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研究进展及启示_综述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卫生评估・
国内外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研究进展及启示(综述)
邱培媛 杨洋 吴芳 曹欣 赵首年 马骁@
(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教研室,成都610041 @通信作者Em ail:huaxihe@gm ail1com)
【关键词】 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研究进展;启示;综述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1-0064-05
doi:1013969/j1issn11000-6729120101011015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人口的流动性开始增加,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已达1147亿,且规模还在逐年增加。本文的流动人口是指离开自己的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寻找工作和生活的人,不包括因公出差、旅游观光、探亲访友、治病疗养的人。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已经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研究,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染性疾病、妇女生殖健康和儿童计划免疫、职业病和伤害等方面,而关于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研究尚不多,主要是因为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如躯体疾病那么显而易见。但是,流动人口的心理问题今后可能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人口流动是一个涉及多种改变的复杂过程。从熟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流动人口会面临很多问题,如工作的不稳定、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的缺乏、语言交流障碍、文化差异等,这些都可能对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文拟综述中国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研究,以及国外移民心理健康研究,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亟待开展的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研究。
1研究方法
111文献来源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O vid M ed line数据库。112检索方法及结果
中文文献检索: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检索导航中选中“医药卫生”和“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共检索出文献23篇,检索步骤及结果见表1。在逐篇阅读检索文献的基础上,剔除介绍性、科普性、文件性、新闻性、目录及重复文献,最终得到研究设计较完善,数据质量较好的研究型文献6篇。
表1 中文文献检索步骤及结果
步骤检索项检索词范围模式时间范围(年)文献数1主题流动人口核心期刊精确匹配1999-20081566 2主题心理健康在步骤1结果中检索精确匹配-5 3主题农民工核心期刊精确匹配1999-20081665 4主题心理健康在步骤3结果中检索精确匹配-18
英文文献检索:进入O vid M edline数据库,以“m igrant+m en tal health”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限制条件包括语言为英文,以及为人类研究,共检索出文献84篇。其中,与中国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型文献共5篇。再以“i m m ig ration+m en tal health”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限制条件包括语言为英文,以及为人类研究,共检出文献459篇。在阅读题目和摘要的基础上,剔除新闻性、目录、实验性、评论性,以及无法查阅信息的文献,共获得与综述目的相符的文献33篇。
2中国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研究概况
有关中国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调查流动人口一般的心理健康状态、精神疾病患病情况,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等方面。Fu D 等在上海的475名流动人口中调查发现,25%的男性
和6%的女性被调查对象有心理问题[1]。Shen Q等用SCL290对深圳一大型企业的371名流动人口,以及同一企业工作的100名当地人进行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在SCL290的总得分、强迫因子得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以及恐惧因子得分上较当地人高,认为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状态较当地人差[2]。蒋善等用SCL290评价重庆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正常人平均水平,心理问题包括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敌意[3]。刘衔华[4]、孙崇勇[5]等的研究也发现流动人口在SCL290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刘衔华认为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打工时间对心理健康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孙崇勇发现女性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何江江等用凯斯勒量表对山东省威海市2457名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9%的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高年龄组、两周内患病、性格内向、无知心朋友、感觉有压力、失眠、自感健康差等是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6]。陈再芳等用自评抑郁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无锡市1001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抑郁自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流动人口组抑郁发生率为3412%。流动人口的健康得分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外出打工年限有关[7]。但是,有些研究者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如,L i L等用5条目心理健康问卷,S F236生命质量问卷对浙江省西部地区4453名流动人口、1957名当地人,以及1909名农村居民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和他们处于同样社会经济学地位的当地人,但是在控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后,两个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统计学差异。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流动人口和当地城市人口。他们认为,浙江省的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差。分析原因,作者指出,尽管流动人口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社会网络,也可能会经历诸如工作不稳定等的不利因素,但是他们外出工作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收入,而他们在城市的收入和在老家相比确实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潜在地保护了他们的心理健康[8]。
现有研究让我们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却不一致。有学者认为流动本身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过程,语言、文化的差异,社会网络的变化,以及社会支持的减弱等使得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但也有学者认为,流动给流动人口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并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因此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人口大规模流动在中国仅有30年的时间,我们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研究的经验尚不足,现有研究还不能让我们对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清楚的认识。
3国外移民心理健康研究概况
关于移民的研究在国外已有相当的历史,对国外移民心理健康研究进行综述,为我国研究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移民被分为非主动性移民,如避难,以及主动性移民,如经济驱动的移民。非主动性移民与我国人口流动不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因此以下对移民心理健康的综述仅涉及主动性移民。
移民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过程,家人和朋友的缺失、较低的社会经济学地位、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歧视等是影响移民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O de2 gaard研究发现,在美国,挪威出生的人精神分裂症入院率高于美国人,也高于居住在挪威的挪威人[9]。移民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的现象也在其他很多研究中被发现[10214]。在美国和英国的诊所和社区所做的研究也提示移民精神病患病较当地人高,主要包括抑郁和焦虑[15217]。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发表的文献普遍指出移民的精神病住院率较当地人高2~3倍。直到20世纪50年代,有些学者开始得出相反的结论[18220]。之后,有些研究发现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移民其易患的精神性疾病不同[21222]。如,在英国的移民中,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移民其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病率低;来自希腊的移民与当地白人相比,其焦虑患病率高,而抑郁患病率低。20世纪40年代,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西班牙裔移民中被发现。在美国,尽管西班牙裔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和黑人接近,但是西班牙裔人的健康状况和黑人比更接近白种人的水平[23]。这种现象被称作“流行病学悖论”(ep idem iologic paradox)。一些学者将此现象归结为紧密的亲缘关系和大家庭的作用。另外一些学者用“健康移民效应”(H ealthy M igrant Effect)来解释。他们认为,跨国移民不是一个随机选择的过程[24225],而是积极选择的过程(positively selected)。通常,和本国非移民相比,移民所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都较好。但是,最近一项纵向研究发现,“健康移民效应”的科学依据尚不足够[26]。
在国外,也有一些关于时间对移民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M alzbery认为,移民在移入地生活的时间越长,适应性越好,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越低[27]。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