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膳学(整理)
第一章代表作
《黄帝内经》集体创作——公元前一世纪至西汉中后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包括两个部分《素问》和《灵枢》,其中《灵枢》又称为《针经》《神农本草经》集体创作,成于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汉末,张仲景撰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伤寒杂病论》确立来了临床运用中药方剂辨证治疗疾病的典范,使疾病的治疗由药食结合为主演变为中药方剂为主,被称为“方书之祖”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发展和完善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体系,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典范,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唐代孙思邈
明代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孟诜(孙思邈的弟子)——撰成《补养方》,后其门人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这是现存的药膳学第一步专著。
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在药膳学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饮膳正要》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第二章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的两个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辩证施膳)
中医药膳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完全植根于中医学理论
中医药膳的特点①历史悠久②隐药于食③辩证配伍④注重调理⑤影响广泛
第一节中医药膳学的基础理论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一)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完整性
(二)药膳是协调机体整体统一的重要方法
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五味所维持。
二、以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指导施膳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舌红、苔黄、脉数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辩证论治在临床运用中的典范。
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是辩证施膳(治)的差异性原则。
三、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
阴阳平衡是中医药膳调治的总则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1. “木曰曲直”指木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
2. “火曰炎上”指火有温热、向上的特性。
3. “土爰稼穑”指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
4. “金曰从革”指金有肃杀、沉降、收敛的特性。
5. “水曰润下”指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
第二节中医药膳学的药性理论
一.四性:或称四气,是指药食具有寒热温凉的四种不同特性
寒凉药: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热通便等
适应症:实热烦渴、血热吐衄等阳热症
温热药:
作用: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等
适应症:中寒腹痛、寒疝作痛等阴寒证
二.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5种气味,气味不明显者为淡味,所以有时称
六味。
辛:解表、透疹、通经脉、 祛风邪、活血行气、除胀止痛、消郁散结 甘:补益气血阴阳 、缓和拘急疼痛 、调和药性 、缓解毒性、和中
酸:收敛固脱、敛肺止咳 、收敛止汗、止血止带 、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 苦:清热、泄降、燥湿、健胃、泻火存阴
咸:软坚、润燥、补肾、养血、滋阴
三. 升降浮沉: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势
沉降药在大堆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
四气五味
药物质地
炮制 配伍 升浮药:辛、甘、温、热多属升浮 沉降药:酸、苦、咸、寒多属沉降 升浮药:花、叶、皮、枝等多属升浮 沉降药:种子、果实、贝壳等多沉降
酒制则升,姜炒则散
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升浮药在大堆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
四.毒性:指药膳原料对人体的损害、危害作用,是选择药膳原料和配伍膳房必
须重视的内容。
五.对于有毒性的原料,应用时应掌握几条基本原则:
(一)应充分掌握原料的毒性原理、不能乱用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