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道德的反思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深度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道德的反思——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深度解读
在世界文学史上,最能代表莎士比亚戏剧水平的是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刻划。他结合社会背景及其本人的主观感情意识,深入刻画了悲剧人物在殊途同归走向人生悲剧的过程中的性格内蕴和行动路线,揭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风貌和社会现实的某些特征。本文就莎翁后期著名戏剧巨作入手,从人性的灵与肉、道德等角度重新解读,感悟对社会进步发展起不可磨灭推动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巨匠,他笔下的人物可谓活灵活现,震撼感人。莎氏的四大悲剧人物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每当人们通过这些剧中主人公的言行,体悟到了人性光明和黑暗两个方面,唤醒了超道德的崇高精神,对建设和谐社会将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一、对人性层面的质疑与拷问
俗话说得好:“一样的M养百样的人”,说明人的复杂多样性。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有喜剧也有悲剧。所谓喜剧就是有一个快乐的结局,这是不言而喻的。悲剧就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并以及其悲惨命运为结局的艺术形式,它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莎士比亚的第一阶段主要以喜剧为主,而第二个时期则以写悲剧为主。后期他共写了七部悲剧、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数量只有第一时期的半,却极为重要。为什么?因为他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和艺术都更加成熟了,而且他毕生最重要的四部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都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人是灵(思想灵魂)与肉(自然身体)的高度统一体,其中的“肉”就是自我意识主体,首先必须作为一种属于人的自然实体而存在,之后才有精神的灵性和社会的本质。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对人的这种本质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此阶段戏剧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多为性格悲剧,而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也多体现在人格人性层次性与矛盾性方面,他那时的人物形象不是高大全而是活生生的“圆形人物”,且都有性格缺陷。虽然如此,他的悲剧及悲剧中人物之所以耐人寻味就是它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我认为以下四个元素或多或少是悲剧的魅力所在。第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第二,人性的缺点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悲剧。第三,对所谓命运的无可奈何。第四,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在《奥塞罗》中明显的悲剧元素就是奥塞罗性格的缺陷,只要是人总会有些嫉妒心的,这是人之常
情,更是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自己妻子的爱本来就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对黛丝德摩娜又爱又恨又怕。最终,亚果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无可奈何地将这种虚假的、毫无信任的、不牢固的爱情炸个粉碎。剧中哈姆雷特往往将奥和葛并举,可以看出母亲失贞一事给他的心理造成多么巨大的阴影,作为现代人来说,一个正常的人也会有如此的心理压力的。由于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对爱的欲望纠缠在一起,手足无措,以致痛苦万分。后来因听了谗言,杀死了美丽忠贞的妻子黛丝德莫娜,而等到他明白事情的真相后,悔恨交集,终于自杀,追随爱妻于黄泉下。《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该剧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人性的歌颂。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也告诫后来者“人生无常”的道理。葛罗斯特被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没有公平正义的“人吃人”非人性化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堕落、腐朽,也是体现了当时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莎氏另一个剧本《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失地农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刻画了主人公人性善良的一面。李尔王流落荒郊,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剧本还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读罢莎士比亚的名著,我不得不质问自己: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怎么啦?难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向往的,必将深得人心。
二、对社会道德的拷问
我们知道,艺术作品能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理性行为,在人类文明历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戏剧艺术是哲学的艺术,戏剧的悲喜剧人物的生命激情与生命历程的展开受制于理性控制,它所体现的悲喜剧意味总要交织着某种形而上的理性因素,而这种理性的因素其实就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就是一种道德取向。那什么叫道德?它就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理性的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高尚的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通读莎士比亚的几个时期的巨作,通过悲剧剧情和塑造的人物基本都能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规范人们的言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对悲剧人物作了界定,他认为悲剧人物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另一种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悲剧主人公必然是自身有缺点或缺陷的人,只有这样,他在追求实现自己的某种要求和理想时,才可能犯下悲剧性的‘过失’,从而落入悲惨的结局。”。戏剧里的悲剧认识层面的理性趣味能够让接受主体在审美感受中提高认识世界、认识真理的能力。因而,阿瑟?密勒在论述“悲剧的性质”时指出:“悲剧不仅能激起我们的悲伤、同情和同感,甚至还有恐惧;而且跟怜悯大不一样,它还能给我们带来知识或启迪”。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表现出来的人物心理抗争精神。这样的悲剧能够昭示人们去认识并努力清除积淀在思想深处的消极落后的思想污垢,唤醒道德的良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的艺术形象,他对人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在他看来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文主义教育使他胸怀远大抱负,但突破其来的巨变,使他遭受了那样多的不增,他无忧无虑、明朗爽快的性格发生了变化。父死母嫁,奸邪当道,国内一片乌烟瘴气。他渴望用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改造社会,却又觉重任难当,难以施为。他的这种改造社会的大局观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其实就是莎翁对社会的一声声呐喊。再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对纯真的青年为了追求爱情自由,最终以死反抗阻碍他们结合的封建势力,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气氛,实际是一首青春与爱情的赞歌,主人公俩很久以来也因此影响了好几代人,尽管该剧反映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冲突的一出充满诗意地悲剧,但隔阂却消除了,爱情、理想最终得胜,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他们的形象已经完全成为了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悲剧似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绝少见到,毕竟我们认为亲情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可是我们要注意戏剧的背景是一个充满谋求权力和财富的宫廷政治斗争,而政治可以让一切变得肮脏,可以使人丧失起码的道德观,践踏人类的道德底线,对触手可及的权力和财富的谋求可以让人变成魔鬼。众所周知,道德是人的内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完美的人应高度重视自身道德的修养,达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莎翁的人物心灵却显得十分扭曲,灵与肉组合十分不和谐,更谈不上道德美了。人的道德美之核心是善。大凡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进步的道德行为就是善的,善是不伤害任何事物,更不伤害与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也是善的。具有道德美的人,他的行为总是能够自觉选择有利于民族和社会,有利于人类文明前进的行为的。具有道德美的人,他的言行从来都是以大局为重,把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
三、对生命价值的意义的疑惑与反思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处在文化的转型期,开始对生命进行新的思考,开始为生命的价值重新定位。此时的莎士比亚不愧为伟大的人类心灵的艺术家,他天才的扑捉到了这一时期人的心灵状态,以及窥测到现代人即将面临的生存困惑,戏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独白印证了莎氏的洞察力。他那段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著名独白,解开了主人公和人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