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文化与茶产业竞争力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产业文化与茶产业竞争力分析
——以崂山茶产业为例
The Tea Industrial Culture and the Tea Industrial Competitive Analysis ——take Mountain Lao Industry for instance
高秀艳邵晨曦
Gao xiuyan Shao chenxi
(沈阳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44)
[摘要] 崂山茶盛产于山东青岛崂山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南方“移民”至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江北第一名茶”。

但是,尽管如此,崂山茶在全国范围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仍不如历史悠久的南方茶,这也使越来越多的商家、学者认识到仅仅凭借上等的茶叶品质并不能真正实现崂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崂山茶产业文化作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为人们所重视。

本文从产业物质文化、产业行为文化和产业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茶产业文化进行界定,以此为基础,结合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崂山茶产业文化对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最后提出提升崂山茶产业文化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 崂山茶产业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
[Abstract] Mount Lao Tea exclusively grows in Mount Lao area of Qingdao, Shandong, which is “migrating” here from the southern China in 1950s. Now, after over half a century’s development, Mount Lao Tea has been named “the best tea product in northern China”. But despite the phenomenal quality, Mount Lao Tea is still not as competitive among consumers as the South Famous Tea. The fact makes more and more organizations and researchers gradually realize that only the high quality will not promise Mount Lao tea a continually development. To resolve the problem, trying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f Mount Lao Tea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the industrial material culture, industrial behavior culture and industrial spiritual culture, defined the tea industrial culture. And combining with Michael Potter's diamond model, it took Mountain Lao Industry for instanc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tea industrial culture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ea industr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 to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ea industrial culture.
[Key Words] Mount Lao Tea Industry Industrial Cultur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一、茶产业文化的界定
产业是指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企业的集合。

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产业文化则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根据其
涵盖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产业物质文化、产业行为文化和产业精神文化。

以下将结合崂山茶产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茶产业物质文化
产业物质文化,即产品文化,是指以产业主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为载体,通过其使用价值传达给消费者的一种文化理念,即通过推出能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引导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一种文化。

例如,在崂山茶产业中,产业物质文化就是通过崂山茶所特有的产品功效传达给消费者的一种养生文化。

崂山茶产区,位于纬度较高、海洋性气候明显的区域,加之光照强、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的地理气候特征,致使其茶树生长发育缓慢,有充分的时间积累养分。

[1] 因而崂山茶中有益成分普遍高于国家标准,其养生功效较之南方名茶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图1所示)。

对于中老年人,长期饮用崂山茶可降低血压、血脂、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促进血液循环,其中富含的茶多酚不仅有抗癌、抗衰老的作用,甚至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辐射的效果;而对于年轻人,崂山茶还有防龋齿、清口臭,激活肠道有益菌、改善消化不良,减脂瘦身、止渴解毒、兴奋解倦、清心明目之功效。

这种种产品特性都在向消费者们传达着中国最古老的养生哲学——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而这也恰恰迎合了当今消费者最重视的物质文化需求——健康。

崂山茶有益成分含量与南方茶和国家标准的比较
5
10
15
20
25
30
蛋白质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
崂山茶含量(%)南方茶含量(%)国家标准(%)
图1. 资料来源:青岛崂山茶文化博物馆2007年统计数据。

产业物质文化是产业文化中最基础的部分。

因为无论对于何种产业而言,产品都是支撑产业发展最基础的条件,只有那些真正能满足大众需求的产品才能真正的实现其产业化发展。

只有更好地挖掘出产业物质文化,才能实现产业文化的丰富和完善,并促进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茶产业行为文化
产业行为文化,是指产业主体(企业)在材料选择、产品开发、制作加工、质量管理、包装规范、市场推广等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中所表现出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而反映在产品上则是产品品质的差别。

产业行为文化是严谨还是松散,是系统还是无序……都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形象,进而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崂山茶产业而言,产业行为文化主要是指通过原生态的传统制作工艺传达给消费者的一种优质茶叶的品质保证。

崂山茶产业的主体大致可分为四类:个体茶农、茶商或茶叶大户、委托加工基地和自主经营茶厂,其中只有最后一类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

