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和启示
摘要:本文从城市中心区的概念入手,系统介绍了国外的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发展历程、理论思潮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对我国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更新;分区;建设;启示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urban central district,i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in the regeneration of urban central district systematicly,it also introduces the trend of theory and the achievement. At the end,it points out the inspiration to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Chinese real situation.
Key words: urban central district;regeneration;zoning;construction;inspiration
一、城市中心区的内涵
城市中心区一般是指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的核心区域,它不仅是城市的中心,而且是区域的中心。
城市中心区有不同的类型,一般有Downtown、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RD (Central RetailDistrict)以及根据规划建设需要而划定的在城市中居于中间位置或是有中心性功能的区域。
[1]
二、国外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许多国家经济陆续复苏,全球性的城市化进程,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出现。
据1980年国际统计资料所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达到60%以上;不少发展中的国家,也不甘寂寞,奋起直追。
如墨西哥城,20世纪初,人口只有30多万,到了1980年,发展到了1500万。
几十年时间翻了好几番,一跃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城市建设这样惊人的发展速度,严格地说,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的。
因为城市人口剧增之后,城市配套建设跟不上,紧接着便出现了居住用房奇缺,供水供电困难,道路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治安混乱,加之工人失业等等现象,问题到了十分复杂、严重的地步。
除此之外,连锁反应的另一巨大而复杂的问题,是“内城渗透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郊区化现象。
城市郊区化现象如果管不住,内城诸多问题影响面将再次扩大,无边无际,那就会陷入难以救药的境地。
[2]
针对大城市过度集聚的种种弊端,许多学者开始探索解决的办法:
1).集中与疏散——城市结构的塑造
建筑师赖特主张“分散”,赖特试图将乡村生活的模式移植到城市中来;1898年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该理论是“以有计划的疏散代替盲目的集结成块,以分散代替垄断式的集中,以较高形式的统一代替混乱无序。
” (刘易斯·芒福德)1934年伊里尔·沙里宁则提出了“有机疏散”的理论。
这些主旨为“疏散”的理论对二战后西方城市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柯布西耶对大城市的态度则崇尚“集中”。
他认为不仅大城市人口的集中是发展趋向,而且城市交通也应该同样集中。
柯布西耶于1922年在巴黎300万居民城市规划的改建规划方案中,设计出6个复杂的城市中心车站,而在城市单一的中心——240公顷的四边形广场上则布置了24幢高60米的摩天大楼,充分体现出集中的思想。
2).分离与混合——核心功能的组织
1933年“雅典宪章”发布之后,城市土地规划的分区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成为城市规划操作的主要理论依据。
这种理论倾向于将不同使用性质的土地分隔成若干同质的区域。
区内的每块土地都可以用同样一套标准法规来加以管制,因为简单易行,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
但是对城市中心区的更新而言,它有明显的弊端:(1)不利于历史建筑的保护。
(2)助长某些地区的衰退。
(3)缺少对土地使用和开发尺度的统一考虑。
同时,分区法规还忽略了把建筑的地面层用作商业用途,同时也失去了为市中心区和邻近社区提供重要街面人行活动联系的价值,把丰富的、复杂的城市功能简单化。
20世纪50-60年代,以简.雅各布斯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功能混合和社会多样化理论。
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多样性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重要原则,她反对那种认为城市多样性是意外的、无秩序的和无规律的观点,并总结出四个多样性存在的依据:(1)城市需要混合的基本功用,将人们的出行时间分散到一天内的各个时段;(2)城市需要小的街块,增加街道的数量和面积,增加人们接触的机会;(3)城市需要不同时代的老建筑,满足经济能力不同的功用的需要;(4)城市需要充分的人口密集,使各种功用充分发挥经济效能,增加城市的舒适性。
