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修安那般那之重点“十六特胜”

合集下载

十六特胜(二)

十六特胜(二)

十六特胜(二)十六特胜胜在何处?到底殊胜在何处?殊胜在一个理观,就是有四念处的理观。

有理观的话,他能够证得无漏法门,也就可以转凡成圣,他殊胜点就殊胜在有一个无漏妙观,有无漏的观法,所以称为无漏禅。

对治力量比较弱是属于有漏,因为他的观想,事相上的观比较弱,所以他是属于世间禅定,他修的是世间禅定的路线,既走世间禅定的路线,同时又有理观配合,是这样一个情况。

比如有些人喜欢吃一些脏东西,像吃猪肚,肚实际上是胃,这里是指猪的小肠,我们很多人就喜欢吃猪的肚肠。

一个是猪肚,猪肚洗干净以后其实也是干净的。

猪的小肠实际上里面装的都是屎物,如果把这些东西洗干净以后,它还是可以吃的。

我们很多人特别喜欢吃这个东西,这个东西里面本身就是脏的食物,本身就很脏的,但是烧熟以后还是可以吃的。

假如是“六月臭肚”的话,那就不好吃了。

但六月的臭肚有虫、苍蝇之类的,因为太臭了,就不好吃了。

譬喻我们为了治贪欲,如治理自己强大的淫欲心。

像这样的修行人就是要修不净观。

“鄙贮屎物”,就是观身念处,就是观身不净。

“犹可强食”,指点我们在修观但观还没有成就的时候,这个还是可以观的,没有问题。

如“六月臭肚”是指九想观观成就了,这个时候就像六月份的臭肚,九想成就以后对身体特别厌恶、特别讨厌,对外境也好内境也好,都特别讨厌。

我们有些人九想观观了一段时间以后,吃饭的时候老是要恶心,好像饭也是很脏的。

他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他这个厌离心起来,然后对饭都咽不下了,这个消化能力就没有了。

“不复可食”,譬喻就叫人把自己杀掉算了,这个就是太过了。

十六特胜他是实际看到的,他看到的不是假想出来的,假想出来的话,我们想像的比实际身体还要来得脏,因为他拿最脏的东西来观想。

观想这个人死了,人活着看起来还好看一点,但人死了以后是太难看了。

然后还要再继续观,观到后来实在厌恶得不行,这个不净观是假想观。

而十六特胜他是亲眼看到身体三十六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是实际眼睛看到的这种境相。

南怀瑾南普陀打七(6)

南怀瑾南普陀打七(6)

南怀瑾南普陀打七(6)第十六集第五天第三十八讲(轻安的发起,南师自己的经验)诸位,善自用功,善护念。

诸大菩萨,善自护念。

大家问的问题很多,有许多差不多同类的,不能一个一个答了,这个问的问题的条子很多,没有办法一个一个答,等答完了问题又生出儿子问题来,子问题。

子问题又生子问题。

这个我只能抓重点整个答,希望大家很有智慧。

学禅的人看到前面烟冒了,就晓得有火了,等于我们大家都很有智慧,听到板响了,就晓得进餐厅去了。

你看这个智慧不要参的都很高。

其他的事也是如此。

不过有一个……刚才随手抓来。

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这个话头,这是话头。

你好像在话头上又找话头。

在那一个知道无梦无想的那个知上,你完全睡著了,还有个知吗?无梦无想时问你,完全睡著了,那个主人公在哪里?就说这个知吧。

“知”在哪里?无梦无想时。

是这个意思。

所以叫你们不要普通随便参话头,连话头都没有弄清楚,怎么参?这不是责备你,不是骂你,因为你问我,我告诉你。

告诉你讲得太详细了,又说我骂人。

我好冤枉哦,又没有个包公,世界上有个包公,我天天跪在他前面喊冤枉,不答复,又说这个老师看不起我,不答复我,又冤枉。

现在,先来个总的。

这个总的,关于修持有关系。

好几个人都问到,打坐起来,看了我的《如何修证佛法》或者各方面……打坐起来,如何得清凉、得轻安,而且问轻安的方法怎么达到的。

这个就麻烦的麻烦了。

不是说问问题不是这样,可见大家平常对于佛学也好、佛法也好,修持不用心。

我讲这个话先要声明,我把佛教、佛学、佛法三个,在逻辑观念上是分开的。

所谓佛教,本来是个广义的,我们叫广义,几十年前,现在你们叫宏观的,宏观的宗教。

宏观的佛教,那包罗万象。

我现在讲佛教是微观的,只管佛教这个宗教。

宗教归宗教,不管。

修个庙子大家拜拜,一天讲戒律、戒定慧。

大众过得好好的,这是宗教。

佛学呢?就是一般我们学佛的出家、在家的人,专门研究佛教的学问,或者是三论宗的,或者是天台宗的,或者是法相宗的。

这些有著作,这属于……甚至于把佛学变成普通学术哲学里面,这个都属于佛学。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打起坐来为什么思想不能宁静,念头不能清净呢?因为呼吸往来,风动,行阴的关系。

呼吸为什么往来?因为你思想没有宁静。

你说这两个哪个为主,哪个为附带的呢?都不对,两个平等的,天平一样。

你如果呼吸宁静了,思想也宁静了,这个天平也就平稳了,不是心先动还是气先动的问题。

思想就像飞鸟一样,乱跑的,你自己做不了主。

思想来不知所从来,去不知所从去。

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给你拉回来了。

但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们这个鼻子的呼吸往来,你平时也没有特别注意,现在坐起来什么都不管,能够听得见呼吸更好,听不见你也会感觉得到,感觉一进一出。

你感觉第一下,感觉第二下,思想跑开了,你就晓得两个分开了,赶快把它拉回来,所以道家又叫这个男女结合,阴阳双修,等于女人跟男人配合连在一起。

道家说阴阳配合中间有一个媒婆叫“黄婆”,就是“意”,你那个意识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