而在崂山茶生产中占多数的还是茶农,因此在其产业化进程中出现了由不同主体组合而成的多种产销模式:“茶农自产自销”型、“茶农+茶商”型、“茶农+委托加工基地”型、“茶农+市场”型和“茶农+企业”型等。

[2]“企业自产自销”型,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产销模式,即企业拥有自己的茶园和加工基地,茶叶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都由企业独立进行,由于这需要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持,所以目前只有极个别的企业正在对此进行尝试。

综上,崂山茶产业行为文化并不系统和明确,因为这牵扯到的往往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典型的产业主体而是多个主体的综合,而且这些产业主体大都呈现数量多、规模小、产销不统一等特点。

因此,对崂山茶产业行为文化的分析并不能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分析入手,而应转移到产业行为文化所产生的结果——产品品质。

研究发现,崂山茶普遍存在绿色无污染、健康无添加剂的品质特点,而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小茶农作坊式生产中广泛采取的原生态传统制茶工艺——人工炒茶,虽然这并不利于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却是最能带给消费者纯天然品质保证的生产方式。

而这也成为了崂山茶产业中独特的产业行为文化。

当然,不可否认,这种小茶农式的生产方式在保证了天然品质的同时也带来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隐患,而这也就需要更为广泛的产业文化来进行调整和规范。

3、茶产业精神文化
产业精神文化,是指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赋予在产业产品上的独特人文情结,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对产业主体间合作竞争机制的调整和规范。

就崂山茶产业而言,产业精神文化就是蕴含在茶品中崂山特有的风俗文化、山海文化和道教文化[3],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崂山茶品牌化的指引和规范。

崂山茶返璞归真的产业文化也来自于崂山茶别具一格的茶俗茶风。

自古以来,江南名茶就以其山清水秀下的小资情调成为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彰显品位的专享饮品。


盛产于北方的崂山茶却继承了北方人的热情与淳朴,真正成为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交往必备。

至今在崂山脚下的古老村庄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饮茶习俗:铁锅烧水瓷壶泡,打茶敬客相视笑,若问神仙何处寻,且听老妇细细道。

崂山茶就是这样成为当地居民真诚待客、交际天下的象征。

崂山还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美誉,是我国海岸线上唯一海拔超千米的高山,堪称崛地而起,拔海而立。

在这样的山海之中,孕育出的崂山茶也就在潜移默化间承袭了山海的壮阔和豪气。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崂山茶,集天地之灵气,纳山海之精华,加上富含矿物质的天然泉水,不仅造就了其色、形、香、味俱佳的品质,更成就了其与众不同的人文情结。

置身山海之间,细品天地之味,这是江南名茶无论如何也给不了的精神享受。

另外,崂山是中国四大道教文化发源地之一,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人称“神仙宅窟”。

而扎根于崂山脚下的崂山茶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其产业文化中融入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试想一下,静坐于古老道观之中,看那参天古木、常青松柏、竹林摇曳、海雾萦绕,一尝崂山茶的清冽甘甜,再品崂山茶的浓郁芬芳,遥想《崂山道士》中的茶情茶趣,那将是怎样的惬意随性,悠然自得!
这些赋予在崂山茶中的人文情结之所以存在,归根到一点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给予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以增加崂山茶的附加值,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要使这些附加值更好地为消费者所熟知,仅仅依靠文化本身的魅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系统化的市场推广与营销。

这就使得产业品牌化势在必行!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典型企业的品牌营销,而是整个区域产业品牌的推广——“崂山茶”品牌的推广。

以此作为扩展崂山茶产业的契机,提高崂山茶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这是整个产业实现长久发展的关键,也是崂山茶产业文化的价值所在。

二、产业文化对崂山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借鉴美国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可知,影响崂山茶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政府和机会等(如图2所示)。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同时又都受到来自独特的崂山茶产业文化的强烈的渗透性影响。

图2.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示意图[4]
1、茶产业文化渗透下的生产要素
在崂山茶产业中,生产要素即为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这一切共同决定了整个产业的生产规模。

而产业文化对其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当地茶农在传统茶俗熏陶下对茶园经营的积极性。

