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庭院经济 推进新农村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揭示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和完整思路,既是三农问题认识质的飞跃,又是解决三农问题政策定位的根本转变,必然掀起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
庭院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和家庭经济的重要内容,应当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赋予时代内涵,突出时代特征,科学定位,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一、缘起现状
庭院经济既是古老的历史现象,又是当今广泛的世界现象,在中国农村建设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历了三次制度变革,同庭院经济的兴衰休戚与共。
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的个人财产权,庭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强制推行以土地合作为特征的合作化,特别是人民公社,把农民的自留地、果树、家禽、家畜等强行入社,庭院经济几乎消亡,引起了农民的抗争。
上世纪60年代初,对人民公社进行整顿,给农民重划自留地、饲料地,允许私养家禽、
家畜,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林竹等,这是对农民财产权的让步,承认农民部分财产权,使庭院经济得到恢复。
尽管农民的财产权是残缺的,但是孕育着新的制度变迁,诱发了包工到户、包产到户,为家庭承包经营奠定了制度基础。
家庭承包经营的成功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庭院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庭院经济”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庭院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术性群众团体,对庭院经济的倡导、探索、创新,活跃了学术思想,推动其发展,逐步演变为政府行为,农民自觉的行动,实践、认识、再实践,如此循环往复,这似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条规律。
目前,庭院经济收入大约占农业收入的30%~40%,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农村发生的三次制度变迁,始终是围绕财产所有权这条主线进行的,焦点是土地问题。
凡是承认和保护农民的个人财产权,家庭经济和庭院经济就得到发展,反之,就受到阻滞、甚至夭折。
当前,在推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过分强调城市化和劳务输出,影响庭院经济的发展,庭院经济收入在农业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甚至出现了衰退。
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组织形式,也是最佳的经营方式。
只要家庭式农业生产不改变,庭院经济也不可能改变,改变的只是发展环境和服务手段。
乡城一体化不是消灭农村,更不是消灭庭院经济,而是在农村实现现代化,农
业实现产业化,农民实现持续增收。
要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契机,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
庭院经济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要认真加以研究,得出规律性认识,使之更好地为建设新农村做出贡献。
1. 产权制度的明晰性
家庭承包经营最大的功绩,明晰了个人财产权,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农民获得了身份自由。
落实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赋以农民真正意义上的物权,确保承包期内可以流转和继承,为生产要素、自然资源的优化、流动、组合创造了条件。
庭院占有的宅基地、自留地等,属集体所有,农民拥有长期使用权,不存在承包期问题,尽管法律对流转等没有明确的界定;从私法上讲,无论是自物权或他物权;从公法上讲,无论是所有权还是承包权;都是宪法所保护的财产权。
必须尊重、保护农民的财产权,这是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风险,发展庭院经济的产权基础。
产权的明晰,形成的激励机制,使农民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为发展庭院经济以及发明、创造、竞争的巨大动力。
2.发展过程的阶段性
庭院经济适应不同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
改革初期,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出现了
自结型庭院经济;在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庭院经济主要是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
农民解决温饱后,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道路,庭院经济实现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庭院产品主要是为市场而生产,目前多数地区、多数农户处于商品型庭院经济阶段。
城市郊区和富裕的地区,以及富裕户,出现了生态型庭院,经济功能逐步弱化。
庭院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也不是整齐划一、循序而进的,大致反映了发展趋势。
3.产业布局的区域性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处于商品型庭院经济,生产由“小而全”向“小而专”和“专而联”转变,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产品的价格信息,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规模化、商品化的专业化生产基地,走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组织形式,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4. 技术路线的创新性
庭院经济把现代农业作为发展方向,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跨越,出现了一批用现代设备、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庭院产业集群。
遵循生态规律,发挥农业生物共生循环的优势,出现了多种优化组合,形成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模式,成为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5.功能演进的生态性
庭院是特殊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微观结构。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出发,适应天然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保护和修复形成庭院生态系统。
因而在庭院结构、屋舍建筑、生物结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等,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多样性,这些都是保护修复不同的天然生态系统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类适应天然生态系统正确干预的结果。
庭院经济在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6. 庭院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
集中反映在土地零星细碎、庭院狭窄、超小规模经营、劳动力素质低等方面,很难同商品经济接轨。
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拓展经营范围,实现规模效益,把庭院和承包土地连成一片;加速承包土地的流转;实行“股田制”等,究竟会采取什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对庭院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值得认真研究。
二、功能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对庭院经济的功能定位,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都存在合理性,取得积极的成果。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如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科学定位,是庭院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
