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肇庆市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肇庆市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作者:罗丹段明明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02期

摘要:产业融合是当今时代的重要命题。经过多年发展,国内的产业融合研究取得诸多成果。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佛肇经济圈”政策的提出与运行,肇庆文化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外来冲击”局势中缓解出来,渡过了发展“低迷期”,呈现了缓慢波动增长趋势。当前,肇庆文化旅游整体表现出有大资源、大形象、大文化、大环境,但无大合作、大印象、大产业、大服务的劣势格局,需要从全局观、长远观、智慧观、产业观角度加强肇庆市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旅游转型升级

一、产业融合定义和相关研究成果

(一)产业融合定义

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产业融合是与产业分离相对应的一种范式经济现象,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的既定边界互为交叉、相互渗透后逐步模糊或消失,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品形态的过程。旅游业是综合性强的社会活动,有着天然的产业融合属性,必须依赖交通、餐饮、住宿等其他行业,与之共存,互为推动才能有所发展。同时,市场和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也促进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的必然性,某种意义上,产业融合是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拓展旅游行业空间的主要途径,并且伴随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来临,融合速度会明显加快,融合程度也会不断加深,产业融合是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相关研究成果

21世纪开始,国内关于产业融合研究呈现蓬勃地发展趋势。早期的产业融合研究,偏向于产业融合的定义、模式、机制、路径和效应等宏观层面的研究。辛欣将产业融合分为产业一体化、重组、延伸和渗透四大融合模式;陆晓清认为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经济管制是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其中技术创新是内在驱动力,其他两者是外在推动力;麻学锋将产业融合分为资源、技术、市场和功能四条融合路径;辛欣在麻学锋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业务融合路径和空间融合路径。还有张伯瑞、庄清娥等人的效应研究,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产业融合可以激发传统产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市场有序竞争,促进消费提升,产生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应。

随着市场进一步细分,研究者将产业融合研究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变,侧重把旅游业与传统工业、建筑业、现代农业、手工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产业融合,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如:梁坤将旅游与工业融合,产生依附型、共生型、独立型三种融合模式,形成高新技术体验中心、展示中心及科技研发基地体验馆等多种融合产品;而严伟则从产业链协同视角将旅游产业融合分为高新技术“嵌入式”渗透融合、平行产业协同延伸融合与产业内部协同重组融合等,认为旅游可以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更好的与农业、工业、会展、地产、医疗、体育行业协同发展,形成上述行业的信息链、价值链。任怡研究郑州休闲农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农业科技教育基地、农业高新科技园、现代农业庄园和农产品产业、农业生态餐厅和农业环保民宿等。由此可见,后期的产业融合,更加注重产品的细分,融合深入且多元,极大的加速了各个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叉、渗透。但是,现行的产业融合研究并没有从全域观、智慧观的角度出发,整體而言缺乏了全局意识和现代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二、肇庆市文化旅游发展背景和概述

(一)文化旅游发展背景

古城肇庆,地处粤中偏西地区,与佛山、清远、云浮、梧州、贺州毗邻,地理优势明显,是联系珠三角与桂、湘、滇、黔的枢纽之地,是“西江旅游走廊”和“粤港澳旅游区”的重点建设区域。肇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是早期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之地,是国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些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建设要求,以及贵广、南广高铁的全线开通,广佛肇城际列车通行,为肇庆市旅游带来新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政策保障是肇庆文化旅游的坚实后盾,交通的便利化减少了游客行走在途中的时间成本,促进了短期旅行的增多,花在路上的时间少了,游客更愿意走出家门,去体验和感悟异地文化和民俗风情,拓宽眼界,从而达到知识获取和身心满足的需求。另一方面,区域旅游发展与当地气候、水文、环境、政策、交通密不可分,旅游业不能偏离于它们而独立存在。旅游要有地域特色,必须深刻地植根于上述自然、人文条件当中,以此为背景,因地制宜的开发旅游景区,设计旅游线路,进行旅游宣传,树立旅游品牌。

(二)文化旅游发展概述

肇庆文化旅游,经过了初期起步、飞速发展、波动调整和平稳低速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名片为肇庆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从上世纪末开始,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导向和主题式旅游火爆兴起,广东省内的旅游偏好从肇庆山水文化游向广深一带的现代都市游转变,再加上资金、观念、创新、人才、技术和区位因素受限,肇庆市的文化旅游受到极大冲击,日渐式微。最近几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佛肇经济圈的辐射下,肇庆的文化旅游呈现回升趋势,平稳低速增长。根据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显示:肇庆市国内过夜游客从2013年的1292.02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1329.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5.87亿元增长到308亿元,呈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

从文化资源类别上看,肇庆市文化资源丰富,有山水、建筑、手工技艺、宗教、节日、饮食和名人文等几大文化资源类别,它们的物态表现和主要代表如下表1。

从客源市场的角度分析,肇庆市文化旅游主要客源来源于国内,占比96%以上,以周边县市和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珠海为主;境外游客占比较少,以亚洲市场为主,多来自于港澳地区、日韩地区、新马泰等地。近些年,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活动的日益普及化以及交通环境的改善,前来肇庆旅游的韶关、阳江、汕头的游客逐步增加,广西、湖南游客也呈现了上涨的趋势。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观光休闲、文化游览为主,占比85%左右,其次是探访亲友、商务出差和宗教朝拜。在诸多文化旅游的景区景点中,游客到访率最高的是市区的七星岩和鼎湖山风景区,其次是盘龙峡、悦城龙母庙等。总体来说,肇庆市的文化旅游具备了初步的影响力。

三、肇庆市文化旅游发展问题与限制因素

(一)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受限,未形成产业观和全局观

一是城市文化旅游产业链不完整,产业效益带动不明显,市内旅游收入主要还是以门票经济为主,人均消费受限,除了满足必要的吃、住、行、游要素外,购、娱等费钱项目建设后劲不足,没有形成专门且有肇庆文化特色的旅游街区。二是创意思维不足,没有创意空间设计和创意产业延伸,文化旅游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传统观光游览中,没有生成必要的“意趣空间”。三是已初步萌芽“全域旅游”的思想观念,但是离树立“全地域”“全要素”“全领域”和“全服务”的大局观还有距离,肇庆文化旅游呈现有大资源,无大合作;有大形象,无大印象;有大文化,无大产业;有大环境,无大服务的整体劣势格局。

(二)融资渠道和宣传方式受限,未开拓市场和研发特色产品

随着文化旅游的深入发展,文化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老牌的旅游城市,肇庆市文化吸引力逐渐减弱,相关旅游资源较为单一且开发深度不够,市场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强。肇庆市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中,端砚文化和宋城文化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但是现阶段的开发却属于初级水平,完全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未研发出特色的旅游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