截止2009年,崂山茶园面积1117公顷,年产茶叶914吨,年产值过亿元。

2、茶产业文化渗透下的需求条件
崂山茶独特的产业文化为青岛地区创造了浓厚的种茶、品茶文化氛围,同时形成了健康自然的消费传统,使崂山茶成为当地居民乃至国内外游客普遍接受并喜爱的地方特色礼品和健康消费品,从而为崂山茶打造了相对稳定的需求条件。

3、茶产业文化成为调整企业间竞争与合作机制的重要手段
目前,崂山茶产业仍处在小农经济阶段:茶企数量多、规模小、产销不统一、企业结构简单;整个产业竞争激烈,缺乏龙头企业,没有影响广泛的企业品牌,未形成合理系统的企业战略。

于是,崂山茶产业文化成为调整、规范企业间竞争与合作机制的重要手段。

随着产业品牌化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制茶企业投身到了统一“崂山茶”品牌的行动中,合力进行品牌推广、扩大品牌效应,并且积极参加各种茶文化节庆活动,在宣传崂山茶文化的同时为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创造条件。

4、茶产业文化对相关产业的渗透,拓展了客源,延伸了茶产业链
在产业文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文化关联产业加入到了崂山茶产业的发展中,例如茶文化旅游、茶文化休闲等,延伸了崂山茶产业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茶旅游产业的开发。

近年来,崂山区在提升崂山茶产业文化内涵的同时,建成了一大批茶文化旅游设施,例如专业性极强的茶叶博物馆、国内一流的茶叶观光车间、别具风情的茶公园观光路、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茶园观光生态大棚以及彰显品位的特色茶楼等。

将崂山茶
产业文化融入到旅游线路中,让游客尽情欣赏青岛山海风光的同时更直观自然地了解到其独特质朴的茶产业文化,进而提高崂山茶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挖掘其潜在的消费市场,促进整个产业快速稳定地发展。

5、政府助力茶产业文化氛围的营造
由于崂山茶产业特殊的产业结构,政府在其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当地政府在有关崂山茶产业的政策制定、设施建设和活动组织中更是以推广其产业文化、实现产业品牌化为出发点。

2002年8月,为协调各个制茶企业的合作竞争关系、促进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式成立了青岛崂山茶叶协会。

2004年5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青岛茶文化节。

同年,建成中国北方第一个茶文化博物馆——青岛崂山茶文化博物馆。

2005年,举办了第二届茶文化节。

2006年5月,承办了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崂山国际茶文化节。

同年,青岛崂山茶业协会正式统一、规范了“崂山茶”品牌的使用,为崂山茶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拉开了序幕。

6、机会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还曾经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合作城市,并成功地举办了奥运帆船赛。

世界各国的游客来到青岛,欣赏着青岛的山海美景、感知着青岛的风土人情,与此同时,还可享受到青岛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了解到崂山独特的茶俗茶趣。

这种潜移默化间的产业文化推广为“崂山茶”品牌真正地走出山东、走进全国乃至走向世界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崂山茶产业文化通过对上述六部分的渗透与融合,有效提高了崂山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表现在产业规模上是连年的增产增收(如图3所示)。

其中,崂山茶的茶园面积在2005年扩大迅猛,这是首届中国青岛茶文化节成功举办的第二年。

据统计,茶文化节举办当年,接待游客10万人,交易额700万元,鲜茶叶的收购价格每500克比往年同期提高了5-7元。

[5]可见由于产业文化的有效推广,崂山茶的影响力迅速扩大,销量急剧上升,从而导致第二年茶园面积的大幅度增加。

2008年,在茶园面积改变不大的情况下,茶叶产量仍有22%的增幅,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品牌规范化后整个产业开始步入生态发展阶段,不再单纯依靠扩大茶园面积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而是转移到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来提高产品销量的探索中。

这也是崂山茶产业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崂山区茶园面积和产量
340365398448508828102511021109111791115167229306453
635
741906914200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2008
2009
年份茶叶产量(吨)茶园面积(公顷)
图3. 数据来源:青岛市统计信息网青岛市统计年鉴
三、提升崂山茶产业文化水平,促进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1、重视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物质文化水平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功能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为促进崂山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产业文化的信息化传播,提高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将高新技术应用到崂山茶产业的生产和研发中,以应对市场的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