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来有来往嘛。

一上座什么都不管,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它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方法很简单的。

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佛就告诉你“数”。

怎么数呢?你知道呼吸出去,注意它出去又进来。

一进一出叫一息,你数一;再来一进一出,数二;再来一进一出,数三;记这个数字。

如果呼吸一进一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到十以后,还有个方法,不数下去了;再呼吸一进一出数九,再一进一出数八,倒回去数。

如果呼吸一进一出数到三,中间想别的了,不算数,重新来过。

再数呼吸一进一出数一。

如果数到六,又有别的思想岔过来,不算数,再来从一数起,这叫数息的法门。

可是你想想看,我们的呼吸本来天性一进一出,本来有的,对不对?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作用,感觉到自己有没有注意呼吸。

哎呀,不对了,它又乱想了。

这一心就有三个作用。

所以我们普通骂人不要“三心二意”,三个心二个意,你看我们生命里头多么闹热啊。

三心二意合起来归一心,你只要注意呼吸,不要太用心,自然放松,呼吸到哪里你不要管,你会感觉到的。

【南怀瑾老师】修安那般那之重点“十六特胜”

【南怀瑾老师】修安那般那之重点“十六特胜”

【南怀瑾老师】修安那般那之重点“十六特胜”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

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

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家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

这个你们都没有达到,想都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

(五)“除诸身行”。

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如果你练武功,可以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

(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

(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

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

(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

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

(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

(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

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

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有关。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

(十二)“观无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

(十三)“观出散”,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

所以,我们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丢掉。

【南怀瑾】:转识成智

【南怀瑾】:转识成智

【南怀瑾】:转识成智[转载]“转识成智”,南怀瑾修⾏并不是断了什么,⽽是回到本来。

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转。

是⼀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

凡夫也是⼈,佛、圣⼈也是⼈,转凡夫成圣⼈,只是这⼀转。

所以转识成智,⼋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

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转成“平等性智”;第⼋阿赖耶识转成“⼤圆镜智”。

这叫“四智”,转⼋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

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

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

智慧成就,是转⼋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唯识学的前五识转了,变成什么智啊?“成所作智”。

转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那就叫成就。

所以佛经上说:“纵使经百劫”,⼀个⼈纵使经过⼀百劫,我们做了的⾏为、做了的事,“纵使经百劫”,第⼆句你还记得吧?“业果终不失”吧?是不是这样?这是戒律上的⼀个偈⼦。

“因缘会遇时”,第三句;“果报还⾃受”。

所以⼀切起⼼动念⼀个⾏为,修⾏⼈之重要。

纵使经过了⼀百劫呀,“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始终没有丢掉的。

丢不开。

你说我证得空了,你以为把业也空了?果报不空啊。

“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所以有时候你遭遇的因缘,假设你上街,到街上过、到马路在巷⼦⾥过,⼈家楼上⼀个洗马桶的⽔,咚,⼀倒,好,你淋了⼀⾝!你说这是什么因缘呢?是不是?为什么刚刚淋到你呢?“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任何⼈,只要还活著,就⾃然会呼吸,但是⼀般凡夫不知道把⼼与呼吸配合为⼀。

假使⼀个⼈能修到随时⼼⽓合⼀,在道家也叫⼼息相依,他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修⽓可以修到念住⽓住,我们念头动的时候思想就会动,呼吸就会跟著动,安那般那出⼊息就会动。

如果思想真正停住了(注意不是空了,空也是⼀种住的⽅法),出⼊息⼀定会停⽌,这就是修息了。

南怀瑾法门整理(四谛, 十二因缘, 六妙门,十六特胜,四禅)

南怀瑾法门整理(四谛, 十二因缘, 六妙门,十六特胜,四禅)
五行气
上下左右中中带脉心肾肝肺胃
清洗九窍
洗脑[鼻子吸水嘴吐出]
洗食道[舌尖添小舌头]
洗胃[运气在胃里转]
十一切入
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
这十种穿入一切,包括身体.
六字诀
打坐以前,念六個字,是吐任脈的氣,把裏面的氣呼掉。
呵(读如“猴”)

這三個部分是管五臟


嘘(读如"河威"合音)



這三個字是管六腑,六腑是水的系統.

数出息
本来无我把病痛生命都呼出去
按中醫來講,
鼻子呼吸-督脈系統,管中樞神經系統;
開口呼出去-任脈系統,管五臟六腑

知息出
不理妄想不是分别无知而知
[不用特别去注意呼吸.自然地呼吸,只有知性在看着呼吸,记得知性不是在脑中]
知息入

知息长短
止长养息起报身息

知道就是观
[哪里难受病痛就忍在那里,并呼出去,用六字诀]
破了无明叫大彻大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开悟了
八忍忍;道类智忍;
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
呼吸
根本依
三种气[息]
长养气
呼吸
保养用的
报身气
胎儿业报身来的
能量的变动
根本气
精卵结合时的力量/投胎时
动能行阴证到就具神足通
肺是五臟,這裏怎麼又出來肺呢?肺外面有個網膜,像尼龍一樣細得不得了,為什麼我們會發炎、會咳嗽、會生痰呢?因為保護肺的這個網膜的水份不通,所以用“呬”。
嘻(读如"河宜"合音)
三焦
(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

南师讲述六妙门“六字决要领”.docx

南师讲述六妙门“六字决要领”.docx

南师讲述六妙门“六字决要领”“六字决要领”——南怀瑾讲述其一:现在我为你重复一次安那般那的要点。

这个法门依中国的天台宗,是有为工夫配合无为工夫一起的,上座后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净一下,即使是假想的清净也没关系。

