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以下问题 1、温室效应形成 原因是什么? 2、温室效应的危 害有哪些? 3、根据碳循环模 式图,谈谈防止和 减缓温室效应的主 要措施有哪些? 年 份
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 1860 浓度(ppm) 283 1960 19世纪末 320 375--400
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 气中 CO2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 碳循环 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 平面 上升 ,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 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 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 植树造林 (增加CO2的去路)
及时检测
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①②③表示CO2 通过甲、丙、乙的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物质循环概念
阅读P101页第2、3段,完成探究二
光合 __作用实现的,碳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 的释放主要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 A 。 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 稳定性 大气中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CO2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 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 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 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 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葡萄糖 。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的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 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 )
A.若M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④过程中均以 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B.从图中可以看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M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以在生物群落中反 复循环利用 D.若M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的能量值为②与③对 应的能量值之和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结合P94图5—7和P101图5—11,完成以下表格 项 目 形 式 过 程 光能 能量流动 化学能 热能 物质循环 C、H、O、N、P、S 等 基本元素的循环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间反复循环
沿 食物链(网) 单向流动
性 质 特 点
范 围
开放式:地球之外的太阳能源源 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传递是逐 渐递减耗尽为止
单向流向 、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 各营养级 。
封闭式:生物圈是在物 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物质被反复利用, 具有 全球性 。 全球 。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联系
(1)、能量流 动不能离开物 质循环而单独 进行,两者 同时进行,相 互依存,不可 分割 (2)为什么说两者同时 进行,相互依存,不可 分割?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 量作为动力,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循环 利用。
回忆
能量流动的过程
源头:太阳能 流动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沿食物链(网)逐级 流动途径: 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不循环) 逐级递减 10%——2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 态 系 统 功 能 二
随着“低碳”话语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 “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 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 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 你对“低碳”了解多少?
光合作用 食物链(网)
ຫໍສະໝຸດ Baidu
动植物呼吸、微生物分解、燃烧
5、碳循环构建模式:请用箭头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
CO2库
① 绿色植物 ④
②
植食动物
③ 肉食动物
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
分解者 煤、石油
碳循环的图解
形成石油、 天然气等
化石燃料
生产者
呼 吸 作 用 光 合 作 用
形成石油、 天然气等。
无机环境
消费者
分解者
碳循环总结
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都 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 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 统——生物圈
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 全球性,因此又叫生 物地球化学循环
循环流动、全球性 特点: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 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碳吸收量(Kg C.a-1)碳释放量(Kg C.a-1) A B 1.20×1014 1.20×1014 1.20×1014 1.26×1014
我们为什么要“低碳生活”呢?
一、碳循环
阅读P101第一段,结合图5—11碳循环模式图,思 考完成探究一 CO2、碳酸盐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 有机物 物群落中分别以什么形式存 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CO2
中以什么形式进行循环? 2、碳元素主要通过什么生 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 通过什么渠道进行传递? 4、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有哪些?
C.溶液颜色的变化 【答案】B
微生物对落叶有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 分解作用 分解淀粉
此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要求 ①作为探究试验,对照组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 ②实验组要进行灭菌处理,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例 2】某同学设计了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
对照组的土壤应设计( )
A.不做处理,自然状态 B.作高温灭菌处理 C.排除微生物的作用 D.尽可能避免理化性质的改变
【名师点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对照 组的土壤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 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 改变。
【答案】 A
【变式训练 2】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 中,自变量是( ) B.有无土壤微生物 D.有无还原糖
A.有无淀粉
(1)循环形式: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1.碳进生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生产者的化能合成作用。 物群落 2.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 以含碳有机物 (4)与循环有 的形式通过食物链(网)进行。 关的活动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3.碳出生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物群落 生产、生活的燃烧。 (5)特点:循环利用、具有全球性。
实验组 对土壤高温处理
实验 对土壤不做任何
设计
对照组
处理
B 杯中加入 30 mL 蒸馏水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微 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 生物 的微生物
加入 在相同时间内实 实验现象 验组落叶的腐烂 碘液 加入 斐林
A1 B1 A2 B2
不变蓝 变蓝 产生砖红 色沉淀 不变色
程度小于对照组
试剂
结论分析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背景
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 放线菌,数量是极其繁多的,这些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可以将 其他生物的遗体或粪便分解掉。
2.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探究过程 案例 1 实验假设 微生物能分解落 叶使之腐烂 案例 2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A 杯中加入 30 mL 土壤浸 出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