同时,丰富原有的产业物质文化,引导消费者树立健康多元的消费理念。

首先,在提高崂山茶产品质量方面,应着重开展抗病虫与优质新品种的选育研究以及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控制化学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使用,提高茶叶质量的检测技术,以充分保证茶成品的健康无污染。

其次,在开发崂山茶新用途方面,应努力实现生产加工工艺的创新,将高新技术应用于茶天然物质的提取制备,研制不同风味和功能的茶叶新品,如减肥茶、降压茶、低咖啡因茶等。

同时,加强崂山茶深加工领域的开发,延长产业链,例如用天然茶叶制成芳香剂或以茶提取物制成保健药品,甚至可以开发茶美食,以茶入菜,将茶文化与饮食文化完美结合,以丰富发展原有的崂山茶产业物质文化。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产业行为文化水平
目前,崂山茶产业主体(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较小,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现有企业潜力难以发挥,企业文化严重缺失的现象,这就使得企业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首先,企业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人才,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人才培训。

在技术方面,大量培训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员,让他们掌握先进技术,使用先进设备,提高创新意识。

在流通方面,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营销队伍,了解如何运用品牌策略和营销手段,拓展市场、吸引消费。

[6]从而形成先进科学、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其次,企业队伍建设的核心在管理,因此必须制定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

在加工流程上,采取规范化生产,系统化运作,将责任细分到个人,采取绩效式的管理考核。

在质量控制上,实行标准化检测,严格保证产品质量。

最终建立起严谨高效、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

3、强化品牌战略,提升产业精神文化水平
首先,在品牌建设中,要注意实现崂山茶的“四个统一”,即QS认证标志、原产地保护标志、崂山茶注册商标和崂山茶包装,使消费者对“崂山茶”品牌形成鲜明直观的印象,从而为以后的品牌推广打下基础。

其次,在品牌塑造中,要保证产品质量、明确市场定位。

质量监管和工商部门需大力加强茶产品质量的抽检工作,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茶产品的行为,同时尽快完善和推广行业质量标准化体系,在全行业范围内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切实维护崂山茶的品牌声誉。

另外,根据茶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将其价格进行合理规范,使其产品定位清晰明了,引导消费者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最后,在品牌宣传中,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通过提高“崂山茶”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来扩大品牌效应。

在此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手段:(1)拓展茶文化旅游的种类和范围,设置各种特色旅游线路,如融入道教文化的道茶文化游、体现山海文化的茶乡生态游、结合节庆活动的茶节体验游、宣传养生文化的休闲茶园游等。

(2)充分利用茶文化的交际功能,通过开发各具风情的茶艺馆(如都市茶艺馆、景区茶艺馆、农家茶艺馆等),满足人们放松压力、寄托精神、凝聚友谊等高层次需求[1]的同时对“崂山茶”进行巧妙宣传,使之在潜移默化间成为人们联络感情的首选。

(3)依托青岛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形象,将“崂山茶”推向国际市场。

在政府的推助下,将崂山茶设定为在青举办的重大国际会议与赛事的指定饮品,并结合其独特的产业文化,扩大其在外国友人中的影响,从而将其打造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健康茶品。

(4)促进茶艺表演的创新,使崂山茶在传统饮茶习俗的基础上结合琴棋书画诗文六艺创造出富有观赏价值的艺术表演,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而实现品牌推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牛玉芬,刘天真,殷梅. 崂山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10(2): 76-79.
[2]邱华德,刘晓明. 崂山茶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8(4): 77-80.
[3]王晓燕. 崂山茶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山东大学. 2009年硕士论文.
[4]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01: 119.
[5]李世俊. 2004(首届)中国青岛崂山茶节成功举办[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4(07): 41.
[6]孙思体. 崂山茶品牌的整合[J]. 中华商标. 2007.08: 19-20.
作者简介
高秀艳,女(1963.09-),沈阳人,沈阳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邵晨曦,女(1987.04-),青岛人,沈阳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