代表;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人家在把她譬作中国的莱茵,我想这譬喻总只有过之,决不会得不及。”“杭州湖上的山,高低远近,相差不多;由俗眼看来,虽很悦目,一经久视,终觉变化太少,奇趣毫无。而福州西湖……这一排东头的青嶂,真若在掌股之间;山上的树木危岩,以及树林里的禅房僧舍,都看得清清楚楚;与西湖的距离……正同古人之所说,如硬纸写黄庭,恰到好处。”“福州女子就从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两点来讲,也当然可以超过苏杭一带的林黛玉式的肺病美女……”福州蚝的美味,甚至能让苏公“阳羡之田,可以不买,苏氏子孙,或将永寓在三山二塔之下”。郁达夫自已甚至曾经也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3]。郁达夫对福州人与物的肯定,还反映在他曾多次表示欲将家安于此,在《闽游滴沥之一》和《住所的话》中都提及此事。当然,郁达夫也写到了当时福州的不尽人意之处。例如交通不便,福州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情形因此而与中原隔膜[6]。还有,“福州的高尚娱乐场所不多,尤其是对于知识分子及其家属的高尚娱乐地方为更少……若遇天雨,则简直没有走走的地方了……”[3]。郁达夫在福州的娱乐活动之一是看闽剧,他在文章中就多次提及看闽剧的事。如:“三月廿三日……饭后上三赛乐戏班看王昭君闽剧”[3];“三月廿七日晚上在南台看闽剧济公传”;“名旦林芝芳,福州梅博士也”[6]。尽管,郁达夫自称为闽剧的“门外汉”,但他在《看闽剧》一文中对闽剧的演员、剧本以至于歌辞都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如:“到福州以来,闽剧场是去过好几次的,最感到不满的一点,是那些演员的知识的不同。他们非但知识不丰富,有些地方,简直连常识都还不够。”而剧本则是极为单调的,“后花园私定终身,落监小生中状元,金銮殿上大团圆,这似乎是闽剧一定的节目”。除了对福州交通与闽剧的不认可外,郁达夫还表示了对温差变化极大的福州天气的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