从各地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来看,庭院经济发展成集生态、循环、效益三位一体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生态是基础,循环农业是手段,高效益是目的,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生态、经济、物质基础。
1.生态型庭院经济
生态系统不是建设出来的。
庭院生态系统是人类适应天然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保护、修复庭院生态系统而形成的。
庭院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微观基础,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组成,按照当地天然系统的演化规律,协调好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的关系,使人、生物、自然和谐共处。
庭院经济是由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的复合系统,既要注意系统内部的平衡,又要注意系统之间平衡,使生态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之间协调发展,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态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循环型庭院经济
庭院经济的本质是生命物质通过共生循环实现再生产,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物质资源经历自然循环——线性流动——循环流动阶段,目前进入循环流动的阶段,发展成庭院循环经济。
遵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庭院循环经济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是利用农业生物
共生循环规律,减少资源消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二是发展资源再生,实现资源再循环、再利用;三是资源的有效利用、自我净化、自我平衡,实现清洁生产。
3.效益型庭院经济
庭院经济属经济范畴,讲究效率,追求效益是题中之义。
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和产品价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专业化基础上,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依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分工协作,实现规模效益。
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自我发展能力。
正确处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循环、效益庭院经济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微观基础,又是庭院文化的载体。
在全球化引起文化焦虑和文化冲突的今天,发展、倡导庭院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发展传承下来,基本生活方式、基本思维方式、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与审美特色,几乎都是通过庭院这个载体传承下来的,并得到很大发展。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庭院建筑、庭院布局、庭院装饰等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是各族人民的“根”。
在新农村建设中,庭院文化发展成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
展传承。
三、政策策略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支持、鼓励庭院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要为庭院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
1. 把庭院经济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只有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跨越,才能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庭院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庭院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
通过庭院现代化推动农村现代化,通过庭院现代农业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这是积极的可行的实际步骤。
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设施改造装备庭院房舍、庭院农业以及庭院的一切设施,建造经济发达、环境优良,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在发展庭院现代化进程中,要特别注意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手工业、传统食品、传统工艺品等。
2.把庭院经济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加强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设施建设。
迅速改变村庄建设规划滞后的局面,协调科学规划和尊重农民习惯之间的关系,把庭院经济纳入村庄规划。
发挥庭院经济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尊重各
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不要把庭院经济搞丢了,把乡村风味遗失了,把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传统文化抛弃了。
3. 依托庭院经济建设区域特色的产业化基地
庭院经济要迅速实现从“小而全”向“小而专”的转变,从自给型向商品型的转变,构建农业专业化的微观基础。
使庭院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尽快形成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群和特色产业链。
特色农业最具有竞争力。
特色产业具有市场的可识别性、可选择性、可供给性,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源泉。
4.把庭院循环经济纳入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
国家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用50年左右时间,全面建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资源节约的循环社会。
并按近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逐步加以实施。
庭院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农民和科技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众多循环经济组合模式,丰富和发展循环经济内涵。
离开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不可能实现;离开了庭院循环社会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不可能建成循环社会。
5.发挥专业学术团体优势,把庭院经济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新农村建设,为专业学术团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发挥专业人才集中、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优势,为庭院经济干几件实事。
要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庭院经济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新问题,拿出可行性方案,向有关部门献言献策。
总结推广庭院循环经济的优秀组合。
同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对庭院经济发展趋势、乡村旅游、村庄规划、农村环保、民宅建设等提出建议。
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的试点。
对庭院经济进行科学的定性、定位,拿出实践成果、理论成果。
出版庭院循环经济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