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情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情感
摘要:中国有句古话叫“慢工出细活”,我国正处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当中,极易出现盲目追求现代化普遍模式的误区,而这种误区带来的便是城市凝聚力的减弱以及居民对城市归属感的缺失。

我们对一个城市的情感和印象常常是通过对城市的个性识别产生的,而城市文化景观在城市识别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饱含特色的城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与此同时市民们对城市的极大热情又反作用于城市,使得城市更加魅力四射。

本文通过对人的归属感的形成的研究,意图讨论个性化的城市文化景观应从哪几方面着手,如何通过特定景观元素的塑造来高效的提高城市的可识别度。

关键字:归属感城市识别城市文化文化景观高效性
1源起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也是规模宏大,在这种形势下,无法避免的出现了建设“大跃进”的现象,很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在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之下,进行无节制的建设,对城市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都造成了深远影响。

每个城市都在追求所谓的“时代性”,但是由于对时代片面理解,盲目的攀比效应明显严重。

比楼高、比路宽,比广场多,大兴土木,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有量而无质。

结果是千城一面,毫无地方个性,城市原本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特色底蕴遭到破坏,虽然这种现象已被广泛关注和认同,但是却只有愈演愈烈之势,而
并无缓解之意。

城市是文化和历史的承载体。

城市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有文化的印记,每一个建筑、每一个景观都是特定历史记忆的反映。

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直观体现,是城市的人格化产物,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

所以如何更好的处理城市与人的关系,更好的保护和塑造城市风貌,引导并加强市民对于城市的情感,正是本文要探讨的——文化景观的塑造和城市归属感的形成。

2背景研究
2.1城市——视觉文化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背景。

城市文化表达和传递的主要形式是视觉文化,包括城市的公共设施、街区风貌、主要标志、基本建设项目,比如主要的建筑、广场、公园、商场、道路、雕塑等。

这些是可视化的文化积累和体现,从不同侧面展现城市灵魂。

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城市文化的物质形式、外在表现。

据统计人接受外部信息83%来自于视觉,人们通过视觉了解这个世界,而文化景观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述城市的故事,传承城市的历史,在城市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景观是一种可视化的景观,是一种有着目标的物质存在,解码城市的奥秘。

2.2市民——市民归属感的形成与意义
城市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处所,不仅仅是人们朝夕相处的家园,更是人们的精神依托。

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依赖、认同,即“归属感”。

城市归属感就是城市内的居民对城市地域和人群集合体的认同、喜爱、依恋等心理感觉。

对于城市而言,居民归属感表现在城市对居民产生的熟悉感和亲和力,有利于维护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

对居民来说,这种归属感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寄托场所,有助于消除城市居民的孤独感和离群感,同时也有助于市民更加愿意改造和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城市所特有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传统中遗留下来的人文景观、建筑风格样式、风土民俗生活方式等改变着居民的价值观念,并且以其为核心,城市归属感得以建立并繁盛起来。

2.3城市与人——城市特色的互动机制
城市特色是城市与人之间的媒介,是城市与城市之间互动的桥梁。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有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的确,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一个城市区域特征和人文精神的积淀和浓缩。

每一个城市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经济等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面貌、城市建筑色彩、街道景观、城市文化等等。

这些构成了我们对城市的印象,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城市最直接的途径。

作为媒介和桥梁,城市特色是否高效的发挥其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与人的亲疏关系,而城市特色的营造则是设计师不断
的对城市认识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师需要提炼城市的个性特征,然后通过视觉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形式翻译给广大市民,市民通过对于所接纳信心的分析和综合,最后形成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城市特色从物质状态转化为了一种精神状态。

3如何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高环境特色
3.1建筑文化
建筑群是城市环境的主导力量,城市是自然和人工的共同结晶。

建筑群在环境中能否协调统一,是城市风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创造城市特色的重要环节。

在城市建筑中除了对于建筑的排列组合之外,建筑立面犹如室内环境的壁纸,起着敲定城市基调的作用,人们都希望自己家里的墙壁有着统一的格调,没有人愿意四面是各种风格的杂乱无章的组合,在室外环境中同样如此,过度的多样化不能给人以稳定的感受,且不说在求快速发展中根本就缺乏对于立面的深入设计。