[3]
3).激进与渐进——实施操作的方式
城市中心区的更新落实到具体的实施操作层面,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激进”式的,追求城市更新的速度,希望对城市中心区实施彻底的变革;另一种是“渐进”式的,讲究城市更新的质量,强调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体验。
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常常给城市中心区加上一个结构,后者则倡导自下而上的途径,寻求与城市中心区原有结构的协调。
6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对于大规模城市更新不同角度的反思表达出对“渐进”式更新的向往和对人类体验的关怀。
1961年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只是“表面上换上一种新的形式,实际上继续进行着同样无目的的集中并破坏有机机能,结果又需要治疗挽救”。
[4]简.雅各布斯认为“大规模计划只能
使建筑师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群众则总成为牺牲品”。
1975年,C·亚历山大在他的《俄勒冈校园规划实验》中也对大规模重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以往的大规模形体规划对现状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忽略和摧毁了城市历史环境中存在的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但不经济而且导致了城市宜人环境的丧失”。
[5]此外,国外其他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立场和角度指出了以大规模计划和形体规划处理城市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的致命缺陷。
同时,他们对传统的渐进式规划和小规模改建方式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三、国外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开展情况
为了保护旧城历史文化核心,振兴旧城地区的经济,各国开始了旧城中心区的复兴建设。
如何把人们的目光重新吸引回到旧日的城市中心,国外在二战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城市中心区的更新。
1.1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
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指出:“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
近年来,各国的城市中心改造,纷纷开始重视文脉,结合步行区建设,保护历史建筑,维护原有的商业服务设施和旧建筑传统风格外貌,进行内部更新,满足现代使用要求,如将银行改成饭馆,老别墅改成文化中心等;并且加强了对历史街道、广场等城市空间和城市结构肌理的保护。
1.2 对公共活动空间、绿色开放空间的设计
有轨交通割裂了城市商业中心的整体性,造成了拥挤不堪、污染严重的局面。
为改变这种情况,中心区设计必须符合环境质量的要求,亲切宜人,自然开放,才会有活力。
步行街就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线形商业区设计。
步行街区的建设是西方70年代初期环境整治的主要内容。
如德国的哥廷根市和慕尼黑市将旧街道改建成步行区,禁止汽车通行,电车由地铁代替。
美国同期把200多个城市中心区的主要街道改成步行街。
同时其他的公共空间如露天广场、中庭、有顶街道等都使建筑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并起到人流集散、公共交往、活跃建筑立面的作用。
绿化和水体代表自然的亲和力,在钢筋混凝土、玻璃林立的城市尤显珍贵。
适当地加以设计,提高了环境质量。
1.3 居住区与社区改善
战后郊区化的出现,城市中心人口外迁,造成中心区失去活力。
许多城市
采取保护性整治政策,对中心区旧建筑改造利用。
美国在社区改善中往往由政府出资改建低层、多层单元式住宅,使居民有良好的邻里关系,增强归属感,改善社区环境和恢复城市中心区活力。
1.4基础设施改建
老城中心区基础设施一般都已老化,交通拥挤紧张。
改造中心区首先要改善中心区周围的交通系统,使中心区易于出入。
另外,随着步行街的建立,需要另外的交通辅助设施。
西方国家在整治中利用城市地下铁道和市郊快速列车的建设,同时结合城市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组成覆盖全城、易于接近中心区的高速快捷的交通网。
四、国内城市中心区的更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已呈蓬勃展开之势。
对照国外中心区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我国城市中心区的更新通常有以下类型特征:
1.商业街的沿线更新
以“中华商业第一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修建为代表, 从1999年起,全国上下开始了用步行街的修建来带动城市中心区的浪潮。
如北京王府井大街改造、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的建成,成都市春熙路步行街的建成等。
这些商业街都处在老的商业区中,本身是历史老街,近年来受城市中大批现代化商业设施建立的影响,日渐衰退。