其次,你调整清理身体内部。

一般人饮食男女没有断的,身体都有毛病,就成为修行的障碍。

天台宗用“六字口诀”来清理身体内部。

这个法门最原始是跟着佛法传到中国来的,不是天台宗的祖师们所创造的。

后来的中国的道家也学着用。

六个字和相对应的器官是:呵(读如猴)( hou)——心呼——( hu)胃嘘(读如“河威”合音)(hui )——肝吹——肾( cui )嘻(读如“河宜”合音)( hi)亦可读( xi) ——三焦(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学弥勒菩萨微笑表情呬(读如“斯” )( si)——肺(括弧内为国语发音)些字本身没有意,你每一口气拉一个字,但是不能出声音来,你只要借用它音的嘴形,以听不嘴中音和呼吸的声音准。

看我做(南示范)。

当你一口气吐出“呵” 的候,想在心部位的气,病气都吐出来了。

一口气吐尽了,把嘴一,身体自然会吸气来,完全不用你指,也不用力。

你如果在吐完气之后拼命吸气回来,是的做法。

另外五个字也是一。

好,你每次安那般那,第一,把念都抛开,放松身体。

第二,用六字口整身体里面的器官,或者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用呼气的方法清理。

例如,您得胸口的,可能是心或者肺的,就用“呵”或者“呬”字。

腰部不舒服可能是的,就用“吹”字。

余法推。

里面可以配合特定的作,可以武,有一种功夫可以把吐气成嘴中的吹⋯⋯我儿不完的。

做完全部六字口也要用上不少,把内部打干,气路通了,就自然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去注意呼吸。

我在第一天,大是五大中最重要的,所有的病都是因气不通而起的。

你做了清理,如果有那里不,再用安那排出病气气。

你如果思想不能清,能真好了出气,思想也会少了。

我人在大或者累极了的候怎么做?是不是叹一口气?对不对?叹出去就舒服了。

2023年南怀瑾推荐必背经典

2023年南怀瑾推荐必背经典

南师怀瑾推荐旳修行必背旳经典1.东西精髓协会会员守则南怀瑾2.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3.黄帝阴符经4.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法师玄奘造5.十六特胜6.百字铭吕纯阳祖师7.灵源大道歌曹文逸真人8.大乘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9.楞严法要串珠南怀瑾10.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南怀瑾1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2.永嘉禅师证道歌13.信心铭三祖僧璨14.十二时颂志公禅师15.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志公禅师16.十二因缘1.东西精髓协会会员守则南怀瑾先生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

学问以勤学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

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居众以谦恭为有理,言语以减少为直截。

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

济物以慈悲为主线,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易生,学问以勤学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

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居众以谦虚为有理,言语以减少为直截。

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

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济物以慈悲为主线,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南师说过的口诀

南师说过的口诀

南师说过的口诀
南师即南怀瑾,以下是南怀瑾说过的部分口诀:
1、佛为增上慢人,说一念无生,就坏了大事。

2、学问之道,宜假借之功,佛法叫作方便。

3、佛经所讲,都是方便说,都是从俗谛入手。

4、一切法皆是佛法,先须认清这个观念。

5、佛法是不二之法,二就是两边,不二就是中道。

6、佛法是入世的,不是避世的。

7、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并不是单独求佛就叫做学佛。

8、学佛法,尤其是出家的,千万要记住:小乘不修持成就,绝不能
9、成大乘的天人。

连天人境界都到达不了,人还做不好,就想成佛,那是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

10、打坐念佛也好,研究经典也好,这只是修行的助缘而已,我们不能忽略我们平常的生活。

有关十六特胜观

有关十六特胜观

有关十六特胜观.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

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六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杂蕴〉第一中.补特伽罗纳息第三之四(此《大毗婆沙论》是解释《发智论》的,以下方括号内,都是《发智论》的经文。