所以统一个基调非常重要,“求大同,存小异”才能让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否则所有城市都将是一块块的没有区别拼图而已。

建筑的立面决定了城市的格调,或清新,或优雅,或质朴,或奔放。

3.2交通文化
3.2.1地铁景观
地铁景观是一个较新的提法,地铁作为城市的一种快速的交通方式,被普遍而频繁的使用,匆忙的人流穿梭在各个地铁站,但是地铁站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点是否也应该个性化和景观化?
每个城市的个性不一样,地下空间建设要实现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应更多的在其设计中融入地区特色文化和景观。

现代地下空间建设是城市另一种特色的建设。

在未来社会中,它将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体现城市新风貌的生存空间。

地铁景观的营造,有利于不同站台的区分,减少城市居民坐过站或上错站的现象,也有利于在不同的城市,感受不同的景观氛围,地铁文化景观的塑造犹如地铁之于日常生活非常必要,地铁的拥挤和嘈杂需要文化景观的缓冲和分散,而城市的信息也能在高人群密度的环境中高效的传达。

3.2.2城市公共导向
城市公共导向系统设计作为一个城市与人沟通的手段之一,在传达众多城市信息的同时,对现代城市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系统化、规模化,生动化的城市公共导向系统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城市信息的传达,还可以成为传播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

不同的城市应该有独一无二的公共导向系统,可以在色彩上进行一定的区分,也可以在标志和材料上进行一定的区分,城市公交导向系统在功能完备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其识别性和特殊性。

3.3 广场文化
广场是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中的一个节点,作为一个节点空间,是承载文化传播和特色识别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广场的设计当中
必须充分体现地域性,文化性,独一无二性。

所谓广场,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块大的硬质铺装,上面点缀着几个休闲亭廊的景象,而应该是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或者结合自然环境和当地人们活动需求而创造的各具特色的多元化的集散空间。

广场是人流集散的主要空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场所之一,也是营造浓郁景观气氛的最佳选择,所以对于广场的深入设计非常必要,并且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出最易识别,且最有感官美的设计方案。

3.4 公共设施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n cities)中曾说“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

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而当我们想道街道时,我们应该会想道马路边的路灯,常常找的垃圾桶,或者走累了需要休息的座椅。

街道家具作为满足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服务公共设施往往很容易被忽略掉,但正是街道家具最能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它们在街道中被人们所紧密使用,并且反复的出现,与周围建筑、场所空间等完美结合构成一个城市协调的视觉环境,构成了现代城市街道的一种标志性景观,使得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

正是通过这些平凡并随处可见的公共设施,使普通的街道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使一座座城市看上去生动活泼、富有特色。

4 结语
科技与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繁荣也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使得城市从外表看起来更加发达、更加国际化,但是这种繁荣犹如海市蜃楼,让人们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丧失本应拥有的安全感,却在别的城市找到本不应该感受到得的熟悉感,长此下去,城市的意义便被削弱了。

个性是一个城市生存下去的基础,缺乏个性的城市,不可能拥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就没有持续的城市竞争力,无法吸引到更多的人力和资本的投入。

城市特色的树立离不开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的卓有成效的创造,但更离不开各级政府对自己城市所抱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论大工程、小工程,甚至小到一个城市的标识,广场的一个坐凳,花园里的植被,以及人行道的铺装,路灯等都要精雕细刻, 城市特
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不断更新与磨合,所以重在坚持和不懈的尝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所去之处,都能感到时空异化带来的感官体验。

人们所在之处都能很自豪的讲出自己城市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陈立旭著.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
[2]周向频. 全球化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城市规划汇刊,2001.
[3]吴志强等编著.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
[4]王建国著.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5]胡智英,宋志英. 城市风貌特色的保护. 城市设计.2008.
[6]刘慧,杨新海. 城市风貌设计初探. 城市风貌和建筑设计.
[7]王峡,孙晓玲. 城市公共导向系统设计与信息传达. 交流平台.2009.
[8]吴伟,张淑婷. 城市街道家具表情初探. 山西建筑.2010.
作者介绍:闫红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1987年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