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1 家国情怀与认同意识(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1 家国情怀与认同意识
热点专项练习
1.(2019·湖北武汉一模)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由此可见()
A.礼乐制在楚地广泛传播
B.楚文化体系完全形成
C.楚人华夏认同意识增强
D.楚文化神秘色彩浓厚
【答案】C
【解析】楚地本为南方楚文化,楚人引用《诗经》说明《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得到楚人认同,也说明文化的同一性增强,故选C项;礼乐制体现在《礼记》中,而不是反映民风的《诗经》中,因而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不能说明礼乐制在楚地的传播,排除A 项;楚人引用《诗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不能说明楚文化体系的完全形成,排除B项;楚文化多鬼神,而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无法体现楚文化中鬼神的神秘色彩,排除D项。
2.(2019·安徽合肥一模)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
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
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定于一”和“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可知孟子和《吕氏春秋》都认同统一思想,故选A项;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是在春秋时期,而题干提及的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看出兼并战争过于频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统一逐步成为共识,并非要恢复西周秩序,排除D项。
3.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
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这些行为()
A.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
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
C.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答案】A
【解析】“尊王”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周天子仍是华夏政治共同体最高权力的象征,“尊王”就是遵从西周的传统国家政治的有序化,“攘夷”突出了华夏民族的一种自觉的族别意识和自我认同,故A正确;B、C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实质,排除;D表述绝对,错误。
4.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要从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和谐融洽的“尚同”社会,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义与不义。据此分析,墨子认为尚同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A.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B.崇尚法治,反对人治
C.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实现各家各派的思想融合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思想。本题解题的关键语句为建立尚同社会的前提是“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A为正确选项。B项为当时不存在的思想,C项到秦朝才建立;D项各派的思想融合至今尚未发生,故以上三项均排除。
5.(2019·广东揭阳一模)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可知这些口号中的“国”即国家,说明近代社会中,救亡图存是其主题,故选D项;题干中的“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口号,着重点在于“救国”,而不是改善民生,排除A项;通过题干可知,民众希望发展实业来实现“救国”,并没有涉及对民族工业的信心,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发展近代实业的环境问题,排除C项。
6.(2019·四川广安一诊)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
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
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清政府对待出国华侨的态度的转变,可知清政府实行保护华侨政策实际是对外行使国家主权,故选A项;安土重迁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与材料中清政府实行保护出国华侨条例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清政府注重保护出国华侨,不能反映清政府对外国的华夷观念转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不能体现出清政府权威得以重塑,排除D项。
7.(2019·天津十二区县一模)1919年5月上旬,北京爆发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天津,天津各界纷纷成立了救国十人团,其规章中规定:“提倡国货,宁死不买仇人的货物。”抵制日货成为学生演讲的主要内容,其后天津总商会也参与了抵制日货运动。这段材料反映出()
A.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天津斗争
B.天津斗争是以学生为主体
C.北京天津成为五四运动两个中心
D.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天津各界纷纷成立救国十人团、学生和天津总商会抵制日货可知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北京学生运动直接引发了天津斗争,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排除A项;参加天津斗争的有天津各界的救国十人团、学生和天津总商会,我们得不出天津斗争以学生为主体的结论,排除B项;北京和上海是五四运动的两个中心,排除C项。
8.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提到:“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不平等条约”概念呼之欲出。这反映了孙中山() A.看清了列强侵略的本质B.已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C.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
【答案】C
【解析】列强侵略的本质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创造条件,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是在20世纪20年代,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孙中山指出了我国近代的条约是在敌强我弱基础上签订的不对等条约,即条约损害了我国的国家主权,故C项正确;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9.(2019·湖南永州二模)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
A.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
B.扭转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利局面
C.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
D.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1938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在此情况下八路军印发的该课本强调“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故选C项;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已形成,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认识不能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排除B项;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于1937年,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