) [入息出息当言依身转耶?依心转耶?乃至广说。

]问:何故作此论?答:为令疑者得决定故。

谓《契经》说:“佛告长者,此入出息是身法,身为本,系属身,依身而转。

”《施设论》说:“何缘死者入出息不转耶?谓入出息由心力转,死者无心但有身故。

”此入出息一说依身,一说依心,或有生疑。

如是二说,俱不了义,或俱了义;欲显此二真实义趣,故作斯论。

[入息出息当言依身转耶?依心转耶?答:应言亦依身转,亦依心转,如其所应。

] 云何名为如其所应?有作是说:“于下中上如其所应,谓入出息小时下品、壮时中品、老时上品。

”如是说者:“由四事故,名如所应,谓入出息由四事转:一、有息所依身,二、风道通,三、毛孔开,四、入出息地粗心现前。

必具此四入出息转,由此故说如所应言。

”为显此义,复作是说。

[若入出息但依身转,不依心转;则在无想定、灭尽定位,入出息亦应转。

] 彼有入出息所依身、风道亦通、毛孔亦开,唯无入出息地粗心现前;以无心故,虽有三事,而阙一事,故息不转。

[若入出息但依心转,不依身转,则无色界有情入出息亦应转。

]彼界四事,一切皆无,故息不转。

[若入出息但依身心转,不如所应;则在卵[穀-禾+卵]及母胎中,羯刺蓝、頞部昙、闭尸、键南诸根未满未熟,并在第四静虑,入出息亦应转。

]问:何故羯剌蓝位息不转耶?答:彼稀薄故,若息转者,彼应流动。

问:何故頞部昙、闭尸、键南诸根未满未熟位息不转耶?答:彼身尔时风道未通、毛孔未开,若息转者,身应散坏。

然在卵[穀-禾+卵]及母胎中,从羯剌蓝乃至诸根未满未熟;尔时未有息所依身、风道未通、毛孔未开,唯有息地粗心现前;虽有一事,而阙三事,故息不转。

十六特胜七门分别

十六特胜七门分别
与外道共。十六特胜不共外道。具斯八义故
名特胜。名义如是。特胜不同离分十六。名字
是何。念出入息。若长若短息遍身。除身行。以
为初四。觉喜觉乐。觉心行。除心行。念出入息
复以为四。通前为八。觉心令心喜令心摄令
心解脱。念出入息复以为四。通前十二。观察
无常断离灭等。念出入息复以为四。通前十
六。名字如是。相状如何。言息短者。如人上山
净法聚因法中此卷有四门(十六特胜义 菩萨十八不共法义 二十种法师德义 三十七道品义)
十六特胜七门分别(一释名辨相 二约对四念分别 三所求成差别 四就位分别 五约禅分别 六就人分别 七随义分别)
就初门中先释其名后辨其相。十六特胜如
成实说。毘婆娑中亦广分别。言特胜者。此
观胜于不净观法故名特胜。胜相如何。释有
入息。此两分竟。第三四中言觉心者。以除心
行见心寂静故名觉心。令心喜者。是心或时
还复沈没。荣发令喜名令心喜。令心摄者。若
心还掉摄之令住名令心摄。令心脱者。若离
沈掉心则调停舍离二边。名令心脱。此亦远
从念出入息方便发生。是故亦名念出入息。
此三分竟。第四四中无常行者。由心寂定见
法生灭名无常行。所言断者。用无常行断诸
义如彼毘婆沙说。始终别论。初之十二备如
前判。后四通其见断修断及与无断。所缘如
上。唯是修断。八就名缘义缘分别。如毘婆沙
说。唯是义缘。非是名缘。所缘气息非名字故。
九自他分别。如毘婆沙说。此观通缘自他气
息。非唯自缘。十六持胜辨之麤尔
菩萨十八不共法义
菩萨十八不共法义出奋迅王菩萨问经。菩
萨行德超出二乘。不与彼同故曰不共。随别
担重疲极气息则短。行者亦尔。在麤心中气

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

安那般那的实修次第:(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尽”,(十六)“观弃舍”。

修行修禅定,想即生证果,先要转变“心法、色法”。

刚才我大概讲了所谓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转变。

色法何以要转变?《楞严经》最后,佛有几句重要的话:“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生因识有”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赖耶识先来投胎的;“灭从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

“理则顿悟”,禅宗讲顿悟,道理可以顿悟,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乘悟并销”,你悟到了,就空了。

“事非顿除”,可是生命业报,不是你悟到了空就空得了,还是要修的;“因次第尽”,就是悟后起修,一步一步工夫修来的。

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千万记住他老人家的话,不要狂妄。

记住哦!背来没有?(众念: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对了,修行千万把握,记住!刚才我们讲“六妙门”,你们真下决心,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

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

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家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所以我在书上经常讲,我有十二个字的咒语:“看的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不管是出家在家,人生都犯了我这十二个字的戒律。

道理上看得破,但是忍不过。

这一忍好难哪!想得到,理论上懂,做不来。

不管佛学道理讲得怎么好,都没有用,所以重点在修行。

刚才大概讲了六妙门,以后有机缘,我们再详细讨论。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

出入息”与“数息”之关系研究

出入息”与“数息”之关系研究

出入息”与“数息”之关系研究摘要:本文依据探讨《尼柯耶》及论典中的“出入息”及“数息”观法,试图从中看到两者差异性,首先呈现出《尼柯耶》出入息与后期论典及天台典籍中从出入息演变到“数息”关系考察。

根据巴利《尼柯耶》记载,观察“出入息”包含十六观,洞察气息的进出,能让身心平息断除心中的念想。

此外,出入息与四念处、七觉支,三者在修学过程出现了交涉,行者必先成就出入息而后进观四念处及七觉支。

根据《尼柯耶》中佛陀教导弟子们观呼吸,而后来演变成数息方法,从一数到十甚至数到一百次。

中间的变化点出现于早期部派典籍中,直至《瑜伽师地论》又出现新转折点,有从一数至百次的。

至于出入息后来在中国禅法中演变成数息方法,关于这方面大量出现于天台智者的著作中,他并将之发展到极致,这点是值得探讨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出入息;数息;四念处;七觉支;天台巴利语(ānāpānassati)是个复合词,被翻译为安那般那念、修息出息入、念安般、安般念、安般,及南传称之为入出息念或出入息念等名称。

