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能力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生活与学习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预测儿童将来的人际关系、情绪情感调控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往对影响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家庭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亲身上,包括母亲的教养态度,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等。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对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仍是被忽视的,社会普遍认为父亲缺乏母性本能,缺乏对孩子的爱心与耐心,同时由于父亲更多地承担着外出工作养家的责任,对家庭与孩子的关注也较少,因而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与身心健康起着微乎其微的作用。但是相关研究发现,对儿童早期的孩子来说,父亲的情感投入、与孩子的情感联系以及给孩子提供的资源(如经济资源),都与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和社会能力发展有关,父亲对促进孩子情感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到了儿童中期,父亲对孩子学习的参与和孩子更高的学习成绩以及学校喜爱程度有关;青少年期的孩子如果与父亲有稳固、紧密的关系,那么这些孩子就有更好的学习、行为和情感发展结果。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虽然参与程度与方式不同,但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母亲并不能完全替代父亲的位置与作用。此外,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社会工作与活动,相应地,父亲将承担一部分在家中照料孩子的任务与责任,从传统的养家者的角色演变为儿童的同伴、老师、引导者、保护者等多种角色,其在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重点讨论父亲在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1父亲参与教养的三个维度
父亲参与教养儿童的过程可分为互动性、可及性和责任性三个维度。互动性是指父亲直接参与照顾孩子,包括生活照顾、情感交流、规则教导等方面。游戏作为儿童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而在游戏活动中,更多的是父亲参与,父亲在与孩子的游戏互动过程中,会特别注意对孩子遵守规则的培养,要求孩子依照规则进行游戏。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其成长的环境不再局限于小家庭与亲人朋友,将更多地接触到学校与社会上的人与事,学习活动也将取代游戏成为儿童主要的任务与挑战,学校将成为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因而儿童需要学习与理解更多地规则,如按时上学与完成作业,如何按照老师的教导进行学习等。这些规则需要成人的教育与指导,而这部分的责任更多地由父亲承担。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将帮助孩子在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遵守各种规范。
可及性是儿童与父亲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结的重要条件。儿童在安全的父子依恋关系中,从父亲的陪伴和鼓励中得到安全感,这有利于孩子独立自主地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勇敢面对新的环境,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冷静地处理与克服问题从而获得成功。
责任性是指父亲为了孩子顺利发展而做的准备、积累、规划等对孩子有长远影响的活动,包括榜样示范、父职成长、信息获得等。孩子进入儿童期后,注意力将从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对父亲的关注与模仿上。对儿童来说,父亲比母亲具有更明显的个性特征,如独立自主、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等,这些鲜明的特征与优良品质将随着父亲陪伴孩子游戏与学习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将逐渐形成勇敢、独立、自信、坚强等个性品质。因此,父亲应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注意给予儿童足够的安全感,同时在游戏和生活学习中多做遵守规则的榜样示范。
2父亲参与教养的质与量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对父亲参与教养的“量”的研究主要是以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来衡量的。母亲在与孩子相处时,更多的是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她可能会对孩子在生活和学习的习惯上有更多的要求,且表现出更多的言语沟通与交流。但是父亲在与孩子相处时,更多采取身体交流和游戏活动的方式,并且会在这样的互动中表现出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对孩子遵守规则的教导和要求。幼儿期和儿童期的孩子在思维方式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游戏互动的方式对孩子而言是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父亲在与孩子一起游戏与玩耍时,有利于激发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心,同时能够在与父亲的相处中模仿和学习到父亲的独立、进取、勇敢等一些男性化特征,从而得以锻炼孩子面对陌生环境的勇气,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
父亲参与教养的“质”主要是指亲子互动/关系或教养方式/行为。easterbrooks和goldberg(1984)研究表明,父亲的温暖、鼓励独立、严格和重责显著预测幼儿的适应性;frosch和mangelsdorf(2001)对78名幼儿的研究发现,父亲较少的温暖/支持与儿童更多的问题行为相关,而更多的温暖/支持则负向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marsiglio,amato,day 和lamb(2000)总结前人对父亲的相关研究表明,权威型的父亲教养能预测儿童更积极的发展,其中包括更低水平的内、外向行为问题和更积极的社会行为。
儿童从父亲身上得到较少的温暖与支持,更多的惩罚与不满,会使儿童变得退缩与怯懦,儿童会感到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做什么都不能得到父亲的接受与赞扬,这样的孩子容易习得性无助,并产生抑郁情绪;而父亲经常的拒绝行为也会成为孩子行为的榜样,导致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表现出较多的不合作与不满意,孩子模仿父亲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同伴,导致不被同伴接纳,出现较多的社会交往问题,助人行为也会相应较少。父亲的过分关心与溺爱则可能使孩子变得任性、娇惯,孩子一方面会缺乏独立性,另一方面会表现出较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对公正和规则的理解,在与人的交往中会比较霸道、任性,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忍受同伴的拒绝与不同意见,这样的孩子也会在社会交往中出现一定的行为问题。3父亲参与教养对不同性别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儿童有不同的要求与期望,因而父亲在对不同性别的孩子进行教养时也会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父亲往往会更强调儿子在事业上的成就,会更注意培养儿子的独立进取精神,鼓励儿子参与更多的竞争与挑战,因而父亲在教养儿子时会更加的严格,有更多的规则约束与教导。而在对女儿的教养上,会更关心女儿的人际交往和家庭联结,鼓励女儿的依恋行为,注意培养女儿更多的女性特征,如富有同情心、爱心,敏感细腻地感受他人的情绪变化与需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等,在这样的差异教养下,女儿往往会比儿子发展出更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性别偏见逐渐被男女两性平等的观点所代替,再加上中国独特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儿子与女儿的对比与分化不再成为父母教育与抚养孩子的问题所在,父母一方面会根据孩子的性别来为孩子创设成长的环境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同时也不再拘泥于孩子的性别而限制孩子的发展范围和兴趣爱好,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为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机会,形成独立而和谐的人格与能力。
目前,我国对影响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家庭因素的研究仍然集中在母亲的作用或父母的共同作用上,传统观点仍然认为母亲是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抚养者,父亲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或影响较小。此外,我国目前出现越来越多的父亲缺失现象,我国对此的研究仍然较少,对于父亲缺失的情况下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仍有不足,同时尚需寻找更有效的方式将父亲的作用从家庭双方共同影响中分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