步行街的改建以及周边公共空间(广场、绿地)的兴建,极大地带动了中心区的商业。
现阶段我国城市商业街的更新较之80年代初期有了明显的变化:(1)改建规模增大。
从过去的沿街一层皮的整治到当前基本上能够做到两侧成街坊改造,街道两侧的进深也相应增加。
(2)两侧商场大型化。
80年代初期的“成街改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商场的规模受到限制,现阶段商业街改造后往往兴建一些大型商场。
(3)商店的经营品种逐渐转向中高档。
(4)逐渐开始注意良好购物环境的营造,增辟街头绿地和重视两侧历史建筑的保护。
(5)商业街更新不仅为沿线地块,而且为周边地区的更新创造出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6)“以地养路,以路兴地”成为一种普遍的模式。
道路的改建提升两侧地块的区位潜值,推动两侧地块的更新,两侧土地的出让金也成为商业街改造中的重要资金来源。
[7]
2.中央商务区(CBD)的建设
近20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向的日益明显,生产的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业高度聚集于少数中心城市。
商务办公机构的集中导致办公空间的需求迅速增长,在世界范围出现大规模商务办公区的开发建设热潮,较具代表性的有:巴黎的拉·德方斯、纽约曼哈顿的巴特利花园城、伦敦的道克兰码头区、
横滨MM21等等。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的经济背景不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高速增长期,但是几个较具实力的沿海大城市已经开始建设CBD,如上海和北京。
3.历史文化聚集区的整治
以寺庙为核心的周边区域,往往是我国城市历史上的繁华地区所在。
以寺庙为核心的繁华地区由于大多历史区位优势明显,有的还兼具交通枢纽地位,城市更新易于实施(如北京的白塔寺地区,上海的静安寺地区)。
也有的寺庙宗教地位显要,有着国际上的影响,出于城市形象上的考虑,政府也下决心进行改造(如北京的牛街地区)。
历史文化聚集区的更新改造也是增强城市中心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五、对国内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启示
对比中外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情况不难发现:尽管各国的城市中心区面临着各自不同的经济和形态的问题,但无论从其各自的发展历程还是所采取的方法手段上都有着共通之处。
由于国外城市中心区的更新相对较为成熟,故其城市中心区建设的例证以及现代城市中心区的功能特征对我国城市中心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1)现代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商务、文化、信息等功能有相对集中的趋势,在我国多数城市需要形成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信息中心,以满足其功能相对集中的要求;
(2)避免中心区“郊区化”。
如果在中心区建设类似于郊区的建筑,就会失掉自己的个性,而且会难于与郊区竞争;
(3)提倡高密度的、紧凑型开发,保证中心区的步行适宜性和可达性;
(4)创建多功能的中心区。
成功的中心区可以向市民提供更多选择性的居住、工作、购物、文化娱乐、管理和旅游设施;
(5)加强历史遗产与文化保护。
没有什么能比保护那些有独一无二个性的建筑更能明显地把中心区和郊区区分开来;
(6)保护和发展公共空间。
这种空间对保持一个社区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7)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前提,新区开发需要较大的投入;
(8)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应发掘自身的特色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展望21世纪,城市中心区应致力于发展更强的个性,每个城市都该突出自己中心区独特的方面,要抓住本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特征,不要盲目地使用教条,在中心区更新的过程中寻找那些别人所没有的特征与机会,而不是简单地抄袭别人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中心区更具活力与魅力!
参考文献:
[1].朱才斌、林坚,现代城市中心区功能特征与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00(4)
[2].耿慧志,大都市中心区更新的理念与现实对策,《城市问题》,2000(2)
[3].方可,简·雅各布斯关于城市多样性的思想及其对旧城改造的影响,《国外城市规划》,
1998(1)
[4]. [美]Lewis Mumford著,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89
[5].C·亚历山大,《俄勒冈校园规划实验》,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6].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报》,1999(6):P4-7
[7].梁炯,城市中心区的复兴与长沙中央商业区(CRD)的改造,《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4):P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