ānāpāna由assasati (入息)和passasati(出息)组成,即入出息、呼吸。

sati意为念,即保持心对所缘念念分明不忘失。

入出息在禅法中指正念专注于呼吸进与出,维持久住定中。

此外,北传典籍有时使用数息一词,两者观法相同都把心专注于呼吸上面,但前者观身体与呼吸之后专注一心,而数息则用数呼吸从一数到十。

根据《尼柯耶》中佛陀教导比丘们要“观”息,而不是“数”息。

至于何时出入息转换成了数息?经过阅览《尼柯耶》及《阿含经》唯有一处出现过数息这个词语。

参见《增一阿含经》:“数息长短,分别晓了。

[1]”本经译者为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他也是翻译《中阿含经》的人。

数息一词也出现于鸠摩罗什译《坐禅三昧经》讲述“对治思觉法门”使用数息方法从一数到十[2]。

此外,参见《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出现数一至十念的概念。

部分部派论典如《阿毘昙甘露味论》、《阿毘达磨顺正理论》、《阿毘达磨藏显宗论》及唯识典籍《瑜伽师地论》曾经出现过。

《南怀瑾的16堂佛学课》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南怀瑾的16堂佛学课》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05
5.善待 生活,一 切随缘
第十四课 真正的信仰是心灵 的恭敬
1.信仰如暗 1
夜灯塔
2.心为修行 2
初渡头
3 3.真正的信
仰在于心灵的 恭敬
4 4.不要盲目
崇拜偶像
5 5.莫忘心灵
后花园
第十五课 解脱和悟道
1.开悟前必须要 走的路
2.开悟与不开悟 有什么不同
3.起疑才能有悟
4.释迦佛抬头悟 道悟的是什么
03
3.每一 种创伤, 都是一种 成熟
04
4.你永 远要感谢 给你逆境 的众生
05
5.不受 磨炼不成 佛
06
6.忍辱 负重不觉 苦
第五课 不过于追求圆满
1.有缺陷才是圆 满
2.婆娑世界,婆 娑即遗憾
3.把缺陷当作动 力
4.永 1
内心的和谐
2.心不正, 2
第十六课 参透生死,生命只 在呼吸间
1.云水随缘, 1
随遇而安的境 界
2.思考死的 2
意义,收获生 的彻悟
3 3.当下即是
佛境
4 4.静心,方
能品出人生真 味
5 5.生不快活,
莫若死去
谢谢观看
06
6.成佛 的一句箴 言
03
3.心定, 则万物莫 不自得
05
5.过分 忧虑是一 种慢性自 杀
第十一课 只有学问,没有门 派
1.学佛要从 1
科学角度出发
2.不识本心, 2
难以开悟
3 3.学法还要
会思考
4 4.一切皆可
为佛法
5 5.学无常师,
多方求教
第十二课 自由自在佛,逍遥 人世间
1.不住于相, 1

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

一知息入修习特胜之初。

正依随息。

故以知息入为门。

即代初数息调心之法。

所以然者。

数息则闇心而数。

故观慧不明。

今知息入。

则照息分明。

故解慧易发。

是以用知息入为调心法也。

若将十六特胜。

横对四念处者。

从知息入去。

有五特胜。

并属身念处观二知息出修特胜者。

当以此知息出代数息初调心法也。

意如前释。

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观也三知息长短修特胜者。

藉观以调心。

心既静细。

则照了渐明。

若得粗住细住。

及欲界定。

定中暗障薄。

即便觉息入出。

长短之相也。

若对念处。

犹属身念处观也四知息遍身修特胜者。

从欲界定。

与观相扶。

入未到地。

故证未到地定时。

即觉身及定法。

悉皆虚假。

息之入出。

遍身微微。

如有如无。

既于定中。

照了分明。

染著心薄也。

若对念处。

犹属身念处也五除诸身行修特胜者。

从未到地。

欲入初禅时。

常应观析。

因此若发初禅觉观之法。

则身心豁然开朗。

如明眼人开仓。

即自了了。

见仓中所有。

分别所证境界。

皆虚假空无人我。

既无人我。

谁作诸事。

谁受禅定。

是则颠倒所起身业。

皆悉坏灭。

故云除诸身行。

若对念处。

齐此犹属身念处观六受喜修特胜者。

既常与观慧相应。

若证初禅。

喜支即能照了。

因是喜生无过。

故云受喜。

若对念处。

从此有三特胜。

并属受念处观七受乐修特胜者。

既常与观慧相应。

若证初禅。

得乐支时。

即能觉了。

便于乐支。

不起见著。

以无所受。

而受乐触。

故云受乐。

若对念处。

犹属受念处观八受诸心行修特胜者。

既常与观慧相扶。

若证初禅一心支时。

即能照了一心。

不起颠倒。

于一心中。

获得正受。

故云受诸心行。

若对念处。

齐此犹属受念处观也九心作喜修特胜者。

离初禅入二禅时。

常自照了。

因是若发二禅内净喜。

则真喜从观慧而生。

故名心作喜。

若对念处。

从此有三特胜。

并属心念处观也十心作摄修特胜者。

既因观慧。

得二禅一心支。

即照了一心。

因是倒想不起。

故云心作摄也。

若对念处。

犹属心念处观十一心作解脱修特胜者。

离二禅入三禅。

常有观照。

是故若发三禅即能照了。

虽得妙乐。

心不耽著。

无累自在。

故云心作解脱。

若对念处。

十六锭金

十六锭金

治漏丹----选自元音老人《问答集》“漏丹是做工夫的大忌。

你年纪还轻,情欲未净,免不了要遗精。

现教你一法,以固精关。

每日早晚各做一次。

先将胸腹中浊气从口中呼出,然后闭口,提肛、以鼻吸气,吸足气后,停息(不呼不吸),然后呼气松肛。

闭气的长短随其自然,不可勉强。

动作要慢,越慢越好,这样做30次。

做时不可有欲念,否则亦不易收效。

做时如觉胸闷,可做4—5次,放下休息、散步,数分钟后再继续做。

”问:您所授固精之法,做完一个月后是否应继续修下去?30答:最好修下去,因你心不固。

时间长短须看自己的肺活量和闭气的时间而定,不可人人一备注:此法看似简易,实则却是修行门中不愿轻授、千金难换之妙法,名叫“十六锭金”,意即十六个字,字字贵如金锭:“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元音老人是大菩萨应世,志在众生离苦得乐,自然如口边闲话一样抖露真金与众生,不拖泥带水。

此法到底如何难得?看看某修行人对此的议论,便知由于有人秘而不宣,或所授有所保留,而致使此法越说越玄妙,莫衷一是,面目皆非:“十六锭金又称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诀,是道家养生的代表性功法。

此十六字为?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明·冷谦的《修龄要旨》初录此法,并誉它为至简至易之妙诀。

其后《赤凤髓》、《遵生八笺》、《脉望》、《养生秘录》、《医方集解》和《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等均介绍了此法。

今人诸多气功著作,也都推荐了这一功法,可见十六锭金至今仍有广泛影响。

但各家对此法的解说却颇有不同,如有的说,鼻吸清气只送至丹田;有的则说,吸气入丹田后再经督脉而直上头顶囟门处。

又如对提气入督,有的说是配合呼气;有的则说是配合吸气。

”南怀瑾的一段话或许可以为此法之难得作个注脚:“学道家、密宗的,有个十六锭金,很重要,你们听一听懂了,好好炼,对身体特别好。

方法是站立姿势,随便你马步也好,姿势一摆,“一吸便提”,鼻子一吸,下面就提上去,上面压下来,上下两个气接上,“气气归脐”,归到肚脐;“一提便咽”,上面口水咽下来,“水火相见”,这叫“十六锭金”。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现在我为你重复一次安那般那的要点。

