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和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和道路
郑勇
城镇化,国际上通用的叫法是城市化。在我国的实践中,两种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城镇化在过去100多年里已成为全球一个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现象。尤其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加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其浪潮般的趋势席卷世界各国。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政府层面逐步摈弃了原来对城市化的错误认识,逐步把发展城市化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大目标。城市化脚步骤然加快,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应该指出的是,无论人们对城市化喜欢还是厌恶?赞成还是反对?它都是一个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利用城市化对国家带来的有利方面,而逐步消除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几个概念
1、城市化,是产业革命以来,非农产业的兴起,发达商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生产要素迅速集中化、集约化,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经历革命性变革,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饶会林,东北财经大学)
2、城市化的内涵。广义的城市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性状的改变过程;城市数量的急剧增长过程;城市质量的不断演化和提高过程。
3、城市化指标,最常用的是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人口城市化程度。
二、我国城市化的历程及现状
(一)建国以来城市化历程
1、1949——1957 年: 城市化起步和人口自由迁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国家是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
2、1958——1960 年: 城市化过快推进和人口过度迁移阶段。在大跃进思想指导下,城市化速度人为过快推进。
3、1961——1965年: 城市化调整和人口返迁阶段。作为对前一时期过度城市化的纠正, 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次非正常的逆城市化过程。
4、1978—— 20世90年代 :城镇化与人口加速流动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是标准的城镇化模式。由于害怕西方国家的“城市病”,国家这期间是抑制大城市发展,而鼓励中小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1978年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城镇”的国家城市发展总方针。1980年召开的“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将城市化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5、20世纪90年代至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时期,大城市飞速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后,限制城市规模的城市化方针逐步淡化,代之为对城市化发展速度的重视,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不失失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则更加注重强调对于速度的把握和不同规模城市(镇)的协调发展。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进入十二五时期后,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开始重视大城市的发展。开始认识到大城市以及城市群,城市圈和城市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连续批准了“长株潭两型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两型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几个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区域改革试验区。
(二)目前的现状
现在中国城市化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主导的城市发展步伐很大程度上搅乱了市场节奏,城市多处于一个无序的发展状态中。“没有强拆就没有城市化”是当今官员最流行的思想。当下的城市化呈现出了“大跃进”时期的那种特点:盲目扩张城市规模,不按市场经济规律推进。很多地方不顾当地环境、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过度扩张城区面积,强行把郊区农民转入城市户口,以此增加城市化率。
三、我对城市化发展道路的一点看法
关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有“小城镇论”,有“中等城市论”,也有“大城市论”。我的看法是,这些城市论都不可取。我赞成城市发展的自然发展观。就是按照市场规律,让城市自由发展。政府可以引导,但是不能主控。
马克思曾经说过“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和自然发展规律一样的过程。所以,城市的发展就像一粒种子的发育,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它有自身的生长规律,人为不能干涉的。它是一个乔木种子,将来就会长成乔木,它是一个灌木种子未来就会长成灌木。与此相同,一个地方到底会变成大城市还是中等城市,抑或小城镇,都是由它自身的“基因”决定的。这个基因可能是它所处区位,它所处时代的需要和特征等因素。譬如,我国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几百年前是什么呢?是个小渔村!它为什么会变成中国最大的城市,世界大都市?可能还是它的“基因”决定。因为自晚清以来,中国国门大开,西方和中国交往的地方首当其冲是沿海的地区,便利的港湾、码头是其崛起的主要原因。上海是当时最优良的停泊港口,最好的货运码头,当然它也就逐步发展为大都市了。如今上海依然是我国和国外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最主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所以,那些人为的限制大城市发展,或者过度扩张城市的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应该尽其发展,不加限制,可以微观调控。一个城市它还在扩张,那是它的潜力还没完全丧失,它的优势还没尽,我们不能限制它。同样,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任何区位优势,人为把它搞大,也是徒劳的。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一对孪生姐妹是相伴产生的。城市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但是城
市化这个现象只有在工业革命以后产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由工业化推动的。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基本是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发展的,就算是“羊吃人”时代的英国,也是在工业化要求下,把大量农民赶往城市,赶往工厂的。而我国的城市化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色彩,这样务必会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地方,对其发展是不利的。
四、
五、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的发展前景和出路
既然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就是不可逆的过程。那么农村在农民逐步转移到城市后,它的发展前景如何?出路何在?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先看看目前农村的状况。
城市郊区的农村,基本都被纳入了城市扩张区域,情愿不情愿都已经转入了城市户口。但是转入城市后,还是会出现暂时无业,身份尴尬的境地。
农村腹地的村庄,大部分青壮劳动力进城打工,剩下老人和孩子,形成空巢家庭。由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收入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收入,所以有些地方的农村还出现了“撂荒”现象。城市扩张速度飞快,以至于农村腹地的一些村庄也在招商引资,也在开发房地产,也在建工业园,开发区。有的地市出现了“县县都有开发区,村村都有工业园”的地步。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工业化的步子迈得很大,农民手中的土地以很快的速度丧失。那些丧失了土地,在外打工的人,处在了尴尬的困境。以前还有土地作为保障,现在城里人不是,农村人没了土地也不是农民了。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发展前景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了。农村人要逐步转向城市。这也是必然的。但是农业不代表低效率,不代表收益低。据统计,美国所有产业里,农业是很赚钱的产业。有些农业资本家比工业资本家还富有。譬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农业工人也比制造业工人收入更高。所以,我国农村在大部分农业人口转入城市后,正好可以发展集约化农业,高效农业,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模式。当然,中国的地形条件和欧美不同,我国多丘陵、沙漠。可耕土地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这可能会限制集约化的农业发展。但是我们可以逐步推进,把发展高效优质农业作为未来的发展重心。
再者,我国的城市化目前有个很大的问题是:只注重数量和规模,而不注重质量的提升。城市化的内涵,应该是以提升城市质量为主。城市文化的构建是必须的。如果在大量农民进城之前,没有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教育师资水平等,农民进城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但是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完善,可以逐步解决。最难办的,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城市文化的构建。我国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大国。传统的文化底蕴深藏民间,而主要承载传统文化的是广大的农村地带。如果城市文化工程还没建立起来,农民进城后就会失去精神家园。这个问题很重要,常常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