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现代经济文化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传统
现代经济文化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冲击
黄文发SC09002218
因为自幼习书法的缘故,从小到大一直受书法艺术的熏陶也一直对书法都情有独钟,对书法艺术的了解也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说到书法艺术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会不知道,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保守艺术,它至今仍是从头至尾、从里到外,始终保存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不仅是中国保守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而且也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书法艺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中国书法艺术的命运何去何从,确实值得担忧。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在汉字萌生的同时也就有了书法艺术,但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首先开创书法艺术先河的是在秦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而汉代则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到了南北朝时的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保守,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五代十国期间兵戈叠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而在两宋三百多年间,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明代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书道中兴是在清代,当时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所以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也是帖学与碑学发展的时期。[1]
从书法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书法艺术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它与当时的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书法艺术是时代文化的自然凝聚,而保守文化又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我觉得书法艺术与保守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书法艺
术;二是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保守文化的贡献。
对于前者,首先是汉字。从上面也看到,先有汉字后有书法艺术,而中国书法艺术就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汉字在其长期流传中,与史事、人文乃至自然风物等等都发生了复杂而丰富的联系。汉字经过千变万化的加工而成为书法艺术,它的形象感更大大加强;又因为充分利用了凝结在汉字上面的历史文化淀积,从而使书法形象所有的启发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也大大增强。
第二是中国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给书法艺术提供的好处有三项:一,给书法创作者以思想的艺术的滋养,提高其知识文化的水平和审美的情趣与能力。二,为书法创作提供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使书法家得到启示,吸取形象,并巧妙地融入书法创作。三,大量的诗词作品与警语格言往往与书法艺术互为载体,从而在审美感染中相互生发,在艺术上相得益彰,起到了事倍工半的神奇作用。
第三是儒家思想。儒家在我国保守文化中根深蒂固,在如何对待自身上非常强调修身,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切都从“反求诸已”开始,并以“反求诸已”为着力点。这个思想很深刻,也很现实。孔子在艺术批评的标准上首次提出了“雅”的观念,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与书法艺术的中和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对书法艺术影响十分深远。另外书法艺术讲究中和美,这与中庸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儒家认为,中和就是天地万物都在运动中和谐地相处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客观事物协调的秩序,恰恰与书法艺术相吻合[2]。
对于后者,首先就是从古至今的优秀书法作品,这已经成为保守文化总的宝库中一宗价值巨大的宝藏,是中国历代书法家为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所作的巨大奉献。
第二是中国书法艺术对于创造性、个性化、想象力的强调与提倡。就中国保守文化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而创造与想象又总离不开作者的个性特征,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与特色。但是,从理论概括和文化思想的层面来看,保守文化特别是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对创造性、个性化、想象力三者重视不够,比较保守。而书法艺术一再出现巨大的书体变化则打破了这样一种状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由于更高的美学追求和深厚的写作功夫而形成的书法艺术,就必然更加自觉、更加鲜明地表现出艺术的个性。所以,书法艺术的个性化实际上也具有必然性。另外,限制很大而又要力求成为姿彩纷呈的精深艺术,这就不得不依靠坚实的基本功夫和活跃的创造想象,才能挥洒自如地写出富有新意和美学价值的书法形象。因此,书法艺术对创造性、个性化、想象力的倡扬已成为一种影响相当深远的文化思想,为中国保守文化提供了富有生机活力的精神因素。
然而时过境迁,改革开放这二十年以来,中国一直在走市场化经济道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人们更多的注重功利和享乐,讲究效益和蔑视保守,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国保守书法艺术必然会被人们挤出视野之中,而渐渐走向衰微。先生曾经作过一文《笔墨祭》,讲得就是面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转型,中国书法所依托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已经消失的问题。他在文中提到“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毛笔文化的这些特征,正恰是中国保守文人群体人格的映照,在总体上,它应该淡隐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保守书法艺术文化所涵养出来的那种文人品格和人格构架在现代文化的环境中已经失去了意义,甚至会成为民族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阻碍。
书法艺术在逐渐走向衰微,我也能有切身的体会。自从初中开始一直到大学我都有参加学校的书法协会,但整个协会人数总共也就几十个人,其中也不乏一些进来凑热闹的。中国人数几亿但习书的却只占了一小部分,而且大多数是中小学生和老人,在16岁到50岁之间是个断档,但中小学生和老人的书法热也仅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这样的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国家已经将书法纳入教育课程,但是现状依然是可有可无。书法课被其他的主课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