这个法门依中国的天台宗,是有为工夫配合无为工夫一起的,上座后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净一下,即使是假想的清净也没关系。

其次,你调整清理身体内部。

一般人饮食男女没有断的,身体都有毛病,就成为修行的障碍。

天台宗用“六字口诀”来清理身体内部。

这个法门最原始是跟着佛法传到中国来的,不是天台宗的祖师们所创造的。

后来的中国的道家也学着用。

六个字和相对应的器官是:呵(读如猴)——心呼——胃嘘(读如“河威”合音)——肝吹——肾嘻(读如“河宜”合音)——三焦(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呬(读如“斯”)——肺(括弧内为国语发音)这些字本身没有意义,你每一口气拉长读一个字,但是不能读出声音来,你只要借用它们发音的嘴形,以听不见嘴中发音和呼吸的声音为准。

看我做(南师示范)。

当你一口气吐出“呵”的时候,观想在心脏部位的业气,病气都吐出来了。

一口气吐尽了,把嘴一闭,身体自然会吸气进来,完全不用你统指挥,也不用费力。

你如果在吐完气之后还拼命吸气回来,是错误的做法。

另外五个字也是一样。

好,你每次练习安那般那,第一,把念头都抛开,放松身体。

第二,用六字口诀调整身体里面的器官,或者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用呼气的方法清理。

例如,您觉得胸口闷闷的,可能是心或者肺的问题,就用“呵”或者“呬”字。

腰部不舒服可能是肾的问题,就用“吹”字。

余法类推。

这里面还可以配合特定的动作,可以练武练剑,有一种功夫可以把吐气变成嘴中的吹剑……我们这儿讲不完的。

做完全部六字口诀也要用上不少时间,把内部打扫干净,气路通畅了,就自然进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别去注意呼吸。

我在第一天说过,风大是五大中最重要的,所有的病都是因为气不通而起的。

你做了清理,如果还有那里不对,再用安那排出病气业气。

你如果思想不能清净,能真练好了出气,思想烦恼也会少了。

我们人在大烦恼或者累极了的时候怎么做?是不是长叹一口气?对不对?叹出去就舒服了。

安那般那呼吸法门

安那般那呼吸法门

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南怀瑾先生在《禅观研究三讲》中说:“天台宗讲究止观法,即是从十念法中之安那般那入手。

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师传与达赖、班禅以后所讲的止观法门,与天台宗几乎是同一路线,也是从安那般那出入息修法入门。

”又云:“安那般那是炼出入息,包括显、密许多方法,而原则只有一个。

若加以度婆罗门、瑜伽术、中国道家,至少有几百种方法。

方法虽多,但归根结底是炼气息。

”南怀谨老师曾对念安般法门之优点和重要性,作了十分精辟之描述:一、“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样,《阴符经》上有一句话——“禽之制在气”,这是一个重要的口诀,也就是方法。

念头抓不住会乱跑,思想不能专一,就是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散乱心就散乱了。

“欲从心起,息从心定。

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修这个法门,对身心都好,寿命也可延长。

二、四大中最重要的是风大,就是呼吸往来的气。

一口气接不上来就会死亡,所以气最重要。

念头与呼吸有很大的关系;思想越散乱,呼吸就越乱;思想细了,呼吸跟著细了。

到鼻子不呼吸时,才叫做“息”。

所以打坐作功夫,调不好息,谈不到得定;也谈不到止观的“止”,充其量只不过有一点影子而已。

打坐后身体变好,并不是你方法修得好,是静坐中,无形中在调息,气息变细了,身体便转好一点。

如果我们把意念专一起来修持,那效果就更大了。

三、我们修持之所以不能得定,是因为身心没有调整好,尤其是身体的障碍太多,身见是最难去掉的,我们一打坐修定,身见——身体的障碍就有了。

因此,不能去掉身见,想进入定境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如何去掉身见?在修持方法上,修出入息是比较容易的。

四、修出入息,身体会特别健康,这时精神健旺,可以却病延年。

虽然却病延年及返老还童,并不是我们修道的目的,但能作到身心健康,求证道业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密宗有宝瓶气、金刚诵、九节佛风等修法,走的是瑜伽术的路子,因为身体四大不调,想打坐得定绝无可能。

气息调整不好,身体也不会健康。

五、修安那般那最容易成就,因为生命的根元在气。

安般法门重点在「出气住」(南师衣中珠之探寻系列)

安般法门重点在「出气住」(南师衣中珠之探寻系列)

我们可以发现,南师曾多次于不同的场合提到,修习「安那般那」法门,若要成就得快些,就应注意「出气住」。

我现在摘录如下几段:《南禅七日》中有云:「…所以佛告诉你,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暖知暖,而且要想注意证道,要想成就得快,注意出息那个时候,住叫做息住。

住家那个住哦,不要在入息的时候注意“住”,这是问题啊!出息,在这个时候定,那么你……那变化大啦,慢慢,你智慧也开了,身心都起了变化,…」《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中有云:「…要想容易得定,证得涅盘,注意呼气,不是注意入气。

不要认为呼吸进来保持在哪里,才能健康体能好,那完全错误。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中有云:「…修涅盘注意出息,出息怎么数?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

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啊,让它一齐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

你如果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先试—分钟再说。

…」这又是一个有关修持而非常重要的讯息,是实修实证的经验,是生命科学的秘密。

南师所传「安那般那」之独特处古来一般将「安般」法门的「出入息」解释为「出、入息」,也就是指「出息」与「入息」两件事。

而南师却有独特之解读,他认为「出入息」是「出、入、息」三项功能,即「出」(出气)、「入」(入气)与「息」(休息─不出也不入),而重点在于「息」上。

不论「出气」或「入气」,都是生灭中的动态,是变迁的过程,是难以把持的,更是无法定于其上的,而不出也不入的「息」,是一段静止,是休息,修持可以止、定于其上。

这不是光靠学理能弄通的,这完全是一个实证的修持经验。

佛陀教我们:「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冷知冷,息暖知暖,…」一般都解释成「呼吸」的长、短、冷、暖,但若以那不出也不入的「息」来讲,可能就更具有贴切的意义了。

而呼吸过程的「息」,又有两种,呼吸由「入气」转入「出气」时,有剎那间的不呼也不吸之状况,那就是「息」,同样的,而由「出气」转入「入气」时,也有一段「息」。

观息十六法——精选推荐

观息十六法——精选推荐

十六特胜】十六特胜,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来遣去。

言特胜者,从因缘得名。

如外道等,并能修得四禅四空,而无对治观行,故不出生死。

此十六法,有定有观,具足诸禅,能发无漏,故名特胜也。

又十六法,对四念处,每念处有四法,共成十六特胜。

于四念处之观,又修此十六特胜,始于调心,终至非想地。

地地观照,能照无漏善业,而无厌恶自害之失者也。

解有多般,兹录其一。

一、知息入观入息至于气灭。

二、知息出观出息止至于鼻端。

三、知息长短观息长短,若身不安,心多散乱,则出入息俱短,若身安心静,则出入息俱长。

四、知息遍身息遍身者,形心既安,则气道无壅,如似饮气既,统遍身中。

五、除诸身行想受为心行,觉观为口行,出入息为身行。

既息遍身中,患彼觉动粗念,除诸粗故,名除诸身行。

六、受喜七、受乐虽有微喜,乐能遍满。

身识既满,内心喜悦,故名乐。

八、受诸心行既受乐在怀,必有数法相随,倚心乐境故。

九、心作喜既止心一境,未有慧解,必为沉心所覆没,以喜举之,令不沉没,故名作喜。

十、心作摄喜心动散,则发越过常,摄之令还,不使驰散诸缘,故名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心不掉散,均等无累,故名解脱。

十二、观无常已得自在,不为沉浮所败,故能观诸法无常,念念生灭,不可乐也。

十三、观出散此身不久当散坏,磨灭之法,非真实有。

十四、观离欲此身唯是苦本,心欲离之,故名离欲。

十五、观灭是心住灭,多诸过患,不欲住故。

十六、观弃舍观此诸法,皆是过患,故名弃舍。

十六特胜观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品位的一种系统性强的禅定方法。

按佛家禅定理论,先止而后观,观中必然有止,虽以观命名,但仍属止观双运禅定方法。

相传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时,曾教一些弟子修不净观以断贪欲,但一些弟子修不净观后产生极端厌世思想,有些人自杀了。

为防止再出现这种事件,佛便改教弟子们修十六特胜观。

这种禅定方法,在修持过程中可以使修持者身心领受喜乐,并可令修持者虽入正定而不染着于诸禅的智慧,且次第分明,步步可证,易于坚定信心,直至菩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怀瑾老师】修安那般那之重点“十六特胜”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

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

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家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

这个你们都没有达到,想都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

(五)“除诸身行”。

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如果你练武功,可以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

(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

(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

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

(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

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

(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

(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

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

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有关。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

(十二)“观无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

(十三)“观出散”,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

所以,我们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丢掉。

(十四)“观离欲”,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

然后,证灭尽定。

(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我们也可以做到邓隐峰祖师一样吧!在这个时候到“灭尽定”,所谓涅盘境界,还不算数。

(十六)“观弃舍”,还要丢掉放开,转到大乘去了。

修习这十六特胜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门困住,六妙门是初步,不算什么,重点在十六特胜。

...... 所以修安那般那,刚才我们讨论过的重点,就是这一“知”,你们都知道嘛!这个知性不在气息,也不在地水火风,也不在空,无所在无所不在。

所以,禅宗祖师一句话:“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这一“知”哪里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

《金刚经》上佛也告诉你,“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这个“知”不要你去找的,本来存在。

我们大家平常在用它吧!当然在用,这个不要再追问你们了,再问太看不起人了,你们当然知道。

我们茶来知道喝茶,饭来知道吃饭,累了知道累,睡觉知道睡觉,舒服不舒服都知道。

这一“知”本来在这里,不要你去修的,如果我们变牛变马变狗,也知道变牛变马变狗了。

只不过,不知道自性来源在哪里。

如果问这一“知”从何处来,谈大乘般若时再讲,现在不谈了。

现在你们做工夫,先不要问这一“知”从哪里来,要先认识“知性”。

你们都在修行,打坐闭关,但是为什么都没有进步?理上不清,理都没有搞清楚;一方面没有真下功夫,忍不住。

所以古人讲修道,“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要忍得住。

我们看到多少青年学佛修道人,都是一点都忍不住的,刚坐一下,外境有一点挑逗,他马上动了,跟到外缘跑了,自己还认为有理由。

...... (十六特胜)第一句是什么?(众答:知息入)对。

比如由六妙门开始,你们坐在这里一边听,一边知道自己呼吸进出,能够做到吗?老实讲,做不到,绝对做不到。

假定有一位坐在这里,一边听话,一边还写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进进出出完全知道,这个人差不多可以谈修行了,这叫“知息入”。

我这样一讲,你们自己测验一下嘛!一边听一边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这里开始。

等于说眼观鼻,鼻观心;这个观不是眼睛去看的观,是心来观。

如果是这样修行,很快有进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们现在听到呼吸没有?听到没有?听不见,你们哪里听得见!只靠一点感觉嘛!就是说,随时要跟这个感觉的出入息配合为一,这样才叫做修行,修止观。

如果打起坐来,再勉强找个呼吸来配合,那算个什么修行,算老几啊!就像我现在跟你讲话,我知道自己呼吸的“进、出”,你要学我一样,脚还在跳手还在动,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气息进进出出,没有一点不知道。

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然后第三步知息长短就难了。

知道自己的息往来长短,第一步,是在鼻孔里知道哦!你如果工夫进一步,自己浑身的每个毛孔、细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会知道。

所以,你看过武侠小说,武功高的人,有时候被人用石灰蒙上头,蒙了以后,结果死不了,他的肛门在下面呼吸。

这不是做不到的,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在呼吸。

研究《达摩禅经》就知道,这一段知息长短,讲得很细了。

有时候长中之长,有时候短中之短,有时候短中之长,有时候长中之短,为什么祖师们把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么清楚?虽然他交代清楚,也要你自己用过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话,也觉得交代不清楚。

我可以告诉你,有时候是“长中之长”,觉得出息也长,入息也长,在某一种时候感觉到出息很长,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没有回来。

回来以后,觉得气回来一下很短,已经够了,所以是“长中之短”。

有时候是“短中之长”,身体内部,觉得呼吸需要吸进来,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继续在吸,一直到脚底心,一直到脚趾头都充满了,这是短中之长。

还有“短中之短,长中之长”,每一样都不同,这是跟你讲理论,你要去体会把工夫做到,不是开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长短,我只讲了几个,这个里头包括很多内容,详细你们去看《达摩禅经》。

这是吩咐你们注意,要自己用功去体会,不是讲空洞的理论,千万不要妄语骗人,骗人要下地狱的,那是千生万劫地狱果报啊!然后“知息遍身”,你到知息长短以后,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

你们修持到达这个定境的时候,鼻子的呼吸已经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没有作用,这时才晓得全身每个细胞、每个地方都在呼吸,气都充满,气脉都通了。

到这个时候,还没有“除诸身行”。

甚至像丁师和丙师,他们两位前天的报告,就晓得内部五脏六腑,也在呼吸,那个白骨放光,每块白骨都在呼吸。

所谓呼吸是生灭法,有来有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自然在动。

知息遍身,气充满遍身了,乃至晓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

并不是是发胀,也不是说,像有些练武功、气功的那样发胖。

想要发胖的话,那你还不如到街上的脚踏车店,拿个充气筒套在这里,哗啦嗒几下,马上发胀,发胖了!到了知息遍身,这个时候已经不谈什么数息、随息了。

也不要数,也不要随,随时息跟念两个配合为一的,随时知性清楚的,这样才叫做修行。

不管修密宗,或什么法门,不到这个禅定,不要谈修行了。

再进一步是什么?(答:除诸身行)“除诸身行”,这个时候身上行阴作用不动,充满了,身体跟虚空等于合一,这个身体内外是通的。

比如你们练少林武功,童子功,到这时候,两个睾丸缩上去,自然的缩到肚子里。

这个时候缩也好,不缩也好,谈都不要谈。

第六是“受喜”,到这个时候,心里感觉,非常的高兴,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骗人的,是真的。

第七“受乐”,全身喜乐,喜乐是禅定境界,所以初禅叫“心一境性,离生喜乐”。

慢慢有一点跟现实脱离关系,人世间一切的事,不会烦恼到你,可以入世不烦恼。

不过,为什么不翻成“喜受、乐受”,而翻成受喜、受乐呢?“受喜、受乐”是自己发动了,到达这个境界,就接受了。

第八“受诸心行”,刚刚说了“除诸身行”,没有身体的行阴感受了,这里又“受诸心行”,那不是矛盾吗?不矛盾的,这是进一步了。

受诸心行,这个肉体的心,看到外形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实际上,身体内部整个四大气质变化,已经不是普通肉体了,这个身上行阴的感受,也统统不同了。

这时生活习惯达到了“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财色名食睡五盖,都会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没有关系,有水喝就可以了。

“受诸心行”,在这里头,差不多可以证入初禅到二禅去。

然后,“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解脱但还没有证果哦!还没有征得初果、二果罗汉境界哦。

那个要配合教理,就要参考《俱舍论》,“贪瞋痴慢”的习气改变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会明白。

如果到这一步,习气动都没有动,还是同以前一样,那就不是修行。

一直到这里,还是属于色法上的工夫,在地水火风的色阴,和受阴境界里头作工夫。

可是你要注意一点,在这个用功过程,今天晚上我们讲得很顺利,听起来很容易,事实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参考《楞严经》的五阴解脱。

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这个时候忽然有神通了,什么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别本事了;实际上你已在五阴魔境界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比如昨天李居士告诉我,有个出家人有很多神通,我说又是落在想阴境界里了,叫她答覆他。

修行特别注意,在这个五阴境界,归纳起来有五十种阴魔,受阴有受阴的境界,有时候会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还以为是发了神通。

所以千万不要作圣解,修行第一要注意,时时把握《金刚经》上几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有神通又怎么样?一概不理。

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没有神通!容易得很啊。

等于我告诉出家同学们,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啊!千万记住。

所以到心作解脱以后,转了,后面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阴和行阴解脱了,心意识解脱了,然后就“观无常”,你工夫能做到就了不起了。

是不是无常啊?你不修行,不作工夫,工夫就垮掉了;所以说诸行无常嘛!“观出散”,这个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观出散的话,修到某个阶段,你走的时候,不要说预知时至,甚至打个坐写个偈子,说声再见,自己就化成光没有了。

这个以后,“观离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证得小乘的“有余依涅盘”,证得“灭尽定”,还不是证得“无余依涅盘”。

所谓灭尽定是灭什么呢?思想、知觉、感觉,统统空完了,这叫灭尽定。

“想受皆灭”,有意的把它关闭起来,这个时候生死可以请假。

“啊呀,这个世界不好玩,我准备过个一千年以后再来,入定去吧!”这是可以做到的。

...... 十六特胜,最后就是“观弃舍”,连有余依涅盘都不进入。

所以《楞伽经》诸大菩萨赞佛,“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佛不入涅盘,也没有涅盘可入,自性现在就在涅盘中。

这是大乘另外境界了。

换句话说,“观弃舍”修到这一步,由小乘转到大乘,真正是大菩萨的境界了。

---摘自南师著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